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副国级领导笔下的黄山,美得摄人心魄,惊艳全世界!

 昇事静能量 2022-10-03 发布于湖北

图片

我的黄山情怀

撰文 回良玉 

从工作岗位退下来,这是自然的法则,是事业的需要,也是我人生的一个转折。在为党和人民工作的50个年头里,组织给了我精心的培养,人民给了我极大的信任,一路走来的同事和挚友给了我鼎力的支持。想起走过的山山水水,思起遇到的人人事事,念起感悟过的点点滴滴,心中总会涌起一种深厚的情怀。因为这份情怀,促使我想再去走走那些梦萦魂绕的地方,再去看看那些曾经并肩前行的老友,再去品品那份在共同奋斗中结下的愈久弥醇的珍贵情谊。

在这众多的情怀中,黄山是我经常想念和牵挂的一个地方,也是我离职后首先来到的地方。在安徽工作期间我曾说过,黄山是安徽最大的精品、最响的品牌、最靓丽的名片、最有标志性的地方;黄山所在地孕育的徽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奇葩。我为大自然造化的黄山大美境界而赞叹,也为这里产生的厚重徽文化而沉迷。

黄山不仅是游览、休闲、养生的胜地,更是可以引人思索、顿悟,升华心灵的净土。在黄山,思绪潮涌,感慨万千。

图片

图片
天地之美,美在黄山

黄山博大精深,内涵丰富,生态绝佳。千百年来,凝聚天地之美的黄山吸引了无数海内外游客。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在游历名山大川后说:“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刘海粟大师一生十上黄山,感慨“黄山是我师,我是黄山友”,传为艺术佳话。我因为工作等关系,曾经多次到过黄山地区,数次登上黄山,每一次都有看不够、悟不透的感觉,每一次都有新的启迪。

登黄山,最让人难忘的当然首推黄山松。黄山松是在黄山独特地貌和气候环境中形成的树种,生长在海拔800米以上的地方,针叶密短,叶色苍翠,树冠扁平,姿态优美雅致,气势古朴浑厚,造型奇特、美丽绝伦,千松千姿、各具形态,犹如一支支神奇的画笔,把七十二峰处处点染,给一千多平方公里的黄山抹上了生命的色彩。正因有了遍布峰林沟壑的黄山松,于是,山活了,风动了,云涌了,泉响了……连山石也有了灵气。

图片

黄山名松众多,最有名的还是迎客松。她挺立在玉屏峰前狮石旁、文殊洞之上,破石而生,寿逾千年,姿态苍劲。树形平展如盖,侧枝横空斜出,似在展臂迎客,已经成了中华民族对外友好的象征。

给我印象很深也很感慨的还有团结松。她诸根盘结,侧干众多,团团簇簇,围抱生长,既同享雨露,枝叶茂盛,又共抗风寒,雄伟挺拔。站在团结松面前,团结的重要性真是不言而喻啊。纵观古往今来,我们都有这样一个体悟,凡是有合力的地方就是有活力的地方,凡是有合力的事业就是有生机的事业,凡是有合力的民族就是有希望的民族。团结出战斗力、生产力、凝聚力,团结利党、利国、利民,团结也是利己的,是有益于个人的心情舒畅和身体健康的。

图片

在安徽工作期间,我和同志们曾一起提炼出“黄山松精神”——顶风傲雪的自强精神,坚韧不拔的拼搏精神,众木成林的团结精神,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广迎四海的开放精神,全心全意的奉献精神。这种精神在安徽发展的负重追赶阶段起到了激励斗志、鼓舞士气的作用。其实,在黄山松身上还有一种重要的特质,就是顺势而为。黄山松之所以能在岩石夹缝中生存发展,并且千姿百态,正是因为顺应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根据山势、阳光、云雾、风霜而成长。顺势而为方能事半功倍,这也是黄山松昭示的大道。 

登黄山,最让人迷恋的可能是黄山泉。徒步登山,常可沿途看到“山中一夜雨,处处挂飞泉”的美丽景致。众多不知名的瀑布从山涧喷泄而下,如白练长垂,银河挂落,泉水在岩石上激荡,就像喷珠溅玉一样,十分壮观。自古名山出名泉,黄山最著名的有黄山温泉、百丈泉、鸣弦泉等。黄山温泉水质优良,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具有一定的医疗价值。晚唐诗人杜荀鹤赞曰:“闻有灵汤独去寻,一瓶一钵一兼金”。现在到黄山,可以喝上黄山本地产的矿泉水,仔细品味甘冽醇美,非常惬意。

图片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亲近自然、人之本性。美丽自然,水是至为重要的载体。观黄山泉,我们可以体会到水性的伟大。水性仁爱,滋润万物、生生不息,“善利万物而不争”;水性坚韧,水滴石穿,奔腾到海、百折不回;水性柔和,顺势而为、随物赋形,但又保持自身本色;水性豁达,虚怀若谷、包容一切,可谓大爱无疆。水性通人性,老子推崇“上善若水”,我们今天确实应当提倡以水为镜、以水为师,做事当如此,做人当如是。 

登黄山,最让人感到壮观的要数黄山云。“黄山自古云成海,从此云天雨也多”。黄山的云海不但天数多,而且范围广,壮观阔达,变化莫测,因而黄山也有黄海的别称。明代唯一存世的黄山志书就叫《黄海》,清代康熙帝还题写了“黄海仙都”的匾额。在黄山看云海,最好选择冬春季节,雨过天晴的日子,同时要选择理想的位置,如始信峰观北海,玉屏楼观南海,排云亭观西海,白鹅岭观东海,光明顶观天海。登上莲花峰则五海尽在眼底。 

看着眼前飘渺、壮阔的云海,令人思绪万千。世间万物就像黄山的云海一样,变化是永恒的,静止只是特定时段的表现形式。黄山如果缺少了云海的变化,其多姿多彩的独特神韵可能就会打些折扣,欣赏的雅致和兴趣也可能受到影响。正因为如此,近现代很多摄影绘画佳作都热衷于以黄山云海为题材。黄山云海,变与不变,这其中蕴含的辩证法也许值得我们花更多的时间去体味。 

图片

登黄山,最让人回味的莫过于在黄山之巅品赏黄山茶。好山好水出好茶,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祁门红茶皆形美味醇。每次登黄山,都要沿途小坐,一边品茶谈人生,一边论道茶文化。黄山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云雾缭绕,土壤肥沃,森林覆盖率高,优越的地理、生态环境孕育了丰富质优的黄山茶。

黄山人对茶道有着深厚的情感,我们对其中“三昧”也有一些感悟。首先是“度”的准确把握,采摘时间要适当,杀青、烘焙时火候要适合,温度过高了茶叶就会烤焦,低了就会氧化、发红。其次是品牌特色的坚守,制作工艺、质量标准、市场定位等,都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再次是“有滋有味”的品茗意境,饮茶是黄山人的生活必需和习惯,但只有保持淡定的心境和超然的态度,才能真正悟出茶道。

从茶道观人生,度的把握、品行的坚守、心态的平和同样不可或缺,而又很难做到。人生的遗憾往往是选择容易坚持难,选准的却轻易放弃,而错误的又一再延续。在人的一生当中,既要有声有色地工作,有板有眼地干事,又要有情有义地交往,有德有诚地待人,也要有动有静地健体,有说有笑地生活,这样才能有血有肉地做人,拥得有滋有味的人生。

图片

登黄山,最让人喜爱的则不能不说到黄山猴。

安徽的省树是黄山松,省花是黄山杜鹃,这些都是黄山的特色物种。其实,还有一个特色物种就是黄山短尾猴。

黄山猴很有灵性,有着丰富的“社会行为”。它们栖息于600~1600米的高山密林之中,经常成群活动在峰林峡谷之间,攀岩登崖,如履平地。来时浩浩荡荡,漫山遍野;去时无影无踪,不知所向。

黄山猴等级森严,第一等级为猴王(雄猴),权力至高无上,享有食物优先权、交配权,战时冲锋陷阵,群内威信最高。猴王的产生方式,主要是通过武力征服,竞争上岗,胜者为王,败者为奴。体型健硕、行动敏捷的猴王通过优先的交配权,确保种族的优秀基因得到遗传。猴群数量相对固定,超过一定数量时,猴王会赶走一部分猴子或者杀死淘汰刚出生不久的弱猴,来达到控制猴群数量的目的。

同时,黄山猴群体内部关系又较为和谐,猴与猴之间通过理毛、架桥等动作,缓和矛盾,增加亲情,密切关系。黄山猴群之间关系也比较和睦,其领地相对固定,彼此之间互不侵犯。

在黄山猴身上,竞争与合作的辩证关系体现得十分充分。我曾经说过,竞争具有魔力和魅力,最无情却又最有情,看似无情的竞争往往能够带来有情的结果。适度的竞争能带来效率,提高质量,也能够促进合作,增进和谐。

图片

图片
古今之奇,奇在徽州

黄山这块神奇的土地,有一个动人的别称——徽州,而这一脉文化就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徽文化。在安徽工作期间,我曾说过要“打好黄山牌、做好徽文章”,其中“做好徽文章”主要指的就是徽文化。每次到黄山,都是一次感受徽文化、学习徽文化的亲近之旅,在青山绿水的闲适中涤荡心灵,在徽文化海洋的遨游中体味人生。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不同地区的地域文化各具特色、源远流长,只有数百年历史的徽文化何以立足扬名呢?这与徽文化的特质很有关系。徽文化的聚合度高,“花色品种”齐全。不仅包括独具特色的徽州商帮、徽州宗族、新安理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州文书契约、徽派朴学、徽派版画、徽派篆刻、徽州戏曲、徽州教育、徽州刻书、徽州科技、徽派建筑、徽州四雕、徽州村落和徽州历史人物,而且还包括极有地域色彩的徽州民俗、徽州方言、徽州工艺、徽州茶道和徽菜等。

徽文化的鲜活性强,是可以感知体验的文化。古村落里仍然生活着现代人,一大批非遗传人活跃其间。所以说,徽文化就在你的眼前,而不是在博物馆里、故纸堆里、遗址坑里。“徜徉其中,岁月与你相伴,文明与你同行”。

徽文化的地域性浓,人才辈出。儒家文化在徽州民间得到最广泛的实践,形成徽州文化自己的DNA。徽州不仅出巨贾、鸿儒,而且出大师、名人。《中国人名大辞典》中收集的清朝以前历代名人中,就有800多位徽州人。 

图片

说起徽文化,最直观的印象是徽派建筑,徽派建筑也是徽文化最具标志性的符号。黄山大地,一年四季都美不胜收,而我印象最深的是阳春三月:到处桃红柳绿、山花烂漫,绿树荫下掩映三两民房、油菜丛中镶嵌几处粉墙黛瓦,散发出浓浓的徽风徽韵,仿佛一幅幅山水画卷。行进在黄山地区,随处望去,一座座徽州乡村、一幢幢徽派民居,是那么安详静谧,刹那间就有了“采菊东篱、鸡犬相闻”的韵律。

我查阅了相关资料,徽派建筑在中国古建筑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她集中反映了徽州的山地特征、风水意愿和地域美饰倾向,是中国封建后期汉文化圈中成熟的建筑流派,主要体现在古村落、古民居、古祠堂、古庙宇、古牌坊、古塔、古桥、路亭和徽派园林等建筑实体中,并以“祠堂、牌坊、民宅”最具特色,号称古建“三绝”。全方位考量徽派建筑,在社会属性上讲究“天人合一、聚族而居”,在自然属性上坚持“山水为伴、随形就势”,在宏观布局上突出“错落有致、富有韵律”,在微观设计上强调“粉墙黛瓦、外简内繁”,在营造技法上注重“梁架简练、装饰精美”。置身其间,遐思无尽,厚重的徽州历史在这里凝结,当代徽州文明的律动也在这里展示。

我想,徽州的古今之奇,不仅在于徽派建筑的奇绝奇美,更在于当代徽州人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敬重敬畏。

图片

说起徽文化,不能不说到徽商,徽商是徽文化内在的经济支撑。没有徽商的支撑,徽文化是走不远的。历史表明,经济繁荣催生文化繁荣,文化又总是伴随经济发展而生发并反作用于经济社会。徽文化的兴盛,同样如此。徽商获得成功后大多回乡建宅邸、置田产、办书院、修族谱,进而推动了文化发展。

徽商,起源于唐宋甚至更早,鼎盛于明清,并称雄明清商界300年,赢得“无徽不成镇、无徽不成商”之誉。在江苏工作期间,我去过南京高淳县的一条老街,号称“金陵第一街”,她的繁荣就得益于徽州商人的崛起。

徽州商人带着黄山的山货顺流而下来到高淳,将商船、竹筏、木排等停靠在官溪河岸交易,时间久了河岸就成了街市。这里至今保留着浓郁的徽派风情,经年日久的大小店铺,斑驳沧桑的石板路,徽派特有的马头墙,依稀可见当年徽商富甲一方的荣耀。

不仅是在南京,在全国尤其是江浙沪等地,保留着很多的徽派建筑、徽派园林和徽州习俗,一座建筑背后就是一个徽商传奇、一个风俗背后就是一段财富故事。

图片

其实,徽商的崛起乃是时势倒逼。徽州地狭人稠、不足以供,徽州人不得不外出经商以谋生计。正如流传徽州当地的俗谚所说——“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道出了徽商的由来。 

源自深山僻壤的徽商如何能“流寓四方”,在市场大潮的搏击中百年不败?对比过那个时期晋、闽、浙等其他商帮,可以看出徽商的明显特点:

· 徽商讲究政商和融,注重与政府修好、赢得政府支持,明成化以后又拿到盐业经营权并快速雄起,这是徽商成功的政治条件;

· 徽商讲究诚信经营,注重诚信为本、以义取利,恪守“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的传统伦理,这对千百年来的中国商道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 徽商讲究抱团经营,注重利用地缘和血缘关系形成商帮,相互提携、彼此合作,凡是徽商活动的地方都建有会馆、公所、义园、旅享堂、思恭堂等交流场所,某些方面比今天的商会、行业协会更有竞争优势;

· 徽商讲究“贾而好儒”,以儒术饰贾事,注重学习孔孟之道、儒家思想并成功运用到经商中,以此提高自身素质和修养。徽商的这些开放、诚信、坚韧、吃苦的品质,如今依然闪闪发光。

我想,徽州的古今之奇,不仅在于徽州商人曾经的辉煌,更在于这种辉煌背后所蕴含的精神力量。

图片

说起徽文化,更不能不感佩徽州人,徽文化是徽州人创造并通过徽州人来体现、来拓展、来升华的。文化,由人化文,又以文化人。

在徽州,一言一行、一事一物、一亭一阁、一砖一瓦,都是有门道、有说道、有文化的。在徽州人家里的正堂条案上,总会看到中间摆放一座钟,钟的一边摆放一个花瓶,另一边摆放一面镜子,寓意“终生平静”(钟声瓶镜)。一个小小的细节,蕴含这么美好的文化,是何等的智慧!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吃的,有徽菜;住的,有徽派建筑;看的,有新安画派、徽派盆景;听的,有徽剧和傩剧;读的,有“程朱理学”、戴震国学;欣赏的,有徽州“四雕”、徽派篆刻、徽派版画;把玩的,有徽墨、歙砚、罗盘;如果生病了,还有新安医学来伺候。这些都是从物质形态考量的,堪称多彩多姿。

如果从精神形态看,则更是精湛精粹。读书的,有“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的训导;经商的,有“贾而好儒、贾而诚信、贾而报国”的理念;为官的,有“作退一步想”的劝诫;治国,推崇“国家少一点,人民多一点”;齐家,强调“快乐每从辛苦得,便宜多自吃苦来”;修身,警示人们要“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则止,毕生无耻”;立业,启迪世人“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廉政,告诫官员要“洁身奉献,居官廉明”;还有邻里关系,倡导“我爱邻居邻爱我、鱼傍水活水傍鱼”。

无论是物质形态的,还是精神形态的,无不与我们今天的生活密切相关,都值得我们大力传承和弘扬。

图片

我曾在黄山一个小山村墙上看到一段话,其中一句“操之在我”,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人生很多事情都是如此:

我们个人无法决定自己是否长得漂亮,但是可以选择活得漂亮;

我们个人无法改变自己的容貌,但是可以展现自己的笑容;

我们个人无法完全决定自己生命的长短,但是可以努力拓展自己生活的宽度;

我们个人无法管控别人的言行,但是可以掌握自己的品行;

我们个人无法左右天气的晴阴,但是可以掌控自己心情的好坏;

我们个人不能准确预测明天,但是可以好好把握今天;

我们个人不能事事要求结果,但是可以认真掌握过程;

我们个人不能样样顺利,但是可以事事尽力。

我想,徽州的古今之奇,不仅在于徽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在于创造这脉文明的徽州人的那种睿智、包容、勤劳、善良,这不就是我们伟大民族精神的一个缩影吗?!

图片

徽文化内涵极为丰富,值得细细体味的很多很多,而贯穿其中的核心与灵魂又是什么呢?我觉得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可以凝练为“和合”二字。

在凝望徽派建筑的思索之中,在倾听徽商传奇的感动之中,在感悟徽州文明的赞叹之中,时时处处让人感受着“和合”的文化精髓。

“和合”是处世之道,也是做人的原则。 “和合”思想融铸于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融汇于人类文明的传承与进步。中国人最讲究“和合”,始终倡导人心要和善,夫妻要和好,家庭要和睦,生活要和美,工作要和顺,社会要和谐,外交要和平,遇困要和衷共济,经商要和气生财,说话态度要和蔼,有了矛盾要和缓,和缓不行要和谈。吃饭要和羹,“和羹之美在于合异”,各种调料科学组合才味道鲜美;穿衣要和谐,各种颜色科学搭配才具美感;唱歌要和声,不同的音律协同才悦耳动听。

图片

在徽州一个古祠堂里,我看到这样四幅雕刻的木板图案:

第一幅是荷花与一对螃蟹画在一起叫“和谐”,第二幅是荷花与一对鸳鸯画在一起叫“和美”,第三幅是荷花与一对龙虾画在一起叫“和顺”,第四幅是荷花与一对青蛙画在一起叫“和鸣”。

徽州人创造并不断丰富徽文化,使之能够屹立于中华文化之林,其核心是不是就在于崇尚“和合”的真谛使然?后来世人敬畏徽文化,其灵魂是不是就在于崇尚“和合”的精神传承?

故宫是中华传统文化集大成的地方,她的三大核心殿堂——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都有和字。太和意蕴天地祥瑞,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和意寓中庸平和,是人与人的和谐;保和意指平顺安康,是人自己身心的和谐。徽州的“和合”文化与此不谋而合,并且有别具一格、别具智慧的演绎,可谓概括了天、地、人之大道。

如今我们弘扬徽文化,加强徽文化的保护与开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崇尚“和合”的理念在和谐社会建设、民主政治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广泛实践。

图片

图片
传承保护,永续大美

人生的岁月很长,长到有太多的人生感悟、心声流露、生活真谛需要慢慢去回望和梳理;人生的岁月又很短,短到有太多的文化、风物、人情来不及认真反复地去咀嚼和品味。

黄山的景色、生物、文化恰恰又是如此的神美、神奇和独特,在黄山之巅、在新安之畔,在府衙之内、在古村之中,春花的绚烂,夏绿的浓艳,秋色的斑斓,冬雪的空灵,无不令人豁然开朗、心旷神怡,无不令人对大自然的造化和先人们的睿智倍加敬畏。

我时常在想,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虽然只是匆匆过客,但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努力,在历史长河中留下印记。先人们为我们留下大美的黄山和厚重的徽文化,我们一定要精心呵护,善加利用,使之永续传承下去。

图片

多年来,坐拥大美的黄山人,从未放松对美的追求。他们注重科学管理和保护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注重寻求保护与开发的平衡,实现在保护中有序开发、在开发中进行更好的保护,形成了具有黄山特点特质特色的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发展道路。

时隔多年,再次登上黄山,既看到了越来越美的黄山景致,也看到了不断提升的保护管理水平。在松树“癌症”——松材线虫病的防控上,在森林火灾的防范上,在古树名木“一树一策”的个性化保护管理上,在游步道建设上,在科学调控进山流量上,黄山作为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地,都走在前列,不仅是神奇之山、生态之山、文化之山,也是安全之山、卫生之山、科学管理之山。

奔腾不息、含韵千年的新安江,是黄山人民的母亲河、生命河,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成就了徽商的辉煌,见证了发展带来的巨大变化,也寄托着黄山乃至下游人民美好希望。为了保护好这一江清水,黄山人民大举移民,搬迁企业,作出了巨大的牺牲,但是保护母亲河的步伐从未停歇,力度从未减弱。在国家有关部委及皖浙两省的共同努力下,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的新安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正式实施。黄山人以此为契机,举全市之力,努力把新安江进一步打造成为彰显绿色优势的生态之江、体现时代特征的开放之江、推动皖浙共同科学发展的繁荣之江、增进上下游人民福祉的富庶之江。

其情也真、其言也切、其行也力。

图片

黄山拥有脱俗不凡的雅致乡村。这里是长期受到徽文化浸润和滋养的诗书之乡,是处处青山碧水环绕的生态之乡,是到处遍布着古村落、古民居的文物之乡,是大量出产优质茶叶、茶油、菊花等的山珍之乡,也是随着大交通的改善能够通江达海、面向全球的开放之乡。那种山水环绕的风物、那种粉墙黛瓦的风情、那种炊烟袅袅的风华,是黄山独有的韵味和意境,也是黄山人一直坚守的精神家园。这么珍贵的文化遗存,这么丰富的建筑宝库,传承保护是第一位的。 

黄山市近年推出“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对价值较高的古村落、古民居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并通过发展乡村旅游等植入市场因素、增加经济收益,进而以此反哺遗产保护。世界文化遗产西递、宏村就是其中的典范,可谓是守住了古村落、古民居的“筋、骨、肉”,传承了徽州文化的“精、气、神”。

但坚守不等于保守。黄山在实施“百村千幢”工程的基础上又启动改徽建徽工作,对重要干道沿线、景区和节点周边的建筑推行外部风格徽派化,从而构成了一道道新徽派的靓丽风景。黄山“保护第一、特色取胜、夯实基础、协调发展、民生优先”的发展思路已越来越清晰,举措也十分有力。由此我想到,黄山注重保持乡村特色的好做法,在我国面上的新农村建设中也可以借鉴;徽文化乃至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有益理念,在现代中国仍大有用武之地,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必须并行,道德的力量应该在神州大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图片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黄山的美,其突出的表征是独步天下的山水美、是独树一帜的人文美、是独具特色的发展美。与青山绿水相依、与历史文化相融、与政策机遇相会,人心思进、愿景可期,黄山一定会更美丽,一定会成为安徽乃至中国版图上最耀眼的板块之一。

美到深处始自然,情至真时自无华。

写下这些记忆和感悟,谨表达对黄山的深厚情怀、对祖国的美好祝福……

图片

来源:经典读书号“新玉书坊”(yushufanghu)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