孙钦善与王锷合影 王锷 孙先生,您培养了很多优秀研究生,他们的学术研究都做得非常好,如漆永祥、王岚、张丽娟、顾永新等,我向您请教,您在培养古典文献学研究生方面有哪些好的经验和方法? 1996年漆永祥博士论文答辩合影 前排左起杨忠、安平秋、陈铁民、王俊义、孙钦善、黄爱平、张衍田 孙钦善 到现在为止,我指导的硕士生共有13人,早已全部毕业;博士生共有26人,已毕业22人,在读4人。我对研究生的培养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求学生路子要走正,即在学术上一定要严格按古文献学的路数前行。关于这个路数,在前面谈古文献学的内涵和意义时已具体做过阐述。主要是考据与义理兼顾,即文字、音韵、训诂及目录、版本、校勘等学识和技能要扎实、全面,并擅长义理(思想内容)辨析。其中文字、音韵、训诂的“小学”根基,尤其重要,学习、积累非一日之功所能奏效,必须持之以恒,艰苦努力,稳打稳扎。前面谈古文献学学科时提到学习古文献忽视“小学”为“大谬”,确实如此,搞古文献的人,“小学”功底不扎实不行。即使学古文献专业出身的人,这一方面也不一定过关,其中有些人,做学生时听魏建功先生讲“文字音韵训诂”课,就叫苦喊难,后来参加工作了,还会在教学或科研上出这方面的硬伤,闹笑话,不能不重视,不能不警惕!另外,至今还有人把“小学”排斥在古文献学内涵之外,这是一个严重的认识误区!“小学”功底,怎么强调都不过分,不仅对古文献专业本科生如此,对硕士生、博士生依然如此,甚至对学习和研究古代文史哲经法等学科的人也不例外,因为他们的研究对象,也以古文献为依托,凡涉及古文献,就不能不从古代语言文字入手。为落实这方面的要求,我讲授“清代考据学”和“古文献学与古代文史研究”两门课,此外还指导研究生选修其他课程,并开出阅读书目引导自学。 第二,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这一点是一切学科的共同要求,对于实践性很强的古文献学来说更是如此。通过科研项目带动研究生的培养,效果很好,我深有体会。前面已经谈到通过《全宋诗》编纂带动研究生培养的情况,那里面谈的还不限于我个人带的研究生。现在编纂《儒藏》也是如此,我个人以“儒家典籍与思想研究”方向招生的,已有7位博士生毕业,还有4人在读。他们除了参加《儒藏》中心分配的书稿复检、抽审任务外,还根据需要直接承担书稿的校点工作。结合这些任务写出相关研究论文,甚至衍生出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 1988年孙先生在陕西师范大学参加周晓薇、焦杰等硕士研究生答辩会 第三,慎重共商,确定学位论文选题。学位论文的写作,是培养研究生的重要一环,论文选题的确定,力戒由导师命题作文的方式,而应根据研究生全面的情况,包括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因势利导,慎重共商来确定。由提供科研项目平台,既出成果,又出人才,是行之有效的。由参加科研项目自然衍生出学位论文选题,也不失为一种好的办法,但也不能强求一律。如我在编纂《全宋诗》期间带的研究生,他们程度不同地受到编纂工作的锻炼,但他们学位论文选题并非全由编纂《全宋诗》课题衍生。 由《全宋诗》课题衍生的学位论文选题固然可以做得很好,如吴鸥的硕士论文《杨万里诗及其〈诚斋集〉》,王岚的硕士论文《张咏年谱》、博士论文《宋人文集编刻及流传丛考》,张跃明的硕士论文《邵雍〈伊川击壤集〉版本考》,张弘泓的硕士论文《项安世生平、诗作、交游考》,陈晓兰的硕士论文《孙觌生平事迹及其文集版本考》,刘彦捷的硕士论文《邹浩交游考》,于博文的硕士论文《陆游诗思想分析及佚诗辑考——以计算机为辅助手段》。 非由《全宋诗》课题衍生的学位论文选题,由于照顾到学生的学术背景、优势、兴趣以及过往课题的延伸等因素,也可以做得很好,如漆永祥的博士学位论文《乾嘉考据学研究》,王德保的博士学位论文《司马光与〈资治通鉴〉》,吴铭能的博士学位论文《梁任公古文献思想研究初稿——以目录学、辨伪学、清代学术史及诸子学为中心的考察》,顾永新的博士学位论文《欧阳修学术研究》,李敏辞的博士学位论文《〈朱子语类〉的文献学研究》,韩国留学生李钟美的博士学位论文《〈寒山诗〉版本研究》等。 孙钦善先生 其他非由集体科研衍生的学位论文选题也是如此,如刘希庆的博士学位论文《关于先秦秦汉文献中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研究》,日本留学生田中千寿的博士学位论文《〈春秋公羊疏〉研究》,陈晓兰的博士学位论文《南宋四明地区教育和学术研究》,胡元玲的博士学位论文《张载易学及道学研究—以〈横渠易说〉与〈正蒙〉为主的探讨》、梁继红的博士学位论文《章学诚学术研究》,谷建的博士学位论文《苏辙学术研究—以经史之学为中心》,胡玉冰的博士学位论文《汉文西夏文献考述》(后扩充为专著《传统典籍中汉文西夏文献研究》,2007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韩国留学生唐润熙的博士学位论文《韩国现存〈论语〉注释书版本研究》等。因为博士学位论文与以往的研究课题有连续性,便于从深度方面开掘和从广度方面开拓,取得更佳的效果。 · 2017年12月21日,王锷老师于北京采访孙钦善先生。访谈稿由王宁玲、张琪、李佩、井超、李学辰、侯婕、刘晓咏、陶晓婷、董攻、王少帅、吕梁、孙术兰、蒋林佳、刘婧恩整理,已经访谈者审定。 · 本文源自王锷所著《皇皇者华——学礼堂访谈录》,内容有所删节。现题目为微信编辑所拟。 王锷主编 定价:98元 ISBN:978-7-5506-3415-2 2022年2月版 【图书简介】 本书为“学礼堂访谈录”的第六辑,收录了孙钦善、罗琳、徐兴无三位学者的访谈内容。他们既是中国古典文献的传承者,也是中华文化的弘扬者。孙钦善为北京大学教授,著有《高适集校注》《论语新注》《中国古文献学史》等;罗琳为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主要研究“四库学”、版本目录学;徐兴无为南京大学教授,代表著作有《谶讳文献与汉代文化构建》《刘向评传》等。本书记录了三位学者的求学历程、治学经验,对当今从事中国经学、古典文学等方面研究的年轻学者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作者简介】 王锷,男,甘肃甘谷人。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古文献的整理、研究和教学工作。先后出版《三礼研究论著提要》《〈礼记〉成书考》等,整理《藏书纪事诗》《守雅堂稿辑存》《五礼通考》等文献。 ![]() |
|
来自: 星河岁月 > 《读书藏书,书人书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