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东西点评]张幼军:语言之花一束品赏(26)

 黄石新东西 2022-10-02 发布于湖北

语言之花一束品赏(26)

张幼军


1

“鸟鸣山更幽”,一声鸟鸣

带着露水的清亮

……

(摘自2022年9月4日《新东西》潘兰香的组诗《只在此山中·山中》)

引名句鸟鸣山更幽”,自然是为了印证一声鸟鸣打破了山中的幽静,又反衬了山中的幽静。那么,这是一声怎样的鸟鸣呢?应该是一声很清亮的鸟鸣。用“清亮”来表现声音没错。也可以将这一词拆开来理解:声音清晰而响亮;声音清脆而响亮。所以,写鸟叫,就写一声清亮的的鸟鸣不就得啦!可是,后面来了个似乎“画蛇添足”的描写“带着露水的清亮”。这就很有意思。不错,露水是可以说清亮。眼珠子也可以说清亮,泉水也可以说很清亮……然而,这些都是诉诸视觉的呀,和诉诸听觉的鸟的声音清亮一回事吗?当然不是一回事。既然不是一回事,为什么说一声鸟鸣带着露水的清亮呢?作者这里玩的是通感的把戏。通感,就是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了。这样,使语言的运用更其灵活,使所表现的事物更为活泼、新奇。读着一声鸟鸣/带着露水的清亮”的诗句,您不觉得眼睛一亮吗?

2

这是一枚来自天庭的

邮票,戳着圆圆的发光的印章,让我们

自小就有了牵挂

……

(摘自2022年9月10日《新东西》胡耀文的诗《月轮圆圆上中天》)

很欣赏胡耀文的《月轮圆圆上中天》这首诗。
尤其欣赏这是一枚来自天庭的/邮票,戳着圆圆的发光的印章,让我们/自小就有了牵挂”。
将月上中天想象成是一张邮票,而且是盖了邮戳的,而且这邮戳呀,似一枚圆圆的发光的印章。这也太形象啦。不但形象,而且月亮与邮票的“功能”高度吻合。月亮自古就是传情的媒介,资深传媒人,更有红娘、月老成人之美的美誉。邮票,无论写信言情,还是寄物远方都要用到他,没有他,就搞不成,也算一个资深传媒人哪。只是,邮票,现在已经很少见到了。有说退休了,有说已经下岗了,更有说已经停职了。据说,取而代之者是物流快递之类。干嘛要停他的职呀?记得小时候,看见远方来的贴着邮票的邮件,如同情人望月夫妻望月爹妈望月,满是牵牵挂挂一样也就有了牵挂,那绵绵情意是别一样的享受吔……

3

走进浅秋

便步入了爱河

脸蛋渐渐泛红

一番梳妆打扮

像要出嫁的新娘

心花怒放

从枝头纵身一跃

随一缕清风

飘向了远方

为了一场久等的爱

纵有万水千山

也要跋涉前往

(选自2022年9月11日《新东西》汪祖生的诗《枫叶》)

这首写枫叶的诗很有些特别。
我们是知道的,深秋经霜的枫叶红得热烈似火烧。走下花轿被新郎官揭开了盖头向众多陌生的面孔亮相的那一刻,新娘子的烧得火红的脸应该是那个样子。
现在是浅秋,那么枫叶就如一位待嫁的姑娘啦?正是正是,看来作者真是这样运思的。
但是,这位枫叶姑娘,却又不是一位很安分的待嫁姑娘。既是待嫁,你就安安分分规规矩矩安安静静,等着吧,时候一到,新郎官自然领着一班人马吹吹打打就来了。可,她不。一进入浅秋,就躁动不安,便入了爱河,就提前想到新郎官领着一班人马吹吹打打来接她了,就提前想到揭盖头的那一刻,就提前想到亮相的那一刻,就脸蛋渐渐泛红,就心花怒放,就心潮荡漾,就梳妆打扮起来,想象到好幸福啊!
想着想着妆着妆着,枫叶这位姑娘,再也等不及了。看啦看啦,她从枝头纵身一跃,就身不由己地随风飘向了远方
姑娘,你为何这么性急嘛!
听,姑娘怎么回答:为了一场久等的爱/纵有万水千山/也要跋涉前往”。
哦,这样的待嫁姑娘,这样的热烈的爱,也着实让人感叹哪!
好你个汪祖生!我却不能理解的是,汪祖生你个男子汉大丈夫的,对少女之心怎的揣摩得如此真真切切,写得那么那么的够味儿呢?

4

太阳走过的路

月儿绕着走

太阳讲过的故事

月儿笑着听

太阳

闪耀着七彩流光

让世界看起来绚丽多彩

月光

描画着黑白轮廓

让人间尽显生命本色

就算知道再多的秘密

月儿也不会言语

它只将听过的山水呢喃

让夜曲随风飘散

(选自2022年9月12日《新东西》程彩霞的诗《月儿不语》)

作者笔下的月亮似一位历经沧桑、饱经忧患的沉稳的老者形象。他一个主要特征就是不语。从古而今,万年沧海桑田,千年忧患沿革,他经历的太多了,他知道的太多了。人间的,社会的,史前的,上天的……都有其发展变化的规律,就是个中秘密吧,他哪儿不知道呢?太多太多的秘密他都知道,他就是不言语。他是聋哑人吗?绝不是!想必他能听懂太阳讲的故事,他如果听不懂听不见,才不会那么着真地听哩!你没看见他总是那么笑眯眯的听着吗?
他的沉稳表现在——这么说吧,太阳应该是他最可以信得过的旅伴了,但他的行止,是不愿意盲从随大流的。就是太阳走过的路,他也会慎重选择,甚至会绕着走。太阳的本领很大闪耀着七彩流光”能“让世界看起来绚丽多彩”。他呢?既不羡慕,也不嫉妒,他会慎重辨别,以免误入邪门。他总是那样不卑不亢,守住自己的老本行,吃自己手艺的饭,“描画着黑白轮廓/让人间尽显生命本色”。对,黑白轮廓、生命本色。他从不搞些什么花里胡哨的东西。
他自是无语。决不是他不会说话。他只将听过的,比如说吧,听山水呢喃,不轻易当真;就是再动听的小夜曲,也让它随风飘散。
这是一位怎样的老者啊!这是一位怎样的智者啊!
社会上,或者理想中如有这样的人,那是很值得尊重的啊。

5

……

曾经痛惜于,流水的薄情

遗弃白鳍豚、江猪、无数的落花

现在河床又拐卖了流水

一起被拐卖的还有

远去的帆影和铁戟沉沙的传说

一个没有忘情水的世界

到哪里去笑傲江湖,侠客梦陨落

……

(摘自2022年9月16日《新东西》李咏成的诗《消失的江湖》)

李咏成的诗《消失的江湖》写得好哇!诗中用了“拐卖”一词,用得好,“拐卖”一词被他玩得好!诗里,其他的很多好,暂且不表,单说“拐卖”。让我们也来把玩把玩把玩“拐卖”。
拐卖,一看到这个词,就能让人不由自主地想到:拐卖妇女、拐卖儿童、拐卖人口……令人恐怖,令人痛恨,连同对这个词一起恐惧、痛恨!
现在,在李咏成的诗里,流水也被拐卖了。谁把流水给拐卖了呀?是河床。
河床,该死!
拐卖妇女儿童的是骗子,是没了良心、没了人性、丧失了做人底线的人渣。人渣,是不能让其在文明社会立足的。而河床将流水拐卖了,恐怕他自己也随之失去了存在的理由了吧!
河床上不再有流水,如何载舟?河床上没有流水,何来唐代大诗人杜牧的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流传千古的名作?
但作者偏不顺笔而下地这样写,却说远去的帆影和铁戟沉沙的传说”一并被河床拐卖了。又是拐卖!
这是为何?
诗是要表达情感的,作者着意用“拐卖”一词,就是要表达一种憎恶的情感,并传达给读者感染读者。河床,同拐卖妇女儿童的人渣一样,太可恶了。
接着作者很自然地感叹:河床上没有了流水,侠客到哪里去笑傲江湖”呢?,侠客梦的陨落势所必然,这会叫多少侠客感到失落啊!
河床该死!
其实吧,谁都知道,河床干涸,没了流水,这并不是河床的错。作者未必不知道。知道,而偏要栽你身上,冤不冤!
而在这首诗里,恰恰是让河床蒙冤得好。将“拐卖”一词“玩”得好!
在这首诗里还有融入了不少中华文化元素的好。诗里的所引用民间神话传说中神奇的灵药“忘情水”、所化用的李白的诗“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所化用的杜牧的诗“折戟沉沙”,以“侠客笑傲江湖”等等等,都是中华传统文化元素啊!可惜,一并被河床拐卖了。河床怎能不叫人讨厌呢?

6

……

月影从东厢移到了西厢

月亮,这么圆这么大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这么圆这么大的月亮,只有故乡的高柳

才能挂得住这一轮清辉

(摘自2022年9月16日《新东西》潘兰香的诗《明月如霜》)

月影从东厢移到了西厢/月亮,这么圆这么大/'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这样写月亮,这样引名句写月亮,都属于平实的笔墨了。如果没有后面的两句,估计这诗很难入主编先生的“法眼”。后面两句好在哪里呢?后面两句是谈感受,很独特。容易引起读者想象。我们不妨这样来一番想象——
一个刚刚发蒙的聪明的小女孩,在城里姑奶奶家里度假。她的当教授的姑奶奶刚教会她读熟了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两句诗。从窗外远远望去,见一轮又圆又大的月亮从东山升起,照得半边天清辉一片,女孩就歪着个小脑袋傻想:这么圆这么大的月亮,只有故乡的高柳,才能挂得住这一轮清辉吧?
这诗写的,无理而妙,童稚之思自有妙趣。

7

不要嘲笑一座老房子

不要惊动它,

亦如不要惊动南墙下

那位打盹的老太太

青砖灰瓦,有夜色的沉重

蜘蛛弹断的琴弦

尚未抖落回光的余尘

时间裹着的外衣下

有夕阳投下的阴影

……

(摘自2022年9月21日《新东西》吴灿明的诗《不要嘲笑一座老房子》)

老房子,即旧房子,多为年深月久破败不堪的房子。如何表现一座老房子呢?吴灿明首先亮明自己的观点不要嘲笑它,不要惊动它。他为了生动地表现一座老房子,用了两个人们常用的“老”的意象——老太太和蜘蛛网。就是说,人们也常用“老太太”的意象以互衬旧房子之老;用“蜘蛛网”的意象描述老房子之破旧。吴灿明选用这俩意象自然也有此用意,而老意象却用出了新水平。
说是不要嘲笑一座老房子/不要惊动它,/亦如不要惊动南墙下/那位打盹的老太太”。“打盹的老太太”在艺术作品里却是活灵活现啊,画面感极强。光是“不要惊动南墙下/那位打盹的老太太”这么一句,该是需要多少生活的积累的浓缩啊!
再看蜘蛛弹断的琴弦”句。写破屋烂灶、蛛网蒙尘,亦是人们笔下常见的写烂了的景象。能不能做点改进呢?能!这座旧房子蜘蛛网仍是有,然而在作者眼里已经是弹奏的琴弦了,多么形象!这就容易引发读者的想象,蜘蛛姑娘现在已经不是纺织工人了,而是通过自学成才成为演奏家啦。不过她时运不济,老来已经跌入困穷的深渊,住在这样一座破败的屋子里整日弹奏着自己的悲苦。这还不够,是因为她弹得太久了,还是弹得太投入呢?琴弦已被弹断。
哎呀呀,这可是从来未有人这样写过蜘蛛啊!

8.

……

在尘世,走进去的有我的童年

垂钓的鱼竿……

耳边似乎还响起捣衣声

月亮还时时挂在屋角

跌落水塘里,传来桂花香

此时,水塘把月儿含在嘴里

露出了半边脸

……

(摘自2022921日《新东西》吴灿明的诗《我怕惊走了镜子里的人》)

耳边似乎还响起捣衣声/月亮还时时挂在屋角/跌落水塘里,传来桂花香/此时,水塘把月儿含在嘴里/露出了半边脸”。
天下的诗人有这么写儿时的小水塘的吗?
谁都知道,水塘里的水如果很清很亮的话,就像镜子能清晰地照见塘边捣衣姑娘的身影,能照见塘边走过的骑牛横笛的牧童,能照见傍晚初升的月儿……而现在“我”只要一想起儿时的小水塘,就“耳边似乎还响起捣衣声”。此为侧面写水塘也,从生活经验写水塘。妙。
最妙的是作者动、静运用自如地正面着笔水塘。
月亮从东山升起,到西山落下,虽说在动,但在人们的意识里是静止的月夜图;月儿照在水面上的倒影那就更是静态的啦。现在,月儿竟被诗人“挂”在了小水塘边的那座房子的屋角了;现在月亮不是映在水塘里,诗人竟让她“跌落水塘里”啦。好精彩!写月亮都是动态的。还不止此,后面来了一句“传来桂花香”。我们都知道,八月桂花遍地飘香。此句是否在暗示,这轮明月是八月的中秋月呀?中秋不是要赏月吗?正是正是!你看,月亮跌落水塘以后呢,就被水塘逮了个正着。正好中秋赏月,“水塘把月儿含在嘴里”津津有味地品赏起来。
哎呀呀,“我”儿时的小水塘呀,是多么可爱多么令人怀想啊!

9

……

我们展翅御风

峡谷的风厚实如棉

……

(摘自2022923日《新东西》姜飞的组诗《吴家山峡谷》)

吴家山在哪里?从作者这组诗后面的诗所点明的看,应是作者的老家英山。英山的吴家山我没有去过,吴家山峡谷也未去过。吴家山峡谷的风自然无从见识体验。作者说我们展翅御风/峡谷的风厚实如棉”,这句话很有意思,扎扎实实帮我体验了一把。
他说,他站在吴家山峡谷,峡谷的风吹来,自己像要展翅飞翔起来。峡谷的风厚实如棉”妙在与“御风”照应。御者,驾驭、驱使之谓也。本来,要飞翔,全靠风的托举,却说自己的飞翔是在驾驭、驱使风。心情、气魄都显出来了。
最有味的是“厚实如棉”的比喻。棉被厚实就睡得安稳踏实,这里,风“厚实”就会托举有力,飞翔也就能任自由。
此句之妙还不止此。何也?这让我联想到我当知青那会儿,我体验过我下放之地那里山谷的风,正冬天,山谷的风尖利刺骨,叫人实在受不了。当地人称“剁头风”。那么,作者笔下的吴家山峡谷的风应该是在夏天。不说此风清凉、爽快,而说“厚实如棉”,这就很值得咀嚼品味。首先,给人舒服的感觉,像冬天盖着厚厚的棉被,或穿着厚实的棉衣,岂能不感到舒服?而且,“厚实如棉”,还让人感觉到温暖,哦,这吴家山峡谷的风是带“温”的,又绝不是热浪滚滚那种(酷暑季节的热浪滚滚的风也是不好消受的啊,何谈舒服?),而让人往另一个方面想去:吴家山峡谷的风是温柔的、温润的、温和的、温情的、温温的……好像是有人着意调试过。
吴家山峡谷的风我算是见识了。

10.

山坡,适宜生长野草

别的植物邻家小妹模样,更适合

柴扉“吱呀”的小院

在山坡上,我并不比一株草高大

风吹过,我俯仰的姿态并不比一棵草

优雅,野草弯下的身体

是不屈,是反抗

而我,捧一粒露珠

也怕灼伤了手

风吹在我的额头,像翻旧账

藏得很好的皱纹被翻出来了

可我记得昨天似乎还年轻

年华,是吹过耳边的秋风

不着痕迹

现在,我只能像野草一样

去逆着风,荣枯一场

(选自2022年9月24日《新东西》潘兰香的组诗《野草一样,去逆着风荣枯一场·野草满山坡》)

野草满山坡》这首诗里的风呀、草呀似乎都在寓意“我”的流年岁月、人生际遇和“我”的人生感叹。精彩的表达简直欣赏不过来。暂且举两例。
“山坡,适宜生长野草/别的植物邻家小妹模样,更适合/柴扉“吱呀”的小院”。此诗句内涵丰富,情感深沉。简洁凝练的语言里,不但有画面感,而且形、声兼具。这里,“别的植物”自然指满山坡的野草以外的植物;这里,邻家小妹居住的是“陋室”;这里,还暗含一个比喻和对照:比喻别的植物模样像邻家小妹,对照住居条件差别极大。何以见得是陋室呢?你看,院子的门是几根木棍凑合着编织的开合“吱呀”作响的柴门,谓邻家小妹是寒门贫家女也。如此对照说来,一下子抬高了生长在山坡的野草了。你看,她生长的环境多好哇!山坡,是她天地开阔宽敞无比的庭院,还通风向阳,甘露尽享。而别的植物比起来差远啰。听鼓听声,听话听音,“我”就是向往阳坡的“别的植物”中的一株;“我”就是那身居柴扉的“邻家小妹”,命运不济啊!
“风吹在我的额头,像翻旧账/藏得很好的皱纹被翻出来了/可我记得昨天似乎还年轻”。如此发出人生的感叹,铁石也会掉泪而自鸣以示击节称赏。柴门之女向来对风没有好感,因为,风钻柴门畅行无阻;更因为,风好狐假虎威狗仗人势胁迫贫病交加之人。今日,“风吹在我的额头”,“我”就感觉是黄世仁的狗腿子穆仁智来到跟前翻旧账讨要一般。
谁不怕老呢?作为女人更在意自己的脸蛋。照镜发现有了丝丝褶皱,能藏尽藏是最好的了。可是,“我”已经藏得好好的皱纹却被这可恼该死的风给翻了出来。要不是风今日这粗鲁之举,“我记得昨天似乎还年轻”。被岁月熬老,发现额头已现鱼尾的心理,作如此表达堪称妙不可言哪!

11.

……

那埋于泥土中的汗水和盐分

在立夏和小满之后

凝成一筐筐金色的粮食

……

(摘自2022926日《新东西》胡金华的诗《回望的乡愁》)

诗的标题就点明了这首诗是表达乡思乡愁乡情的。漂泊异地的游子想家了、思念故乡了,对家乡的青山秀水、小舟小村的回忆都深感亲切,充满了感情。那么,对于家乡父老乡亲们对土地的热爱,他们在这块土地上的劳作、他们的辛苦、他们丰收的喜悦、他们对自己的劳动果实的珍爱……作者无疑更是了然于心、记忆犹新了,光写这个该需要多么多的笔墨哇。而这么多的需要表达的内容和情感,作者做了高度浓缩处理。凝练到,就如家乡的父老乡亲将“那埋于泥土中的汗水和盐分/在立夏和小满之后/凝成一筐筐金色的粮食”一样神奇。

读到那埋于泥土中的汗水和盐分”,眼前就会呈现出家乡父老乡亲们锄禾日当午,挥汗如雨,汗滴禾下土的画面,于是,家乡父老乡亲的勤劳、辛苦都表现出来了;汗水和盐分本不可能直接凝成粮食,而这里是艺术化的跳跃、省略和对劳动的赞颂;生产出的一筐筐粮食前着“金色”修饰,巧妙地表达了父老乡亲们对土地的无比热爱的感情——只有金色的土地才会生长出金色的粮食啊;巧妙地表达了父老乡亲们对自己的劳动成果无比的珍爱的感情——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每一颗粮食都是血汗换来的,都是和金子一样珍贵啊!

12

长夏占着季节不肯离去

江河日渐消瘦

土地到处是伤口

我的秋天也未来到

……

(摘自2022927日《新东西》陈广胜的诗《我弄丢了我的秋天》)

开首的四句诗打磨得精致。从逻辑上、从语言的运用上您找不出一点儿瑕疵。
我的秋天也未来到”句,一个“也”字含有不止一个人的秋天未来到,而是天底下很多人的秋天都未来到
今年已经立秋多时了呀,已经白露、秋分了呀,怎么秋天还没有来到呢?
哦,因为长夏占着季节不肯离去”。
此句很值得咀嚼。
虽然没有说长夏占着季节不肯离去的原因;但,一“占”字已经活画出长夏的蛮横无理之态和“我”的好恶情感。不是今年的秋天不守纪律、不守信迟到了失约了,而是可恼的夏太霸强,占着别人的位子不退。这样一来,整个秩序就给打乱了。造成种种严重的后果:“江河日渐消瘦/土地到处是伤口”。这里,主要批评夏不但长,还酷暑难耐,还不雨天旱。天旱即造成土地干裂,造成江河干涸。而土地干裂又形象地说成是“伤口”,暗含比喻。江河干涸,更是隐含两个比喻、一个对照。消瘦,是对比丰腴而言,暗喻如果江河涨满,就如肥胖肉满的村妇啦;而现在长旱不雨,江河日见干枯见底,暗喻现在的江河形同日渐消瘦的病夫矣!

13

那时我们一起整理寝室,一起将

被子叠得方正,朝一个方向摆放

床单上的褶皱用衣架轻轻拂平

废旧的瓶子洗净盛满清水,插上

青草、栀子、野蔷薇或是洋姜花

插上青葱年华

……

(摘自2022929日《新东西》彭丽的诗《青葱岁月》)

虽然是很平实的叙说,却很能勾起人们对青葱岁月的回忆。老记得读初中了,或读高中了,就要住校。住校,应该说是人生独立生活或者半独立生活的开始。当然是在班主任老师的指导下。是啊,那时我们一起整理寝室,一起将/被子叠得方正,朝一个方向摆放”。我记得,我读初中时的班主任是一位非常认真负责的老师。要求我们不但被子要叠成豆腐块、朝一个方向摆放,而且牙刷的毛和漱口杯的把都要方向一致;晾的毛巾要整齐,床底的鞋子,要摆齐鞋尖朝外……说是要学习解放军,要军事化,搞内务亦然。作者诗里写的与我当年的也有不同:“废旧的瓶子洗净盛满清水,插上/青草、栀子、野蔷薇或是洋姜花”。女同学可能更天真浪漫一些,更喜欢花呀草呀的。您看,实在没有找到花了,洋姜花也行啊。这就很能见女同学们活泼可爱的个性。所以,这些诗句都很有画面感,也很有“号召力”——能充分勾起人们对往事的怀想。这就是好诗啦!
当然,最精彩者是后面一句:插上青葱年华”。
您会说了,插上花草可以,怎么插上年华呢?年华,很抽象呀很虚呀!
这诗句很有艺术性。插上/青草、栀子、野蔷薇或是洋姜花/插上青葱年华”,这里用的是拈连的修辞术。语言升华了,这就把不可能变成可能啦。拈连,就是由具体可感的形象顺势写出抽象的难以触摸的事物,让人读起来感觉语势自然连贯、连缀巧妙熨帖,使描写的形象鲜活、俏皮,富有新意。这种运用语言的技巧,在修辞学上称拈连”。在一句话中,拈连的部分恰恰最能表现事物的本质。拈连不但能让语言升华,也能让思想升华。这里,插上青葱年华”句既是对前面所写青葱岁月的学生生活的拢括,也是对学生时代是青葱年华的本质的揭示,读来极有内涵、极富韵味。

14

纤弱的触角

一寸一寸地攀爬

掐住坚冷墙角的裂纹

缠上斑驳的枝桠

我的千辛万苦

只为爬上墙头

只为攀向树梢

这世间走一遭

爬高些

再爬高些

待到花开极致时

看看这世界

也让世界看看我

(选自2022930日《新东西》蔡召钦的诗《牵牛花的梦想》)

梦想,这是个很美的词,也是个很严肃的词儿。何谓梦想?梦想是对未来的一种期望,心中努力想要实现的目标,是日思夜想的一种坚定执着的情怀。我敢说,只要是一个正常的人,就都会有梦想,就都会有自己追求的美好。
但是,如果不是读了蔡召钦的这首诗,谁相信牵牛花也有梦想呢?谁又知道牵牛花的梦想是什么呢?
牵牛花纤弱的触角/一寸一寸地攀爬”,如此卑微,她居然也有梦想?谁能不质疑!
作者似钻进了牵牛花肚肠,对她的情感意志都摸了个透,代牵牛花做了回答。
掐住坚冷墙角的裂纹一寸一寸地攀爬只为爬上墙头;我缠上斑驳的枝桠只为攀向树梢
您问我千辛万苦若此为了什么?
我这么回答您吧:既然已经来了这世间走一遭,又给我设定的是一个卑微的生存环境,我心有不甘,我不甘心像井底之蛙那样安于现状,囿于自己的一方小天地。不是说登高望远吗?我这样一寸一寸地攀爬,只为爬高些/再爬高些/待到花开极致时/看看这世界/也让世界看看我”。
将本无思想意识、无情感意志、无思维语言的牵牛花人格化,让她也有了追求的目标,幷赋予她也想认识世界和让世界认识她的梦想,从而使这首诗有了哲理的意味——人们便有了从牵牛花的梦想里可能获得的视野和认知。


张幼军,湖北大冶市人,1948年1月出生。大冶一中退休教师。曾任黄石市首届学术学科带头人、黄石市中学教师高级职称评委,省中语会会员、黄石市中语会副理事长、全国优秀教师、特级教师。

《新东西》编辑部

主     编:向天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