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林老街

 湖南周慎 2022-10-02 发布于上海
三林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三林有“三宝”、“三绝”、“三特”,三宝为:三林塘崩瓜、三林塘标布、三林塘酱菜

(也有人将崩瓜、酱菜和肉皮称为三宝)



三绝为三林瓷刻、三林本帮菜和三林刺绣。三特为:三林舞龙、“三月半”圣堂庙会、城隍出巡。三林塘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三林本帮菜”和“三林酱菜”尤其出名,三林酱菜因以古法晒制属沪上一绝。
它是上海本帮菜之源,早在元明时期,就已形成了本帮餐饮文化的习惯,号称“厨艺之乡”。其中,以私房菜著名的有“林家菜、储家菜、赵家菜、张家菜”等等,脱颖而出,占据着上海本帮菜江湖的半壁江山!在三林塘古镇,也是被《舌尖》宠幸过的老街。

三林,别名“筠溪”。三林塘古镇又称三林老街,位于浦东新区三林镇。据说,宋代隐士林乐耕的后裔居住于此地,并分居与这里的三个村,这三个村从东到西,名为东林、西林和中林,故这里统称为“三林”,过去的三林地区有一条塘河,它东起过去的上海、南汇两县交界处的陈村塘,西流入黄浦江,是三林地区主要的灌溉、排涝和航运的河道,因此该河塘也叫做三林塘。

在700多年前,在浦东平原上有一个商贾云集、歌楼酒肆,其繁盛程度曾一度超越上海市区的古镇,在元朝事后称它为三林里,这就是三林塘古镇,白墙黛瓦、雕花门窗,元、明、清时代的石驳岸,地桥,无论是建筑风格,还是古镇的布局,完全不熟苏州的园林古镇。古镇仅有自东向西靠近河边的一排建筑,大多为仿古修建,真正的估计已经不多了。

据传,在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林乐耕第五次科举落榜,心灰意冷,萌生不复出仕之意。刚好友人探访,给他看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令他思绪万千。于是便携妻儿取水道北上,溯闽江,达浙江,及至沪渎之黄浦,见烟水连天,鱼帆点点,鸥鸟回翔,沿岸的芦花飘逸,一派水乡之美,土地肥沃,可耕可渔,生机无忧,很像他的故乡,且又远离世俗纷争,让人留恋不舍,就决定定居在此地。

这里有照胆台,是一古戏台,三林塘是中国龙狮运动之乡。照胆台是一座仿古戏台,座落在老街的北侧,临三林塘,仿古戏为歇山式屋顶,飞檐翘角,庄重中透着逸,,梁柱之间的雀替等构件比较地道,台为二层,底层砖石围砌,楼台雕花长窗,宽敞明亮,前部舞台,正广场,戏台两侧有一对高大的石獅,应该这是一组比较不错的仿古建筑, 目前,三林古镇文创建设,还恢复了传统的庙会, 每年月,三林举办上海民俗节,其前身就是三林的“三月半”圣堂庙会,舞龙舞狮,有龙舟,有花灯,是三林老街最热闹的时候,也照胆台最为风光限的时光,台上台下,片欢腾,煞是好看,在人潮涌动的戏台下,广场上,感受到一种久违了的美好体会。
大可堂,一间普洱茶店,建筑师加拿大设计师的创意。
文昌阁,前身是三林书院,原建筑已经损毁,现在看到的是仿古修筑的建筑。
三林塘古镇自东向西有三座古桥,依次是糖坊桥、梧桐桥、马家桥。

糖坊桥,原名万寿桥。南宋淳熙年间僧文逸建,明洪武年间毗邻西林忏院,建有东城隍庙,桥遂称东庙桥,由于桥南西首有饴糖作坊,毗连东庙,乡人便慢慢地将东庙桥称作为糖坊桥。
梧桐桥,古称庆安桥,清乾隆年间,桥南首吴姓人家,妻为童氏,建新桥造福乡里,当地乡人为感恩吴姓人家,改庆安桥为吴童桥,而当地文人认为桥名太俗,故取谐音为吴童桥,清朝诗人王孟洮有诗曰:“桐露滴深,暑气伏弗起闲话倚石栏,天街望如水”。

马家桥,古称公济桥,俗称慕家桥,相传,在南宋时期,随宋皇室南渡的慕容氏家族在迁徙途中,见三林庄风景秀丽,且属鱼米之乡,定居镇上,家主业医,为方便过往行人,便建造了此桥,因当地口音“慕”、“马”相近,以马家桥为名,延续至今。

有着千年历史的三林古镇,文化底蕴深厚,人文资源丰富,有形成于清初的西林八景:“海会晓钟、三梁夜月、筠溪烟雨、南园夕照、桐桥晚风、芋泾秋棹、文阁晴雪、土冈春眺”。典型的浦东水乡,浦东古镇,它具备一切江南水乡、古镇的特征。镇依水而建,连接商业街的石桥,江南古镇常见的茶馆、羊肉摊、豆腐店,凡一般集镇应有的它都有,但骨子里,三林塘却透露出少有的灵气、书卷气和迟暮的士大夫气,为他镇所不及的,承载的是厚重的浦东文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