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延祥|清代乌鲁木齐铁厂生铁炒炼效率问题

 恶猪王520 2022-10-02 发布于新疆

来源:《西域研究》2021年第3期

图片

清代乌鲁木齐铁厂生铁

炒炼效率问题

李延祥

纪昀曾于谪戍新疆期间曾创作一首描述炼铁的诗,收入其《乌鲁木齐杂诗》中,诗曰:“温泉东畔火荧荧,扑面山风铁气腥。只怪红炉三度炼,十分才剩一分零。”其下自注:“铁厂在城北二十里,役兵八十人采炼,然石性绝重,每生铁一百斤,仅炼得熟铁十三斤。”这首诗描述的历史事实的时间、地点等,已有多位学者考证。但此诗自注中描述了铁厂冶炼生铁并炒炼成熟铁的过程,其中相关数据涉及炒炼效率问题,似有所误。

生铁炒炼是中国古代独特的制钢或熟铁工艺,其起源可追溯到战国时期。其具体过程是将液态生铁(含碳约4%)在炒炉中搅拌,使之与空气充分接触,生铁中的碳会被氧化而脱除,达到钢(含碳量0.02%~2.06%)或熟铁(含碳量低于0.02%)的程度,以获得钢或熟铁。炒炼过程中会有相当量的铁被氧化形成高铁炉渣,故生铁中的铁在炒炼时不可能全部转化为钢或熟铁。炒炼所得产品含碳量越低,被氧化成渣的铁量就越高。纪昀的炼铁诗所述即为炒炼成熟铁的情形。

纪昀诗中“十分才剩一分零”及注中“每生铁一百斤,仅炼得熟铁十三斤”,指的是同一事实,即一百斤生铁炒炼成熟铁,其效率为13%。这一效率值明显偏低,与同时期的其他文献不相符合。

《乌鲁木齐政略》有两段相关记载:“(乾隆)三十七年,参赞大人索(诺木策凌)委员监视采炼,实在每荒生铁一百斤炼成生铁七十二斤,每生铁七十二斤折打熟铁一十五斤,奏准更正将匿报之员交部议处 嗣后照新定之数办理。”“(乾隆)三十八年,大人索(诺木策凌)等奏明,……经道、厅议定章程内:挖铁一百五十名,每名日挖生荒铁二斤,共三百斤,每季共挖生荒铁二万七千斤,合计一年共挖生荒铁十万八千斤。每生荒铁一百斤可打折熟铁十五斤,共计一年可得熟铁一万六千二百斤……。”[1]这两段记载中的“荒生铁”“生荒铁”应指同一事物。“每名日挖生荒铁二斤”是指经过选矿处理的精矿,即纯净的铁矿石,否则不至于每名矿工一天仅挖得二斤。“每生荒铁一百斤炼成生铁七十二斤”,按生铁冶炼回收率接近百分之百计,入生铁炉的矿石含铁量应为72%,正与赤铁矿(Fe2O3含铁70%)或磁铁矿(Fe3O4含铁72%)成分相符,也说明用于生铁的“生荒铁”是纯净的铁矿石。从这两段记载可知,当时100斤精矿即荒生铁可以练得生铁72斤,72斤生铁经炒炼后可获得熟铁15斤,折合炒炼熟铁的效率是20%,而不是据现存诸版本纪昀炼铁诗及注字面数字所核算的13%。

另据吴元丰查阅军机处满文录副奏折[2]2460-009,铁厂投产初期,每100斤荒生铁能炼生铁70斤,每70斤生铁能炼熟铁13斤半。至乾隆三十七年,因冶炼技术的提高,产铁比例稍有增加,每100斤荒生铁可炼生铁72斤,每72斤生铁可炼熟铁15斤。纪昀是在乾隆三十四年至三十五年戴罪乌鲁木齐的,故他记录的数据是诗词正文中的“十分零”及注中的“十三斤”。

综上,纪昀炼铁诗注中将“荒生铁”误为“生铁”,这极可能是笔误,或他不晓炼铁技术内涵所致。从注中的“然石性绝重”字句看,笔误的可能性较大。

图片 注释

[1]《乌鲁木齐政略》合校笺注,见颜世明:《〈乌鲁木齐政略〉研究》,新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第176~177页。

[2] 吴元丰:《清代乌鲁木齐铁厂研究》,《西域研究》1998年第3期,第29~38页。

(作者单位: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

编校:杨春红

审校:王文洲

审核:陈 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