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二字,最早出自这件国宝!

 虎晟 2022-10-02 发布于山东

”“书法功课”,不再错过精彩文章

墨汁免费领!

图片

图片
宝鸡市青铜器博物院
在宝鸡市青铜器博物院内,
有一件与“后母戊大方鼎”齐名的青铜尊,
铜尊的内壁底部有122个铭文,
记录了周王室的一位重臣,
放言要“居住在天下的中央”的故事。
铭文中,“中国”二字首次现身器物之上,
这是我们每个华夏子孙引以为豪的祖国名称
在泱泱五千年历史长河中的首次崭露。
就是这样一尊称之为“国宝重器”也丝毫不过分的文物,曾经竟沦落废品站与破铜烂铁为伍,饱尝日月风霜的侵蚀,甚至几乎回炉铸铜。
具体怎么回事,还要从1963年说起。
图片
何尊正面,西周早期,通高38.5cm,口径29cm,重14.6kg,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收藏。(图片由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提供)
那年6月,宝鸡县贾村镇贾村村民陈堆家老屋住不下,就租了隔壁陈乖善的两间房子住,院子后面是个3米高的土崖。当年8月的一个雨后的上午,陈堆家的后院土崖坍塌了一块,陈堆发现土崖上好像有亮光,于是就和妻子张桂兰用手和小镢头刨,结果在坍塌的土崖上刨出了一个怪模怪样的青铜器,夫妻俩不懂文物鉴定,便暂时将其放在阁楼上装粮食。
图片
何尊侧面,西周早期,通高38.5cm,口径29cm,重14.6kg,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收藏。(图片由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提供)
第二年,陈堆夫妇因故要去外地,临走时将青铜器交给哥哥陈湖保管。1965年,因生活困难,陈湖将弟弟寄放的青铜器卖到了废品收购站。废品收购站的师傅也不懂文物,便将这个铁疙瘩与其它废铜烂铁存放在一起,准备送冶炼厂。于是,这个没被认出来的“国宝”险些要和废铜烂铁一起回炉熔化。
图片
何尊上的“饕餮纹”
天佑中华,一个月之后,也即1965年9月,宝鸡市博物馆一位叫佟太放的干部在一个废品站中看到了这件铜器,觉得有一定价值,向领导汇报后,博物馆再以30元的价格将这件青铜器买走。经考古人员初步鉴定,认定这是一尊西周早期时的青铜酒器,高38.8厘米,口径28.8厘米,重14.6公斤,其上的浮雕被称作“饕餮(念作taotie)纹”。
图片
何尊上的“饕餮纹”
时光荏苒,到了1975年,为纪念中日建交,国家文物局要在日本举办中国出土文物精品展,时任上海博物馆馆长、著名青铜器专家马承源先生赴京组织筹备。经审核后,马承源很快从全国各地调集了100件一级文物,其中就有宝鸡出土的这件饕餮纹铜尊。
图片
何尊内壁底部铭文
马承源过去只听说但没有见过这件铜尊,见到实物后,反复看了好几遍,心中一直纳闷,这么大的器物为什么没有铭文?随即他用手在铜尊内壁、底部反复摩挲,忽然感觉底部某个地方似乎刻有文字。他大为振奋,随即让人送去除锈。

【延年】兼毫笔

《圣教序》二王行书神器

4支99元

点图下单

墨相文坊 交易担保 放心买 不好用,包退! 小程序


图片
▲ 何尊铭文拓片,“宅兹中国”见左起第6行上4字

经过清除泥土和锈迹,果然在铜尊底部发现了长篇铭文。马承源高兴至极,马上做了拓片,经研究,隶定出的铭文有122字。这122个字,揭开了3000年前的一段往事:
图片“中国”

周成王五年四月,一位叫“何”的周王室重臣,在刚建成的洛邑(周朝金文称“成周”、“王城”)受到新居那里的王的训诰和赏赐。“何”用得到的赏赐,铸成这件铜尊,记载这一重大殊荣。其中有一句“余其宅兹中国”,意思是“我要居住在天下的中央”。这是“中国”二字作为词组首次在器物上出现。
图片
“中 ”                                                      “国”
那时,铭文“中”,是一面飘扬的旗帜,高高升起。让人不禁想起今天飘扬在各个重大场合的五星红旗。
那时,铭文“国”,是一个持戈的士兵,昂首屹立。就像今天的共和国士兵在默默守护着和平。
图片
那时的中国,是一个小小的地名。

今天的中国,是十几亿中华儿女共同的家!
事后,马承源将其命名为“何尊”。也因为这一重大发现,国家文物局取消了何尊赴日本展出的安排。
图片
马承源(1928~2004)研究青铜器
1998年,宝鸡市青铜器博物馆建成开馆,马承源应邀而来。在新落成的宝鸡青铜器博物馆参观时,听讲解员介绍“何尊是镇馆之宝”时,他当即指出:“它应是镇国之宝,不仅仅是你们的镇馆之宝。”
为了确保文物的安全,2002年1月,国家文物局印发了《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规定全国有64件国宝此后永久不准出国展出,“何尊”便是其中之一。

图片
何尊 
西周  / 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时至今日,“何尊”仍保存在宝鸡市青铜器博物院内,供游人观赏。其价值连城,重若千钧,举世瞩目,中国人应该铭记的一件国之重器!

”“书法功课”,不再错过精彩文章

墨汁免费领!

沈从文曾对郭沫若的书法有过二次截然不同的评价,他的这二次评价用语有些意味深长,是褒是贬令人感觉摸不着头脑。
沈从文第一次谈及郭沫若的书法,是在1975年6月,他写给黄裳的信里。其中谈及他对郭沫若书法的看法。沈从文说:
“昨寄几张习字,想能收到。此道本不'在行’,且搁笔已廿五年。由于社会新,要求严,除主席外,作家中死去的有鲁迅先生,活着的有郭沫若院长,可称'并世无敌,人间双绝’,代表书法最新最高成就,和日本书道家周旋,已绰绰有余…”
在沈从文的这段话中可见,他对郭沫若的书法似乎持赞扬肯定的态度,并认为鲁迅与郭沫若的书法代表了当时书法的“最新最高”成就。

图片

但沈从文的这番话很可能并不是他内心真实的想法,因为在短短一年多以后,在1976年10月12日写给张宗和的信中在谈及郭沫若的书法时,他话风一转,似乎颇有几分忿忿不平之意。他写道:
“我已快卅年没有为什么人写过一张字,……不写字冒充假风雅,还有个原因,即觉得这一行死去的既有鲁迅,活着的又有郭沫若,“天下定于一”,生死作家都有了一个人,就够了。我再来附庸风雅,似不必要。可是香港方面熟人办了个《书谱》,说我是作家中唯一懂书法的人。说的当然近于半开玩笑的好意。其实写字在历史上从来多是在当时,谁官最大,谁就写得最好。”
在这段话中,沈从文借别人之口夸耀了自己的书法水平,并在字里行间隐约表达出对郭沫若等人的书法,是得益于官职地位的原因,才受到众人吹捧的几分不屑。

图片

沈从文对郭沫若书法的两次评价,并未能完全从理智分析出发,也没有在专业层面说出优劣,反倒透露出一丝酸意,令人不禁感叹,这些文化名人在评价别人时,也未必能做到客观公允。
但有人对这件事另有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沈从文的说法自有他的道理。那个时期,郭沫若等人的书法受到众人一致称赞,他的书法甚至被尊称为“郭体”,恭敬者众,却极少有提出异议者。
这种现象在艺术批评的角度来看极不正常,因为任何艺术作品都不会是完美之作。
欣赏品评艺术出现众口一辞的情况只能说是蔽于名人之地位及影响而不敢说出己见,这实乃是书法艺术之哀。而沈从文不管出自何种心理状态,他肯说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虽有些偏激,但他文人的那种天真和直率却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图片

其实,细一考察,沈从文口出此言并不意外,实乃是他性格使然。
沈从文出生于行武家庭,他的祖父年少时以卖马草为生,后加入清军,因镇压太平军有功,得到提拔重用,曾当过贵州的提督。
沈从文的父亲早期投身辛亥革命,曾密谋策划过刺杀袁世凯,事情败露后逃到山海关外。
沈从文的祖父和父亲性格皆十分彪悍刚毅,这种气质也遗传给了沈从文。沈从文身上的灵性与浪漫更多的来自他的母亲。

图片

沈从文十四岁到土著军队里当兵,二十岁时只身一人闯荡北京。他到北京后在北京大学旁听,接触到了胡适等文化名人,并接受了激进的思想观点,他曾慷慨发声呼喊“救救国家”。
但他对政治却不感兴趣,他将全部的精力与热情投入到文学的创作之中,小说《边城》与《长河》是他的代表作。

图片

沈从文率真浪漫的文人气质使他口无遮拦,快人快语。而他身上所隐含的刚毅个性又使他在遭到反击时不愿轻易妥协,这就使他吃尽了苦头。
沈从文不赞成作家从政,在他20世纪40年代初的《文坛的重建》《新的文学运动与新的文学观》等文中,他表达了作家应站在大众的立场,应避免从政的观点。他认为作家一旦从政,难免“超时讨功”、“凑趣帮闲”,会忘却作家应坚守的文学的道义。

图片

沈从文不但在书法上评论上口无遮拦,在文学艺术上他也敢于直言。
他曾在1930年发表《论郭沫若》一文,文中直言不讳地对郭沫若的小说创作提出个人看法,他称郭沫若不是创作小说方面的人才,他称“一株棕树是不会在寒带地方发育长大的”,他还略带天真地给出个人的劝告,建议郭沫若放弃小说的创作。
客观来看,沈从文的建议也有道理,郭沫若虽然在小说创作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创作了将近三十多篇小说,但却没有什么影响,很少有人提及,与他在其他领域的所取得的成就相比,显得微不足道。
所以沈从文的快人快语虽显唐兀,也令人略感尴尬,但也基本还算客观,并未出格。
沈从文一而再地对郭沫若的书法文学艺术提出批评,最终引来了郭沫若的反击,郭沫若在1932年发文,他说:
“记得国内另一位大小说家宣言我没有做小说家的资格,因为我的笔太直,不曲,没有像鲁迅先生那样曲。是的,这层我是承认的,假使要曲才配做小说,那我实在是不配做小说家。”
郭沫若将沈从文称为“大小说家”,也是有挖苦嘲讽之意。

图片

有人将沈从文对郭沫若书法与文学艺术所作的评价称为是文人相轻,是贬低别人,抬高自己,但从艺术批评的角度来看,却有着现实的积极意义。
从品评书法的方面来看,郭沫若与沈从文的字各有所长,但郭沫若的书法所显露出的豪迈艺术气质,却是令人印象更为深刻的。

竹慈纸已售10000多刀

100%好评·高性价比

9910刀

点图下单

图片

图片

主编✎精微堂主  
责编✎黑土 微信shufagongke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