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楼梦》|绛珠还泪报恩,茫茫大士说是可笑的风流公案,警幻认为是自寻烦恼

 漫话红楼 2022-10-01 发布于北京

《红楼梦》第一回,当渺渺真人问茫茫大士要把顽石带向何方时,茫茫大士说是“如今现有一段风流公案正该了结”,并说了绛珠想要报恩还泪的由来,还强调“说来好笑”。由此可知,在茫茫大士看来,绛珠还泪报恩的想法,不但可笑,而且属于“风流”之事。

这不由得让人疑惑,为什么茫茫大士会把绛珠还泪报恩的行为理解为“可笑”的“风流公案”呢?会不会因为他是出家人不解风情?

作者曹雪芹先生似乎已经猜到大家会这么想,于是在第五回通过警幻仙姑给出答案:“春恨秋悲皆自惹”,这确实是自寻烦恼的行为。

绛珠可笑的偏执:灌溉之恩不还,便不快乐。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世人的烦恼,多由把无关紧要的闲事挂在心头,于是有“闲愁”之说。

绛珠在濒临枯死的关头,被神瑛灌溉而活了下来,这确实是再生父母般的大恩。因为此恩,已经修成人形的绛珠很不快乐,“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这就是心思太重了,是一种可笑的偏执。

茫茫大士是得道高僧,佛家最崇尚的是“放下”,多大的事都应放下,才能获得自在之快乐。

尚未酬报灌溉之德”这事其实是一件小得不能再小的小事。虽说有恩必报,却不要把这事当成一个心结影响自己的心情,因为报恩这种事是要讲究时机的。

另外,从绛珠“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来看,她把报恩这件事添加了仙子不该有的心思,这就是“”。因为有了缠绵之意,绛珠便入了情道,可不就成了“风流公案”吗?

所以,茫茫大士所说非虚,绛珠的这番心思,确实可笑,可笑在她的心眼太小了,把个不该挂在心头的小事,当成了天大的事,不解决就不快乐。

警幻说:黛玉的伤春悲秋,都是自寻烦恼。

在很多读者看来,一个僧人说绛珠可笑,相当于法海不懂爱。

曹雪芹先生真是个妙人,他好像早就预知了后世读者会质疑法海不懂爱,于是推出了最懂爱的警幻仙姑。

如果说警幻仙姑都不懂爱,那么世间再无懂爱之人了。警幻仙姑是什么人?她是“司人间之风情月债,掌尘世之女怨男痴”的仙子,世间的情情爱爱都在她的掌控之中,可谓情之主宰。她还提到,她日常的工作就是“访察机会,布散相思”,见谁被相思所困,就去驱散相思。注意这句话,作为情之主宰,她并非如人类所想的成全相思,而是将相思之情驱散,并把黛玉这样有缠绵之意的人称之为“风流冤孽”。

这就和茫茫大士观点一致了。

更为点睛之处,是写在“薄命司”的对联:

春恨秋悲皆自惹,

花容月貌为谁妍?

春恨秋悲”,除了黛玉还有谁?通部红楼,只有黛玉喜欢伤春秋悲,《葬花词》和《桃花行》都是伤春之作,《秋窗风雨夕》则是悲秋之诗,而她的这些伤春悲秋都因宝玉而起。再往上溯源,则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这不正是“春恨秋悲皆自惹”,自寻烦恼吗?

所以,我们会发现,黛玉的烦恼,是从绛珠偏执的还泪报恩之念而来,而她的这种偏执,不但可笑,还会造成“风流冤孽”,形成“风流公案”。这不仅是无情的出家人的观点,也是情之主宰者的观点。当然,更是作者的观点,所以,作者最后给黛玉作了批示:“莫怨东风当自嗟。”由偏执而来,一生都在伤春悲秋中度过,谁都别怪,只怪黛玉自寻烦恼。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