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技术篇——锂电正极材料DCR分析及改善

 young1987_tsg 2022-10-04 发布于陕西

新能源汽车对动力电池高倍率充放电性能要求越来越高,直流内阻DCR(Directive Current Resistance)是影响锂离子电池功率性能和寿命的重要因素。通过对正极材料内阻分析,提出DCR改善方案。

本文介绍“技术篇——锂电正极材料DCR分析及改善”,包含以下内容:

1
内阻概念
锂电池内阻是在工作时,电流流过电池内部受到的阻力,通常分为欧姆内阻极化内阻,细分为如下,
图片
欧姆内阻由电池的总电导率决定,极化内阻由锂离子在电极活性材料中的固相扩散系数决定。
DCR的测试原理是通过对电池施加较大的电流,持续较短时间,在电池内部还没有达到完全极化的情况下,根据施加电流前后电池的电压变化和施加电流,计算电池的直流内阻。直流内阻不仅包括了欧姆内阻(交流内阻部分),还包括了一些极化内阻。
综上,对于锂离子电池DCR的分析需要考虑电子电导和离子电导。

2
DCR分析
锂离子电池中的动力学过程:正极材料在充电时,锂离子从晶格中脱出,扩散或迁移到对电极上,同时过渡金属离子的价态也发生相应的变化,以图1的LiFePO4电极为例,Fe2+被氧化成Fe3+。(如LiCoO2电极,LiCoO2 - xLi+ -xe- → Li1-xCoO2,Co3+被氧化成Co4+
在这个过程中,锂离子需要在正极材料的晶格中扩散和迁移,要求正极材料需要有一定的离子电导率,同时这个过程还伴随着过渡金属离子氧化反应,这就要求正极材料同时也要有一定的电子电导率。
图片
图1 正极材料充电过程中的离子和电子输运过程示意图

降低正极材料的电子电导率和离子电导率是改善其DCR的关键,对于不同的正极材料,由于其化学成分和晶体结构不同,电子电导率和离子电导率具有差异,钴酸锂>三元≈锰酸锂>磷酸铁锂,见图2。
图片
图2 正极材料晶体结构、电子电导率和离子电导率

对于某一正极材料,离子从体相内传输至表面进入电解液或导电剂,将经过晶格、晶界、包覆层,而对其迁移产生一定的阻力,锂离子在材料内固相反应扩散速率远小于表面反应,见图3。降低DCR即可通过降低离子或电子的传输阻力和传输距离实现,尤其是缩短正极材料内的传输路径。
图片
图3 正极材料离子、电子传输

3
DCR改善
基于上述分析,正极材料DCR改善,最直接有效的途径主要有:
(1)减小颗粒尺寸
整体减小粒径分布尺寸;
添加级配小颗粒;
宽化粒径分布减小D10,Dmin
多晶颗粒减小一次晶粒尺寸
可通过控制前驱体的粒径;优化烧结、粉碎工序;金属W元素掺杂等实现。
离子在介质中传输的最短时间与扩散距离的平方成正比,与扩散系数成反比(τ∝L2/D)。当材料尺寸降低时,如颗粒直径由10um减小至1um时,传输最短时间缩短了2个数量级,这将显著提高电子,离子的输运、存储、反应的动力学速率。
同时,考虑到单位质量的物质,其比表面积与尺寸成反比关系,小尺寸材料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使得在同样质量的情况下,允许更高的单位面积电流密度。
常见实施案例:磷酸铁锂纳米化;三元/钴酸锂级配小颗粒;降低单晶颗粒粒径等。

(2)晶体结构
正极材料在合成时需具有良好的结晶性,结构稳定性的不良将导致锂离子无法脱出,或脱出后因结构坍塌无法嵌入,阻碍离子传输。
三元正极材料中含有Ni、Co、Mn金属元素,其中由于Co元素的下降,促使晶胞变小及循环后c轴显著降低,同时Li-Ni混排增加,层间距减小,阻碍Li+传输。提升Co含量有利于降低DCR。
图片
图4 三元材料晶体结构变化及元素作用

(3)晶界
晶界为两个晶体(或晶粒)之间的界面,晶体取向、组成、键合状态或晶格尺寸上的差异产生不同的晶界。由于晶界处原子排列不规则,点阵畸变严重,空位密度比晶格内高,所以沿晶界的扩散系数值高于晶体内,具有相对较快的传输速率,图5。
可移动的离子浓度与晶格中的缺陷位的密度以及晶界特性有关。通过异价元素替代掺杂空位浓度,或者掺杂相同电荷、不同离子半径的元素调控离子扩散通道的大小,通过界面修饰或者界面元素富集调控界面处空间电荷层的性质,是常见的调控晶界离子电导率的方法。
实际晶界也有可能存在着杂质聚集偏析和不同形式的缺陷,使得晶界既有可能是有利于离子传输,也有可能成为阻塞离子传输。通常进行一些金属元素掺杂,如Zr等,优化晶界,改善DCR
图片
图5 晶界扩散示意图

(4)包覆
通常对正极材料进行包覆,抑制电池充放电过程中副反应对材料表面的侵蚀,具有稳定结构,改善循环等功能。一些元素的化合物,如Sr、Ti;C等分别具有快速离子,电子传输性能,降低正极材料DCR,同时抑制循环过程中DCR的增长
常见实施案例:三元/钴酸锂表面包覆Sr或Ti;磷酸铁锂表面碳包覆等。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为正极材料改善DCR的几种途径,对于调控改善的力度也应综合材料其它方面性能,不能顾此失彼

4
DCR测试
以常用的IEC-61960-2003中提到的测试方法进行介绍,其考虑了极化阻抗对电池DCR的影响:
图片
I1=0.2C,I2=1C;(具体电流厂家定义)
      使用I
1放电10s记录电压U1,瞬间提升放电电流值I2,放电1s,记录电压U2
不同SOC状态下表现出的DCR具有差异性,一般在材料评估时,会选取多个点进行对比,图6。
图片
图6 不同SOC状态下DCR测试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