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稍微一动就满头大汗,张仲景治疗“但头汗出”的经方,只有三味药

 chi_ping 2022-10-01 发布于陕西

吃个饭都能“累”得满头大汗?

是内热太盛还是其他原因?

单纯的止汗,为什么经常反复?

中医有什么简单有效的解决办法?

文章图片1

适当出汗是人体新陈代谢过程中的正常排泄现象,属于生理性汗出。如果大量出汗,量比正常人明显增多,或局限于某个部位出汗,则属于病理性出汗,而但头汗出,属于局部出汗的一种,即指仅头面部汗出,其他部位出汗较少,或基本无汗。

有些人去找中医治疗但头汗出时,中医师给他用的都是固表止汗、收敛止汗等药物,吃药期间出汗虽然有一点减轻,但是一停药,又大汗如初,这是什么原因?

《素问·宣明五气》云:“五脏化液,心为汗”。

单从本句字面意思可知,出汗的过程是心阳作用于心阴或心血,阳动则汗出。

文章图片2

但从临床观察来看,出汗的过程并不局限在心的参与,而是人体所有津液在全身阳气的蒸化作用下形成。

如《温病条辨·汗论》中指出:“汗也者,合阳气阴精蒸化而出者也……盖汗之为物,以阳气为运用,以阴精为材料,阴精有余,阳气不足,则汗不能自出……阳气有余,阴精不足多能自出……”。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别论》云:“阳加于阴谓之汗。”

由此可见,出汗与五脏六腑均密切相关。而心脏作为君主之官,全身津液之主司则在心阳。

文章图片3

病理性出汗久治不愈的关键原因在于:中医师未能全面掌握出汗的机理。

如阳虚者可以用助阳止汗,气虚者可以用益气固表止汗。但如果是湿邪困阻阳气,阳郁化热,致湿热内蒸津液而形成大汗出,则不能用固表止汗的方法。

作为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病理性但头汗出,很多中医沉浸在汗出则止汗的局限性思维中,是服药汗止停药汗出的的根源所在。

文章图片4

湿热引起的满头大汗其形成机理是:湿热熏蒸,火热上炎,热迫津泄则但头汗出。湿性黏腻下趋,湿邪闭阻于下,则头面以下出汗少或无汗。

那么针对这种湿热型但头汗出,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哪个经方比较合适?

《伤寒论》中对但头汗出的论述非常详尽,其中有一条是关于湿热型但头汗出的论述。

《伤寒论》第236条:“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茵陈蒿汤主之。”

可见湿热型但头汗出的症状表现除了出汗一症,还有可能伴随以下症状:

第一:小便不利。

第二:口渴欲饮水。

第三:恶寒发热。

第四:四肢不温。

第五:舌苔黄腻,脉濡数。

如果但头汗出伴随以上症状,治宜清利湿热,可用张仲景的茵陈蒿汤与五苓散合方。

茵陈蒿汤由茵陈、大黄、栀子组成。

文章图片5

茵陈

茵陈

苦,微寒,归脾、胃、肝、胆经。

《神农本草经》云:茵陈,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疸……

《本草经集注》云:主治风湿寒热邪气……小便不利,除头热,去伏瘕……

可见茵陈有很好的清湿热之效。

文章图片6

大黄

大黄

苦,寒。归脾、胃、大肠、肝、心经。

此处用大黄并不是取其通泄大便之效,方中大黄后下,取其导湿热、瘀热从大便排出之效,使邪有出路。大黄功效贵在通,通湿热于大便之中,通瘀血于大便之中。

如叶天士在《本草经解》中云:“大黄,气寒,无毒,主下瘀血,……破癥瘕,荡涤肠胃,推陈致新……”

黄元御在《长沙药解》中云:“大黄,泻热行瘀,决壅开塞,下阳明治燥结,除太阴之湿蒸,通经脉而破癥瘕……”

文章图片7

栀子在方中则配合茵陈清利湿热、通利肝胆。

茵陈蒿汤配合五苓散旨在将湿热从小便导出,两方合用,可使湿热从二便排出体外,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文旨在科普,如果你也有但头汗出的情况,请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辨证论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