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阳是胶东革命最早兴起的地方之一,为了共和国的建立,莱阳有5300多名儿女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其中,正团级以上的烈士至少有8人以上。 张寰旭(1912-1942) ![]() 又名张银东,莱阳高格庄大泊子村人。 参加过天福山起义。1932年经张静源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0年9月,担任5支队1团(后改为16团)政委。 1942年11月24日,在马石山南部率领部队掩护群众突围时,不幸受伤牺牲。 庄国瑞(1904-1940) 原名庄有庆,又名庄扶吾。 莱阳(今莱西)任家疃人。 莱阳抗日武装的创始人和领导者,牺牲前任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5支队61团团长、南海特委军事部长。 建立三军第9大队时,庄国瑞任大队长,张咨明任政委。 1940年春,在海阳小滩村不幸落入赵保原之手。 1940年5月11日,被赵保原杀害于万第石庙村。 张咨明(1915-1940) 又名张铭通,莱阳县(今莱西)西张家寨人。 历任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第9大队政委、胶东抗日游击队组织科长、八路军山东纵队第5支队政治部秘书长。 1939年秋任八路军山东纵队5支队5旅14团政委。 1940年6月,率部在招远灵山同数倍于己的日军作战时牺牲。 安葬于招远西山革命烈士陵园。 李大光(1898-1939) 莱阳县万第小徐格庄人。 1929年参加革命,曾任八路军山东纵队第5支队15团政委。 1940年3月,奉命到蓬莱潮水攻打与日军勾结的国民党投降派高炳旺部。 激战中,李大光大腿骨被打断。他意识到自己无法突围,果断命令警卫员携带文件迅速撤离,只身进行掩护。 敌人包围上来,李大光拉响最后一颗手榴弹,壮烈牺牲。 李佐民(1912-1940) 原名李天佑。莱阳(今莱西)县李格庄人。 历任3支队总务科长、5支队20旅民运科长、5支队司令部宣传科长、5支队20旅62团政委兼招、莱、栖特派员。 1940年3月14日在招莱边区窑山战斗中牺牲。 窑山这个地方,牺牲了八路军两个政委,另一位是曾任八路军山东纵队5旅14团政委的雨晴,牟平县姜格庄上庄村人,1941年牺牲于此地。 马德孟(1923-1952) 中荆西中荆前村人。 1938年参军,历任司号员、连长、副营长、团长等职。 他参加过多次战役和战斗,数次立功。 1947年5月,在孟良崮战役中,只身歼敌23名。 1950年赴朝参战。时任汽车团团长。1952年在运输途中遭到敌机轰炸,不幸牺牲。 徐仲林(1914~1946) 榆科顶西徐家庄村人。 牺牲前任安丘县委书记兼独立团政委。1946年11月5日,解放军攻克安丘城。 7日晨,国民党军队进行反扑。徐仲林在撤离安丘县城时牺牲。 安葬在安丘烈士陵园。 郭从福(1912-1942) 莱阳县泉水左家夼村人。 1938年参加革命。曾任胶东军区5旅16团团长。 1942年,在大夼战斗之后的张家坡战斗中,与增援的日军相遇。为掩护战士撤退,激战中牺牲。 注:关于郭从福的牺牲,有两种说法,江雪山回忆文章中的说法是牺牲时为5支队1团3营营长。《莱阳市志》记载是团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