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宛平城,点燃全民族抗日战争的地方

 寻梦游仙 2022-10-03 发布于上海

位于北京市丰台区卢沟桥东侧的宛平城,是华北地区唯一保存最为完整的卫城。宛平城虽然是一座不起眼的小城,然而就是这座小城却发生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惊醒了沉睡的国人,他们挺起坚实的脊梁,砸断束缚醒狮的锁链,用自己的身躯筑起了抵御日寇的血肉长城。

提起宛平城,其历史还要从明代开始。明永乐元年,北平府改为顺天府后,宛平成为其所辖县。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将宛平改为由国都所辖的附郭京县,这一行政划分一直延续到清代。由于宛平县为附郭京县,其公署也就设置在北京城内。

明末崇祯年间,为了防止农民起义军和清军对京城的进攻,朝廷在卢沟桥东端建造了拱极城,也就是现在的宛平城。拱极城西侧的卢沟桥,当时是永定河上唯一的桥梁,是出入北京的咽喉要道。因此,卢沟桥及拱极城桥城相连,俨若雄关。

拱极城当初建造的目的是为了拱卫京城,拱极城规模很小,却有“斗城”之名,它东西长640米,南北宽320米。城的形制结构与普通城池也有很大区别,城内没有大街小巷,不设钟楼鼓楼,也没有集市广场,它只是作为屯兵之用。

拱极城的城垣建筑与北京城类似,城体紧凑而严密,防护性极强。一般县城有东西南北四个城门,而拱极城只有东西两座城门,东门为顺治门,西门为永昌门,并设有瓮城和城楼。城墙顶部外侧有垛口、望孔、射眼,每个垛口都设有盖板。

由于城西的卢沟桥是京城的咽喉要道,也是南来北往的商旅必经之地。古时,卢沟桥犹如汉唐时期长安城外的灞桥,人们送别亲朋好友,都要送至卢沟桥,并在拱极城内小住一夜。而朝廷迎接凯旋的将士归来,迎送官员出入京城,也都选择在拱极城外的卢沟桥头。

清朝覆灭后,南京的国民政府将北京城内的顺天府改为北平特别市,宛平县也改隶由河北省管辖。因此,原本在北京城内办公的宛平县公署,由北京城内迁至拱极城内,拱极城也就成为宛平县县衙所在地,从这时起拱极城就改称为宛平城。

穿过城门,我走进了宛平城,只见城中并无卫城的模样。原来这是由于宛平城正好位于京城西侧的通衢大道上,自清代以来,宛平城西及永定河两岸的商户逐渐迁入城内,相继兴建酒肆、茶楼、驿站、庙宇,打破了拱极城单纯的军营格局。

宛平城虽然不大,却是一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纪念地,这里是点燃了全民族抗日战争的地方,当年的“七七事变”就发生在这里。城内建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这是全国唯一一家全面反映中国人民伟大抗日战争历史的大型综合性专题纪念馆。

宛平城,这座建于明代的卫城,它和卢沟桥一样见证了那场夜幕下的腥风血雨,如今宛平城的城墙上随处可见遗留下来的累累弹痕。这些弹痕,时而密集,时而稀疏,可见当时战争的惨烈。1937年7月7日,侵华日军诡称一名士兵失踪,悍然向卢沟桥和宛平城发起猛烈进攻,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了。

激烈的枪炮声,将驻守宛平城的士兵从睡梦中唤醒,他们拿起枪支甚至大刀奋起还击,殷红的鲜血点染了大地。士兵们被血水和泪水模糊了双眼,却奈何数倍于己的日寇枪足气盛,他们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为坚守宛平城付出一切,哪怕是自己的血肉之躯。

虽然英勇的士兵们没有取得胜利,但他们抛洒的热血,展现了中华民族赤诚的灵魂,也唤醒了中华民族抗击侵略的斗志。带着满身伤痕的宛平城,仿佛就是当年那些誓死卫国的战士,它承载着万千中国人的悲愤和泪水,提醒我们铭记那屈辱的岁月。

城墙边耸立着一排排石鼓,石鼓有半人多高,重约一吨。石材取自陕西陈仓的青石,鼓中镂空,用鼓槌敲击可发出沉厚鼓声。石鼓上有国内名书法名家书写的鼓文,以楷、隶、篆、行、草等多种字体,记述着当年日军在中国各地烧杀掠抢的暴行。

走在宛平城下,我思绪万千,难忘,难忘历史的悲吟,日寇无耻地炮轰着这原本平静的小城,一幕幕血腥场面浮现在眼前,我宛若置身其中。眼前巍峨而苍老的城墙千疮百孔,城墙下静静立于荒草中的石鼓,似乎在诉说着往日的苦难。

我恍惚间看到那个没有月亮的夜晚,日寇从城墙下踏过,向卢沟桥发动进攻,抗日的第一枪在这打响。曾经的惊心动魄,曾经的厮杀都已逝去,战争的创伤萦绕着城墙的灵魂,每一块青色的城砖都书写着历史的起伏,每一道砖缝都跃动着历史的风霜。

卢沟桥的炮声成为中华民族抗战总动员的号角,整个中华大地到处都是抗日的怒火。这种排山倒海、勇往直前的力量,唤醒了沉睡的民族魂魄。如今,战争的硝烟已散去,宛平城内那尊象征中华民族觉醒的“卢沟醒狮”巍然耸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