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战锦州:林彪粮道突然被切断,前线四十万人缺粮,是谁救林彪一命

 昵称21405352 2022-10-03 发布于湖南

文/北青州刺史

锦州战役的高光部分,大众看来,一是伟人决策必须南下攻锦;二是塔山阻击战顶死国民党援军;三是攻克锦州。精彩度依次递减。

有道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各位观看这段战史时,不知是否注意到一个古怪的细节:廖耀湘出其不意地攻占了一座小城,彰武。

以及这个细节背后代表了什么?

彰武之战,在各种战史著作中都没有展开论述。实际上此战亦是锦州战役的一场关键之战。

事情要说从廖耀湘西出沈阳救援锦州说起。

图片

当林彪指挥五十余万大军围攻锦州、隔断锦西援军之际,蒋介石虽然陷入极度慌乱之中,但并没有坐以待毙,而是给出了基本合格的应对之策。

除了亲临锦西葫芦岛,给锦西诸将打气之外,还命令沈阳卫立煌剿总本部立即出兵,向西发动猛烈攻击,以东西夹击之策,破解锦州之围。

蒋介石的幕僚团队称这个策略为:东西对进。

卫立煌与廖耀湘都不愿出沈阳,怕在机动过程中被东野围住吃掉。林彪在锦州外围有8个纵队,沈阳西面有3个纵队,总人数近50万,林彪完全有可能放弃攻下锦州的任务,就地组织打援。

但卫、廖二人都不敢直接反对蒋介石,廖耀湘提出一个折中计划:沈阳出兵,但不直接往辽西打,而是往辽南打,走营口,在那里可以直接渡海到锦西,与侯镜如的东进兵团一起救锦州。

从事后的情况发展来看,廖耀湘这个方案是当时的最优解。

如果廖兵团出辽南,林彪放在沈阳西面的3个纵队将成无用之师,因为国民党军不走这里了。

相反,廖耀湘如果从营口渡海到达葫芦岛,与侯镜如一起攻打塔山,再投入二十多万大军,以11纵和4纵两个纵队的力量,打光了也挡不住。就算把总预备队1纵投入塔山,也挡不住!

可惜这个方案被蒋介石和卫立煌都否掉了。

蒋介石脑子里当时只有四个字:东西对进。其余不管,谁说啥也不好使。

卫立煌虽然准确判断到廖耀湘方案是对的,但如果这么打,沈阳就丢了!长春郑洞国若见沈阳丢失,必将军心崩溃。

长沈两城均丢,卫立煌纵使能解锦州之围,恐怕也要挨老蒋一枪。

这个政治巨锅他背不起。

无奈,那就出沈阳进辽西吧。

廖耀湘见过世面,很有两下子。大军西出沈阳,并没有取捷径直接往锦州方向走,而是向西北方向,拿下了彰武县城。

锦州在西南,廖向西北,什么意图呢?

断林彪的粮道。

批亢捣虚,避实击虚,击其必救……

廖耀湘的这套操作着实骚得可以,一下就卡住了林彪的喉咙口。1948年9月之前,林彪主力部队50多万人尚在吉林,9月南下攻锦州后,迅速将四十多万人调到辽西。

大众注意力都放在毛主席的神之决策上了,言必称漂亮!却不知如此大规模的兵力调动意味着什么。林彪的补给基地在黑龙江和吉林,大军南移,补给线拉长,需要花大力气打通交通线,建立前线补给中心,保卫好后勤补给枢纽。

那位问了,我军不是一向讲究因粮于敌、就地筹粮吗?

这种问法是没有军事常识的表现。那种打法只适于小规模游击战,数十万人规模的军队,后勤补给问题的重要性甚至超过指挥决策水平。指挥失误了,可以收缩兵力再战,不至于死。后勤如果出了问题,大军必然崩溃,没有其他可能。

图片

林彪未南下之前,反复向中央请求暂缓暂缓再暂缓,一方面是他确实不好下决心,怕锦州啃不动,演变成像长春之战这样的持久战。另一方面就是粮弹问题不易解决,将士们不能饿着肚子上战场,大炮没有炮弹也是白给。

彰武城,就是东野运输补给线上的一个重要节点,从吉林过来的铁路线从彰武经过,舍此别无他路可通车,卡住此处,容易出事。

廖耀湘这一手引起了林彪震动,彰武附近的两个纵队迅速扑了上去,跃跃欲试要夺回这个交通要道。但廖兵团人数极多,兵力远远超过东野5、6两纵队,反扑无效。

紧要关头,毛泽东坐不住了,赶紧发电给东野。

倒不是伟人担心廖耀湘逆转局面,东野其实有后手预备着,并不怕这个。主席担心林彪动摇,进而导致攻锦之战失败。

伟人在电报中说:“只要不怕切断补给线,让敌进占彰武并非不利,目前数日你们可以不受沈阳援敌威胁,待锦州打得激烈时,彰武方面之敌回头援锦,它已失去时间。”

发了这一封电报还不放心,伟人次日再致一电,给林罗刘分析形势:“沈敌进占彰武置于无用之地,表示卫立煌想用取巧之办法,引我回援,借此解锦州之围。不敢直援锦州,避免远出被歼之危险……如你们能在数日内攻下锦州,沈敌势必由彰武退回新民固守。”

林彪接电后,更加坚定攻锦之决心,按住范汉杰一顿猛揍,经过苦战解放了锦州。

话说回来,伟人和东野首长都没拿廖耀湘占领彰武当回事,凭啥呢?难道东野不用吃东西、不用补给炮弹?战争规律在东野身上不起作用?

非也。实际上彰武铁路线被断之后,锦州周边40余万大军,立即感受到粮食压力,部队已经开始有意识地控制每天的粮食消耗。

让伟人底气十足的,是我军一位奇人:黄克诚。

廖耀湘占了彰武后,我军依然能从吉林后方源源不断地向前方运输粮弹枪械,所用路线是西满的备用交通线,不走铁路,而从辽蒙交界的沙漠和半沙漠地区穿行。

运力主要是马、骡以及骆驼,以及大批民夫。

这些路线、运力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黄克诚预备下的。

1946年初时,东北局一度迫于国共和谈的政治压力,要向国民党让出西满根据地中心城市通辽,黄克诚见识超卓,意识到通辽极具战略意义,坚决不能放弃,为此连连上书硬怼彭真和林彪,还向中央发电,直接向伟人建议不能丢。通辽自此保留下来,成为控制辽蒙交界以西的坚固堡垒。

彰武铁路线被掐断,通辽西部的古老交通线立即就能投入使用,这是黄克诚当年留下的巨大贡献。

图片

再说运力。黄克诚做了一段时间东野总后勤司令,黄克诚一上任就迅速进行了改革,针对后勤系统存在的问题来了个大砍大削,猛烈地批评后勤干部因循守旧,无所作为。其实当时东野后勤工作做得还可以,不至于无所作为,虽说有点问题,可都在容忍范围内。谁也没想到遇到这样一位眼里不揉沙子的领导,东野后勤系统被黄克诚连骂带吓唬地支棱起来了,作风一时振作拓新,直逼野战部队……西满军区还专门给后勤司令部组建了一支骑兵队伍,人员都是从正规军里调过来的。那股精气神,把马背上的物资一卸,就是奔驰如风的作战部队。

虽也有人吐槽,后勤部队有那个必要和野战军比作风嘛。但是振作起来之后,自己看着也挺有劲,一顿骄傲。

黄克诚预料沈阳长春这两大坨敌人不易解决,长春、沈阳至锦州这条主干铁路我军无法夺取,便创造性把东野后勤系统划分东西两大司令部,辽西一条,辽东一条,两边各自独立运行。

当时人不知,事后狂赞妙。黄克诚的安排,几乎神一样地贴合上后来东北解放的进程。廖耀湘掐住彰武没有奏效,不是说断敌粮道的军事规律不起作用了,而是他没有把林彪所有的补给线全掐死。通辽以西的预备路线,照样畅通无阻,我怕你何来!

伟人早就发现了黄克诚的过人之处,此公把东野后勤系统整治一新之后,中央一纸调令,把黄克诚调到新成立冀热辽,担任冀热辽分局书记兼冀热辽军区政委。

冀热辽军区,即今蒙冀辽三省区的交界处。

这一任命的导向再明白不过,为锦州战役打基础。

世人只看到伟人一再命令让林彪南下攻锦,却不知伟人已经提前伏下多少预备工作。

黄克诚到冀热辽的中心工作就是整合党政军力量,为锦州即将到来的决战提供后勤保障。

黄克诚到任后,做了很多针砭时弊的工作。例如纠治土改过激,反对一味保护贫民而伤害中农、富农,严肃惩治打着土改旗号乱打乱分乱杀的行为。这种行为,但凡火候把握得不好,极易出现政治错误,但黄克诚为人民群众之利益计,全然不管自己的前途,硬是顶着压力把过激的趋势扭转过来,人民群众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又回来了。

当时东北随着战争规模扩大,脱离农业生产的人口已达3%,并且逐渐上升。黄克诚目睹冀热辽区人民群众生活贫困、战争压力过重、无以为继的惨象,毅然向中央上书,请求不要一味给根据地群众加压,请中央定一个合理的脱产人口的标准。伟人阅电后,郑重其事地亲自回电说,不允许超过3%。

按这个标准行事,固然为老百姓争取到利益,但对军队并不友好,战时需要大量民夫,平时需要大量预备武装,你一个标准线卡死,意味着以后军区和野战军伸手向地方政府要兵要夫,政府可以拒绝。

这是得罪人的事。东北各区,就只有黄克诚一人敢提敢干敢得罪人。

说到这里,不得不为黄老猛赞一记。自1945年挺进东北,黄克诚所到之处,从来不是打顺风仗,要么和国民党军苦斗拼命,要么在我军内部整治矛盾,干得罪人的活计。

中央把黄克诚当作开山之斧,他开山破障无数,而精神和气节之锋刃愈磨愈利,令人钦佩之至。

但黄克诚也不只得罪人,抓工作更有办法。在他领导之下,冀热辽区社会生产基本稳定下来,不仅1948年春夏秋的粮食生产实现了丰收,在他有力调度之下,冀热辽在不增加脱产人口的情况下,为锦州战役提供了足量的民夫队、担架队、兵员,还具备了日均接诊1000名伤员的医护力量。从大反攻开始到锦州战役结束,冀热辽治好了1万多名伤病员。

若无黄克诚给林彪提供的强有力后勤保障,锦州战役能不能赢得如此顺利,还真不好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