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个坚持在老家建房的老人,往往有这三个心思

 布衣粗食68 2022-10-02 发布于湖南

树高千尺,叶落归根。人行千里,老家是归途。

对于渐渐老去的60后、70后,不管自己有钱没钱,都想要在老家建一栋房子,不管高矮大小,似乎有个房子,心中的那份漂泊和羁旅之感便得以释放,人生从此有了真正的落脚之地,再也无惧无畏了。

01

在老家建房,人生便有了退路。

对于很多人来说,出走半生,归来已是暮年。

作为“见过世面”的人,经历了外界的繁华与落寞,回到老家,便有一种说不出的释然:不再 汲汲于功名利禄的追求,不再被人情世故所绑架。

若是有点钱、有点闲,属于自己的快乐才能正式开启。

据网络消息报道,在湖南省攸县石羊塘乡,有一位为村民们“种文化”的退休教授叫夏昭炎。2004年,因病提前退休的他,回到老家最初的打算只是养病,但最后却成为了带领村民们读书的“乡贤”。

他们将无人辅导功课的留守孩子们邀请到自己家里,将几间旧房子改成教室和图书室,每天课后、双休日、寒暑假,夫妻俩便拿起教鞭,带领孩子们读书写字阅读

他们在村里读书室聚集中老年朋友,聊天、学习,加深了邻里情感,还学到了实用技术。

正是这些“赠人玫瑰”的行为,让夏昭炎老教授不仅养了病,还养了心。平凡的每一天,都因为有了付出,而格外有意义。

能够做到如同夏昭炎老人那样的付出,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企及的。但人老了,回到乡下老家,将老屋翻修打理,让其重新焕发出生机,就如同婴儿回到了母体,在那份久违的温暖之下,人生也就有了退路。

在丰盈自己的同时,愉悦他人,来日并不方长的余生,便不会无所事事。

02

在老家建房,人生便得了清静。

茫茫红尘里,人们需要“入世”,需要和光同尘,才能在俗世的空间里,闯出一条赖以生存的道路。

自从步入社会,便有一种身不由己的感觉,只能跟随着“游戏规则”,不断地往前赶。但越是到了年老,越是会生发出“告老还乡”的强烈意愿。

宋朝诗人范成大,祖父是太子少傅,父亲是进士,母亲是北宋书法家之一蔡襄孙女、北宋名相的外孙女。在如此优渥家境中成长,范成大养成了仗义疏财、追求快意人生的的性格。

但随着父母的相继病逝,范成大的仕途失去了靠山和支撑,一路充满了艰险。在他45岁这年,临危受命,被派往金国和谈。

作为“战败”者,宋人无不恐金人。但范成大以汉朝时的外交家苏武为榜样,据理力争,拒不妥协,最终迫使金国退让。此举,让范成大成为了英雄一般的人物。

在经历了这样的高光时刻之后,他开始做一个普通官吏,却遭到来自多方势力的打压,仕途之路几经浮沉。

终于,在清熙十年,他经过五次的请辞,终于获得批准。

他回到了石湖老家,开始做回那个喜欢田园生活的半隐居生活。

他写下“多谢纷纷云雨,相忘渺渺江湖。”一个真实的、舒适的、内向的、无为的范成大终于回来了。

在老家,范成大写下了六十首《四时田园杂兴》,种植梅花、欣赏菊花、关心粮食和蔬菜,在清静中,像一个平凡的老头,活在了最美的田园里。

03

在老家建房,人生便有了归处。

我们终将老去,也会有“尘归尘、土归土”的那一天。

在老家建一套房,既是人生的归途,也是给予子孙后代,一个清晰的来处。

从前,无法理解这样的做法,毕竟,建一栋房,少说也得十几万元,劳碌了一辈子,能攒下点积蓄并不容易。

况且,建好的房子,除了自己和爱人住一段时间,儿女和孙辈们并不会经常回来住。

更多的时候,新房子又会变成老房子,只有“铁将军”把守。

这样的“亏本买卖”,到底意义何在?

前些天,在网络上看到一则视频,一位单身女子独自回到老家,父母已经去世,她躺在院子里的摇椅上,仰望星空。

这副画面,乍看让人倍觉心酸,没有了父母的老家,是那样冷清;没有了爱人和家庭的女子,本就可怜,这会回到老家,也没有了父母的温暖,更显得冷清凄惨。

但转念一想,幸好父母留下了房子,女子躺在自家的摇椅上,纵算流泪哭泣,也明白,在这里,她可以“为所欲为”,这是属于她的自在天地。

所以,那些回老家建房子的老人,并不是为自己而建,而是为子孙后代而建,让他们有个念想,让他们有个心灵的家园。

04

结束语:

当你老了,你会回老家吗?你会在老家建一所房子吗?

也许,有人说这个问题为时尚早,还给不出明确的答案;或许,有人嗤之以鼻,大丈夫四海为家。

但总有那么一些人,会回到老家,会在写满儿时记忆的土地上,留下属于自己的印记。

那是为自己奏响的一曲生命之歌。

作者:如风轻似云淡、

您的幸福,我的祝福。

图片源自网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