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视课外阅读的师德观:阅读学美学笔记之004

 江富军的书屋 2022-10-03 发布于浙江

重视课外阅读的师德观:阅读学美学笔记之004

新河中学 语文组 江富军

目前,在内卷严重的当下,片面应试几乎成了普遍现象。因而,能不能让学生既重视应试又强化素质,成了教育难题。荐读课外书就面临家长压力,被视为偏重课外浪费时间。

有人强调对立,以为这是鱼与熊掌不能兼得,如此命题不成立。但真的如此吗?对我们成年来说,专业与业余并存,组成充满乐趣活力的生命。这种生活模式应该在中小学的课内课外兼顾开始。兼顾可能是我们的存在方式,而兴趣广泛的同学,长期习惯于课内课外并进的同学,则拓宽了自己的生活场域,生命因而丰富精彩。

幼儿时教育即生活的模式是明显的,教育即生长,从生长到生长,这是杜威的教育观点。生长的目标是什么?杜威有“教育没有目的”的观点。那么,个体怎样有自己的目的?要认识世界,认识自己,从课内课外整体丰富中,在生长中不断认识与规定自己。我们现在重视生涯规划,如果不知道社会人生历史,如何规定?没有强大的课外阅读,就无法整体地认识世界与自我,如何确定人生理想?生长到生长是从这个角度上讲的,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共同促成生长,生长再形成新的生长点,成为或选定或调整自己专业的依据。

认识你自己吧。人是目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些讲的都是成为人,即教育的目的。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这个说法是非常开拓性的,而这种开拓真的是要离开学校到社会上,完全投入生活中,成本太大。我们可以用社会实践这种模式来认识与体会人生世界,而完全投入社会的尝试我们有过。比如文革时的推荐上大学,当时有个规定,高中毕业后两年社会实践,或农村或工厂劳动,再由单位推荐名额,经过评议,经过简单的考试再上大学。就是说应届毕业生不能上大学,就是要在社会中认识了自己,然后才能有理想,有抱负,才能明白人生是什么,社会需要什么。这逻辑也就是素质教育吧。不认可的是,推荐上大学过程中,基层推荐往往被人际关系包围,无法选出真正优秀的学生,举荐之路行不通。当时我们被举荐者称为工农兵大学生,后来普遍用函授等形式进修,直到78年全国统一高考开始完整的应试招生。

认识社会需要参与才能进行?这里有个直接认识与间接认识。大量的知识只能间接认识的,通过阅读认识,通过影视认识。旅游是一种半直接的认识。如文化旅游,到过某地考察也只能算半直接。最直接的是住一段时间,生活一两年,在这种生活中体验。这在文史性中是不可能的。如到唐朝去,只能“梦回唐朝”。旅游是加深了体验感,如果没有文史阅读,是形不成真正的“大唐”形象的。最近强调的视觉艺术,也只能把“大唐”片中的宫廷,场面作为支撑来认识。不断阅读可说是顽强地建构文史空间,理论空间,研学与实验是更好地支撑这个空间,其建构必然要依赖于强大的自主阅读即课外阅读才能完成。

现在许多企业招工时重视实践经验的,即直接经验的。片面应试不是这种直接经验,一张试卷是纸上谈兵的,是阅读课本得到的知识。课内课外阅读在间接经验的性质上是一致的。而课内是部分的,是共性的,课外对所有人来说是整体,对阅读者来说是个性的。课外阅读必有选择,选择必自主,自主必然是偏爱的结果。专业就是偏爱领域发展出来的。因而,课外阅读有效地促成了偏爱形成,也即个性形成。个性是今后立身社会之本。强大的单位总是有个性化的个体之间最佳组合。无个性即无组合,只有集合。

从眼前分数上讲,课外阅读不对卷面成绩有多大影响。而一位小学生重视课外阅读,会对中学成绩产生影响,顺推而下,一位喜欢阅读的大学生,考研究生更容易。当然,这里指的是健康读物,而不是那种有害读物。中学生读过马克思、罗梭、康德的句段,以后读哲学美学,学文艺理论就有基础,中学生接触过许多大科学家传记,有相应的感性印象,在以后就容易进入科学家的生活范式之中,中学生课外读过高等物理化学等科技通俗读物的,今后更容易迷上科技,成为专家。近阶段为一位保送研究生选择学校时,发现该学生大学时读书有板有眼,写起论文针对性强,参加竞赛获得了大奖,被保送,没有任何关系的。与导师联系,就读他的书,与导师讨论学术问题。你与导师没有其他关系,而知道他的哪一部著作主要讲什么,哪一篇论文的观点怎么来的,这些导师是很感兴趣的。这时候你的态度要谦逊,而观点要明确,不能含糊地恭维,既要明白自己的研究还刚开始或还没开始,又要明白自己也要站在全局高度看问题,不是偏袒导师观点而获取好印象。如此,只有在中学阶段强大的课外阅读支撑,选好自己的专业,才能在考研时不慌不忙,对自己的专业是发自内心的喜爱。比如中学期间读美学书,听美学课,在B站上不断地接触名家,将来考上大学后选自己内心早已经向往的导师,与他们面对面,这样的关系是牢固的,是互相支持的,而不是那种金钱权力关系。

按照存在主义理论讲,存在先于本质。自己将来是社会学家还是科学家,是匠人还是老师,都是未知的,也不是自己能早早定下目标的。目标只能在生长中来,早早定下的生涯规划是参考的,可能变更的。规划在于知己知彼,还要知道自己的未来,用阅读丰富自己,才能在自己的思维空间中勾勒出一幅导图。我们每个老师都明白这些课外阅读重要性的。而我们有些老师顺着家长的分数意识,只重视课内阅读,排斥课外阅读,包括读杂志、报纸,我们可以说有师德缺陷。这与我们教师要为学生的全面成长,终身成长而教的原则,是有矛盾的。

我们再从另一个角度讲,现在中学生心理焦虑加多,普遍对世界人生有迷茫。这些迷茫谁去解答?教师、家长只能部分解答,同学朋友的解答其实可算是共同疑问,只有向书籍寻找答案,寻找不同的答案,继续思考,探索,这才是人生道路。课外阅读没有标准答案,人生也一样。课外与课内的阅读方式方法上不同,使课外阅读更能导入人的精神空间,激发更大的思考力。从这一点上讲,课外阅读才触及精神的内核,因为是自愿探索这些问题。支持学生课外阅读,也是支持学生精神成长的重要方式。

现在,政府非常重视阅读,各地教育部门领导,各校长亲自挂帅,推广阅读,并且各校都成立了读书坊,重视教师阅读,重视教育理论,这是很好的苗头,需要发扬光大。只有教师重视阅读,才能带动学生阅读。各地年终考核也有读书标准,各校重视书香校园建设,对阅读量、阅读成果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真希望全社会都重视课外阅读,向中学生推广,如此作为师德考核的内容,也不失为好举措。

笔者坚持经常向学生推荐课外阅读,有书籍,有人物,有片断,有主题,不一而足。这些年接触到更多的阅读现象,更感受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意义。希望在阅读推广上,能为家长、学生、社会接受,能为教育出点力。有时面对太内卷的片面应试,面对中学生浮躁的心理世界,内心真的难以平静。上周,文笔读书会一位同学在《温岭报》上发表了《中学生需要休闲式阅读》的文章,我以为这是很好的呼吁。我们教师更要多来些这样的呼吁,引起社会形成共识,也算是存良知尽师德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