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阅读分享】回归与远离——《走出非洲》分享三

 老梅的碎碎念 2022-10-04 发布于江苏

如果我会唱非洲的歌,我想唱那长颈鹿,以及洒在它背上的新月,唱那田中的梨铧,以及咖啡农淌汗的脸庞;那么非洲会唱我的歌吗?

小伙伴们国庆假期好,分享又停了两天,我不想说“我很忙”。大家都有忙的时候,当我一而再再而三地说“我有点忙,没办法有规律分享时候”时,觉得它单薄像个借口,虽然它是事实存在。

今天我跳过《庄园里的狂暴斗士》,分享《羚羊鲁鲁》。

我用一种捕捉、沉浸式的方式看了三遍。感受到卡伦对于非洲这片土地有着太阳般炙热的爱,又有着大海般细腻的温柔。她笔下的非洲是天堂般的存在——恢弘壮大,色彩斑斓,生机勃勃……以至于我在心底生出渴望——我想去感受触摸这块土地。

人,真正的富有是什么?不是物质财富,是一生丰富的体验。

我羡慕卡伦,享受着这片土地的壮美与神秘;与土著居民的相亲相爱;与野生动物的亲切接触。

我在看《羚羊鲁鲁》的时候,感受到了两种“生存状态”,“两种进入方式”、“两种回归方式”。羚羊鲁鲁因为从小被捕获,从而进入到了人类的文明世界,生活在地板打蜡走路打滑的房子里。一种野性状态进入到囚禁性的文明状态。而作者卡伦则从一个文明世界出去到原始野性的世界里去的。羚羊鲁鲁是被动式的,她是主动式的。

是两种进入方式,也是两种回归方式。羚羊鲁鲁回归到了它的野性和本性,卡伦回归到了人类的文明世界。在我看来,卡伦的回归是另一个层面上的更大的“远离”。

卡伦离开非洲这片土地后,是如此地念念不忘,甚至是忧伤的,担忧的。

她这样写道:

如果我会唱非洲的歌,我想唱那长颈鹿,以及洒在它背上的新月,唱那田中的梨铧,以及咖啡农淌汗的脸庞;那么非洲会唱我的歌吗?草原上的空气会因我具有的色彩而震颤吗?孩子们会发明一种以我的名字命名的游戏吗?圆月会在我旅途的砾石上投下酷似我的影子吗?还有恩戈山上的苍鹰会眺望、寻觅我的踪影吗?

她对非洲念念不忘,也希望非洲对她念念不忘。但她没有那么自信,她不属于这片土地。

卡伦爱非洲,爱非洲的原始和野性。当“古老的树林砍倒,换种桉树之类,是一件悲伤的事。”

为了说明这种悲伤,卡伦在这句话之后有了大段大段原始森林深情地描写,无与伦比的美,如诗如画。在视觉上,嗅觉上,甚至是触觉上。卡伦漫游其间时,我感觉卡伦像爱丽丝梦游仙境。

她对小灰猴的描写,生动异常,心生欢喜。忍不住要读给大家听。

这里,在地面的上空,聚居着一个喧闹而不知疲倦的家伙——小灰猴。只要一群猴子走过林间道路,那里的空气中便久久弥漫着它们的气味——干燥,腥臊,耗子般的气味。你继续向前行进,会突然听到头顶上嗖嗖的匆匆的跑动声。那是猴群在赶路哩。

这段神不神奇,我们的路在土地上,猴子的路在树冠里。

如果你停在原处,静候一会儿,你会瞥见一只猴子正端坐在树上。再过片刻,你又会感到周围整个林子都活跃起来了。这个大家族像果实一样悬挂在枝头。光线或明或暗,它们有的呈灰色,有的呈青黑色。它们发出一种奇特的声音,犹如出声的响吻。紧接着是一小阵咳嗽。如果你在下面模仿这种声音,便可以看到猴群亲昵地左右摇晃着脑袋。可是你若突然一动,那么一瞬间,他们便都逃散了。

你只能追逐着那渐渐减弱的窸窸窣窣声响,眼睁睁地看着它们在树顶上拨开枝叶夺路而去,像一群鱼蹿跃入波涛之中,消失在林木深处。

卡伦会自觉不自觉地将原始森林比喻或联想到“大海”,这篇文章里就有两处,还有一处是她在清晨要来不来的时候,她在林间行走,太阳的光照亮了远处的山,她这样描写的:实际上你行走在海底,水流从你身边淌过去,你仰望着大海的表层。

我们再回过来具体说说“羚羊鲁鲁”。鲁鲁是怎么来到卡伦家的?土著的小孩儿抓住了它,站在路边卖。两次路过的卡伦,因为一个官司困扰,就没有在意。当晚躺在床上时,她被突然而至的恐怖感惊扰——小羚羊和那些土著小孩儿的形象噼里啪啦闪现在她眼前。当晚,她就令仆人们找到小羚羊带回来。

这种突然而至的恐怖感,是不是叫“良知”?只是用上“良知”两字完全破坏了美感,或许是宗教信仰的力量。

鲁鲁的优美而潇洒,使它在这个家庭里面获得了一种特殊地位,连两只猎狗都自觉地宠着她,让着她。

只是表面优雅美丽的羚羊露露,随着她身体的长大,体内原始力量的召唤,它不快乐了,心里有了邪魔。它会全力以赴地进攻,它对抗整个世界。

对于羚羊鲁鲁来说,她的整个世界就是这个庄园。这个文明的庄园是对它野性的囚禁。

卡伦爱着鲁鲁,她与它心灵想通了一样。她对鲁鲁说:

“啊,鲁鲁,”我心潮起伏,“我知道你出奇的健美,你能越过你自己的高度。而此刻你是在向我们发怒,希望我们都死去。实际上,只要你下得了手,我们一定会死的。但使你烦恼的不是你此刻想象的那样。我们设置了过高的障碍让你跳跃。我们又怎么可能那样做呢,你是伟大的跳高能手?事实是我们任何障碍都没有设置。伟大的力量在你体内,鲁鲁,种种障碍也都在你的身上。关键是时机尚未到来。”

卡伦多么懂鲁鲁啊!

这段话自然而然让我联系到——人类文明的囚禁性及个体不自知的自我囚禁性。同时忽视了个体所具有的伟大力量,突破囚禁的伟大力量。

这段话是卡伦对一只羚羊说的,是不是感觉很奇妙。卡伦把鲁鲁当作同类。没有“高低、贵贱、智慧、愚蠢”之分。完全平等。文章的最后卡伦站在鲁鲁的角度来看人类的文明。非常了不起的视角。

鲁鲁听懂了卡伦的话,不见了。整个庄园里的人都很担心鲁鲁死了,只有卡曼坦知道:鲁鲁嫁人了。这种说法,进一步说明非洲人与动物之间那种迷人的平等性。

鲁鲁虽然回归了自然,但它还留恋着人类,时不时会回来看看,当然也可能刚刚回归自然的鲁鲁的求生的能力不是很强,它还需要吃卡曼坦撒在院子后面的玉米,只是它的丈夫,不靠近人类的,远远的地站在一棵树下等它。

再次看到鲁鲁,卡伦说鲁鲁是彻头彻尾的鲁鲁,进攻的精神消失了。进攻就是对现实的不满。它回到它应该在的地方时,进攻性自然就消失了。而且它找到了它的同伴。

不知大家有没有看过《猩球崛起》这部电影。猩猩在实验室里被人类实验,虐待。智商非常高的它们,最后逃脱了人类整个强大的文明的囚禁,回到了原始森林。

我在这里一直说“文明是囚禁”,我想说这也是我的偏见,虽然我作为个体已经完全离不开人类的这个文明。我一直感受到“文明在走向毁灭”,我更喜欢野性原始的东西,它们才是一种恒常的存在。

此刻我在我的屋子里,外面车水马龙,华灯初上。我会想到:能源会枯竭,空气被污染。

人类文明具有强大入侵性,正是这种入侵性让我觉得人类一点都不可爱。

鲁鲁回归到了它的本来的那个世界里去了,跟人类渐行渐远。直到再也不回来了。卡伦也离开了非洲。

非洲一直在,只是改变了模样。卡伦只用了四个字——世事变了

我庄园南边的土地分给了农户,森林砍伐了,清理了,一幢幢房子盖起来了。很多新来的移民都是些瘾头很大的运动家。来复枪声在田野里回荡。我相信野生动物们搬向西边,进入了马赛伊保护区的森林里。

人类一直在入侵野生动物的生存家园。

鲁鲁回归自然是天性,它是不会留恋曾经的那个人类世界的。而卡伦不是,她会时刻生活在怀念中——怀念非洲这片热土上的一切。

她与她的土著仆人之间书信往来是她的慰藉。卡曼坦真会写信(请人代写),四封信放在一个信封里,标上序号,一号,两号,三号,四号,其实这几封信的内容是一样的,只是一再重复。卡曼坦真是可爱之极,与众不同。把信也写出《诗经》的复沓效果来了。

另外我想说一下,我特别着迷卡伦对非洲大自然的描写,如诗如画。她会一直说到“剪影”——在光和影的作用下,产生的效果。我一直觉得剪影是很迷人的,它原来是立体的却在光影之下变成平面的了,黑色的了。这个平面里充满了丰富性及神秘。

我是长在太湖边的,我常常会去太湖边看落日,落日里的光线温柔而瞬间万变的。我常常会想起莫奈,印象派大画家,他若站在这个太湖边看落日,一定是心惊肉跳,手忙脚乱的。色彩变化太丰富,变化又太快,他捕捉不尽。

我在太湖边看落日,远处的山,慢慢地,慢慢地变薄了变透了,像纸一样。用张爱玲的话来说,像浸了油一样……山是薄的朦胧半透的剪影了,山轻得像诗一样了。真美啊。

好了,小伙伴们,我今天的分享就结束了。大家要非常谨慎地听我的分享。这个分享里充满了我个人的偏见,随意性,联想性。每个人成长不同,感受也是不同。但我偏见里也是真诚一片。

系列回顾:

【教育故事】第一次考试

【总结分享】用写作遇见最好的自己
【阅读分享】《不要挑战人性》分享十

广而告之,“老梅的碎碎念”有个读书群,欢迎你来。群很纯粹,不闹、自在、有收获。

TimeFlies

降温了

雨还没来

外出看看

2022
10月
04日
宜:看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