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茵苓苡仁汤茵陈15克黄芩12克生苡仁20克北杏仁10克 茯苓12

 听涛小主 2022-10-01 发布于山东
茵苓苡仁汤
茵陈15克黄芩12克生苡仁20克
北杏仁10克 茯苓12克泽泻12克
银花12克枳壳10克川朴6克
功能 清热祛湿,理脾和胃。
主治 温病湿热证,症见发热、舌苔腻、纳呆、倦怠、脘腹胀闷或头身重痛、便溏等。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重证1日2剂。
方解 岭南地域气温偏高,雨湿偏盛,湿郁热蒸,故一年四季皆可见温病湿热证。本证的发生是由于感受湿热病邪所致,但湿热证的发生与人体脾胃功能状态有密切关系。如饮食不节或饮食不洁损伤脾胃,运化失司,水湿内停,聚湿化热,湿热内蕴,外界湿热之邪乘虚侵入人体,则可发生本证。故薛生白说:“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方中黄芩、银花清热透邪;川朴、枳壳理气化湿,降逆和胃;杏仁宣通肺气,则湿随气化;苡仁、茯苓、泽泻淡渗利湿,使邪从小便而出;茵陈清热利湿。诸药合用,具有清热祛湿、理脾和胃之功。
加减运用 高热、口渴、苔黄者,加生石膏25克(先东)、知母15克、太子参15克;腹胀、便溏、纳呆者,加大腹皮12克、麦芽15克;腹痛、大便不爽者,加黄连10克、火麻仁15克;腹满痛,大便秘结者,加大黄10克(后下);发热多天持续不退者,加青蒿10克(后下)、秦艽12克、黄柏12克;小便短少者,加滑石15克、甘草5克、竹叶10克;盛暑季节,加扁豆花12克、荷叶10克、西瓜翠衣(皮)20克。
方歌
效验茵苓苡仁汤,芩银清热杏宣通;枳朴理气泽利水,清热祛湿脾胃匡。
按语 茵苓苡仁汤是刘仕昌教授运用温病学理论,结合岭南地区的人群体质、气候环境等特点,用治温病湿热证之方,亦可治暑湿证,经多年临床验证,效果良好。

典型病例 谭xx,男,28岁。患者持续发热,曾在某院留医,诊为“肠伤寒”,经用氯霉素等抗菌素及西药后,热虽稍退,但呈午后发热,体温波动在37.5℃~38.5℃之间,反复近月未退,要求出院。来诊时,症见午后发热。入暮稍剧,天明则减。微汗出热仍不退,胸闷恶心,嗜睡,纳呆腹胀,大便烂,小便黄短,舌红,苔微黄浊,脉弦缓滑。诊为暑湿,暑湿困阻中焦,应用本方去杏仁、枳壳,加青蒿6克(后下)、太子参15克、柴胡12克、葛根15克,3剂。8月6日复诊,体温36.5℃,诸症减,思饮食,大便稍烂,苔微黄略腻,脉缓滑略弦,为暑湿后期,脾胃未复,以本方加减,清余邪,理牌益气,服药6剂而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