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临摹,要写到多像才算过关?

 天涯若比邻印军 2022-10-02 发布于北京
临帖是个老话题,历朝历代那些书法高手,无不将临帖的事业进行到底。

一般来说,临帖最直观的评判标准就是到底临的像不像。有人临的不像,于是就说“我这是意临”。有人反驳说:“快别扯了,临帖不像就是在耍流氓……”
Image
临帖要像,这是很多人的共识,但究竟要像到什么程度呢?

清初诗坛的盟主钱谦益有一次想考考王铎,他随意说出《阁帖》中一个字让王铎来写,王铎立马就写了出来。史料里的原文形容为:“对照原帖,如灯取影,不失毫发……”
Image
王铎临《阁帖 》局部

这显然是有些夸张了。从《王铎临王圣教序》来看,虽然确实很像,但还远没达到“对灯取影”的神仙地步!
Image
王铎临《圣教序》局部

王铎做不到,褚遂良、虞世南、欧阳询也都做不到,他们临的《兰亭序》,人各一面,米芾、赵孟頫、董其昌等人的临帖也都没有做到……

这是为什么?其实在古代,临是临,摹是摹,二者是分开的。不像后人把临摹当做同一个概念。
Image
赵孟頫临《兰亭序》局部

北宋书法理论家黄伯思曾说:“世人多不晓临、摹之别。临,谓以纸在古帖旁,观其形势而学之……摹,谓之薄纸覆古帖上,随其细大而拓之。”换成白话就是临就是照着写,摹就是完全拷贝。

王羲之的《丧乱帖》、《快雪时晴帖》等尺牍墨迹以及冯承素的神龙本《兰亭序》都是唐摹本,双勾填墨,确实是可以做到下真迹一等而不失毫发!而现代人多错把摹帖的标准来要求临帖!
Image
王羲之《丧乱帖》

Image
王羲之《快雪时晴帖》

临与摹既然是两个概念,自然就会各有各的作用。

南宋姜夔说:“临书易失古人位置,而复得古人笔意;而摹书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笔意。临书易进,摹书易忘,盖临书任意而摹书不任意也。”此语很值得玩味。
Image
姜夔《跋王献之保母帖》局部

临书可以任意,所以我们看到王铎用巨幅立轴临阁帖,则都是他自己的意了!
而同为贰臣的赵孟頫则相对谨慎,他说“临帖之法欲肆不得肆,欲谨不得谨;然与其肆也宁谨,非善书者莫能知也。”

意思是临书也不要太过放肆了!说白了,讲究的就是一个分寸,一个度。
Imag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