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分钟了解《雷台汉墓》中国旅游标志马踏飞燕出土地

 金色年华554 2022-10-01 发布于上海

雷台汉墓,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北关中路272号,约建于东汉晚期,因出土中国旅游标志马踏飞燕闻名。

雷台汉墓为大型砖石墓葬,三座墓葬均建于夯土筑成的土台(雷台)下。1号墓为夫妻合葬墓,规格较高。其墓门向东,由长斜坡墓道、甬道、前室(附左、右耳室)、中室(附右耳室)、后室组成。有正寝便殿,便殿是正寝的附属建筑。 墓门上方有砖雕门阙一座,墓室总长19.34米,条砖砌筑,覆斗顶,藻井方砖绘大型莲花图案。2号墓形制与1号墓相似,只是规模不及,且无耳室。

1983年,被公布为甘肃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章图片1

武威雷台

历史沿革

雷台是古代祭祀雷神的地方,为前凉(301年─375年)国王张茂所筑灵钧台,因在10米高的夯土堆上建有明代天顺年间的雷祖观而得名。

雷台汉墓约建于东汉晚期,据马俑胸前铭文记载,此系“守张掖长张君”之墓,约在186—219年之间。

1969年,武威当地农民在挖战备地道时,在雷台下发现了一座东汉晚期的大型砖室墓。[3]

1983年,被公布为甘肃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文化

  • 雷台
文章图片2

武威雷台

铜奔马

文章图片3

武威雷台汉墓出土的铜奔马

铜奔马,又称“马踏飞燕”,高34.5厘米,长40.5厘米,后腿右足踩一飞鸟,三足腾空,长尾翘举,1969年10月出土于甘肃武威雷台汉墓,收藏于甘肃省博物馆。

铜奔马,一蹄着燕,三足凌空,昂首举尾,呈飞奔状。体型矫健,气韵生动,神形兼备,是现实和想象的完美结合。把奔马的一足摆在了一只飞燕身上,让飞燕探首回顾,收足展翅,仿佛是凌空奔驰的骏马超过了流星般急翔的飞燕。使人感到风驰电掣,瞬间千里的动感,“天马行空”,势不可当的气势。创作者奇妙而和谐地排除了地面和空间障碍,解决了造型艺术中重量和速度、想象和现实之间的矛盾,同时又科学地达到了平衡稳定的效果,完美地塑造了一个凌空飞驰的奔马形象。

1971年9月,郭沫若先生陪同柬埔寨王国民族团结政府宾努首相在甘肃省博物馆参观时发现铜奔马,称其为“马踏飞燕”。

1983年10月,“马踏飞燕”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

1985年,武威市将“马踏飞燕”定为象征武威腾飞的城标。

1986年,定为国宝级文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