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驿卒女因一首名诗被陆游纳为妾,半年后被驱逐,她又写了首名词

 小园幽径 2022-10-01 发布于湖南

中国数千年的历史,诞生了不少文人墨客。因为时代环境的限制,这些文人多是风流倜傥的才子,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后世不少女子,也有机会读书写字,从而成为名动千古的女文人。


尤其是在宋朝,市民经济十分繁荣,百姓安居乐业,再加上印刷术的盛行发展,书籍也不再是世家珍藏,而是能够流入寻常百姓家,很多家庭,都会教育孩子读书写字,其中也包括不少女孩子。

所以宋朝才会诞生李清照这样的奇女子,唐婉一首《钗头凤》感动世人千年。李清照出自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是苏轼的学生。唐婉是陆游的前妻,亦是名门世家,能够吟诗填词或许不足为奇。

但陆游一个不知名的小妾,都能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一首名诗,一首名词,实在令人惊讶。无怪陈寅格说,华夏文化造及于赵宋之世。

陆游因为主战,在南宋朝廷一直受到排挤,多次外放,他也是长时间羁旅异乡。有一次,陆游羁旅异乡,在驿站的墙壁上,看到了一首七绝。这首七绝,言语清丽,意境凄切,陆游十分欣赏。

诗为:

玉阶蟋蟀闹清夜,金井梧桐辞故枝。

一枕凄凉眠不得,呼灯起坐感秋诗。

诗描写的是秋夜。台阶上下以及两旁的草丛,蟋蟀在鸣叫着,虫声穿透了静谧孤清的黑夜,井边的梧桐树的枝叶,在秋霜夜色之中慢慢凋零。一阵秋风吹过,早已干枯的枝叶,被斩断最后一丝不舍,离开了树干。

有幸的,尚能落叶归根,化为养分,而不幸的,被风卷裹着到了远方,悄无踪迹。“玉阶”与“金井”等富贵绮丽的词,多了一丝女子的诗作韵味,而且前两句对仗也是比较工整的。

凄凉是人内心的感受,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形无色之物,又如何用“一枕”来衡量呢?这就是王安石所说的诗家语了,化无形为有形,将凄凉描写的实质化,程度更为深刻。

这一枕,或是愁眉不展的容颜,或是悄然滑落的泪水,这些,都是凄凉的外在表现。所以这一句,看似无理,实在情理之中。

最后,主人公无法入睡,于是点灯夜坐,起来写感秋之诗。这感秋之诗,又是一种怎样的心境和情感呢?读者不得而知,由此,读到最后一句,会有一种隽永的余韵和想象的空间,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陆游读罢此诗,连声赞叹,于是问驿站的人,这是何人之作?旁人告诉陆游,这是驿卒的女儿所写。陆游在驿站之中可是大官,听到他问,众人在回答的同时,早令人去找驿卒之女了。

陆游看到这名女子长得还清秀,又写得一手好诗,于是带她回家,纳为妾室。

只是,半年之后,这名小妾,被陆游的妻子驱逐出门。于是,她写了首《生查子》:

只知眉上愁,不识愁来路。

窗外有芭蕉,阵阵黄昏雨。

晓起理残妆,整顿教愁去。

不合画春山,依旧留愁住。

上阙,是黄昏时的场景。古代女子一般会在黄昏的时候,进行卸妆梳洗,对镜自揽,只觉容颜憔悴,所以感觉自己眉上有愁。但词人却感叹不知愁从何来。

正恍惚间、感慨时,听见外面滴滴哒哒的响声,原来是一阵风雨袭来,雨打芭蕉,是最令人惆怅而又感觉凄凉的场景。

下阙,转到了翌日清晨。清晨,词人再次梳妆打扮,她希望打扮得好看一些,将憔悴和愁容都掩盖、驱散。或许这样,就不会想那些令人伤心的事情。

可是,词人画眉的时候,怎么也无法掩盖愁容。这眉上的愁,是心上的愁,如何也挥之不去的。或许今日又要和昨天一样枯坐了。

上阙和下阙,从黄昏到清晨,看似跳跃很大,其实这是一种留白。词人在上阙很好的化用了“雨打芭蕉”的意境,她写道这里戛然而止,其实没写出的,是“一叶叶,一声声,点滴到天明”。

词人因愁,一夜未眠啊。古人写诗词,力求“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写愁思,诗词内容不能太直白地出现“愁”字,否则就落了下乘。但这首词,却连用四个愁字,更体现了一名被驱逐的小妾的任意真实。

陆游与小妾的这段经历,清朝《词苑丛谈》和宋末的《随隐漫录》都有记载,不过因为那首题在墙上的诗,与陆游一首七律《感秋》的后四句相同,所以有人怀疑这个故事的真实性。

但陆游有没有可能,看到小妾的诗前两句对仗,从而续成一首七律呢?这也是不得而知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