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IT产业漫谈系列之一 —— IT是什么?

 z55j03b55 2022-10-02 发布于江西



结构与逻辑 – No.1

IT是什么?

作者:投研冥思录

1.     IT的概念

IT是今天地球上具有引领地位的大产业之一,渗透到社会方方面面,我们的目光常被其吸引,交流的话题也常常离不开它。然而当我们谈到IT时,概念常常是模糊的。IT是Information Technology的缩写,这两个词的中文意思是“信息技术”。那么,为了理解IT的准确含义,我们要先理解两个概念:一是信息,二是技术。

先谈什么是信息。为了明确这个概念,我们把与其相关的几个概念放在一起来了解。与信息相关的几个概念是数据知识智慧

数据是对客观事物的逻辑归纳,是用于表示客观事物的原始素材,例如符号、文字、数字、语音、图像、视频等。数据必须和使用它的主体(例如生物、计算机等)兼容,即主体能够顺利地“理解”和“使用”它。

信息是为了满足具体需要,经过对数据的加工处理而获得的有价值的结果。信息的价值还常常和时效性有关系。我们可以粗略地理解为:

信息 = 数据 + 有价值的处理 + 时效性

数据是信息的表现形式和载体,信息是数据的内涵。举个例子:对于交通管理部门来说,在监控屏幕上看到的十字路口交通画面是数据,而发现其中出现违章车辆,则是信息。

知识是一种综合体,包括对信息的拥有、获取和使用,即我们常说的know what、know where、know how。知识是信息的升华,是经过归纳、演绎、比较等方法获得的抽象,通常比信息的时效性更长,可以反复使用。

智慧是一种综合能力,包括三部分:一是对信息和知识进行高级抽象,二是对知识的系统化掌握使用,三是对自身的妥善管理。智慧的产生是对知识扩张和深化的结果,它的时效性通常超过知识,可以反复使用,甚至可以“跨界”使用。智慧往往体现在判断和决策中。

需要注意的是,数据、信息、知识、智慧的性质虽然层次递进,但也存在交集,且与具体场景和主体相关。例如“闯红灯”对交警来说是信息,对幼儿来说是知识。“智能”是当今IT界炙手可热的概念。可以看到,智能水平的高低体现在上述四个概念的全方位对比中,尤其是智慧的对比。

再谈技术。跟技术常出现在一起的概念是科学,二者常备合称为“科技”,这个词现在有时也被误用为IT的代称,因而需要说明。

科学是以实证为基础,发现、积累规律性知识并将其分类和系统化。科学包括理念、方法论和结果。科学的范畴很广。目前为止,科学为人类提供了“最靠谱”的知识体系。科学是认知层面的东西。

技术是人们对事物进行创造、改变的方法和能力。技术是行为层面的东西,且必须以认知为基础。

在漫长的实践中,人们发现,相比其他知识,科学知识相对可靠,所以人们往往把技术构建于其上,因此产生了“科技”的概念。由于科学的广泛,科技也是广泛的。IT中的基础技术,目前主要包括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技术,他们产生和发展的认知基础主要是物理和数学,前者属于自然科学,后者属于形式科学,二者都是现代科学中非常重要的领域。因此,IT中的技术应属于“科技”。但用科技用来代指IT,是将科技的范围过于缩小了,且只看到IT中技术的一面,不严谨也不准确。

现在回到IT的概念上来。按照字面翻译,我们可以得到IT的初步定义:信息与技术的结合。但它还不够准确和深入。如果我们注意到IT所处理对象的广泛性,把数据、信息、知识、智慧定义为“广义信息”,又注意到IT中技术的科学基础,则可以得到IT的更佳定义:广义信息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结合

在传统的眼光中,IT是一个技术概念。在很多表述中,“信息”是一个形容词,而“技术”是一个名词。我们需要特别注意,研究和理解IT,特别是IT产业,要用平等的眼光看待广义信息与现代科技这两个方面,才不至于产生偏见。这一点将在后续章节中阐述。

2.     IT与TMT

在证券市场的行业研究领域,常常流行一个概念——TMT。打开搜索引擎,TMT的定义是:“数字新媒体产业”,它是否准确呢?它与IT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对于我们理解IT产业有什么帮助?

TMT是三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简称,它们分别是Telecommunication(电信),Media(媒体),Technology(技术)。

Telecommunication:电信的定义是使用电磁技术的通信。通信的作用是传送和接收信息,而电信是迄今为止人类应用最广泛的大规模通信技术。

Media:媒体的定义是传播信息的媒介,有两层含义:一是承载信息的物质,二是传播信息的主体。为了避免混淆“信息”和“广义信息”,我们把媒体所对应的信息定义为“内容”。此处应注意的是,传播内容的主体也有可能是生产内容的主体。

Technology:技术的定义我们在前文中有过阐述。在TMT的语境中,“技术”是互联网技术,实际上与IT中的技术范畴一致,即计算机、网络和通信。

一切技术的产生都是为了应用。如果我们把IT分为应用场景和技术两方面来看,那么TMT既谈到了IT的技术(两个T),又谈到了IT的应用场景(一个M)。如果我们把上述三个概念整合在一起,可以发现:TMT的概念和IT的概念是基本重合的,但它使IT的应用场景具象化了,我们的眼前展开了鲜活的画面,比如两个朋友正在通过微信视频聊天。“数字新媒体产业”并不是TMT的准确概念,因为它偏重“媒体”,但它着重体现了应用场景。

由此我们可以深化理解:为什么IT是广义信息和现代科技的结合,而不是“处理广义信息的现代科技”?因为IT不是单纯的技术,离开应用场景的技术毫无意义。

我们也可以从一个角度理解:为什么市场上有那么多TMT研究员,却少见IT研究员?因为行业研究是从商业角度出发,偏重应用场景。

如果一定要给出一个结论的话,可以粗略地认为,TMT是IT的子集。

3.     如何理解IT产业

在我们讨论完上述一系列看起来略显枯燥的概念之后,我们产生了对IT的轮廓性认识。芒格告诉我们,要想更全面、更准确地把握一个事物的本质,方法是多学科、多角度认知。以下我们尝试从三个角度去理解,IT产业的本质是什么。

3.1.    技术视角

首先从我们最容易想到的技术角度入手。IT的基础技术目前主要包括三部分:计算机、网络和通信,它们都用于管理广义信息(在本节中以下简称“信息”)。由此角度出发,我们有三个重要结论:

第一,IT中的技术管理的是可数字化的信息

第二,IT中的技术管理信息的能力包括五种:计算(加工)、存储(存放和提取)、输入、输出、通信(传送和接收)

第三,在今天,一个完备的信息管理主体应当具备上述五种能力。

可数字化是IT的基础。数学为人类提供了对信息进行抽象和管理的大门,而计算机、网络、通信的产生和发展所依赖的重大理论基础,包括二进制、逻辑运算、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等,都建立在数字和数学的基础之上。你可能对此熟视无睹,但其中隐含的产业规律不容忽视——IT产业每一次重大的飞跃,都是在新的信息大规模数字化背景下完成的。IT发展史上,非英语文字数字化、图像数字化、声音数字化,都对IT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观察信息数字化的种类、规模及其变化,是观察IT产业的一个好视角。

在五种管理信息的方式中,计算处于核心地位。没有信息加工,其他的环节就失去了大部分意义。计算能力的本质是单位时间内可以加工的信息总量。我们熟知的摩尔定律实际上阐述的是IT产业信息加工能力的指数级提升,进而推动了IT产业的指数级发展。今天,计算能力的发展带来了越来越多的应用场景,特别是信息复杂的场景。想象一下,一个习惯玩蜘蛛纸牌的人第一次看到大型3D游戏是什么感受。

存储决定了管理信息的规模上限。可以设想存储机制就像一个仓库,没有足够大的存储容量,信息将无处容身;没有足够快的读(从仓库中提取信息)写(往仓库中存放信息)速度,信息的存储环节将无法及时响应其他环节的工作。因此,存储能力的进步包括两方面,容量速度。IT发展史上,存储能力的进步往往是与计算能力的进步相适应的。计算能力有摩尔定律,存储能力也类似,今天一块普通U盘的存储容量,很可能超过20年前一家小公司的业务系统。

输入是指将信息以数字化方式传入信息管理主体的过程。例如我们使用鼠标和键盘。

输出是指信息管理主体将信息以用户易于感知和理解的方式展现的过程。例如我们从屏幕上看到、从耳机中听到。

电子计算机是我们常见的信息管理主体。冯诺依曼体系结构是最早的电子计算机设计结构,今天的电子计算机和类计算机的信息管理主体(例如智能手机)结构越来越复杂,但仍然延续了其中的思想。该结构图如下:

可以看到,结构中对于信息的管理包括计算、存储、输入、输出这四个环节,但没有通信。

通信和输入输出有区别,也有联系。它们都在解决信息传递和接收问题,所不同的是,输出输出存在于机器和人之间,而通信存在于机器和机器之间。为了理解得更加准确,这里必须要把信息管理的主体分为生物(人)和非生物(机器)两类。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这两类主体会逐渐趋同和融合,那么通信和输入输出也将随着趋同和融合。

通信决定了非生物的信息管理主体(例如单个计算机)之间的交互能力,以及信息的扩散能力。通信能力的本质是单位时间内可以传输和接收的信息总量。通信与计算机本来是两个关联不大的领域,就如同人们早期对电话和电脑的感觉一样。同时代的IT应用场景往往是规模有限、单调乏味、不接地气的。通信融入IT产业之后,应用场景的创新层出不穷,带来了互联网的诞生和发展,也深刻改变了IT产业的历史。通信还导致了传统信息管理主体(计算机)结构的变化,即不一定需要配备输入/输出设备,改为通过网络通信来替代输入/输出。

今天的智能手机已经是最流行的信息管理主体,而越来越多的电子产品,甚至机械和电子的结合物都开始了“智能化”。从技术角度来说,智能化的第一步是使得它们成为一个信息管理主体,第二步才有可能走向真正的智能——拥有知识和智慧。

在场景创新层出不穷的今天,概念性的包装和忽悠也大行其道。从技术视角来看待IT产业,可以通过了解IT产业的能力边界、实现逻辑,增强对应用场景的本质判断力,使我们保持头脑清醒。

3.2.    内容视角

其次,我们从内容角度来看待IT产业。这里的“内容”,可以大致理解为前文所述的广义信息。如果对各种应用场景进行最终抽象,IT产业都在围绕一条主线运营:内容的生产、加工、传播和消费。如果你熟悉TMT概念,就会对此更有感触。

举个例子。央视拍了一个纪录片,一家网络视频运营商购买了版权后发布,用户在平板电脑上通过APP观看。这是今天我们熟悉的应用场景。

再举个例子。央视拍了一个纪录片,在CCTV1频道播放,用户在家里接入有线电视信号,通过电视机观看。这是我们小时候比较熟悉的应用场景。

有没有发现什么?对,从内容的角度来看,IT不仅仅是计算机和互联网的世界。在计算机以外的世界,IT也早就存在了,只是人们不习惯这么理解而已。

视频只是其中一个应用场景,我们当然还可以发现其他类似的例子,比如skype和电话、QQ和短信、蜻蜓FM和收音机。

内容的产量和品质决定了应用场景的生命力,是应用场景的核心,因而也成为了IT产业的核心。如何持续获得充足的高品质的内容,是内容提供者和消费者共同的关注点。

有人按照web1.0、web2.0、web3.0来区分互联网的发展阶段,就可以从内容和用户的视角出发来理解。

1.0阶段,内容只能由商业机构提供,而用户基本只能被动接受内容,例如上门户网站看新闻。

2.0阶段,用户与商业机构、用户与用户之间开始产生互动(QQ),用户可以选择和影响内容(视频网站、电视盒子),用户可以创造内容并通过商业机构进行展示(博客、论坛),但用户的内容创造还难以转化为商业价值,即使有也难以分享到。

3.0阶段,用户与用户的互动成为内容创造的主要源泉,商业机构转变为内容分发平台(微博、微信公众号、淘宝),用户的内容创造容易转化为商业价值,也开始分享到该价值(电商、付费问答、咨询、广告、打赏、优惠……)。

在移动互联发展比较成熟的今天,web3.0已经对web2.0产生了极强的冲击,而web1.0已经基本被淘汰。

人类对优质内容的需求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内容、用户和价值的关系过去是、现在是、将来还是IT应用场景创新的焦点。这些创新,最终都会回到内容的生产、加工、传播、消费,这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上。这是从应用场景角度对IT产业价值链最直观的分析视角。

3.3.    组分视角

再次,我们从IT产业中的组成成分视角,来一窥究竟。粗略地,我们可以把IT产业分为以下几种组分:人、硬件、软件

是三者中最灵活、最活跃却又最杂乱无章的部分。人是参与“内容产业链”的主体,也是硬件和软件的生产者和用户。通过对硬件和软件的使用,人实现了对内容的一系列操作。基于对硬件和软件的创新,新的应用场景不断出现,内容边界和操作边界都得以扩大。

硬件最初的含义是针对计算机而言,指的是冯诺依曼体系结构中各组分的实体部件。现在,硬件的含义已经扩展为IT的广义物质载体,通俗地理解就是“机器、零件、线缆”一类的东西,看得见摸得着。硬件有两个特点:

第一,硬件是IT的基础,决定了应用场景中的功能和性能边界,人和软件都依赖于它。

第二,硬件的灵活性是三者中最差的。它一旦被制造完毕,可以被改变的空间就变得很小。比如你不能把电脑主机捏成一个球以方便装入书包,用时再恢复原样。

基于这两个特点,每一次硬件的重要创新对IT产业的推动力都是至关重要甚至颠覆性的。例如CPU、智能手机的发明,以及今天人们已经开始尝试和畅想的VR。

软件的出现源于人对硬件灵活性不足的改善。可以粗略地认为,如果人和硬件是黑和白,软件就是介于中间那个灰色的部分——顺畅地连接人和硬件,既不失章法,又有足够的灵活性,还有充分的扩展性,适应各种应用场景。软件的形态、结构与应用场景高度相关,它的层次和变化的丰富程度令人叹为观止。今天的绝大部分“互联网创业项目”,创新的重点之一都是开发新的软件用于新的应用场景。考虑到软件的复杂性,我们后续专门讨论它。

用人、硬件、软件的组分视角来看待IT产业,比较容易从总体上把握应用场景创新。比如,当用户需求和硬件水平都已经跟上了节奏,但迟迟没有出现合适的软件,某些场景的创新就会成为一种必然。又比如,当软件和硬件都没有发展到位时,很多显而易见的用户需求也无法得到满足。这种视角的缺点是分析粒度过于粗,缺乏对应用场景具体细节的深入思考,优点是相对宏观和完整,不容易出现思考的遗漏。

4.     IT产业总体发展趋势

这里不再去列举种种数据,展示种种图表——这些定量的工作已经有很多现成的资料了。延续上一部分的思路,我们从三个不同视角来谈谈定性判断。

4.1.    技术视角

一是计算能力。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导致计算量爆发式增长;单位计算能力成本保持在低水平,计算硬件的功能和性能随应用场景的不同开始分化;大规模、可扩展、共享型计算技术和应用(云计算等)快速发展。

二是存储能力。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导致存储量爆发式增长;存储硬件性能分层程度降低,层与层之间逐渐融合;高可靠、大容量、扩展型存储技术快速发展。

三是通信能力。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导致通信量爆发式增长;通信带宽指数级增长,通信成本不断下降,移动互联通信发展迅猛;通信的多网融合趋势明显。

尽管半导体芯片制造工艺的物理极限就在眼前,但人类还在不断寻求新的技术突破,例如量子计算、量子通信。上述三种能力的极限目前还未看到。

四是输入能力。由于通信能力的增强和新输入设备(摄像头、感应器等等)的大规模加入,输入能力大幅提升,输入的广义信息的种类和数量都明显扩张。物联网是推动输入能力前进的主要动力。

五是输出能力。由于通信能力的增强和新输出设备(越来越多的屏幕)的大规模加入,输出能力明显提升,输出的广义信息量大大增加。如果输出的另一端是用户的接收,那么输出能力的天花板就是用户的生理结构决定的接受广义信息的上限,目前已经初见端倪,有待观察。如果输出的另一端是智能信息管理主体(AI),那么输出能力的天花板还远远没有看到。

4.2.    内容视角

如果我们简单对比IT产业在web2.0出现前后有何不同,也许可以窥见IT产业的发展方向。

在web2.0出现之前,广义信息的生产受限、形式受限、内容受限、渠道受限,其结果是内容的单调(主题太少)、失真、低效和垄断,概括起来就是内容的封闭

在web2.0出现之后,广义信息的生产限制弱化(社交网络和自媒体)、形式越来越多样(图文、视频、音频)、内容限制弱化(无法做到全面shencha)、渠道多样(有多少个APP就有多少种渠道),其结果是内容更多样、更保真、更高效和更强的竞争,概括起来就是内容的开放

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局面。

推动内容生态的进一步开放,有两大动力,一是人类寻求自我解放的内在需求,二是IT的技术进步和应用创新。这是一个很难阻挡的趋势。

应该注意的是,无论内容开放程度如何,用户与高质量内容的链接才是本质需求,这值得每一个人深思。

4.3.    组分视角

这可能是我们最容易体会到IT产业趋势的角度。我们几乎每个人都是用户,都对硬件、软件和网络有高频接触。趋势如下:

用户的体验是使用越来越方便、操作越来越“无脑”、越来越懒(包括思考和行动)。视频供应商、线上点外卖等应用都是证据。

硬件越来越便宜,越来越轻便,越来越集成。“一个手机搞定一切”。

软件越来越丰富,用户端越来越轻量,越来越“懂”用户(虽然有侵犯隐私的争议),甚至开始尝试帮助用户“自动”完成某些操作(当然也是为了赚钱)。打开应用市场,眼花缭乱。常用软件中,除了游戏,大部分软件对存储能力、计算能力的要求都远远低于硬件性能的上限。

网络速度越来越快,平均流量(即广义信息量)的资费越来越低,连接的用户和流量规模越来越大。

简言之,越来越多的应用场景和人仍然在持续不断地融入IT产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