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来就不应该有“专门的德育”,有的只是完整的教育

 jh 2022-10-02 发布于河北

01

1989年5月22日,我在《中国青年报》发表了一篇关于德育改革的文章,题目叫做《沉重的思考》。三十多年过去了,当年还是小伙子的我,已经退休两年,但德育的问题依然严重——从某种意义上说,更严重了。

是国家不重视吗?当然不是,三十年来,党和国家就改进和加强中小学德育(有时候的表述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或“公民道德教育”)发了一个又一个的文件。套用一句古诗夸张地说:“兵书十二卷,卷卷有德育。”

然而,当年我有“沉重的思考”,到了今天我依然有思考的沉重。

为什么会这样?分析原因,其复杂性足以写一篇长长的文章乃至一本专著。今天我只想谈谈其中一个可能容易被人忽视的原因——

德育之所以效果不佳,甚至问题多多,恰恰就是因为我们太“重视”了。

图片

02

因为“重视”,我们有专门的机构——比如教育局有德育处或德育科,学校有德育处;因为“重视”,我们有专门的德育工作者——比如教育局有德育干部(包括分管德育的副局长),学校除了有德育主任,德育干事,还有分管德育的副校长,更有众多的班主任,用有的领导的话来说,“有一支德育队伍”;因为“重视”,我们从小学到高中有专门的德育课,有专门的任课教师,还有德育教材、教法和相关考试;因为“重视”,我们还有许多德育活动,演讲比赛啊、征文比赛啊、板报比赛啊,等等;因为“重视”,我们唯恐学生不知道我们在对他们进行德育,我们更唯恐上级领导不知道我们在重视德育,所以几乎每一座校园经过“文化打造”都充满浓浓的德育氛围,标语、展板、图片扑面而来,铺天盖地;因为“重视”,我们还有许多德育课题,校级的、区级的、市级的、省级的乃至国家级的;在一些省市,因为“重视”,甚至还专门有“德育特级教师”的荣誉称号……

我不是说要撤销或取消这一切,而是想表达我的一个疑惑:是不是因为太“重视”太“专门”,德育却因此反而弱化了?

这么多年来,德育效果究竟如何?我想就不用多说了。

03

有一句话我拿不准说还是不说,但憋在心里难受,今天还是说出来吧——

作为研究、部署和谋划,德育是客观存在的;作为实施、操作和落实,“专门的德育”是不应该存在的。

当我们静止地分析一个人的素养构成时,人格(品德)毫无疑问是最核心的要素;那么,育人当然要培养孩子高尚的人格,所谓“立德树人”。所以,从教育学意义上说,德育不但存在,而且重要,甚至相当重要,它是教育的灵魂;我们否认了德育的存在,就否认了我们教育者的根本使命。

问题是,谁能看到一个人的“人格”?

从来就没有能够拿来展示的“美德”,只有体现美德的言谈举止;我们谁也看不到一个人的品格、思想、情感,看到的总是一个人具体的做事方式、与人交往的态度和行为。

可是,我们现在居然要专门去“培养”所谓“高尚的人格”,甚至还要打分考核——相当于把一个人的“灵魂”拿来量尺寸、称重量,这不是很荒唐吗?

因此我说,作为实践,“专门的德育”是不应该存在的。是的,我再说一遍,从来就不应该有“专门的德育”。一旦“专门的德育”出现了,德育事实上就消失了。

04

不是吗?

教学校长是不管德育的,因为有德育校长;教务主任是不管德育的,因为有德育主任;科任老师是不管德育的,因为有班主任(所以学生在课堂上犯了错误,下课后科任老师往往会把犯错学生拉到班主任那里去,让班主任处理);学科教学是不管德育的,因为有专门的班会课、团队活动等德育课……

虽然喊了很多年的“人人都做德育工作者”,可因为“分工专业”“责任明确”,全部德育任务便压在了班主任和学校德育干部身上,而他们的德育又是专门化、学科化、知识化、表演式、突击式、运动式的“德育”,在如此“重视德育”的过程中,德育自然就消失了。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对“班主任工作专业化”的提法一直持保留态度。所谓“专业化”,就是从业者具有不可替代的专业技能,那么班主任所具备的所有技能:比如,班级管理啊,谈心艺术啊,心理学修养啊,等等,不都是每一位(毫无例外地是每一位)教师所应该具备的专业技能吗?

05

其实,就功能和目的而言,教育就是德育,德育就是教育。

无论中外,古代教育在本质上就是引人向善向上的,即使是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其第一目的也不是谋生,而是为了实现作为一个人的完整性,用现在的话来说,叫“素质的全面发展”。

赫尔巴特说:“道德是教育的最高目的。”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科知识是人格的一部分,学科教学是人格塑造的一个途径,我们给孩子们传授知识,就是在造就他们完整的人格;当然,不只是学科教学有这个功能,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有育人的功能,因此他才说,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有着深刻的道德意义。

风是存在的,但我们从来就看不见专门的风;我们看见的是长发的飞扬,是裙摆的飘逸,是树梢的摇晃,是湖水的颤动,是海面的起伏,是船帆的鼓胀……

盐是人不可缺失的元素,但我们从来就不会专门去吃盐,我们吃的是回锅肉,是宫保鸡丁,是水煮肉片,是北京烤鸭,是成都火锅,是面条,是馄饨,当然还包括喝各种美味的汤……

德育是存在的,但却不应该有“专门的德育”,应该有运动会、歌咏赛、读书活动、社会调查、徒步郊游甚至没有任何“教育目的”的玩儿!当然,别忘了,还有每一门学科的课堂,所有的学科教学,都是非常重要的人格教育。

06

无论我们平常说“德智体美劳”还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都是没错的,因为这些品质素养是人应该具备的,而相关的教育也是客观存在的。

在实践中,这些教育呈现为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德育就寓于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之中,但这个“寓”不是简单地附着其上,而是其他几育的统帅,是它们的灵魂,即——

无论智育、体育还是美育或劳动教育还是其他什么教育,归根到底都是指向人格的!学科教学绝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还关乎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所谓“德育为首”或“德育为先”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我们完全可以说,智育就是德育,体育就是德育,美育就是德育,劳动教育就是德育。

真正的德育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却从来都不会“专门”地单独存在。

从来就不应该有“专门的德育”,有的只是完整的教育。

从这个意义上,请允许我“偏激”一点说——

请别专门“重视”德育了,还是重视完整的教育吧!

请别专门“重视”打造德育队伍了,还是重视打造整个教师队伍吧!

07

可能会有朋友批评我“片面”“极端”。我承认,作为一篇随感杂文,为了集中火力抨击“专门的德育”所表现出来的孤立性、封闭式和形式化的弊端,我的确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

但我心里并没有否认德育的“另外一点”,即改进和加强德育的重要性。

尽管我说了,德育通常呈现于学校的一切工作之中——往大了说,还存在于家庭环境、社会关系和时代风气的方方面面,最有效的德育应该是如风那样“视而不见”却无处不在,如盐那般须臾不可缺少但摄之于无形,然而这丝毫不意味着我否认教育者明确的德育目的、自觉的教育意图和主动的教育行为。

也许有人会问:“那你说德育究竟该怎样做?请问抓手在哪里?”

这正是我下一篇文章要谈的问题。

    2020年10月25日晚

        于南通至成都的航班上

文章来源:镇西茶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