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燕赵历史上的一些人和事

 吴营洲文存 2022-10-04 发布于河北

燕赵历史上的一些人和事

——《燕赵历史文化概览》阅读碎札

吴营洲

关于魏收
魏收(507—572),字伯起,钜鹿郡下曲阳(今河北晋州)人。南北朝时期北齐大臣,文学家、史学家,北魏骠骑大将军魏子建之子。
印象里早年我曾读过一篇文章,说魏收撰写的《魏书》,是部“秽史”。说是谁给他钱,他就让谁入史,就把谁往好里写;谁若不给他钱,他就不让谁“青史留名”,或就揭谁的隐私……
许是有此前因,我便对魏收一直“印象”不好。
而该书却称,《魏书》是部“信史”,而且,正是因为魏收的秉笔直书,才招致了一些权势人物的怨恨,以致他死后被“掘墓扬骨”。
该书的原话是:“《魏书》在人物列传中的褒贬取舍方面,触犯了当世的某些门阀士族,曾一度遭到贬斥,魏收死后也被掘墓扬骨。其人其书,虽遭际坎坷,但却得到了后世史家的肯定。”
我于是百度了下,感到此说不谬!
如此说来,我对魏收一直“抱有成见”,一直“心存恶感”,恐是“先入为主”所致,或是他人“灌输”的结果!

(魏收)

关于郦道元
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范阳涿州(今涿州市)人。在北魏任河南尹、御史中尉等职,后为关右大使。为雍州刺史萧宝夤所杀。
郦道元的大名我自然知道。我的书橱里就有一本《水经注选译》,也曾翻看过,只是不记得了他是被人杀害的。
该书是这样介绍郦道元被杀经过的:
北魏孝昌三年(527),雍州刺史萧宝夤图谋反叛的行迹日益明显,孝明帝与众大臣商议,决定派一名得力的大臣前往长安巡视安抚,并探明虚实。城阳王元徽等平素忌恨郦道元,便想借刀杀人,暗示朝廷且竭力怂恿胡太后任命郦道元为关右大使去监视萧宝夤。果然,就在郦道元赴任的途中,便被萧宝夤派兵将他杀害了,年约五十九岁。
说到郦道元,令我想起了胡适的一件轶事:
胡适的父亲酷爱郦道元,一生对《水经注》情有独钟,也颇有研究,只是去世前未及将自己的心得化作文字。待1949年胡适离开北平去往台湾时,弃掉了他的满屋子书,只带走了两部:一部是他父亲关于《水经注》的研究手稿;一部是《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的甲戌抄本。

(郦道元)

关于刘琨
刘琨(270—318),字越石,中山魏昌(今河北无极)人。西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音乐家、军事家,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光禄大夫刘蕃之子。
我早就知道刘琨。刘琨是无极人。我的父母也一直在无极工作。我还知道“闻鸡起舞”这句成语就和刘琨有关,称祖逖和他听到鸡啼就起来舞剑习武,以备御敌。
该书称,刘琨少有文名,且文武兼备。但他时运很霉:八王之乱起,他为并州刺史,后为匈奴所败,父母俱遇害;晋愍帝即位,他为司空、大将军、都督并冀幽诸军事,又为石勒所败;此后他投奔幽州刺史段匹磾,并约为兄弟,但竟因嫌隙而被段匹磾缢死。——想来他不仅时运很霉,而且命运很惨。其实,生在一个那样的战乱年代,任何一个人都可能命若蝼蚁。
据称,刘琨的诗文,激昂悲壮,充满对战乱中的流民的同情和抵抗敌人的决心。他被囚后所作的《重赠卢谌》,前半段表达了对晋室的忠诚,后半段描述了自己壮志未酬的心情:“何意百炼刚,化为绕指柔。”
钟嵘在《诗品》中,对刘琨的诗文作过如此评述:“其源出于王粲。善为凄戾之词,自有清拔之气。琨既体良才,又罹厄运,故善叙丧乱,多感恨之词。”

(刘琨)

关于何满子
一提“何满子”,任何一位读书人大抵都会想到张祜的那首《何满子》:“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而在该书中,我还是头回知道“何满子”原本是个人名。他是唐玄宗时的一位歌者,沧州(今河北沧县)人,擅长作曲,歌声婉转,后因故被玄宗处死,他临刑前,曾作曲以期赎死,但仍没被赦免。
白居易曾写过一首《听歌六绝句·何满子》:“世传满子是人名,临就刑时曲始成。一曲四调歌八叠,从头便是断肠声。”
元稹曾写过一首《何满子歌》:“何满能歌声宛转,天宝年中世称罕。婴刑系在囹圄间,下调哀音歌愤懑。梨园弟子奏玄宗,一唱承恩羁网缓。便将何满为曲名,御府亲题乐府纂。”
遗憾的是,何满子当年所作的那首曲,早已失传。
有人称:从元稹和白居易的《何满子》中,可以领略到何满子“新奇重叠的演唱技法和悠扬婉转的感人效果。”其实在我看来,此说疑似欠妥。倘若果真如此感人,那唐玄宗还不饶他不死!


关于白朴
白朴(1226-约1306),原名恒,字仁甫,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汴梁(今河南开封)人,晚岁寓居金陵(今江苏南京),终身未仕。
仔细想来,我当是头回知道了一些有关白朴的轶事。
白朴少年时代随父居于金都南京(今河南开封)。金亡时,他随元好问北渡黄河到真定(今正定)。南宋亡后,又迁居金陵(今江苏南京),与金、宋遗老放情于山水间,以诗酒相娱,晚年北返故里,一生不忘怀于亡国遗民的性情志趣。他在《沁园春》词中写道:“念一身九患,天教寂寞,百年孤愤,日就衰残。麋鹿难驯,金镳纵好,志在长林丰草间。”其中的“金镳”,就是“金饰的马嚼子”。“金镳”虽然金贵绚烂,耀人眼目,但终归是束缚人的玩意儿!
他的那首《阳春曲·知几》同样是言明心迹的:“知荣知辱牢缄口,谁是谁非暗点头。诗书丛里且淹留。闲袖手,贫煞也风流。”
该书称:“不满当世的政治,怀志但不为权者服务,淹留在诗书里,交往于友朋间,这正是白朴的心志所在。”

(白朴)

关于马中锡
马中锡(1446—1512),字天禄,别号东田,直隶故城(今河北故城)人。成化十一年进士,授刑科给事中,历兵部侍郎,官至右都督御史。
仔细想来,我当是头回知道了一些有关马中锡的轶事。
最让我感到惊罕的是,那个妇孺皆知、意义深远的寓言小说《中山狼传》,竟然出自他的手笔。我一直认为这则先秦寓言呢。
马中锡为成化进士,授刑科给事中。当时万贵妃之弟万通仰仗姐姐的权势,骄横不法,马中锡两次上疏弹劾,两次被罚于午门之外受杖责,却依旧不改嫉恶如仇的本性。他因为多次揭露权贵的不法行为,导致九年未能升迁。正德元年(1506)明武宗即位后,马中锡重被起用,命他巡抚辽东。是时,大阉刘瑾心腹、辽东镇守太监朱秀擅开官店,独霸马市,大发其财。马中锡勘明其罪予以劾免,刘瑾大为忿怒,于翌年矫旨调其南京工部任职,马中锡再次离职回乡。正德五年(1510),刘瑾失宠被杀,马中锡再次出山,被授以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是年三月,河北暴发了刘六、刘七领导的农民起义。义军斩关夺城,所向披靡,撼动京畿。武宗急调马中锡率兵剿灭义军。马中锡深知,农民“作乱”是官贪吏虐所致。因此,其一面武力镇压,一面力主招抚,曾亲自随带酒食到刘六、刘七大营“开诚慰谕”,众义军首领对马中锡也颇为敬慕,相约作战时不许侵害故城马都堂家。由此,给朝中佞臣攻击马中锡以口实,纷纷上疏弹劾,谓其“以家故纵贼”。朝廷听信谗言,以“纵贼”罪将其械送京师。正德七年(1512),历尽磨难的马中锡未等到审决即病死狱中。

(马中锡及《东郭先生》)

关于崔浩
崔浩(381-450),字伯渊,清河郡东武城(今河北故城)人。南北朝时期北魏杰出的政治家、军事谋略家。
崔浩出身北方大族清河崔氏,智谋过人,时常自比张良。他历仕北魏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三朝,是太武帝最重要的谋臣,深受其倚信,为促进北魏统一北方做出重大贡献。
太延五年(439),太武帝命崔浩以司徒监秘书事,续修国史。太武帝叮嘱他们,写国史一定要据实照录。崔浩他们按照这个要求,采集了魏国上代的资料,编写了一本魏国的国史。
当时,太武帝要编国史的目的,本来只是留给皇室后代看的。但是《国记》修毕后,参与其事的著作令史闵湛、郗标建议把《国记》刊刻在石上,以彰直笔。崔浩采纳了他们的建议。
由于《国记》秉笔直书,尽述拓跋氏的历史,详备而无所避讳,其中直书了拓跋氏一些不愿人知的早期历史。而石碑树立在通衢大路旁,引起往来行人议论。鲜卑贵族看到后,无不愤怒,先后到太武帝前告状,指控崔浩有意暴扬国恶。太武帝命令收捕崔浩及秘书郎吏,审查罪状。
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太武帝下诏诛杀崔浩。同时,“秘书郎吏及长历生”数百人也被定罪杀死;而清河崔氏同族无论远近,包括其姻亲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都被连坐灭族,史称“国史之狱”。
该书称:“这是那个时代的悲剧。崔浩一人之'罪’,却带来了宗族、姻亲那么多无辜之人被杀,这显示了游牧部族拓跋鲜卑那种原始奴隶制的残暴和酷烈。……”
但我想,崔浩在被杀前,一定心怀怨恨或愤恨:“是你太武帝叮嘱我们写国史一定要据实照录的!”

(崔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