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对本科留学早期规划的探索

 冬不拉拉 2022-10-03 发布于安徽

2014年春节我去接手大连新东方时,记得整个学校已经没有几毛钱利润,K12培训全部被当地机构垄断,我们只能从国外考试培训获得突破。为了快速了解大连情况,我决定直接面对客户,要求有本科留学意向的新高一家长必须在首次咨询后交给我面谈。所以从那年2月,我开始与留学学生和家长的亲密接触,至今已快九年。我第一位叫得出名字的同学当时在大连24中读高一,本科进入纽大,研究生在哥伦比亚大学读计算机,目前已经毕业了。她家不是非常富裕,还记得因为她入门成绩优秀,我给她妈妈特批了一点优惠。

2015年9月,我回到北京新东方,把在大连的“密接”探索深入下去。整整七年,我想了很多,也写了很多,身背后是超大量家庭面谈,粗算的话,平均每年不低于三百组。观察和记录诸多学生的成长起伏,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也让我的留学规划越来越像看相和算命。上周,一位妈妈带着一个小姑娘来找我面谈,说我曾在2017年大年初一和小姑娘的姐姐面谈,她曾是我第一批春节面谈的学生。这位妈妈说,我给她大女儿算的成绩后来都对上了。她还说我比当时瘦了一圈,看来是创业不容易。

离开新东方后,我没有急于启动新的公司,而是希望能有一段时间静下来思考。我仍旧在平日和周末约见家长,聚焦初三和高一这两个年级,这是承上启下的时间段,非常重要。对于本科留学规划,我确实有不少感触,此文算是我的一点经验之谈,分享给不可能一一面谈到的家长。

1

什么时候找中介?

我曾经和前途北京总经理司明霞老师提了个要求-前途不碰刚升入高一的学生。我知道,这对于非常渴望业绩的留学申请机构来说,是个讨厌的需求。我当时对司大姐说,新高一的学生往往是出于新东方名气来选择标化培训,我需要这些孩子完成托福半年班的学习、出现第一次实考成绩、对新东方建立信任以后,再放开前途到培训板块的宣讲。我这样做的另一个原因是-学生过早签约留学中介进入规划轨道,往往高一第一学期并无实质性动作,容易造成客户对中介不满,其实是得不偿失。

我后来对这件事有进一步的思考。

对于中考后才进入国际路线的学生,家长往往希望孩子在一开始建立远大理想。所以这时候你问孩子的大学目标是什么,哈耶普斯麻比比皆是,说个康奈尔这样的小藤都不好意思。那么,如何判断学生有这样的能力?什么时候才能对学生的申请能力有基本判定?

高一不是一个令人感到有亲和力的年级,何况还要跨越普通初中到国际高中,有的同学还要跨区去学习。所以,一进入高一,应该好好适应国际部,努力得到三个理想成绩:期中考试GPA、期末考试GPA、寒假前的一次托福实考成绩。这三个都拿到以后,中介才能和你谈目标。没有这些量化的证据,无法确定有意义的目标。

此外,国际部的同学,人生第一次,身边的同学都是出国的,身边的老师都是为留学而教,和他们充分交流,有助于确定留学的国家、大学、专业。对于目标的确定,家长不能过高估计自己的干预能力,那个终极决定者,就是他和可以影响到他的老师和同学。孩子现在说去英国,说英国比美国安全,很可能一个学期过去,果断要去美国,因为新交的朋友都去美国,那个有好感的异性同学也去美国;孩子现在说要去康奈尔,很可能一个学期过去,说我不要去村儿里,想去个热闹的城市;孩子现在说要数学不好要学文科,很可能一个学期过去,说想试着提高一下数学,改学经济,因为学校里教微观经济学的外教太有意思了。

这些不确定性,都发生在高一第一学期。

所以,建议家长寒假再找中介。我们需要高一第一学期出现的两套GPA和一套托福实考成绩作为依据,需要孩子对于留学目的国、目标大学和专业有了充分思考后的基本方向,再给他做出有针对性的留学规划。

留学规划就像去医院看病。化验折腾俩三小时,医生诊断开方子两三分钟。这个漫长而又艰苦的高一第一学期,就是化验并等待出结果的时间。没有化验单,手指头都没扎,看不了病。

2

留学多要素的优后顺序

首先保住GPA。周末我谈的一位二中国际部高一的同学,说开学三周感觉各科难度还可以。我说,那是因为“还未进入深水区”,二中的文学一、文学二、微积分预科、物理、化学这五大金刚都不好惹。四中国际校区的高一学生,已经有反映数学难,但仍有学霸表现出众,现在就已经开始担心GPA了。

我常向一些尚有英语情结的同代人普及-留学申请不是出国学英语当翻译,是出去学知识长本事去了,需要各科都优秀来打底子,然后在某个学科深入进去。如果底子不扎实,深不进去。所以招生官是带着放大镜,仔细审每个学期的每科成绩。

GPA是留学申请最关键的要素。它还有两个护卫,哼哈二将。一是AP、IB、A-Level的大考,如果校内成绩单有个别科目难看,大考的这科成绩不错,可以找补回来一些。另一个是美国夏校的学分,托福过百以后,能申夏校尽量申,在人家大学办的班里学,如果学分高,那么这个学分具有很高的含金量。

保住GPA的同时,冲击托福等标准化考试成绩。以前一次视频直播,美国大学某招生官说,托福是语言标化,SAT和ACT是学科标化,本质也是对GPA含金量的再次检验。你GPA特别高,结果托福到了申请时才80分,只能说明你们学校GPA给的太水。你托福成绩113,结果GPA才80分,招生官想,你小子是不是不好好在校内学习,天天出去找机构补托福啊。所以,双高才重要。

可是,托福等标准化考试的最佳出分时间不是12月和6月,一定是寒假后的3月和暑假后的9月,因为寒暑假可以心无旁骛的集中突破;但是,只有12月出分了,寒假的补习方向才有了依据,也只有6月出分,暑假才有方向。所以高一上学期的12月,是个不适合出分又必须出分的月份,压力是不小的

过GPA和标化两关,孩子已经被折磨得可以了。这时候有余力的,再去参与含金量高的竞赛;凑合有余力的,找简单的竞赛;没余力的,就不竞赛了。35中学生家长和我说,学校不断更新高一上学期和下学期可以参加的各种国内外竞赛,目测已经接近200种,我对家长的建议是量力而为,首先紧紧咬住GPA和标化。人大附ICC推出几十种研修课,令人眼花缭乱,我也建议不必太担心,选孩子喜欢的就好。

七年前我刚回北京时,家长就是聊标化;四年前,家长聊AP、IB、A-Level;现在,不聊点竞赛都觉得没赶上潮流。竞赛不属于所有人。

第一,鼎石的升学指导蒋晓波老师曾经说,鼎石的学生参加竞赛要向学校报批,你必须要向学校证明你真的喜欢这个学科才可以去参加这个学科的竞赛。一个面谈的孩子,在我们讨论了历史这个专业很可能不太挣钱以后,仍然说,即使未来不学历史专业,也想参加高一上学期的一个历史竞赛,我当时觉得,他是把这个竞赛当成了艰苦学习中的一个乐趣,我是赞成他参加的。任何一个学科的竞赛,只属于真心热爱这个学科的孩子。

第二,我提出保GPA和保标化的双线并进,单线取得突破了,压力减少了,就应该积极参加竞赛,确保适当的学习压力。有个小伙子喜欢学习经济,全美经济挑战赛NEC和国际经济奥赛IEO都参加了,商赛也参加了几个,托福也终于在高三上学期逼近了100分,但是由于高一贪玩儿,GPA比较低,进入美国前三十困难重重。GPA和标化是锦,竞赛是锦上添花。

与竞赛相比,活动就更靠后了。我不赞成学生过于纠结高一上学期的社团活动,或者这么早就把活动纳入申请的轨道,这时候,应该把学校里的活动当成是种放松,是适应学校氛围的一种办法,喜欢什么就参加什么。我对一组面谈家长说,咱们不能做每件事的时候,都想着这件事是不是能有助于达成结果。总得有点事情是发自内心的自然流露。就好比您爱您老婆,也不能做每一件事,都先思考一下这是否可以促进或削减你们的爱情。

和高考的一分定终生不同,美国大学的招生标准是全面的,但并不是GPA、夏校、标化、竞赛、活动、文书、推荐信都一股脑儿的同等重要。

北京每年有5000-6000人本科留学,能进美国前三十的保持在800人左右,对这800人,首先还是判断GPA、GPA的哼哈二将(大考和夏校成绩)和标化对于GPA的补充证明。学术强,是进前三十的基本保障。因为你是学生,不是社会活动家。

这800人里,平均有250人能进前20,这些同学更需要比竞赛、活动等软实力。不是因为不比GPA和标化了,而是这些都牛,比不出来,只能比课外了。

如果把每一个要素都看的同等重要,每条赛道都要胜出,那孩子可惨了,如同劈头盖脸地同时接受五六个高考,只能疯掉。

3

托福成绩的循序渐进

有个小姑娘是我一个朋友的孩子,过去一年,加上昨天,我见过她三次。她是一个非常明亮、阳光的女孩儿。但昨天她的眼神有点暗淡。

原来她上的托福班是暑假开始到12月结的全程班,一阶模考考了50多分,而她在国际部的同班同学已经有实考110+了。

我问她的入班测,新东方的Mini-Test,是40分。40分是中等生成绩,过去几年以来,新高一的中位线是42-47。我问那个110+是什么情况,她说那个人小学是在美国上的。

我说既然我已经离开新东方了,就告诉你一点秘密。

新东方托福全程班的对老师的激励制度,是数12月首考超过80分的学生个数,按照这个个数来发奖金。对水平中等的首考生来说,我们的导向是输入性考试(阅读和听力)要比输出性考试(口语和写作)高一些,所以我们为分项教学的各科老师制定了阅读21、听力21、口语19、写作19的教学达标成绩。实际上,五年以来,首考全程班的平均分是在73-79之间,这对应这42-47的入门小测成绩。

但是,如果等到12月做教学评测,就来不及了。于是我们把暑假定为基础段,打各科的词汇和语法基础;9月和10月定为强化段,讲各种题型的方法和技巧;11月和12月定为精讲精练段,刷题讲题。经过数据测算,第一阶段的教学任务是60分,二阶70,三阶80。所以暑假前学生以稍低于中位线的40进入,暑假后以稍低于60的模考成绩出,这是个正常的分数。只要在接下来的几个月多努力,是有望冲过80分的。但80分仍然没法和110+比,那就不要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节奏,要找到自己的,和自己比。

其实,托福培训更大的秘密,是过去这五年学生年龄的变化。因为国际部和国际学校在高一招生时需要参考托福成绩,很多同学从初一甚至小学六年级就进入了托福培训。同在一个班级里的同学的托福成绩差异,本质是他们托福起步的时间差,是家庭规划的问题,不是学生本人的问题。

初一就起步托福的同学,节奏是初一上、初一下、初二上、初二下经过四个阶段的托福能力准备,在初二升初三的暑假刷题,9月首考。考出110+的是天才、100+的是学霸、90+优秀、80+良好、70+及格。

中考后才起步托福的中等水平同学,节奏是高一上12月冲80,高一下6月冲90,高二上12月冲100(申夏校)、高三上9月冲110。80打底,每半年涨10分。

这两套出分轨迹是班里同学成绩差异的原因,背后是时间。见到分高的,可以比学赶帮超,但需要把时间积累够。我特别怕晚起步的同学有自卑心理,常告诉他们,托福最大的优点,就是总分只有120分;你今天60分,两年后申请的时候,你可以考到110+;他今天110+,两年后他也不可能120+,无非是如鲠在喉的心理障碍而已。要去克服它。

北京托福心理压力最大的孩子在实验中学国际部。新高一进班时,60%的同学有托福成绩,其中大部分90+,那么对于那些没有托福成绩的,尤其是今年因为中考成绩水才临时改道国际部的同学来说,背负着巨大的压力。这时候,我们对孩子的要求不是去找最好的比。人家小学上了六年Lily,你孩子上了吗?人家五年级就FCE了,你听说过剑桥五级吗?人家小学时在美国上了两年,你孩子有过这样的语言浸泡吗?人家怀孕时就参加国际教育展了,您中考后才明白啥叫国际部。

都不一样。不要比。

对于初中已经有托福成绩的学生,有个简单的公式。初中不到80分的,12月首考冲90,90就可以学SAT或者ACT了;初中不到90的,12月首考冲100,100就可以申请夏校了,无论最后去不去;在100左右晃荡的,不要仓促冲110,在托福成绩的高位继续向上冲击没那么容易,这部分同学的110+,大概率出现在高二,甚至是高三的上学期。这10分的差值,一方面要看阅读和听力能否尽量逼近满分,另一方面要看口语和写作成绩的提升幅度。前者需要在国际部各个学科的英语浸泡,结合考前刷题,就可以自然到位;后者需要语言形式的持续提升,如口语的语音和语调、写作的语法和用词,更需要思想和思维的成熟度,决胜要素是表达内容的质量和逻辑性。

所以标化不求快,应对的心态应该是阶段性达分。未达到阶段性目标可以着急,但达到了就把视线重新投到用英语学学科的GPA上。浸泡在学科英语里,用能力的提升带动成绩到位,而不是总刷题。

4

对AP各学科和国际竞赛的认知

上一场直播,我和北京四中国际校区前学术校长王成毅老师聊AP。他说,即使按照四中国际校区的水平,高一学生可望够到的AP也就是:微积分AB、物理1、微观经济学。对于我一再追问的高一学生能否够到微积分BC,他说,80%不行,20%可以,但对于80%的同学,建议在考微积分AB的同时考统计。这时,评论区冒出不少统计并不简单的评论,这时我想起来人大附ICC的教学节奏是高一AB,高二BC,高三统计。

作为GPA的哼哈二将之一的AP大考,我认为怎么重视都不为过。重视的最重要的表现是,高一下学期的5月,要考。考什么取决于专业方向,或者在申请材料想呈现的亮点。AP共有38门考试,在内陆能考19门,但在内陆,这个考试并不一定能考成。今年5月就因为疫情或者什么别的原因在很多城市都突然取消,连同目前的托福雅思等国外考试取消的消息,不得不让人有所担忧。如果把考试的法宝都压在高二下学期的5月,高一不考或者就考1门,万一高二又考不成怎么办?个别小白家长可能不知道,AP一年只能考一次,就是5月,由于高三的5月已经过了美国的申请期,所以对申请美国大学,只能依赖高一和高二AP大考的成绩。

对于考试的科目,无论未来学文、学理、学社科,数学都是要考的。这是支柱型课程。数学一般的同学,高一考微积分AB,高二考微积分BC和统计。

另一个支柱语文,也就是英文。主要是两门课,英语语言与写作、英文文学与写作。这两年SAT和ACT改革,把写作给改没了,除了托福写作之外,检验写作水平的只有文书这个决战了。所以,有必要用这两门课去拉动写作水平,毕竟美国大学一二年级是文理兼修的课程设置,写作是早期登陆美国大学的重要能力。新高一托福已经过百的同学,不排除高一就考这两门AP,其他同学值得在高二接受这样的锻炼。

除了以上两个支柱性学科,我主张无论文理方向,都在高一考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经济是用理科思维解决文科问题,难度适合高一,五分率也比较高。

我最近面谈的一个英语水平优秀、但对数学不自信的学生,他决定在高一只考英语语言和世界史这两个5分率比较低的科目。我建议他增加微积分AB和微观经济学,前者是支柱,必须考;后者相对简单,容易拿5分。

其他学科,走物理方向的同学,在高一解决物理1和2,高二解决C力学和电磁学。而化学、生物、环境科学、计算机科学A、计算机原理、心理学、艺术史等科目,并没有高一或者高二考的限制,这取决于学生是否要走相关的方向,以及挑战这门学科的决心。

对于AP各科,建议学生和家长持非常积极的心态,就是能考则考、能早考就早考。我的这种心态,与我对国际教育培养方向的思考有关。

我比较喜欢读书,也爱探索未知的东西,好奇心比较强。这几年接触国际教育,对于五颜六色的、厚厚的、各个科目的英文原版教材都爱不释手,但因为自己是一个非常偏文科的、在大学读英文专业的人,很多内容看不太懂,很遗憾。活到这把年纪,觉得自己百无一用,知识面狭窄,看到听到有些人能写计算机代码、有些人可以做生化试验、有些人能搞电气工程,感到十分羡慕。同时,随着各种智能翻译软件到位,我越来越觉得外语的职业价值在下降。我快八十岁的老妈都学会了用手机上的软件翻译英文了,可见我曾经引以为豪的本事落伍了。另一个现象是,对留学有意向的家庭对孩子语言的准备越来越早,孩子在小时候对语言的摄入能力很强,只要规划得当,到了高中时已经有了很深厚的基础,届时托福和SAT/ACT 什么的都不再是大问题。这种偏重语言的标准化考试,越来越成为了个门槛,只要登上去就可以了,比如对美国前三十来说,过了110也就行了,不一定要120分满分或无限逼近满分。而英国牛剑的录取,早已经把雅思当成一个只需7.5到位的门槛,不是录取的核心评价。我在新东方的时候,甚至和团队讨论过学A-Level送雅思的可能性。

当语言只是工具或者载体的时候,学科本身就非常重要。我们有必要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科,让孩子以英文为工具,广泛深入地学习各科知识,找到自己真正的爱好,这比坐在那里不停地刷托福雅思具有更大的价值。我相信,未来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学科及竞赛的培训机构或者个人工作室。

就我接触国际部的感觉,有的比较小,难以配齐各科师资,有的比较大,教师水平的离散度高,个别外教比较水;还有的国际部,过于爱惜羽毛,对于学生过早参加大考有抵触,怕考不好影响学校分数。所以,我建议家长把学校和校外资源看成是一体的,在整个社会范围内寻找学科和竞赛问题的解决,不仅仅依赖日校提供的资源。

我离开新东方后,有不少提供学科和竞赛培训的机构和工作室和我联系,让我看到了众多竞赛产品提供者,他们需要大平台的展示,而不是大平台的压榨。未来在我的宣传平台上,会甄选好的学科和竞赛机构介绍给家长。

但我强烈建议家长直接找到培训机构或个人工作室去报名学习,警惕在留学申请机构那里报名学科和竞赛培训。有的留学中介以半价收购这样的课程然后全价卖出,那么课程提供者必定要压低成本,势必会影响教学质量。

5

对培训机构和校外补习的选择

以前我和家长面谈,如果他培训没有选择新东方,我会觉得,培训都不选我们,怎么好意思找我面谈呢?离开新东方以后的面谈,对方都会大大方方告诉我在哪里培训,我也终于卸下了那个背着的包袱。

对于标化培训机构的选择,首先不是看机构,是看自己家孩子。

如果他是个努力上进的孩子,培训机构的师资质量就是第一位的。孩子回家说老师不错,这个机构就没有选错。如果孩子不那么努力,手机不离手,学习习惯一般,找的就不是老师,而是看他的警察。培训机构必须对他课下跟盯严格,靠管理手段逼他把更多时间花在学习上。这种情况,看机构的监管。我在新东方的时候,对前者放心,对后者焦虑,我觉得自己的白头发是因为后者。

此外,一个完整的备考周期内,不要轻易换机构。比如,托福首考的学习周期是半年。我在新东方的时候,对于首考生,不设一个月就学出来的班,至少要连续学三四个月。托福这么难,怎么可能一个月就学出来。没有疫情影响的情况,即使是外地进京只能封闭集训几周的学生,也要跟进免费的三个月保温期,跟盯课下。如果在学习过程中,培训机构没有出现什么原则问题,孩子也愿意跟,就让子弹飞一会儿,看出分情况再去评价。

一个半年班,上了还不到两个月,模考出成绩了,分数不好,有的家长就急于换机构,于是倒逼出一些机构故意把模考的分数弄得高一点来提升满意度,避免退费。托福TPO的难度差异比较大,如果使用难度高的入门测压低成绩、用难度低的出门测拉升成绩,就会制造成就感。同时,托福的口语和写作是主观打分,故意拉高成绩也会有欺骗性。我在新东方的时候,大家都很决绝,对于模考绝对不会放水,但我需要提醒家长这可以是一场魔术。

第三,一些同学和家长说,没有准备好,学了先不考。千万不要。半年内必须考一次。80中国际部要求学生每三个月必须考一次。新高一最好12月首考,最晚寒假后的3月首考。语言这个东西,永远没有准备好了的时候,就是边学、边考、边提高,越没有准备好,越需要差成绩来刺激,否则永远不着急,也永远准备不好。

不要在乎不是线下考试,等托福最后考出来,怎么也要十次八次的。最后那几次出好分的,是线下考就可以。现在就是扎手指头验血。

出分以后,成绩好,孩子可以认为是这个机构好,也可以认为换个机构分数会更好。他出分好,他就是爷,都听他的。成绩不好,孩子仍然可以认为这个机构好,这时候怎么办?我以前认为,那就在这个机构继续学。但经过一些事情,我觉得有必要给他换个环境,让他试试别的办法。不过这个新机构的名字,一定是孩子经过了解自己提出,家长只负责买单,这样就可以把出分的压力转移到他身上。机构很多时候就是替罪羊,换个机构出分了,可能就是孩子决心在这时候出分了或者积累到这个时候出分了,哪个机构赶上了就幸福了。

对于另外一个战线,AP、IB、A-Level的同步学习,我有些新的看法。

家里不差钱的,目标提高GPA,在机构补一对一,高度个性化,要根据每个学校甚至每个老师的要求来补习;而大考前的补习,本质是一起刷题,可以考虑班课,降低投入。

机构一对一老师都贵,如果需要长期多次补习,也可以找个家教。近期我已经在我们家小区多次发现勤工俭学当家教的传单,让我瞬间回到30年前,我看高考老师的每小时价格也就是200以内。找个高中的学科补习老师,由孩子把英文翻译给老师,让老师用中文给孩子讲明白欠缺的知识模块。这点高中知识,由学这个专业的大学生家教并不难。找家教,重要的不是找最好的老师,是找最合适的老师。这个茬儿对上了,孩子的进步就有希望了。

6

动机和精神长相

有时候我觉得招生官的活儿很好干。大量家庭面谈之后,你会觉得,识别孩子其实很容易。

经常参加我们直播的美国某大学招生官Alex说,他们审核申请材料,平均每个学生7-8分钟。四中国际校区招生主任王老师说,他们看简历,一份简历40-50秒。我看孩子,面谈前五分钟,问两三个问题观察一下就大体了解了。

报报0模、1模和中考的区排吧。

托福有成绩了吗。

我记录的时候故意慢一些,让现场有一点安静,看看孩子的反应。

我认为,招人喜欢的孩子,无论那些成绩好与坏,都表现的非常淡定,不惧怕别人judge自己。这种稳定性,是家庭培养的结果,背后一定有情绪稳定的爸妈。搬到新公司以后,我面谈的一个女孩儿,中考成绩很一般,在三梯队国际部。她对我说,老师,我知道自己英语特别差,其他各科成绩也不好,所以我只能学艺术,把作品集做好,然后把英语搞上去就好了,这条路最简单。她说的时候非常坦然,对自己的所谓缺点没有一点紧张和不好意思。我也很放松,拿出一本我最喜欢的画家伯鲁盖尔的画册给她看,她妈妈就和她一起看起来,一边看还一边给女儿指,说你看这个画的结构很有趣。她妈妈并不是个艺术家,后来了解是个事无巨细的办公室主任,但能感到她那种因女儿爱而爱的快乐。这个女孩积极、乐观、清醒,敢于面对自己,未来的发展不会差。

图片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精神长相,申请材料是把精神长相表达出来,申请过程是培养精神长相的过程。我看有的家庭过于在乎具体的指标,一家人搞得凄凄惨惨、紧紧张张,忘了更重要的东西。

我们直播节目的主持人王梅正在哈佛读教育硕士,她最近拍了一个短视频,说哈佛有个彻夜灯火通明的图书馆这件事比较扯不是因为哈佛的学生不爱读书,而是爱读书的人,哪里都是他的图书馆,读书的时间、地点、仪式感都不重要。这是所谓的内驱力。如果一组面谈,读出的是焦虑家长培养出一个被动的孩子,这才是家庭的最大的失败。

明晚直播的开场嘉宾是35中国际部校长吴昊,每次她上直播,不是穿一身大红就是一身大绿,情绪饱满,特别爱笑。上一次我问她的英文名字,她说叫Maria,我说这不是《音乐之声》里的女教师吗?她非常激动的说,对!对!我听了特别高兴,评论区也一路玫瑰。我说,吴校,每次您来直播间,我们的气氛就特别热烈,她说,我也觉得是这样!是啊,谁不欣赏一位积极乐观的女性呢?

节目的另一位嘉宾商聪曾是我在新东方的第一任领导,那时我教口译,他是口译项目的创始人和负责人。我问他后来为什么离开新东方去美国读法律博士,他说,自己一直对法律感兴趣,法律用严整的逻辑、渊博的语言构建了一个微妙的世界,虽然对语言的要求很高,但是自己愿意去探索这个世界。我虽然对他讲的内容不全然理解,但受到他热情的触动。他离开我办公室以后,我立即下单了一本LSAT,想做做他说的难到顶级程度的逻辑题。

北京领科创校校长王弘老师的女儿现在休斯顿学医,为了学医,女儿做了长期艰苦的准备,包括主动刷MCAT的题,一做就是几个小时,从不用父母督促。王校说,她本来非常不想让女儿学医,觉得医生24小时on call非常辛苦,可是自己女儿从4岁就有了这个梦想,她这个妈妈完全无力改变。我问为什么孩子4岁就想当医生?她说,是因为美国的那位家庭医生对孩子非常好,医生从此成了女儿心中最伟大的职业。在美国读医学院要接受面试,女儿一点也不发怵,她对妈妈说,我当医生是出于热爱,不是为了钱,面试官一定能看出我是出于纯粹的爱才来学医的。

图片

作为培训业务的亲历者和留学申请业务的观察者,我把本科留学申请分为三段:首先是高一第一学期,这是早期循证,是确定申请方案的理性依据;然后高一寒假到高二暑假,这是GPA、标化、学科大考、夏校、竞赛、活动的全年推进期;最后稍微有点重合,就是从高二下学期到高三上学期申请的文书阶段。贯穿整个申请期,是孩子一生最重要的精神成长期,构成他未来的精神长相。没有好的精神长相,申请材料也不可能有亮点。

家长对于孩子精神长相的培养,本质是促发他有目标、能自驱、关注过程、笑对成败。

无数面谈告诉我,对面这个孩子,就是家庭关系的总和。

我有三个建议。

首先希望家长不要太结果导向。连续三年了,北京每届本科申请不到6000人,能去美国藤校的分别是67、61、75,能去英国牛剑的分别是29、44、45,百里挑一的比例。有的家长攥着一个学霸,为以上的目标花费了惊人的努力,一旦不成,那种痛苦溢于言表。连我这个搞留学的人,有时都实在忍不住问家长,真有那么重要吗?当初在世贸大楼里工作的都是美国精英,一场911,也就都结束了。想开点好吗?人生的本质是体验,不是结果。淡化目标,不是淡化培养。无论最终的目标是什么,在每个阶段,都是要去完成的任务,多数家庭用日校完成GPA全科发展、用培训机构达成标化成绩、用中介机构统揽申请全局,这三驾马车的车夫都不能是急功近利、只看结果的势利眼。只要这个过程是合理的、尽力的,就好了。

其次希望家长不要去攀比别人家孩子。有的家长说,这些国际学校的孩子,总是攀比穿名牌,风气真差,可是他自己却总和孩子说,你看你托福才70,人家谁谁都110了。这也挺可恨的。说句实在的,谁让你没生出一个110呢?是不是你自己的那套基因里缺少点语言的天赋呢?很多家长知道我是个有脾气的人,面谈中遇到动辄就提别人家孩子的家长,有时候我忍不住当着孩子的面给你下不来台。养成和别人比的习惯,一辈子还过得舒坦吗?凭什么当初他是学渣我是学霸,结果他现在财务自由了?凭什么我长得比他帅,他媳妇却比我媳妇漂亮?凭什么单位里我干得比他好,结果他比我官大?凭什么都给领导跪了,饭桌上一瓶二锅头都干了,领导却总肯定他不肯定我呢?你希望长大后,他是这样一个痴男怨女吗。

最后希望家长持续改善自己。很多抱怨孩子总看手机的家长,其实已经和孩子断了沟通的通道。你是她亲妈,她都不爱和你说话,还是要找自己的问题,即使是更年期撞上青春期,率先要改变的,也应该是更年期。一位妈妈总是和孩子弄不好,后来去看了心理医生,想明白了一些东西,她对我说:“以前我觉得委屈,自己这么努力了孩子还不懂事不领情,其实通过心理咨询,我明白了我的问题所在。我努力改正我的问题,孩子自然就好了。”其实,这就是我的观察。多数孩子并没有什么严重的问题,可是有的家长过于焦虑,倒反而可能把孩子推向严重的问题。这位妈妈的话,既适合对孩子,也是对所有该爱的人吧。

激发孩子的内驱力,改善孩子的精神长相,我的建议不是家长要对孩子做什么,而是家长不对孩子做什么。多数家庭面谈中的孩子,他们表现出的问题的严重性和复杂性远远低于家长和家庭,只要孩子不在精神和心理上出问题,就总是有希望。

王梅在哈佛学习教育夹带了一个私货,是想看看世界上最牛的大学如何研究家庭促进孩子成长。她分享给我一份最近课上的材料,我看到这样一句简单的话:

People are more willing to learn from others whom they respect and trust.

只有尊重和信任对方,才能听得进他说的话。

所以,包含视频直播在内的所有努力,表面是在说事,其实目标是促成家长与孩子产生信任。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这让我们有意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