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岛历史沿革

 qjsjhfl 2022-10-03 发布于山东

城市建置前

历史上,青岛辖域归属几经变化。新石器时代即有文明出现,属东夷部族。在史前及夏商时期的青岛辖域属莱夷之地,西周时代属夷国,春秋初期分别为介国、夷国、莱国等的属地。春秋中期齐灭莱,青岛辖域开始通过齐国的统治归流于周,战国时期青岛辖域大部归于齐之即墨邑管辖。越王勾践灭吴后舍会稽而徙都琅琊,后越国败于楚国,今青岛西海岸新区一带属楚国。

秦时青岛辖域西部属全国48郡之琅琊郡,北部属胶东郡。西汉时期,青岛辖域大致属胶东国、琅琊郡,现市区大部为不其县辖域。汉景帝刘启先后立其子刘彻、刘寄为胶东王,都城设在即墨。东汉光武帝时徙封大司徒阳都侯伏湛为不其侯。

三国时期青岛地域属魏国青州,其中胶州湾东岸的不其等县属东莱郡,西部的黔陬、壮武等县属城阳郡。西晋时,胶州湾东岸属青州长广郡、西岸属青州城阳郡,即墨县属北海国。十六国时期,青岛地域隶属关系多变,大致先后分别属于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南燕等国,系青州和徐州辖域。南朝宋时,青岛地域大部属青州长广郡、北海郡、高密郡。北朝北魏时,青岛地域以大沽河为界,东部大都属光州长广郡、西部大都属青州高密郡。北齐、北周时,胶州湾东岸属光州长广郡、东莱郡,西岸属胶州高密郡、平昌郡。

隋朝开皇十六年(596年)置胶西县(原黔陬县)和琅琊县,均属密州;同年重建即墨县于今址,属莱州,不其县撤并于即墨。隋朝时平度为长广县,仁寿元年(601年)改称胶水县。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将州一级改为郡,青岛地域属高密、东莱二郡。唐代,青岛地域分属河南道莱州(东莱郡)和密州(高密郡)。唐高祖武德六年(623年),胶西县撤并入高密县。五代十国时期,青岛地域先后属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仍为河南道莱州、密州管辖范围。

北宋时青岛地域属京东东路莱州(胶水县、即墨县)、密州(胶西县)。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年)复置胶西县,属密州。金朝势力南下后,域内各地被金所占,仍分属山东东路莱州和密州管辖。元太祖二十二年(1227年)设胶州,辖胶西、即墨(至元二年撤即墨并入掖县和胶水县)、高密三县。元朝时,青岛地域主要属益都路胶州、莱州。

明朝时期青岛地域主要属山东莱州府。洪武二年(1369年)撤销胶西县,改置胶州,辖即墨等二县,属莱州府。自明朝初年,明廷先后在青岛地域设立即墨营、灵山卫(下辖胶州所、夏河寨所等)、鳌山卫(下辖雄崖所、浮山所等)等卫所。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撤胶水县改置平度州,与胶州、即墨县均属莱州府。入清以后,青岛地域大部属山东承宜布政使司莱州府之胶州、平度州。

(市委党史研究院)

 

城市建置后

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清政府议决在胶澳设防,青岛由此建置。翌年,调登州镇总兵章高元率部移驻胶澳。1897年11月,德国以“巨野教案”为借口强占胶澳,并强迫清政府于1898年3月6日签订《胶澳租界条约》,胶澳沦为殖民地,山东也划入德国的势力范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1914年11月,日本取代德国侵占胶澳,进行军事殖民统治。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国人民为收回青岛进行英勇斗争。1919年,由于青岛主权问题,引发著名的“五四运动”,迫使日本于1922年2月4日同中国政府签订《解决山东悬案条约》。1922年12月10日,中国收回胶澳,开为商埠,其行政区域与德胶澳租界地相同。1929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接管胶澳商埠,同年7月设青岛特别市。1930年改称青岛市。

1938年1月,日本再次侵占青岛。1945年9月,国民党政府接收青岛,青岛仍为特别市。

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青岛解放后,改为山东省省辖市。1981年,被列为全国15个经济中心城市之一;1984年4月,被列为全国14个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之一;1986年10月15日,被国务院正式批准在国家计划中实行单列,赋予省级经济管理权限;1994年2月,被列为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

(市委党史研究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