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食堂 01 开宝二年(969年)四月,大宋上谷军营,战马长嘶,金鼓齐鸣。 一个身材魁梧的大将,披甲执锐,点齐人马,杀气腾腾,大喝一声:儿郎们,一起随我去辽国打草谷咯! 霎时间,军旗掠动,大宋骑兵策马扬鞭,直奔辽国本土而去。 草长莺飞,绿波翻涌,寒光一闪,抽刀见血。 战斗只持续了半天功夫,便宣告结束。 大宋将士,咧嘴大笑,满载而归,俘获牛羊数以万计。 看他们轻车熟路的样子,显然不是第一次这么干! 从来只听说契丹人打汉人的草谷,又何曾有过汉人北上打契丹人草谷? 是不是有些匪夷所思?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场景,一切都只是因为率领他们的将军叫马仁瑀。 02 马仁瑀,大名夏津(今山东德州夏津)人。 山东孔孟之乡,文风鼎盛。 马仁瑀的父亲让他读书,希望他考取功名。 可这哥们天生就不是读书的料,三天两头,不是翘课,就是睡大觉。 父亲花重金请了一个博士教他,半个月过去了,他一个大字都不识。 朽木不可雕也,气得博士拿鞭子抽他。 马仁瑀登时就火了,敢抽小爷,老家伙,你给我等着。 夜幕降临,月黑风高夜,杀人放火时。 马仁瑀独自一人悄悄遣回学校,放了一把大火,将学校烧了个精光,差点没把博士给烧死。 马爸爸绝望了,哪个学生敢放火烧学校、烧老师,这还读个毛线。 不读书,干嘛呢? 马仁瑀经常召集一帮小伙伴玩打仗。 这小子真有一套,以将军自居,约定日期,制定规矩,敢迟到或触犯规矩,直接上鞭子抽。 让他们见识一下什么叫军令如山! 一通操作下来,所有小屁孩轻松被他拿捏,对他又敬又惧。 马仁瑀长大后,虎背熊腰,臂力极强,二百斤强弓,随便挽。 那会儿处于五代乱世,正是武将耀武扬威的最佳舞台。 玩笔墨的还真不如玩刀枪的好使。 马仁瑀目标很明确,小爷就是要当个威风凛凛的大将军! 乾祐元年(948年)正月,河中、永兴、凤翔三镇联合叛乱。 郭威奉命在邺都招兵买马,平定叛乱。 很多年轻小伙,都投奔了郭威。 包括马仁瑀。 郭威一看这小伙子就是天生的猛将胚子,将他提拔了亲兵,侍奉左右。 还有一个与马仁瑀同时入伍的亲兵,叫赵匡胤。 这一年,赵匡胤21岁,马仁瑀15岁。 两人追随郭威,亲眼目睹了郭威是如何清君侧,如何起兵攻下开封,如何黄袍加身,篡汉建周的。 (赵匡胤黄袍加身正是向郭威学的,不用交学费的那种) 柴荣 03 显德元年(954年)正月十七日,郭威驾崩,养子柴荣继位。 二月,死对头北汉刘崇联合辽国,趁丧出兵,企图一举灭亡后周。 三月十八日,柴荣御驾亲征,在高平与刘崇对峙。 柴荣终究是年轻气盛了些,中了老狐狸刘崇诈败诱敌之计。 柴荣率领的不到一万人马,被引到了刘崇事先设定好的战场——高平县内的巴公原! 四万汉辽精兵,严阵以待,准备给柴荣致命一击。 很快,北汉第一大将张元率一千精骑,突袭柴荣右军。 后周右军两员大将宁江节度使樊爱能、清淮节度使何徽不战而退,右军彻底崩溃,柴荣危在旦夕。 怎么办? 事已至此,要不撤吧。 可柴荣的人生字典没有撤退二字。 生死存亡关头,身陷绝境的柴荣率领亲兵,不避矢石,策马奔向刘崇中军所在! 宿卫将赵匡胤大喊一声:“主危如此,吾属何得不致死!” 然后他向殿前都指挥使张永德建议率领一帮弓箭手,在左翼保护柴荣,自己则率精锐步兵随柴荣一起冲杀。 张永德秒懂,两人依计而行。 马仁瑀此时在张永德麾下担任内殿直。 马仁瑀大喊一声:“使乘舆受敌,安用我辈!” 说完,他跃马而出,搭弓射箭,箭不虚发,连毙数十人。 血光渐起,后周大军,士气益振,气贯如虹。 狭路相逢勇者胜。 所有的计策都没有了用武之地,比的就是谁更不怕死! 04 刘崇也是沙场老将,知道必须发起反击,打退周军势头。 势头一去,柴荣必死无疑。 谁去反击? 张元! 可张元刚一冒头,就被马仁瑀率领的弓箭手射中了坐骑,应声而倒。 赵匡胤随即率步兵跟上,一刀砍死了张元。 北汉军中第一猛将就这么没了。 大军士气顿时一落千丈,萎靡不振。 柴荣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以最快的速度杀向刘崇,执行斩首行动! 在后周大军的冲击下,北汉大军,转瞬间,溃不成军,四散而逃。 赵匡胤和马仁瑀立下救驾之功! 高平一战,柴荣度过亡国之威,名震天下; 赵匡胤就此崭露头角,马仁瑀一战成名! 战后,柴荣整顿禁军,赵匡胤升任殿前都虞候,马仁瑀升任弓箭控鹤直指挥使。 赵匡胤开始网罗心腹,掌控殿前军,马仁瑀很自然地成为了他的心腹铁杆! 当然,有柴荣在,就算赵匡胤是真龙在世,那也得趴着。 在柴荣的率领下,赵匡胤、马仁瑀攻太原,征南唐,伐幽云,屡立战功,官位不断攀升。 后来,赵匡胤做到了殿前都点检,马仁瑀做到了内殿直都虞候,牢牢掌控了后周最精锐的禁军部队——殿前军! 05 显德六年六月十九日(959年7月27日),柴荣驾崩,幼子柴宗训即位。 掌握兵权的赵匡胤无人可制。 显德七年(960年)正月初四日,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 马仁瑀就在军中,拥立赵匡胤,篡周建宋。 北宋建立后,赵匡胤为了防止禁军造反,将殿前司、侍卫司,变成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 为了进一步剥夺三司兵权,赵匡胤又设立“四卫”——即殿前司下设铁骑军、控鹤军;马军司下设龙捷军;步军司下设虎捷军。 马仁瑀就担任龙捷左厢都指挥使,成为禁军实权大佬。 马仁瑀有个同事,叫王继勋,担任龙捷右厢都指挥使,两人共同执掌龙捷军。 王继勋身份不一般,他是赵匡胤的小舅子,仗着姐夫宠信,横行霸道,无恶不作,爱吃人肉,残杀无数。 因为赵匡胤的庇佑,没人能拿他怎么样,人人唯恐避之不及,满朝文武敢怒不敢言。 但马仁瑀压根不买这位靠裙带关系上位的当朝国舅的帐。 王继勋受了不少窝囊气,一直想整整马仁瑀。 但马仁瑀太虎,王继勋心里有些发怵,“惮其勇”。 怎么整? 单挑? 信不信马仁瑀抡起一双麒麟臂,就能把他打出屎来? 王继勋思虑再三,自己犯不着自寻死路,还是召集手下将士打群架。 巧了,马仁瑀也在找机会治治王国舅。 建隆四年(963年)八月,禁军奉命到郊外进行军事演习。 两人可等着这个机会了,甭废话,约架吧,谁不来,谁孙子。 两人率领麾下将士,直接抄家伙,要真刀真枪地干仗(“阴勒所部兵,私市白梃”)。 过瘾呐,过瘾! 马仁瑀一天不砍人,浑身就不自在,这几年在开封都憋出病来了,现在终于可以见血了。 龙捷军是禁军四大精锐部队之一,两人真要干起来,那可就要杀个尸横遍野了。 关键时刻,赵匡胤收到了消息。 天子脚下,皇帝亲军,竟然敢公开械斗? 婶婶都忍不了。 赵匡胤勃然大怒,这俩王八蛋都不是什么好鸟,不能再让他们呆在一起了。 不久,马仁瑀调任密州防御使,王继勋调任虎捷军。 06 开宝二年(969年)四月,赵匡胤御驾亲征,围攻太原城。 为了牵制契丹援军,赵匡胤命马仁瑀率部至上谷、渔阳巡边。 契丹人一听马仁瑀这个杀神来了,严令各部严加防范,不得轻举妄动。 马仁瑀憋了这么多年,此时重回前线,可算找到机会练练手,见见血了。 契丹人不来? 那就我去! 于是,就出现了文章开头的一幕。 马仁瑀经常率领部队深入辽国本土草原,去打契丹人的草谷,杀得契丹人叫苦不迭。 马仁瑀虽然杀心重,却不是滥杀无辜之辈。 马仁瑀有个哥哥,英年早逝,留下一个侄子由他扶养。 这小子是个纨绔子弟,仗着叔叔的权势,为非作歹。 马仁瑀头疼不已。 开宝四年(971年),马仁瑀改任瀛州防御使。 这次上任,把他也给带上,严加管教。 可这小子狗改不了吃屎。 一天,他几杯马尿下肚,醉酒杀人。 马仁瑀一个部下赶紧跑去死者家里,搬出马仁瑀的名头,恐吓死者父亲,要他大事化小,寻求私了。 自古,民不与官斗。 威胁利诱下,死者父亲被迫答应,愿以过失杀伤论。 马仁瑀听说后,把部下痛骂一顿: “我为长吏,而兄子杀人,此怙势尔,非过失也。岂敢以私亲而乱国法哉?” 坚决不徇私情,按律处决了这个不咎由自取的侄子。 而后派人妥善料理了死者的丧事,照料死者父亲今后的生活。 07 宋太宗太平兴国七年十二月(983年1月),马仁瑀病逝,年仅50岁。 马仁瑀之后,北方草原,难觅宋将英姿! 大宋将领再也无人敢去辽国本土去打契丹人的草谷。 宋朝无将吗? 非也! 是宋朝不容许马仁瑀这样特立独行的将军存在。 军中猛将都被关进了笼子,变得循规蹈矩,没了杀心。 没有杀心、谨守本分的将军还能震慑契丹人吗? 老王若为宋兵,愿为马将军执鞭随镫,策马奔腾,驰骋草原,杀他个七进七出! 你,敢战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