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基层常见疾病诊疗指南】早搏基层诊疗指南(实践版·2019)

 新用户36184400 2022-10-01 发布于辽宁

过早搏动,简称早搏,是指在规则的心脏节律的基础上,异位起搏点发放冲动而提前发生的心脏搏动。分为房性早搏、交界性早搏和室性早搏。

室性早搏
一、概述

         (一)定义

室性早搏是指His束及分支以下心室肌的异位兴奋灶提前除极而产生的心室期前收缩,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

(二)流行病学

普通人群发病率为1%~4%。<11岁的儿童发病率<1%,>75岁的人群高达69%。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一)诊断

1.临床表现:

大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常见症状包括心悸、胸闷和心跳停搏感。有无症状或症状严重性与室性早搏频发程度不相关。

2.常规辅助检查:

(1)心电图特征:见图1。

图片

①提前发生的QRS波,时限通常>0.12 s,宽大畸形,ST段与T波的方向与QRS主波方向相反。

②同一来源的室性早搏与其前面的窦性搏动之间的间期一般恒定(室性并行心律除外)。

③室性早搏后有完全性代偿间歇,即包含室性早搏在内前后两个下传的窦性搏动的间期,等于两个窦性RR间期之和。如果室性早搏恰巧插入两个窦性搏动之间,不产生室性早搏后停顿,称为间位性室性早搏。

(2)24 h动态心电图:用于评估室性早搏的数量、形态和时间分布特点,以及与症状和自主神经张力变化的关联。

(3)超声心动图:评价心脏结构和功能。

3.其他辅助检查:

(1)运动试验:评价早搏症状与运动的关系,有无心肌缺血。运动试验对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CPVT)的诊断有意义。

(2)影像学检查:临床上有冠心病危险因素或临床表现提示有其他心肌或心包疾病者,必要时可考虑心脏CT及冠状动脉的评估,有助于鉴别冠心病、缩窄性心包炎等疾病;心脏磁共振有助于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心脏结节病、淀粉样变性和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等疾病的诊断;但心包与心肌疾病首先应选择成本低、无创伤的超声心动图。

(3)电生理检查:有持续性心悸症状诊断不明者,建议行电生理检查,但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对心悸症状首先应进行临床评估分析。

室性早搏的诊断主要依赖常规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检查。可判断室性早搏的形态、数量、起源部位及与运动的关系等。怀疑缺血性心脏病或其他心肌病,应进一步行超声心动图、心脏MRI或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完善甲状腺功能、电解质等检查除外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电解质紊乱等引发的室性早搏。

持续、频发室性早搏引起心脏扩大及心功能下降,室性早搏根除后心功能改善,心脏扩大逆转,排除其他原因,可诊断为室性早搏性心肌病。

(二)病情评估

1.病史询问及体格检查:

有无器质性心脏病史、症状及危险因素,有无心脏性猝死或器质性心脏病家族史。体格检查注意有无提示器质性心脏病的体征,包括心音改变、杂音、心律、心率等。

2.心电图:

可判断室性早搏的形态、数量和起源部位外,还有助于诊断陈旧性心肌梗死、心室肥厚;根据J波、QT间期的延长、Brugada波、Epsilon波等可提示遗传性心律失常;有助于提示恶性心律失常,如短联律间期<300 ms的室性早搏,室性早搏代偿间期后的间歇依赖性的QT间期延长、Brugada样心电图改变等。

3.24 h动态心电图:

有助于判断症状是否与室性早搏相关。如果室性早搏>10 000次/24 h或室性早搏负荷占总心搏数的10%以上,或有室性早搏诱发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发作的记录,应建议转诊。

根据2016年《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及2014年《EHRA/HRS/APHRS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7]推荐,室性早搏患者的病情评估流程见图2。

图片

(三)转诊建议

1.存在室性早搏诱发的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者。

2.有导管消融指征,并有手术意愿者。

3.有器质性心脏病,规范化室性早搏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者。

4.心电图或24 h动态心电图考虑遗传性心律失常者。

5.无器质性心脏病,经健康教育等治疗无效,规范化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者。

6.因确诊或随访需求,需进行运动试验、影像学检查或电生理检查者。

四、治疗

    (一)治疗原则

1.有器质性心脏病者,首先评估心脏性猝死的风险。合并器质性心脏病,包括急性冠脉综合征,如不诱发其他严重心律失常,治疗主要针对处理基础疾病,不建议常规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如室性期前收缩可诱发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可按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处理。

2.合并有贫血、电解质紊乱和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应积极治疗原发基础疾病。

3.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室性早搏,通常无需药物治疗。首先进行精神心理评估,详细告知室性早搏的良性特征,帮助患者打消顾虑,减轻心理压力,有助于症状缓解。避免浓茶、咖啡等,保证睡眠,调整心态。经反复解释并告知室性早搏的良性特征后,患者临床症状仍不缓解,对精神紧张和焦虑的患者可使用抗焦虑/抑郁药物或小剂量β受体阻滞剂口服,疗效不佳时可转诊至临床心理科门诊。

(二)导管消融治疗

经保守治疗症状仍明显,并经临床心理科会诊,症状不是由对室性早搏的顾虑导致焦虑所致,或有左心室扩大或收缩功能下降的患者,经慎重评估后可建议导管消融。

2016年《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1]推荐,室性早搏患者的诊治流程见图3。

图片

图3 室性早搏的诊疗流程图

五、疾病管理

    (一)随访与评估

无器质性心脏病者,加强健康教育。对于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应每6个月进行随访与评估。

1.心电图:

治疗后室性早搏增多,或出现多形性室性早搏,应建议转诊。

2.24 h动态心电图:

对于室性早搏负荷高(>10 000次/24 h)或室性早搏负荷占总心搏数的10%以上的患者,动态观察室性早搏负荷变化。

3.超声心动图:

如有左心室收缩功能下降或心室容量增加的患者,应转诊专科医生诊治。

4.生活方式管理:

包括健康生活方式宣教及心脏康复管理。

(二)健康教育

1.改善生活方式。

2.了解大多数室性早搏并非器质性心脏病,无独立的风险,指导帮助患者放松心情,缓解因对早搏顾虑引致的焦虑。

房性早搏及交界性早搏
一、概述

    房性早搏,是指起源于窦房结以外心房任何部位的过早搏动。交界性早搏是指起源于房室交界区的过早搏动。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各种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和健康人群,尤其是老年人均可发生房性早搏和交界性早搏。房性早搏和交界性早搏的发生机制主要是自律性增强,其次是折返机制和心房内/交界区的并行节律点。

三、诊断、鉴别诊断与转诊

(一)诊断与鉴别诊断[6]

     房性早搏和交界性早搏患者的主要症状为心悸、心脏'停跳'感,可有胸闷、心前区不适、乏力、脉搏有间歇等,也可无任何症状。

     心电图(图4)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即可作出诊断,房性早搏为提前出现的QRS波群,若不伴有传导阻滞或差异性传导,其图形与窦性心搏一致,其后常有不完全代偿间期。若其前有P波,PR间期≥0.12 s,形态与窦性P波不同,为房性早搏。若无P波,或QRS波前后可见逆传P波,为交界性早搏。

图片

应完善超声心动图、血红蛋白、甲状腺功能、电解质、X线胸片、肺功能检查,了解有无器质性心脏病,除外其他疾病引起的房性早搏和交界性早搏。

(二)转诊建议

1.症状明显,治疗效果不佳或不能耐受者,出现心房颤动、心房扑动和其他快速性心律失常者。

2.合并急性心肌缺血、心力衰竭和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患者。

四、治疗

   房性早搏和交界性早搏患者通常无需治疗。加强健康教育,详细告知患者其良性特征。消除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吸烟、饮酒、过度疲劳、焦虑等诱因,避免过量服用咖啡或浓茶;焦虑情绪严重时可转诊至临床心理科。

     当症状明显或诱发其他快速性心律失常时,应给予治疗。合并器质性疾病的患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

五、疾病管理

(一)随访与评估

对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可加强健康教育。

对于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每6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与评估。

1.心电图和24 h动态心电图:

了解有无早搏增多,或出现心房颤动、心房扑动和其他快速性心律失常。

2.超声心动图:

用于动态观察心脏结构和功能。如有左心室收缩功能下降或心室容量增加,应转诊专科医生进一步诊治。

3.生活方式管理:

加强健康宣教和心脏康复管理。

(二)健康教育

1.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2.了解房性和交界性早搏是良性的,帮助患者放松心情,缓解焦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