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由来富贵原是梦, 未有神仙不读书。

 黄耄 2022-10-01 发布于黑龙江

作者: 何毓松

   宋朝赵恒曰: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绿衣捧砚催题卷,红袖添香伴读书。” 清代女诗人席佩兰的这句诗,写出了富人读书的美好。“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韩愈的这一名联,则成为穷人读书的座右铭。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十年寒窗的结果,往往是“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从而换来人生的沧桑巨变。一朝金榜题名,人生沧海桑田。古代人的读书,是底层通往庙堂的天梯,寄托着天下穷人的无尽希望。

    颜真卿论读书: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陶潜《五柳先生传》的宗旨则与之相反:“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 “ 教育的根是苦的,但其果实是甜的。” 孟郊有一首七绝: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这种读书成名后的欢乐,就是对亚里士多德那句名言的生动诠释。

   吕纯阳祖师说: “由来富贵原是梦,未有神仙不读书。” 神仙看淡名利,看破红尘,唯独看不淡与放不下读书。九霄云外之上、位列仙班之后还要读书,我们凡夫俗子更没有虚度光阴的资格。

    杜甫诗云: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事物的发展,往往要经历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读书也是一样,也必须经历量变到质变。“读书破万卷”属于量变,“下笔如有神”属于质变,读书人只有经历量变之痛苦,才有资格享受质变之崇高。

    卢照邻诗云: “寂寂寥寥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独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裾。” 这几句诗指出: 在寂寂寥寥居住,与年年岁岁相伴,读书人往往要心如止水,耐得住寂寞。

    汪洙的《神童诗》曰:“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还有“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这种论调指出,今天耐得住寂寞,来年方有出人头地的机遇。

    古人云:“读书随处净土,闭门即是深山。”在人声喧嚷,物欲横流的时代,读书能淡泊名利,净化心灵。石韫玉联云: “精神到处文章老,学问深时意气平。” 这付对联的意境,进一步地描述了读书与修心养性的关联。

    宋代有个大臣,叫倪思,主张抗金,反对求和,以直谏著称,在兵部礼部都做过尚书。宋史有其传。他关于读书有过一段高论:“松声、涧声、山禽声、夜虫声、鹤声、琴声、雨滴阶声,雪洒窗声,棋子落声,煎茶水声,皆声之至清者也。” 这些都是自然界和生活中最美好的声音,但倪思最后说:“而读书声最。”

    黄庭坚,其诗书画号称“三绝”。与当时苏东坡齐名的他,为什么特别擅长于读书呢? 一次奇特的经历让他知道,原来他前世是个女儿身,而且非常喜欢读书。清代文学家袁枚在听闻这个故事后,不禁发出“书到今生读已迟”的感叹。

   少年读书,可能是为了应付家长。年轻人读书,可能是为了金榜题名。中年人读书,可能是工作之需要。老年人读书的目的何在? 听闻黄庭坚的传奇故事后,笔者对这个问题就有一个明确的答案: 书到老时读已迟,老年人要为来生读书!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的这段名言中,没有“吾十有五而志于学”的话,既使活到一百岁也不能进入知天命、耳顺的境界,更遑论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了。

     庄子曰: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隨无涯, 殆己。已而为知者, 殆而己矣。” 所以,读书应当有诀窍,读书也必须掌握诀窍。否则,以“吾生也有涯”的短暂,就难以应对“而知也无涯”的漫长。

   金刚经曰: “ 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这句格言指出,智者的说法,贤圣之经典就好比渡船,听智者的说法,读贤圣之经典的目标,在于超脱现在的苦海与到达幸福的彼岸。

   禅宗六祖慧能说: 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 这句格言指出: 在读书的征途上,书只能是人的工具,人才是书的主人。孟子也反对死读书,一次,他阅读了《尚书.武成》一篇,颇有感慨地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陆游诗云: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用现代的语言来说,这种读书的境界就称之为理论必须联系实践。在信息闭塞的时代,旅游也是一种社会实践,所以古代文人一直提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诗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的这首宋词,生动地描述了少年读书的登高临远,与老者读书的与世无争与看破红尘。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是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总之,勇于中流击水、遏飞舟的读书人,才有资格承担主宰天下的历史重任。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东山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开创了迫害读书人之先河。唐代诗人章碣的这首诗,以文学的形式对这种暴行进了宣判。这个宣判指出,读书是智慧的源泉,迫害读书人的下场,只能钉死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在与女儿的一次著名做对话之中,马克思说他最喜欢做的事,是当一个蛀书虫。 爰因斯坦也是犹太人,犹太人之所以人才辈出,其原因之一就在于尊重读书和知识,并且将这种习惯代代承袭。在每一个犹太人家里,当小孩稍微懂事时惯母亲就会翻开《圣经》,滴一点蜂蜜在上面,然后叫小孩去舔书上的蜂蜜。这种仪式的用意,就是让人从小就认为书本是甜的。

      牛顿说过: “如果说我看得比别人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站在数学前辈的肩膀之上,牛顿发明了微积分;站在伽利略与笛卡尔等人的肩膀上,牛顿开创了经典力学三定律与万有引力定律。

    怎样才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呢? 答案就在于读书: 读完牛顿三定律与万有引力定律,我们就能站在牛顿的肩膀之上; 读完麦克思韦方程组,我们就能站在麦克思韦的肩膀之上;读完相对论,我们就能站在爱因斯坦的肩膀之上。

    爱因斯坦说: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想象力可囊括世界。” 因为注重想象力,所以爱因斯坦发现了相对论, 从此不与庸俗为伍。站在这个空前的高度上,爱因斯坦说:“我想知上帝的心思,余下的就是细节问题了。”

     俗话说,人无完人。但是,天下如果真有一个明智,聪慧,精密,深刻,有修养而且善辩的完人,那必定就是一个读书之人。因为,培根曾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数学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几何原本是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的一部不朽之作,集整个古希腊数学的成果和精神于一书。既是数学巨著,又是哲学巨著。除圣经之外,没有任何其他著作在其研究、使用和传播之广泛方面,能够与《几何原本》相比较。

  牛顿读了《几何原本》之后,就借用几何学中的公理化方法,写下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这一鸿篇巨著。爰因斯坦读了《几何原本》之后,就借用几何学中的公理化方法,写下他的《狭义相对论》。明末礼部尚书徐光启与利玛窦翻译了《几何原本》,堪称是中国文明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易经》号称六经之首,是中国文化的源头。与这种身份不相适应的,是几千年来它只是一部算命的书籍,而不能登中国哲学的大雅之堂。几百年前,莱布尼兹在阅读《易经》之后,在八卦学说的启示之下发明了二进制,从而奠定了电子计算机的理论基础。这个事实说明,现代人读书的出路之一,在于中体西用,在于文科与理科的相结合。

  “科学是一门学问,它能使这一代的傻瓜超越上一代的天才。” 如果把人类学家麦克斯.梅拉克曼的这句言推广到哲学,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读书的目标是要超越时代,只有在与时俱进的读书方式之中,才能使这一代的傻瓜超越上一代的天才。

  曾国藩说: “人之气质,由于天生,很难改变,唯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古之精于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 可以变换骨相,说明读书有脱胎换骨之功,可以彻底地改造一个人的命运。

  取乎其上,得乎其中; 取乎其中,得乎其下; 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孔子的这段名言中,可以总结出读书人的三种心态:第一种心态是志高存远,其收获起码是位居中庸; 第二种心态是不卑不亢,其收获应当是身为下等; 第三种心态是甘居下游,其收获往往是名落孙山。

       王国维认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第一种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第二种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二种境界是“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青山惟政禅师曾说:“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乃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人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体歇处,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大众!者三般见解,是同是别,有人缁素,得出,许汝亲见老僧。” 

      笔者之读书,也经历过三种境界: 初时,见物理是物理,见哲学是哲学。后来,在殚精竭虑,衣带渐宽之后终于明白,原来诗书画一体,原来释儒道一家,原来科学携哲学齐飞,文科映理科一色。 而今得个体歇处,见物理还是物理,哲学还是哲学,但今天的山水己今非昔比,士别三日,当以括目相看!

      人生有许多需求,马斯洛在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指出: 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这些需求区可以分成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尊重和自我实现(还有自我超越需求)这五种类型。

      与马斯洛的理念不同,笔者以为: 读书是亮丽风景,读书是诗情画意,读书才是人生的最高层次; 只有读书,人类才能超越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尊重和自我实现,以至于达到自我超越的境界。

   古人云: “一命二运三风水”, 笔者的观点则是“一读书,二读书,三还是读书”  。其中的道理在于: 没有文化的好运只是过眼云烟,没有文化的国家不能长治久安,只追求物质享受的人类文明,其前途只能是万刧不复。读书才能改造个人命运,读书才能国运长久,读书才能开创人类文明万代兴旺之风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