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潮副刊丨缝纫机里的幸福梦想

 青梅煮茶 2022-10-02 发布于江苏

微光透过门隙照向屋内,我推开了老家的门。裂痕已爬上雕花的门窗,老屋已织上蛛网,狼藉中透着某种韵味。掀开一块印花蓝布,露出了一架“蝴蝶牌”缝纫机。

这台缝纫机虽然年代久远,但是奶奶却珍爱无比。每次只要一回老家就要搬出来,在爷爷的帮助下,精心养护一番。这台缝纫机在我看来不过就是个笨重、没有价值的老物件,但在奶奶的眼中却是“无价之宝”,是她的“心头肉”。

随着岁月侵蚀,它变得不再崭新,但上面仍然亮铮铮的,只要踩上踏板,依然会“哒哒哒”地响着。奶奶用手轻轻地抚摸着这台缝纫机,眼神渐渐缥缈地望向远方。

奶奶讲,20世纪80年代流行“四大件”,也叫“三转一响”,所谓“三转”就是自行车、手表、缝纫机,“一响”是指收音机。当时,很多家庭梦寐以求的就是拥有“三转一响”,甚至成了当时年轻人结婚必备物品。

爷爷每天晚上看着奶奶在微弱的煤油灯下做针线活,稍不留神,手指就会被针刺一下。针刺在奶奶的手上,同时也扎进了爷爷的心里,爷爷决定攒钱为奶奶买缝纫机。

在那个年代,缝纫机是紧俏商品,凭票供应,然而这票并不容易拿到。爷爷想方设法最后托南京一个朋友买到了缝纫机,并用货车托运到沭阳。即便过去了半个世纪,爷爷奶奶依旧记得,缝纫机到达沭阳车站,爷爷借了一辆架子车,把缝纫机从城区拉到几十里外的乡下老家。距离虽然很遥远,但爷爷至今仍说当时一点都不觉得累。

缝纫机拉回来后,老家的小屋里挤满了邻居,大人们在讨论如何安装,孩子们则围着缝纫机叽叽喳喳,如欣赏着宝物,热闹得像过节一样。

奶奶年轻时是个心灵手巧的人,那时候家里老老小小甚至乡里乡亲的衣服都是奶奶做的。每逢过年时,缝纫机也就成了奶奶的伙伴和帮手。去布店买几块布,回来后奶奶就开始研究样式,再进行缝补,一件件崭新的衣服就做好了。当时,如果有衣服破损了,也是靠奶奶高超的技术补好的。一个破洞上补朵小花,不但看不出补痕,甚至还能成为一种新风格。奶奶做出来的衣服不但合身而且美观,一度成为我们老家服装的风向标。

奶奶热心肠、人缘好,村里的邻居们常来家里借缝纫机用,也有很多大姑娘来跟奶奶学做衣服。她们遇到不会的地方,比如衣服领子、袖口、鞋口,奶奶就会放下手中的活,上机帮忙,悉心指导。

这台缝纫机便连接起四邻,使乡亲们的关系越来越近,越来越亲。要是谁家做衣服的布料不够了,奶奶还会把自己的布料拿出来给乡亲们用,并且分文不取,邻居们都非常喜欢奶奶。这可能就是奶奶常说的:“人要有奉献精神,看人长处、帮人难处、记人好处。”

由于当时家里人口多、负担重,奶奶又发现了市场的需求,决定利用缝纫机做生意。只要村里逢集,奶奶就把缝纫机搬到集市摆摊收衣服做。为了吸引顾客,奶奶喜欢把缝纫机放在布摊的后面,顾客买完布,正好就可以到奶奶的摊子上做衣服。奶奶的缝纫机也给布摊的老板带来不少生意。两家铺子互利共赢,大家都很高兴。

在奶奶的努力下,我们家的生活越过越好,成为全村第一家盖瓦房的农户。随着奶奶的生意越做越好,她开始不满足于现状,决定把缝纫机搬到县城,到爷爷上班的工厂门口摆摊,帮工厂的工友做衣服,还承接工厂里的一些劳保工作服,生意十分红火。爷爷说,当时几乎是每一天都在缝纫机“哒哒哒”的声音中入睡,半夜醒来,还能看见奶奶在缝纫机前忙碌。

然而造化弄人,在奶奶事业正蒸蒸日上的时候,我的太祖奶生病了,奶奶毅然决然地放弃了生意,回到老家照顾太祖奶。这一照顾就是二十几年,在老家的时候,奶奶就利用缝纫机帮乡亲们缝缝补补,依旧分文不取。在那段艰难的岁月里,奶奶用柔弱却充满力量的双手,撑起了一个家,缝制出至今难忘的幸福回忆。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乡亲们的生活越来越好,大商场的衣服琳琅满目,就连我们老家的村头也开起了大超市。想穿什么马上就可以到商场里买到,衣服质量也高,压根就不需要修补。在太祖奶去世后不久,奶奶的身体也患病了,她的缝纫机也就彻底退休了。但是奶奶看到乡亲们穿上时尚的衣服,比自己亲手做的还高兴。

后来,我们举家搬到县城,但奶奶依然恋恋不忘她的缝纫机,隔段时间就要回去看看,维护保养一下。我知道这台缝纫机有着几个时代的缩影,记录着一个家庭五十多年的变化,也见证了这半个世纪我们国家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国家强盛,人民富足。

物换星移几度秋,时代发展了,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但勤劳节俭是我们永远不能丢弃的美德。“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作为新时代的我们应该脚踏实地、勤俭节约、踔厉奋发、不负韶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