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消失3年,马伊琍首次为他发声,网友:太清醒了

 闲云野鹤qpab3u 2022-10-03 发布于浙江

文/ Cush

来源/小十点(ID:sdikid)

马伊琍最近参加了一个综艺,节目里28岁的小龙在和同事们聊天时痛哭。

他哽咽地说:“假设你有个小孩,你付了19年学费,什么东西都不舍得买,先紧着孩子读书。

“他一直成绩很差,你会怀疑,送他去读书是对的吗?

“站在父母的角度,觉得真的挺丢脸的。”

图片

看到这一幕,观察室里的嘉宾们,都很有感触。

脱口秀演员徐志胜分享:“我很能理解他那种,整个家庭为他付出、父母全身心为他奉献的压力。

我有段时间就是不敢太快乐,爸妈省吃俭用、辛辛苦苦,为了让我有一份稳定的工作;

“而我选择做脱口秀,可家庭承担不起我做脱口秀不成功的风险。”

图片

这两个男孩站在孩子的立场,吐露的心声:

怕对不起父母、怕让父母丢脸、不敢太快乐……太心酸,也太真实。

而接下来马伊琍站在父母的立场,分享的观点也让我深有感触。

“我觉得特别好的一点是,小龙的父母是全力支持他的,没给他压力,我最怕那种:你看,我们把钱全都用在你身上了,你一定要好好读书,不然你对不起我们……”

图片

确实,这种通过让孩子内疚而进行情感绑架的父母,想想都觉得让孩子压力山大。

图片

内疚式教育下

孩子背负重荷

教育观察类综艺《不要小看我》中,一位妈妈就曾用自扇耳光的方式,让孩子感到内疚。

当晚孩子有一个背诵作业,重复了很多次都没有记下来。

已经到很晚了,妈妈情绪有些失控,在孩子说错的时候:

她抬手给了自己一巴掌,亲眼看着孩子的表情瞬间变得非常惊恐。

图片

连一贯秉持着严格育儿理念的演员李诚儒,都直言这会对孩子造成心理压力。

通过卖惨,让自己的牺牲引起孩子的内疚:

这种内疚式教育,是一种父母对孩子的隐性攻击。

这种隐性攻击,在心理学上有一个对应的概念——愧疚诱导,指关系中通过让对方感受到内疚,使对方服从自己的意愿。

而在所有的关系中,亲子之间的愧疚诱导最容易起效。

因为孩子最渴望得到父母的爱,也最害怕失去父母的爱。

而不少父母,或多或少都曾对孩子进行过愧疚诱导。

还记得《小欢喜》中的宋倩吗?她总是和女儿强调:

“从小到大都是妈妈一个人带你,我白天要上课,晚上要备课,还要起早贪黑给你买菜做饭,照顾你的起居,我容易吗?”

图片

这些话让英子产生了极大的内疚感,她不得不一直忽略和压抑自己的感受。

直到最后不堪重负,崩溃地对妈妈说:

“我就是想要逃离你。我知道你不容易,我配不上您给我的爱。

“对不起,是我没有做好你们的女儿,是我没有变成你们心里想要的样子。”

图片

在有的父母看来,内疚感可能是让孩子向上的动力;

但对孩子来说,内疚感可能是他们难以承受的重负。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教授王晨曾指出:“父母利用跟孩子的情感联系,让孩子服从自己:本质是一种情感支配,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负面影响。”

而且这种影响,甚至会延续到他成年之后的人生。

看到很多网友说:“每当我花钱买点自己喜欢的东西,就会想起我妈省吃俭用把钱都花在了我和我哥身上,没怎么为自己花过钱。

“就觉得自己这样很不应该,觉得很内疚、很负罪。”

当“内疚感”成为孩子人生的底色,他将很难感受到心安理得的快乐,甚至被压得喘不过气。

读者

图片
内疚式教育
注意张弛有度

研究指出,有两种父母,很容易在孩子心里埋下内疚的根源。

一种是牺牲型父母,总在把自己的付出挂在嘴边:

“我天天累死累活的,我不舍得吃不舍得穿,都是为了你。”

曾有一个热搜,肯德基里一位爸爸带孩子来吃快餐。

吃饭间,爸爸突然对正吃得开心的孩子说:“你吃这一顿饭就花了我半天辛苦工作的钱。”

还有一个帖子,一位二胎妈妈晒出杧果肉和杧果核分开的照片,配文:

“有俩孩子后,果肉都是孩子的,我只配吃杧果核了。”

图片

这种自我牺牲,对孩子而言,无疑是一场以爱之名的情感绑架。

一开始孩子会拼命努力配得上父母的这份牺牲,对父母的内疚感让他们忽视自我需求,甚至进行自我惩罚。

心理学上有一个“多比效应”,就是指在内疚感驱使下进行自我惩罚。

但从长远来看,这样的过度压抑,迟早会让孩子不堪重负、被彻底压垮。

还有一种让孩子深感内疚的父母,是期待型父母。

他们对孩子有他们自己标准下的期待,而当孩子没有满足父母的这种期待,他们会感觉对不起父母。

像最近还俗下山的北大数学天才柳智宇,大学临毕业时就已经对继续攻读、钻研学术萌生了退意。

但父母一直希望他能够继续深造读研,走学术这条路。

一方面,他为了满足父母的期待,申请了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生,并成功收到录取通知和全额奖学金;

另一方面,强迫自己做出改变来满足父母的期望,不让父母失望和难过,却让内心的压抑最终迎来极大的反弹。

当柳智宇的父母早早地为儿子准备好了行李,打算将他送进麻省理工学院时:

却突然得知,儿子柳智宇已经出家为僧。

图片

好在父母后来理解了他的选择,他更是在母亲的建议下,考取了心理咨询师。

如今下山还俗,入职了一家心理咨询公司,为大众的心灵服务。

图片

孩子对父母的内疚,可能让他逼迫自己尽力符合父母的期待。

但这种短时间内“变好”“变乖”,可能只是一种假象。

假象之下,是他在内疚诱导下,不断忍受来自父母的隐性攻击和压抑自我的双重痛苦。

而且这种痛苦,是不断累加的,直至让孩子觉得麻木了:

“我对不起父母,不配得到他们的爱。”

正如心理学家张怡筠博士曾说:“最好的教育是让孩子觉得我值得,最差的教育是让孩子觉得我不配。”

当然,内疚也有个界限,不是说让孩子内疚是全然不对的。

很多父母不求孩子的回报,只希望孩子开心就好。

图片

可孩子也需要知道父母的辛苦,父母的付出也不能被全盘否定。

否则孩子可能会无限索取。

只是父母要注意把握好内疚式教育的度,达到教育目的就行,不要用力过猛。

图片
父母和孩子之间
需要相互理解和认可

让孩子知道父母的不容易,和不要让孩子因此感到过度内疚,本身是不冲突的。

孩子也需要懂得父母的辛苦,感恩父母的付出。

像戴锦华曾说:“当孩子觉得和父母之间有问题时,是不是可以去体验一下,她说出那些话背后的动力是什么?她为什么站到了那样一个状态中?

“从你从小听到大的那些絮叨和抱怨,听出她的那些血泪。对你有攻击性的话,其实是她血泪的曲折的表达。”

图片

而当父母和孩子互相理解,爱意才会自然地流动。

像前段时间,山东一位切饼男孩火了。

他顶着烈日,拿着菜刀切饼,忙得不可开交。

原来,他是趁暑假来帮爸爸看摊位的。

爸爸在屋里做,他就在摊位上招呼卖,从切饼、上称到包装。

从早上七八点,要忙到晚上十一二点。

当被人问道“会不会感觉很累,有没有想过不干了”,他直言:“再累也没有俺爸爸累啊!俺爸爸在这么热的天气里,还要围着炉子烙饼,更加热、更加难!”

图片
来源:抖音@大参考

父亲未诉苦一句,孩子却已心中了然,这无疑是教育最动人的模样。

还有那位744分被清华录取的“寒门状元”庞众望和他的父母。

母亲下肢残疾、生活难以自理,父亲患有精神分裂症。

但一家人相互理解、相互支撑,让庞众望在面对镜头时,能够自信乐观地说出那段:

“我觉得我的家庭没什么拿不出手的。

“我妈妈那么好,我的每一个家人都那么好,我觉得他们应该羡慕我的家庭。”

图片

他的话,让我想起大张伟曾说:

“我觉得我妈是世界上最好的妈妈,不是说别的妈妈不优秀,但是我觉得我妈妈是最适合我的。”

父母和孩子,是相互成就的。

父母可能不是所谓的理想型父母,孩子也可能不是所谓的完美型孩子。

但这样不完美的父母和孩子,却可能共同实现很好的教育。

在这种教育下,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亲子之爱,是名词,更是动词。

是尊重、理解、相互成就,是爱意共频、幸福共频。

愿我们和孩子,都能相互理解和成就,拥抱真正的爱与自由。

图片图片

作者:Cush,本文来源小十点(ID:sdikid),专业实用的育儿干货,睡前故事,亲子阅读,美妈提升,精选好物。小十点,关心孩子,更关心妈妈。值班编辑:蔡雨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