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氨甲环酸治疗黄褐斑之注射与微针

 新用户0753Ruur 2022-10-04 发布于陕西

本文总结了国内外发表的相关文献,客观评价使用微注射或微针给药方法应用氨甲环酸治疗黄褐斑的可行性。

图片

一、静脉注射

氨甲环酸(传明酸),常常作为市场上流行的美白针的成分而用于静脉注射。然而,目前医学界一致认为,静脉注射的美白针,副作用远远大于益处,因此,反对这样的用法。在正规医院及大型医美机构,不会采用这种方法来治疗黄褐斑。

图片

二、微注射(皮内注射)

目前,国内外有大量使用微注射氨甲环酸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研究。

注射给药当然使用的是注射液,每个国家有不同规格的氨甲环酸注射液。国外的不同研究使用的药物浓度及剂量有所不同。大多数使用的是4mg/ml的氨甲环酸注射液。其配制方法为:

使用含500mg氨甲环酸的5ml溶液。用100U/ml的胰岛素注射器加入4mg的氨甲环酸,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ml,得到4mg/ml浓度的药液!

图片

使用方法:在黄褐斑皮损区域,每隔1cm注射0.05ml配制好的氨甲环酸注射液。也有每个点注射0.1ml的研究报道。

给药间隔时间多数为1周,也有间隔2周或1个月的。

这些研究有些是与外用氨甲环酸或外用氢醌比较, 有些是与微针给药方式对比。还有与口服氨甲环酸做对比。研究结果,总体上认为微注射氨甲环酸(国内俗称手针)治疗黄褐斑是有效的。不同的研究采用的方法与结果略有不同。

(1)LEE等观察了100位韩国黄褐斑女性患者皮内注射氨甲环酸治疗黄褐斑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局麻后,在黄褐斑病灶部位每隔1cm皮内注射0.05ml-4mg/ml的氨甲环酸溶液,每周1次,共12 周。患者满意度自评结果显示,65%患者认为26%~50%面积的黄褐斑色素淡化。

(2)Steiner等比较了皮内注射氨甲环酸注射液与外用3%氨甲环酸乳膏治疗黄褐斑的疗效。皮内注射方法同上。结果显示,患者的主观评价皮内注射氨甲环酸改善程度优于外用氨甲环酸,但采用MASI客观评价,两组则没有显著差异

(3)Budamakuntla等比较了氨甲环酸局部微注射和微针给药治疗黄褐斑的疗效。采用的同样是4mg/ml的氨甲环酸溶液。使用长1.5mm的微针,微针穿透深度为0.1-1.3mm。微注射的氨甲环酸总量不超过8mg,而微针组在使用微针(滚针)后涂抹总计0.5-1 ml的氨甲环酸注射液 (4 mg/mL)。使用频次为每月1次,共8周,并随访3个月。使用MASI评分判断疗效。结果显示,微针组的改善程度(44.41%)较微注射组(35.72%)略高,但没有统计学差异。

(4)pazyar等对皮内注射4 mg/mL或10 mg/mL氨甲环酸注射液与外用4%氢醌霜总量黄褐斑进行了比较研究。每2周注射1次。共观察12周。结果显示,在治疗4周、8周、12周、24周,3组的MASI评分均匀明显降低。2组不同浓度的氨甲环酸微注射组的疗效没有差异,外用氢醌组的MASI评分低于2组微注射组,有统计学差异。

从该文献我们可以看到,高浓度微注射组(10mg/mL)的疗效并没有优于低浓度组(4mg/mL)。并且微注射组的疗效不如外用4%氢醌的一线疗法。

(5)Khurana等比较了口服氨甲环酸(250mg,2次/日)与微注射治疗黄褐斑的疗效。微注射方法同上文介绍的经典注射方法(4 mg/ml,间隔1cm注射1个点),每月注射1次,共3个月。结果显示,口服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微注射组,随访6个月时,口服组复发率低于微注射组。

(6)Howyda等的半侧脸对照试验比较了皮内注射氨甲环酸与微针给药治疗黄褐斑的疗效。皮内注射方法:4 mg/ml,间隔1cm注射1个点,每点0.1ml,共0.5ml。微针组使用电动微针,长度为1.5mm,使用的穿透深度为0.25-1mm,微针治疗2-3遍后涂抹0.5 mL的氨甲环酸注射液(4 mg/mL)。每2周治疗1次,共12周(6次)。结果显示,2组治疗后MASI评分均明显下降,但2组疗效无明显差异。微针给药组的满意度高于注射组。微针满意度高的原因是创伤低,疼痛轻,疗程短。

下图是文献的简单汇总

图片

三、微针给药

我们知道,氨甲环酸是亲水性化合物,外用不易被皮肤吸收。因此,微针给药理论上可增加氨甲环酸的吸收,从而达到更理想的疗效。

(1)Hassan等使用电动微针结合氨甲环酸注射液治疗了66名中重度黄褐斑患者。在微针治疗的前后涂抹0.5-1 ml的氨甲环酸注射液(4 mg/mL)。终点反应为散在红斑及点状出血。观察8周。MASI评分显示,这种联合治疗取得了50.74%的改善

(2)Tahoun等使用皮肤镜评价了氨甲环酸或VC微针给药治疗黄褐斑的疗效。使用电动微针,穿透深度:面颊1.5 mm,眼周0.5 mm。之后半侧脸涂抹20%VC溶液,另半侧脸涂抹1.5 ml的氨甲环酸注射液(100 mg/ml)。2周1次。共16周。通过皮肤镜观察发现,2组治疗后的黑素颗粒减少。氨甲环酸对表皮色素的改善优于VC,并且氨甲环酸可使黄褐斑的毛细血管扩张明显减少。VC对色素的总体改善程度优于氨甲环酸。该研究重度关注的是对氨甲环酸和VC疗效的比较,以及使用皮肤镜评价的方法。

2021年8月的一篇最新研究,对氨甲环酸外用溶液(非注射液)微针辅助给药与外用4%氢醌霜进行了半侧脸对照试验。

该研究先使用电动微针,之后涂抹4%的氨甲环酸溶液(浓度为100mg/ml),氨甲环酸总量不超过8mg。每2周治疗1次,共4次。MASI评分显示,外用氢醌组MASI评分降低了54.8%,微针+氨甲环酸组MASI评分降低了57.4%。2组疗效无明显差异

各位看官,看到这儿,如果突然出现剧情大反转,你的小心脏受得了吗?

虽然有上述这么多研究,实际上,微针只是作为一种给药方法。那么,微针作为能够增加药物渗透吸收的辅助给药方法,到底能发挥多大作用呢?

(1)来自巴西的一篇最新的随机双盲对照研究,评价了氨甲环酸使用微针辅助给药治疗黄褐斑的疗效。该研究先使用滚针全面部滚一遍,之后,在半侧脸涂抹1ml的氨甲环酸溶液(浓度50mg/ml),另半侧脸涂抹生理盐水作为对照 。每月治疗1次,共3个月。MASI评分显示,尽管微针+氨甲环酸侧的 MASI评分的降低幅度(29%)略高于盐水对照组(22%)。医生的主观评价,微针+氨甲环酸侧也略高于对照组,但2组没有统计学差异。

这说明什么?由于有多篇研究证实微针治疗本身就可以淡化黄褐斑的色素。那么,本研究中由于氨甲环酸组与盐水对照组没有统计学差异,也就无法说明,该试验组发挥作用的到底是氨甲环酸,还是微针治疗本身!!!研究者得出的结论就是:氨甲环酸微针辅助给药未能显示出有益的帮助。

总结

1、关于氨甲环酸微注射及微针给药治疗黄褐斑方面的文献,除了最后一篇外,均是普通的临床观察,有个别为单盲对照研究。而关于口服氨甲环酸治疗黄褐斑,则有大量的RCT(随机双盲对照)研究,证实其疗效。从循证医学的角度,显然,口服氨甲环酸的有效性是比较可靠的。并且上文中提到的研究也发现口服氨甲环酸治疗黄褐斑的疗效优于微注射组。

2、在没有证据足够强的RCT研究的情况下,普通的临床观察也有一定参考价值。理论上,微注射或微针辅助给药的疗效应优于外用疗法。但上文的文献报道显示,微注射氨甲环酸并没有取得比外用3%氨甲环酸更好的疗效(无统计学差异)。

3、此外,无论是微注射氨甲环酸,还是氨甲环酸微针给药与4%氢醌霜比较,都没有显示出比氢醌霜更好的疗效(微注射甚至差于氢醌霜)。

4、对于微注射氨甲环酸溶液来说,目前的研究虽然证据强度不高,但基本上都是有效的,提示可以尝试这种疗法来治疗黄褐斑。

5、对于氨甲环酸微针辅助给药,尽管多篇研究证明这种疗法治疗黄褐斑是有效的。但一篇RCT研究,未能得出氨甲环酸微针辅助给药较单纯微针治疗更有效的结果。不过,我个人认为,在不明显增加患者经济负担的情况下,氨甲环酸微针辅助给药还是一种值得尝试的疗法,至少微针治疗本身就是有效的。

6、汇总目前关于氨甲环酸各种给药途径治疗黄褐斑的研究。口服氨甲环酸的疗效是有足够循证医学证据支持的。外用、微注射及微针辅助给药治疗黄褐斑的有效性得到了普通临床观察的证实,但循证医学证据不强。因此,在联合各种疗法治疗黄褐斑时,是否选择氨甲环酸外用、微注射及微针给药,要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及医生经验而定。

7、对于氨甲环酸的各种给药方法,如果非要做个排序的话,我的选择是:口服>微针>微注射或外用

本文转载于“丛博士护肤课堂”公众号,版权原作者所有。

参考文献:

[1] 王雪, 赵小峪, 周泽荃,等. 氨甲环酸在治疗黄褐斑领域中的应用进展[J]. 药学研究,2020(6):348-354.

[2] Lee J H ,  Park J G , Lim S H , et al. Localized Intradermal Microinjection of Tranexamic Acidfor Treatment of Melasma in Asian Patients: A Preliminary Clinical Trial[J]. DermatologicSurgery, 2006, 32(5):626-631.

[3] Steiner D ,  Feola C , Bialeski N , et al. Study evaluating the efficacy of topical andinjected tranexamic acid in treatment of melasma[J]. Surgical and CosmeticDermatology, 2009, 1(4):174-177.

[4] Budamakuntla L ,  Loganathan E ,  Suresh D H , et al. A Randomised, Open-label,Comparative Study of Tranexamic Acid Microinjections and Tranexamic Acid withMicroneedling in Patients with Melasma.[J]. Journal of Cutaneous and AestheticSurgery, 2013, 6(3):139-143.

[5] Khurana V K, Misri R R, Agarwal S, et al. Arandomized, open-label, comparative study of oral tranexamic acid andtranexamic acid microinjections in patients with melasma[J]. Indian J DermatolVenereol Leprol, 2019, 85(1): 39-43.

[6] Ebrahim H M, Abdelshafy A S, Khattab F, etal. Tranexamic acid for melasma treatment: a split-face study[J]. DermatologicSurgery, 2020, 46(11): e102-e107.

[7] Hassan B, Malik L M, Rashid T, et al.Effect of combination of microneedling with tranexamic acid on modified MASIscore in patients of melasma[J]. Journal of Pakistan Association ofDermatologists, 2021, 31(1): 23-27.

[8] Tahoun A I, Mostafa W Z, Amer M A.Dermoscopic evaluation of tranexamic acid versus Vitamin C, with microneedlingin the treatment of melasma: a comparative, split-face, single-blindedstudy[J]. Journal of Dermatological Treatment, 2021: 1-7.

[9] Shamsi Meymandi S, Mozayyeni A, ShamsiMeymandi M. Efficacy of microneedling plus topical 4% tranexamic acid solutionvs 4% hydroquinone in the treatment of melasma: A single-blind randomizedclinical trial. J Cosmet Dermatol. 2020;00:1-6.

[10] Zaky M S, Obaid Z M, Khalil E A, et al.Microneedling-assisted topical tranexamic acid solution versus 4% hydroquinonefor treating melasma: A split-face randomized study[J]. J Cosmet Dermatol.2021;00:1-6.

[11] Kuster Kaminski Arida D, Orso Rebellato PR,Marioto de Campos GL, et al.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split-face trial of the efficacy of tranexamic acid by drug delivery throughmicroneedling in the treatment of melasma. J Cosmet Dermatol. 2021;00:1-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