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梁铜勋:回忆录:惊魂一瞬间

 乡土大河南 2022-10-03 发布于河南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Central Plains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回忆录:惊魂一瞬间



作者 |梁铜勋

原创 | 乡土中原(ID:gh_06d145e3125e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一个夏天,我因事需要去一趟泌阳县城。走小路,从西北一直往东南,五十里地,一的路。我在那里读过初中,每星期跑回家拿伙食,三年不知道跑了多少趟。后来,修了公路,通了班车,此后没人再走这条小路,我也是。
小路和公路连起来,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小路就是这个三角形的那条斜边。那两条直角边,一条是从泌阳到官庄,另一条是从官庄到家乡小镇。我这次也是坐班车途经官庄到泌阳的。
那时候不像现在,人人都有手机,出门前手一扒拉,看看天气,天气不好不出门。那时候,想知道天气情况,得听收音机,买得起收音机的家庭凤毛麟角;另一个办法就是听广播碗儿里的有线广播,那玩意儿,时断时续,靠不住。一般农户,不大出门,即使出门也不大听天气预报,只在割麦或切红薯干时才听天气预报,因为怕庄稼收在“雨肚里”。偏偏我这次出门,因为没有听天气预报,惹上了大的麻烦,险些命丧黄泉。现在想起来还有些后怕。
出门这天,万里无云。从泌阳到小镇一天两趟班车:第一趟上午9点多到小镇,10点返回,到泌阳11点多,再从车站步行到办事机关,人家下班了,只好等下午再去办事。下午办了事,再步行到车站,第二趟车已经在两点发车了,只好等第二天再坐当天第一班车返回。岂料,当天夜里,瓢泼大雨浇了一夜,第二天仍没有晴的迹象。
我的心焦灼万分,担心我那两个没娘的儿子,特别是那个大儿子,他是个“晕大胆”,8岁那年曾经爬到三四丈高的戏楼楼顶;还曾经横渡涨满槽的洪水。另外,还怕他背着爷爷奶奶把弟弟带出去玩水。在忐忑不安中,度过了第二天。
第三天,雨终于停了,太阳出来了,只是因为河水太大,上午仍不发车。下午发车时间又往后推迟了一个小时。3点,终于坐上了返程的班车。因为,那时这条路还是砂石路面,大雨把路面冲得坑坑洼洼的,车在路上走,像一个醉汉似的,一摇三晃,慢得急死人。
五点多的时候,班车行到离家只有6里地的一条叫做洪河的小沙河边。这条河,河身不过40来米,平时河水像一条小蛇,弯弯曲曲的,碰到旱天,有时会断流。可是,今天这个时候它却还有半槽水,拦着班车的去路。司机下车一看,给乘客们说:“水太大过不去,下车吧。”然后调转车头,又醉汉似的一摇三晃的照原路折回。下车的乘客,看了一会儿河水,陆陆续续各自找投宿的地方去了。最后,剩下三个人:一个是我,另外两个人,其中一个我认识,他是常在小镇赶集卖花线的老段,40 多岁的样子。他是个胖子,走起路来浑身的肉乱哆嗦,跑不上10步,就得老半天喘气。另一个人我不认识,看样子也是附近的农民,30多岁,一脸病容,皮肤有些青黄。据他说是今天刚从医院出来。交谈几句,知道他俩跟我一样,都不会游泳。望着滚滚的洪水,大家一样地发愁。
六点多的时候,河水没有一点消减。太阳一分不停地向西移动,再有一个多小时就要落了,我们必须在要么过河,要么找头儿投宿,这两个备选答案作出抉择。最后一致同意:手拉手走漫水桥上过河。三个人中,数我体质好,让我走中间,对他俩有个照应,我也觉得理应如此。
为了预防被水往下冲,我们从桥的上游的那一边下水。心想:即使被水往下冲一点,到河的对岸,也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下水以后,才知道自己低估了水的冲击力。左脚迈出去,右脚就有些站不稳。而迈出去的左腿,又被冲得无法按想象的方向迈进。这样,不到桥的中间我们就有被冲下去的危险。我们决定脚贴着桥面一点一点往前挪,身体朝逆水方向发力,以便减缓水的冲击造成的危险。然而,水毕竟是太急了,到离对岸四五米的地方,我们被推到离桥的下游边沿不到一米的地方,再也不敢动了。只要抬起一个脚 ,另一个脚就支撑不住,而且只要有一个人倒下,必定把另外两个人也拽下去。我们绝望的面面相觑,充满恐惧,胆战心惊,毫无主张。时间一秒一秒地过去,每一秒都可能是生命的最后一秒。
在最危急的关头,突然来了一个人,我们三人异口同声喊“救命——”那人竟毫不犹豫,脱裤下水,一只手伸向我们走在最前边的人,并且说“我喊使劲,大家一齐用力”。说时迟那时快,只听他喊“使劲儿——”大家一起喊“嗨——”,身体往前靠近了一步,他喊“再使劲——”“嗨——”“再使劲儿——”“嗨——”就这样我们被他拉出了险境。
老段不愧是见过世面的生意人,出来以后,感激的话脱口而出:“今儿我们几个要不是遇上你,这百十斤就喂鱼了。”病号我们也跟着说感谢的话。只听那人说“不用感谢,这是遇合。说不定是上辈子你们救过我,老天爷特意安排我今天来报恩的。”一场救命大恩,被他轻描淡写地说得顺理成章。老段说“老弟,你说得叫俺没话说。报个姓名,日后来谢。”那人说“人之常情,搁不着谢。”穿好衣服,那人说:“我就是这李辉庄的,今儿天也晚了,你们还要赶路,就不留你们了。”从此各自散去。
这件事已经过去50年了。50年来,每想起来就激动不已。我现在的每一天都是他给的,我不敢妄称自己对人做了什么好事,因为如果没有他的救援,我便没有了“自己”。我也不敢做对不起别人的坏事,因为这样首先对不起恩人,也对不起自己的良心。
恩人哪,你在哪里?请接受我的问候和祝福!

作者简介

梁铜勋,社旗一高退休教师,1935年11月生于泌阳县朱集街。一生经历坎坷却不向命运低头。业余爱好写作,时有短文见诸报刊。直到耄耋,笔耕不辍。内容多反映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文笔朴实,不事雕琢。用百姓口语,讲百姓故事,是他文章的特色。曾用笔名童迅(与名字谐音)在刊物上发表短篇小说多篇,著有中篇小说《追梦人》及改编的同名电视连续剧剧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