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剑决浮云气,弓弯明月辉 | 军旅词汇大全

 阳关残雪 2022-10-04 发布于甘肃

“军旅诗”是诗词中重要题材,为方便诗友们日常学习与资料检索,搜韵特整理了一批与军旅相关的词汇,包括“士兵”、“军官/将帅”、“军队”、“兵部”、“军器”、“军营/屯田”、“战场”、“军服”、“征战/战事”、“战斗”、“战乱”、“兵法/兵书”、“土匪”、“牙兵”等十余项。

更多军旅诗词,可以查阅搜韵网上的“中华军旅诗词长编”。(点击蓝字访问)

士兵

白羽

借指士兵。 唐 卢纶 《冬日登城楼有怀因赠程腾》诗:“君不见, 汉 家边将在边庭,白羽三千出 井陘 。” 唐 法振 《河源破贼后赠袁将军》诗:“白羽三千驻,萧萧万里行。”

儿郎

对士兵的称呼。 唐 赵元一 《奉天录》卷三:“忝与儿郎为主,不能守城池,忍遣儿郎颈犯白刃,吾不为也。” 宋 陆游 《凉州行》:“勑中墨色如未乾,君王心念儿郎寒。” 元 无名氏 《马陵道》第四折:“管杀的他众儿郎不能相借。” 欧阳予倩 《木兰从军》第八场:“城内兵马要点验,守城的儿郎听我言。”

兵甲

指士兵,军队。《左传·哀公十五年》:“ 公孙宿 以其兵甲入于 嬴 。”《醒世恒言·隋炀帝逸游召谴》:“大兴西苑,两至 辽东 ……兵甲常役百万,士民穷乎山谷。”

控弦

借指士兵。 汉 贾谊 《新书·匈奴》:“窃料 匈奴 控弦大率六万骑。” 北魏 杨炫之 《洛阳伽蓝记·永宁寺》:“部落之民,控弦十万。” 唐 杨凝 《送客往夏州》诗:“夜投孤店愁吹笛,朝望行尘避控弦。” 清 屈大均 《幽州》诗:“控弦三十万,强半是 辽东 。”

骄兵

指骄纵不受控制的士兵。如,骄兵悍将。

卒伍

指士兵。《北齐书·清河王岳传》:“今所翻叛,多是贵人,至于卒伍,犹未离贰。” 宋 苏洵 《兵制》:“ 三代 之时,闻有诸侯抗天子之命矣,未闻有卒伍叫呼衡行者也。”

养兵

指供养和训练的士兵。 清 恽敬 《三代因革论六》:“是故以民兵守其常,以养兵待其变。”

甲楯

指披甲持盾的士兵。《左传·哀公元年》:“ 越子 以甲楯五千,保于 会稽 。” 宋 李纲 《议国是》:“夫 吴 伐 越 , 勾践 以甲楯三百,栖於 会稽 。”

作兵

指担任维修任务的士兵。《梁书·武帝纪下》:“ 晋 、 宋 、 齐 三代诸陵,有职司者勤加守护,勿令细民妄相侵毁。作兵有少,补使充足。”

兕甲

指士兵。 南朝 梁 沈约 《齐司空柳世隆行状》:“兕甲十万,铁马千群,水陆长騖,志窥皇邑。” 明 梁辰鱼 《浣纱记·被擒》:“ 越王 亲率兕甲十万,君子六千,直渡 太湖 。”

牌子

指持盾牌的士兵。《宋史·兵志四》:“ 元丰 间 刘昌祚 等趋 灵州 ,贼众守隘,官军不能进,於是用牌子为先锋。”

罗落

指担任警戒联络的士兵。 三国 蜀 诸葛亮 《兵要》:“军已近敌,罗落常平明以先发,絶军前十里内;各案左右下道,亦十里之内。”

营伍

借指士兵或军人。《南齐书·东昏侯纪》:“凡所任仗,尽慝穷姦,皆营伍屠贩,容状险丑。”《魏书·李孝伯传》:“此城内有数州士庶,工徒营伍犹所未论。”《宦海》第一回:“原来这位廉访姓 金 ,单名一个 翼 字,却是个营伍出身。”

散卒

指被击溃了的士兵。《战国策·魏策一》:“臣闻 越王 勾践 以散卒三千禽 夫差 於 干遂 。”《史记·朝鲜列传》:“将军 杨朴 失其众,遁山中十餘日,稍求收散卒,復聚。”《三国志·魏志·贾诩传》:“ 绣 信之,遂收散卒赴追,大战,果以胜还。” 宋 秦观 《谋主》:“昔 张綉 以精卒追 魏 师, 贾詡 以为不可,已而果败;既又请收散卒而攻之,已而果胜。”

健勇

借指士兵。 夏燮 《中西纪事·庚申换约之役》引 咸丰 十年八月十一日《上谕》:“ 蒙古 京旂 兵丁不能奋身击刺,惟 川 楚 健勇,能俯身猱进,与贼相搏。”

退兵

指退伍的士兵。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四编第一章第一节:“﹝ 宋太祖 ﹞又除去禁军中的老弱,设'剩员’处理。退兵下到诸郡,仍给兵俸。”

愤兵

指愤怒的士兵。 柳亚子 《感事》诗:“愤兵自掘 嵎夷 墓,革命初焙 富士 茶。”

溃兵游勇

指逃散的士兵。 李昌 《回忆民先队》七:“国民党部队的溃兵游勇,带枪到处抢劫肇事,很影响群众的抗 日 情绪。”

枭锐

指勇猛精锐的士兵。 清 无名氏 《李姬传》:“ 椿 曰:' 士德 已入城,吾闻巷战将勇者胜,请以身当大敌。’乃自率梟鋭,直赴 士德 搏斗。”

军下卒

指县令出行时充当护卫和开道的士兵。 汉 王充 《论衡·初禀》:“ 光武 生於 济阳宫 ,夜半无火,内中光明。军下卒 苏永 谓功曹史 充兰 曰:'此吉事也,毋多言。’”

全甲

指全部披甲的士兵。《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转战六日,过 焉支山 ,千有餘里,合短兵,杀 折兰王 ,斩 庐胡王 ,诛全甲。” 张守节 正义:“全甲,谓具足不失落也。”《汉书·霍去病传》:“﹝ 霍去病 ﹞杀 折兰王 ,斩 卢侯王 ,鋭悍者诛,全甲获丑。”

干戈

指兵士,武力。 汉 赵晔 《吴越春秋·阖闾内传》:“ 孙武 曰:'吾以 吴 干戈西破 楚 ,逐 昭王 而屠 荆平王 墓。’”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二:“不是咱家口大,略使权术,立退干戈。” 邓友梅 《别了,濑户内海》:“后来又一想,不象,两个孩子男女私情的事,警察署不用动这么大干戈的。”

大兵

旧时对兵士的俗称。 许地山 《人非人》:“等我到军法处,一个大兵指着门前底大牌楼,说在那里。” 曹禺 《雷雨》第一幕:“他哪一点对得起我,当大兵,拉包月车,干机器匠,念书上学,哪一行他是好好地干过。”

营屯

指屯田的兵士或农民。 陈衍 《元诗纪事·段明》:“ 大理 乃 唐 交绥之外国, 善阐 实 宋 斧画之餘邦,地莫能酬中国之郡邑,民莫能列中国之营屯。”

征兵

指被征入役的兵士。《天讨·楚元王〈谕立宪党〉》:“各国的征兵,没有一个人不尊贵; 中国 的征兵,天天被打,同奴隶一样。”

贝胄

借指戴头盔的兵士。 南朝 齐 王融 《三月三日曲水诗序》:“鱼甲烟聚,贝胄星罗。” 唐 皮日休 《鲁望读〈襄阳耆旧传〉见赠五百言次韵》:“ 檀溪 试戈船, 峴岭 屯贝胄。” 明许三阶《节侠记·围猎》:“流星剑指空,蜿虹旗捲风,星罗贝胄真雄猛。”

散兵

指旧时军队中供差役而非正式编制的兵士。《隋书·礼仪志三》:“其马步队与军中散兵,交为两番,五日而代。”

铁浮图

借指身披重甲的兵士。《宋史·刘琦传》:“ 兀朮 被白袍,乘甲马,以牙兵三千督战。兵皆重鎧甲,号'铁浮图’。” 清 夏燮 《中西纪事·海疆殉难记上》:“ 吴侍郎 《朱副戎庙碑》系駢体文,其后段云:'……铁浮屠林立於重关,铜面具风生於百战。’”

偏厢

指地方招募的兵士。 明 吴昜 《少保戚公继光》诗:“计伸犁庭威,十万环偏厢。”参见“ 厢兵 ”。

匪兵

指为非作歹、危害人民的兵士。 石祥 《营盘山上桔子红》诗:“红军奋勇抗匪兵,血染桔子红。” 茹志鹃 《剪辑错了的故事》:“还乡团领着一个团的匪兵,还带了两把铡刀,已经到了镇上。”

将爷

旧时对军官或兵士的尊称。《说岳全传》第九回:“只见一个军健,从东首辕门边茶馆内走将出来。 岳大爷 就上前把手一拱,叫声:'将爷,借问一声,大老爷可曾坐过堂么?’”

长戟

借指兵卒。 汉 陈琳《为袁绍檄豫州》:“长戟百万,胡骑千羣。”

缦胡

借指兵卒。《新唐书·儒学传序》:“ 禄山 之祸,两京所藏,一为炎埃,官幐私褚,丧脱几尽,章甫之徒,劫为縵胡。”

游徼

指担任巡逻任务的官员或兵卒。 宋 杨侃 《皇畿赋》:“城皇之外,游徼四布。”原注:“京城四面,巡检各一人。” 宋 秦观 《盗贼策中》:“自陛下即位以来……而郡县之閒枹皷或惊,游徼旁午,未见休已者,何也?”

火长

泛指兵卒。 清 顾炎武 《日知录·火长》:“今人谓兵为户长,亦曰火长。”

精手

指精锐的兵卒。《宋书·殷琰传》:“简选千百精手。”《南史·齐纪上·高帝》:“ 王藴 将数百精手,带甲赴 粲 ,城门已闭,官军又至,乃散。”

闲伏

指隐伏的兵卒。《三国志·魏志·陈矫传》:“ 吴 军既退, 登 多设閒伏,勒兵追奔,大破之。”

游勇

指失去统属而流散的兵卒。 龚振黄 《青岛潮·青岛问题之由来》:“是时, 李秉衡 为 山东 巡抚,解散本省军队,游勇四散。”

防牌

指手拿盾牌的兵卒。《英烈传》第十四回:“ 遇春 乘快舡后至,便领防牌、神枪手,奋力冲至磯下。”

小楼罗

指绿林的兵卒。《清平山堂话本·杨温拦路虎传》:“不知后面几个小娄罗赶上,把一条索子,将 杨温 缚了。”《水浒传》第二回:“如今近日上面添了一伙强人,扎下一个山寨,在上面聚集着五七百个小嘍囉。”

适卒

指有罪而谪戍的兵卒。《汉书·郦食其传》:“ 楚 人拔 滎阳 ,不坚守 敖仓 ,乃引而东,令适卒分守 成皋 ,此乃天所以资 汉 。” 颜师古 注:“适读曰讁。讁卒谓卒之有罪讁者,即所谓讁戍。”

铁骑

借指精锐的骑兵。《后汉书·公孙瓒传》:“且厉五千铁骑於北隰之中,起火为应。” 元 乃贤 《答禄将军射虎行》:“将军部曲瀚海东,三千铁骑精且雄。”

游骑

指流动突袭的骑兵。《晋书·苟晞传》:“初, 越 疑 晞 与帝有谋,使游骑於 成皋 间获 晞 使,果得詔令及朝廷书,遂大构疑隙。” 唐 赵元一 《奉天录》卷三:“ 浑公 先与 羌 军和好,使其游骑引之,取路於 东原 而入。” 明 何景明 《陇右行送徐少参》:“ 熟羌 卖马尝入塞,将军游骑不出边。”

马骑

指骑兵。《英烈传》第七十回:“因集马骑步卒,一齐直趋 临洮府 正东五里 紫兰滩 安营。”

官骑

泛指官府的骑兵。《晋书·王祥传》:“赐安车駟马,第一区,钱百万,绢五百匹,牀帐簟褥,以舍人六人为 睢阳公 舍人,置官骑二十人。” 唐 王维 《酬慕容上》诗:“挟轂双官骑,应门五尺僮。”

白骑

指 鲜卑 的骑兵。《三国志·蜀志·马超传》“领 腾 部曲”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典略》:“北备 胡 寇,东备 白骑 ,待士进贤,矜救民命。”

候马

指担任侦察巡逻任务的骑兵。 唐 虞世南 《从军行》之二:“沙磴离旌断,晴川候马归。”

越骑

泛指能骑善射劲勇过人的骑兵。《新唐书·兵志》:“凡民年二十为兵,六十而免。其能骑而射者为越骑。”《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十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曰:“越骑者,言其劲勇能超越也。”

具装

借指骑兵。 宋 无名氏 《儒林公议》卷上:“精鎧五万,具装九千, 秀实 之出奇兵, 马璘 之提禁旅,御兹西寇,尚或无功,而况营府久荒。”

尾骑

指跟在后面追赶的骑兵。《新唐书·段志玄传》:“夺其马驰归,尾骑数百不敢近。”

绰路马

指军中巡哨的骑兵。 宋 岳飞 《奏小商桥捷状》:“今月十四日天明,据绰路马报, 临潁县 南逢 金 人绰路马,遂追赶过县三十餘里,杀死贼兵不知数目。”

铁衣

借指战士。 唐 高适 《燕歌行》:“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筯应啼别离后。” 明 陶宗仪 《辍耕录·张翰林诗》:“铁衣远道三军老,白骨中原万鬼新。”

持戟

指战士。《韩非子·说疑》:“地方数千里,持戟数十万。”《汉书·高帝纪下》:“ 秦 ,形势之国也,带 河 阻山,县隔千里,持戟百万, 秦 得百二焉。”

犀渠

借指战士或戎事。 宋 杨万里 《晚立普明寺门时已过立春去除夕三日尔将归有叹》诗:“边头犀渠未晏眠,天不雨粟地流钱。” 明 皇甫汸 《从军行寄赠杨用修》:“被命事犀渠,差胜下蚕室。”

徒人

指没有兵器、铠甲装备的战士。《管子·参患》:“将徒人,与俴者同实。” 尹知章 注:“徒人,谓无兵甲者。”

包头

借指包着头巾的战士。《太平天囯歌谣·牵驴带马当包头》:“牵驴带马当包头,吃穿二字不用愁。”

铁衣郎

指战士。 元 马致远 《汉宫秋》第三折:“他去也不沙架海紫金梁,枉养着那边庭上铁衣郎。” 元 关汉卿 《单刀会》第三折:“水军不怕 江 心浪,旱军岂惧铁衣郎。”

征人

指出征或戍边的军人。 晋 葛洪 《抱朴子·汉过》:“劲鋭望尘而冰泮,征人倒戈而奔北。” 唐 苏拯 《古塞下》诗:“血染长城沙,马踏征人骨。” 明 高启 《春日言怀》诗:“征人新战殁,饮恨沉黄泥。” 陈毅 《东征初抵高淳》诗:“步哨呼觉征人起,欣然夜半到 高淳 。”

武夫

指军人。 汉 刘歆 《移书让太常博士》:“然公卿大臣 絳 灌 之属,咸介胄武夫。”《全唐诗》卷三三五载 裴度 逸句:“待平贼垒报天子,莫指仙山示武夫。”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二章第二节:“﹝ 唐玄宗 ﹞想在对外战争上大立声威,自然要重用聚敛之臣和野心的武夫。”

赳赳

指威武的军人。 林伯渠 《鄜县即景·军民晚会》诗:“晚会军民真自由,半招野老半赳赳。”

营伍

借指士兵或军人。《南齐书·东昏侯纪》:“凡所任仗,尽慝穷姦,皆营伍屠贩,容状险丑。”《魏书·李孝伯传》:“此城内有数州士庶,工徒营伍犹所未论。”《宦海》第一回:“原来这位廉访姓 金 ,单名一个 翼 字,却是个营伍出身。”

赤老

宋 时对军人的鄙称。 宋 江休复 《江邻几杂志》:“都下鄙俗,目军人为赤老,莫原其意,缘尺籍得此名耶? 狄青 自 延安 入枢府,西府迓者累日,不至,问一路人,不知乃 狄 子也,既云'未至’,因谩駡曰:'迎一赤老,累日不来。’”

军爷

旧时对军人的尊称。 沙汀 《闯关》七:“那军爷端着一碗白干,十分渴望地说。” 谷斯范 《新桃花扇》第二回:“是我疏忽,没有出来招待军爷,我该死!”

军余

指未取得正式军籍的军人。 明 田汝成 《西湖游览志馀·委巷丛谈三》:“ 俞珩 鸣玉 者, 弘治 初,以军餘为 浙江 镇守内官 张庆 掾史。”《明史·华敏传》:“又有 华敏 者, 南京 锦衣卫军餘也。”《醒世姻缘传》第九八回:“这秀才家中极贫,是个卫里的军餘。”

军工

指参加工业建设或修筑铁路等工作的军人。 叶圣陶 《从西安到兰州》:“在不到两年半的时间内,天兰铁路就修成了……使西北的大动脉畅通无阻。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七万军工的功劳,这是不止一个民族的两万多民工的功劳。”

旌旗

借指军士。 唐 王昌龄 《青楼曲》之一:“白马金鞍从 武皇 ,旌旗十万宿 长杨 。” 陈毅 《梅岭三章》诗之一:“此去泉臺招旧部,旌旗十万斩 阎罗 。”

从军

指随从的军士。《英烈传》第十八回:“﹝ 孙炎 ﹞便将马拴在柳荫之下,叫从军跟了走来。”

韩卢

喻军士。 清 李渔 《奈何天·分扰》:“两下里分头逐鹿,各仗韩卢,并倚 昆吾 。”

两和

借指守卫营门的军士。《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李悝 警其两和曰:'谨警敌人,旦暮且至繫汝。’如是者再三而敌不至。两和懈怠,不信 李悝 。”

军官、将帅
官长

指军官。 毛泽东 《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红军中的绝对平均主义,有一个时期发展得很厉害。例如:发给伤兵用费,反对分伤轻伤重,要求平均发给。官长骑马,不认为是工作需要,而认为是不平等制度。” 张天翼 《皮带》:“当官长比士兵多几个子儿。”

将校

军官的通称。《后汉书·王允传》:“ 吕布 又欲以 卓 财物班赐公卿、将校, 允 又不从。” 唐 陆贽 《重原宥淮西将士诏》:“犹赖将校士旅,秉其诚心。”

教官

指在军队或军事院校中执教的军官。 沈从文 《从文自传·我上许多课仍然不放下那一本大书》:“有人与军官团一个教官作邻居的,要他在饭后课馀教教小孩子。”

官佐

指军官。 张难先 《群治学社之始末》:“本社同志介绍新同志入社时,不得介绍官佐,以防不虞。” 周恩来 《抗战军队的政治工作》:“民众的一切慰劳品,主要的应尽量分给下级官佐与士兵。”

领旗

指军官。《天讨·四川讨满洲檄》:“赏金多被领旂抽,区区微劳谁见收?”

军部

指军官。 郭沫若 《蒲剑集·文化与战争》:“ 日本 的军部们这几年来是把西装脱掉了, 中国 古服也毁裂了,拿着西式的剃刀,赤裸裸地在演着'切腹’戏。”

将爷

旧时对军官或兵士的尊称。《说岳全传》第九回:“只见一个军健,从东首辕门边茶馆内走将出来。 岳大爷 就上前把手一拱,叫声:'将爷,借问一声,大老爷可曾坐过堂么?’”

骑督

指督率骑兵的军官。 汉 王粲 《英雄记·胡轸》:“ 陈郡 太守 胡軫 为大督护, 吕布 为骑督。” 三国 魏 曹操 《步战令》:“牙门将骑督明受都令。”

千兵

武官“千户”的别称。《警世通言·桂员外途穷忏悔》:“ 尤生 道;'此事吾所熟为, 吴 中 许万户 、 卫千兵 都是我替他干的,见今腰金衣紫,食禄千石。’”

城守

指防守地方的武官。《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四回:“直等到钉封文书到了,在监里提了出来绑了, 歷城 县会了城守,亲自押出西关。”

小将

指年轻的武官。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六:“有小将 刘谦 者,职级甚卑,气宇殊异。” 清 俞樾 《小浮梅闲话》:“据《旧唐书》本传: 薛仁贵 自恃驍勇,欲立奇功,乃异其服色,著白衣,握戟,腰鞬张弓,大呼先入,所向无前……则俗传白袍小将,固有徵矣。”

右列

指武官。古代武官居于朝班之右。 宋 岳飞 《奏乞终制第三札子》:“况臣一介右列,若学术稍优,谋略可取,亦当勉强措置调发。臣於二者俱乏所长。” 宋 叶适 《上孝宗皇帝札子》:“右列未能登进勇爵,而儒生或以见薄为愧。” 明 沈德符 《敝帚轩剩语·奇疾》:“ 沈参戎 名 璨 者……幼长紈綺,惰於学业,遂入右列,最后分閫 广东 惠 潮 。”

武职

指武官。与“文职”对称。《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内史治国民,中尉掌武职。”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内臣职掌纪略》:“祖宗以来,凡双月十六日,例有应答牌子,前往教场比试,武职应袭。”

将弁

武官的通称。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献二·刘富川》:“守令逃窜,而委责任於将弁。”《官场现形记》第十七回:“稔知此等举动皆不肖将弁所为,阁下决不如此。”

偏校

指地位不高的武官。《明史·彭清传》:“ 清 虽位偏校,而好谋有勇略,名闻中朝。”

幕府

借指将帅。 汉 陈琳《为袁绍檄豫州》:“幕府奉 汉 威灵,折衝宇宙。”《周书·文帝纪上》:“ 清水公 贺拔岳 ,勋德隆重,兴亡攸寄, 欢 好乱乐祸,深相忌毒,乃与 侯莫 、 陈悦 阴图陷害。幕府以受律专征,便即讨戮。” 宋 张孝祥 《念奴娇·仲钦提刑仲冬行边》词:“幕府横驱三万里,一把平安遥接。”

牙纛

指将帅。 清 史致谔 《同治元年禀左宗棠》:“自揣任重才疏,远离牙纛,不克时时禀承伟略,深用竞惶。”

牙璋

借指将帅。 唐 杨炯 《从军行》:“牙璋辞凤闕,铁骑绕 龙城 。” 明 徐复祚《投梭记·恣劫》:“铜虎承恩日,牙璋发斾时。”

制阃

指统兵在外的将帅。《续资治通鉴·宋理宗宝庆元年》:“我不参制閫,则曲在我。”

都阃

指统兵在外的将帅。 清 方还 《旧边诗·大同》:“绕镇卫城分十五,沿边都閫辖西东。”自注:“ 明 初设 山西 行都司,管辖东西二路一十五卫。”

将阃

指在京城外担负军事重任的将帅。 宋 岳飞 《谢讲和赦表》:“身居将閫,功无补於涓埃;口诵詔书,面有惭於军情。”

雄唬

指将帅。 唐 韩愈 孟郊 《征蜀联句》:“下书遏雄唬,解罪弔挛瞎。” 钱仲联 集释:“ 魏 本引 孙汝听 曰:雄唬,将帅。唬,虎声。遏雄唬,无令多杀也。”

世将

指世代相承袭的将领。 宋 叶适 《故礼部尚书黄公墓志铭》:“国家徒倚世将扞虏,而不为 蜀 虑叛臣。”

朔客

指北方边地的将领。 唐 李贺 《申胡子觱篥歌》序:“ 申胡子 ,朔客之苍头也。朔客 李氏 亦世家子,得祀 江夏王 庙,当年践履失序,遂奉官北部。” 王琦 汇解:“朔客,盖为北方边地之将者。”

斗将

指古代出阵挑战和应战的将领。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五·挑战》:“《类要》云:两阵既立,各以将出鬭,谓之挑战。《剧谈録》 白敏中 兴师讨 吐蕃 ,有酋帅衣緋茸裘,乘白马,出阵,频召 汉 军鬭将…… 唐 宋 已来实有鬭将之事,非尽稗官之妄説也。”

斗将

指有勇无谋的将领。《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四年》:“ 扩 ( 马扩 )知兵法,有谋略,不止於鬭将而已。”

白地将军

喻指不善于用兵的将领。 三国 魏 夏侯渊 的绰号。 三国 魏 曹操 《军策令》:“ 渊 ( 夏侯渊 )本非能用兵也,军中呼为'白地将军’,为督帅尚不能亲战,况补鹿角乎!”

三将军

指三军的主帅。《孙子·军争》:“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 梅尧臣 注:“三将军者,三军之帅也。”

坐纛旗儿

指主帅。喻主事人。《红楼梦》第十六回:“大爷派他去,原不过是个坐纛旗儿,难道真的叫他讲价钱会经纪去呢!”参见“ 坐纛 ”。

适主

指军队的主帅,正帅。《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军无适主,一举可灭。”

玉帐

借指主将。 宋 苏舜钦 《哭师鲁》诗:“堂中坐玉帐,堂下森蛇矛。”

中权

指主将。 北周 庾信 《周车骑大将军贺娄公神道碑》:“以君智略,入佐中权。” 唐 司空图 《复安南碑》:“中权令峻,按虎节以风生;上将策奇,指龙编而天落。”《宋史·刘廷让传》:“万旅所集,实制於中权。”

戎帅

指戎族军队的主将。《东周列国志》第八回:“戎帅 小良 持刀跃马,领著戎兵三千,出寨迎敌。”

韬钤

借指武将。 明 张煌言 《答赵安抚书》:“凡縉绅之家,韜鈐之族……概无诛求,以示宽厚。”

牙门

指武将。《三国志·魏志·锺会传》:“斯须,门外倚梯登城,或烧城屋,蚁附乱进,矢下如雨,牙门、郡守各缘屋出,与其卒兵相得。”《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九年》:“ 孙权 闻乱,从 椒丘 还。至 丹阳 ,悉族诛 览 、 员 餘党,擢 高 , 婴 为牙门,其餘赏赐有差。” 胡三省 注:“牙门,将也。”

祈父

泛指武将。 清 方文 《送金天枢侍御还朝》诗:“遥闻禁苑呼祈父,早见徵书起諫臣。”

营府

指武将。《后汉书·窦武传》:“营府素畏中官。於是 武 军稍稍归 甫 。”

赳武

指勇猛的武将。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十》:“是以明王任忠亮於臺辅,付赳武於干城,易地则皆败。”参见“ 赳赳 ”。

军队
戎马

借指军队。《宋书·武帝纪中》:“承亲率戎马,远履西畿,闔境士庶,莫不恇骇。”《旧唐书·承天皇帝倓传》:“殿下宜购募豪杰,暂往 河西 ,收拾戎马。”

兵戈

指军队。 唐 黄滔 《景阳井赋》:“玉楼之丝管宵咽,桂岸之兵戈昼逼。” 宋 岳飞 《奉诏移伪齐檄》:“顺逆二途,蚤宜择处。兵戈既逼,虽悔何追。”

三军

军队的通称。《论语·子罕》:“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汉书·灌夫传》:“ 魏其 言 灌夫 父死事,身荷戟驰不测之 吴 军,身被数十创,名冠三军。” 唐 章孝标 《淮南李相公绅席上赋春雪》诗:“朱门到晓难盈尺,尽是三军喜气消。”《说唐》第一回:“﹝ 晋王 ﹞将宫内之物,给赏三军,班师回朝。” 毛泽东 《长征》诗:“更喜 岷山 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前途

指前面的军队。《南史·郑绍叔传》:“前途不捷,我当其咎。粮运不继,卿任其责。” 严复 《〈法意〉按语》:“所发 满洲 之卒,其战也,直无异前涂之倒戈。”

胡马

指胡人的军队。 汉 邹阳 《上吴王书》:“臣恐救兵之不专, 胡 马遂进窥於 邯郸 。”《汉书·匈奴传赞》:“使边城守境之民父兄缓带,稚子咽哺, 胡 马不窥於长城,而羽檄不行於中国。” 唐 王昌龄 《出塞》诗:“但使 龙城 飞将在,不教胡马度 阴山 。” 唐 杜甫 《建都十二韵》:“苍生未苏息,胡马半乾坤。” 宋 何薳 《春渚纪闻·陈赡传异人胶法》:“得百笏,自谓终身享之不尽。胡马南渡,一扫无餘。” 明 李梦阳 《胡马来再赠陈子》诗:“冬十二月胡马来,白草颯颯黄云开。” 清 孙雨林 《皖江血·遭擒》:“俺只料胡马前来把战挑,那知同胞反与咱兵鏖。”

苍头

指以青巾裹头的军队。《战国策·魏策一》:“今窃闻大王之卒,武力二十餘万,苍头二千万。”《史记·项羽本纪》:“少年欲立 婴 便为王,异军苍头特起。” 裴駰 集解引 应劭 曰:“苍头特起,言与众异也。苍头,谓士卒皁巾,若赤眉、青领,以相别也。” 清 赵翼 《拟老杜诸将》诗:“萑苻未扫一年迟,特起苍头又几支。”

部曲

借指军队。《后汉书·董卓传》:“寻而 何进 及弟 苗 先所领部曲皆归於 卓 , 卓 又使 吕布 杀执金吾 丁原 而并其众, 卓 兵士大盛。” 南朝 宋 鲍照 《代东武吟》:“将军既下世,部曲亦罕存。” 清 黄遵宪 《聂将军歌》:“将军麾军方寸乱,将军部曲已云散。”

戈甲

指战争或军队。 前蜀 杜光庭 《马尚书本命醮词》:“况封畿戈甲之餘,壠亩榛芜之后,疲羸未復,疮痏未平。”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二:“阴风恶,戈甲遍荒郊,杀气黯青霄。” 清 顾炎武 《表哀诗》:“欲求 防 墓处,戈甲满江潯。”

虎旅

指勇猛的军队。 唐 李白 《饯李副使藏用移军广陵序》:“翕振虎旅,赫张王师。” 王琦 注:“ 太白 所谓虎旅,指有力如虎之众耳,与 李氏 所解有异。” 唐 李商隐 《马嵬》诗之一:“空闻虎旅鸣宵柝,无復鸡人报晓筹。” 明 吴承恩 《贺周竺墩升都督障词》:“清时建节,控虎旅於风云;壮岁逢辰,近龙光於日月。”

五兵

泛指军队。《战国策·齐策五》:“彼明君察相者,则五兵不动而诸侯从。”《旧唐书·太宗纪上》:“若 轩辕 善用五兵,即能北逐 獯鬻 。”

屯兵

指屯田垦荒的军队。《明史·食货志一》:“屯兵百名委百户,三百名委千户,五百名以上指挥提督之。”

长戈

借指军队。 清 吴伟业 《吴门遇刘雪舫》诗:“长戈指北闕,鼙鼓来 西秦 。”

部伍

泛指军队。《南史·张敬儿传》:“部伍泊 沔口 , 敬儿 乘舴艋过 江 ,诣 晋熙王 燮 。” 明 罗贯中 《风云会》第二折:“诸将宜各严束部伍听命。” 清 徐昂发 《观打鱼戏为鸬鹚歌》:“潮波吞天一叶舞,野人指撝若部伍。”

犀甲

借指军队。 清 唐孙华 《文信国祠》诗:“犀甲逃荒谷,龙舆落海湾。”参阅 宋 程大昌 《演繁露·铁甲皮甲水犀鲛鱼》。

营垒

借指军队。《法苑珠林》卷二一:“ 魏 军屠其营垒,悉欲夷灭。”

北军

指北洋军阀的军队。 鲁迅 《书信集·致蔡元培》:“近知 江 北一带,颇有散兵,半是北军旧属。” 郭沫若 《北伐途次》一:“车是普通的三等客车,因为车上的电灯设备被北军破坏了还没有复元,车厢中只点着几盏马灯。”

魔军

泛指由魔鬼组成的军队。 明 陶宗仪 《辍耕录·扶箕诗》:“天遣魔军杀不平,不平人杀不平人。不平人杀不平者,杀尽不平方太平。”

南军

特指 南朝 的军队。《南齐书·魏虏传》:“至夜各举两火,虏众望见,谓是南军大至,一时奔退。”

军屯

指驻屯的军队。《前汉书平话》卷上:“朕思之, 陈豨 造反,多因为寡人与 陈豨 军屯衣甲器物,是他 韩信 执用的物件,以此上仇寡人之寃。” 陈毅 《长相思·冀鲁豫道中》词:“昼趲行,夜趲行,敌伪关防穿插勤。到处有军屯。”

重兵

指力量雄厚的军队。 宋 范仲淹 《奏陕西河北攻守等策》:“我若持重不战,则彼之重兵行 川 路中,粮草无所给,牛羊无所获。”《三国演义》第七回:“ 江东 方稍寧,以一小恨而起重兵,非所宜也。” 清 吴伟业 《哭志衍》诗:“诸将拥重兵,养寇饱卤掠。”

鬼兵

指 三国 蜀 将 徐瑶 统率的军队,因其衣装怪异,故名。 宋 张唐英 《蜀檮杌》卷上:“其( 徐瑶 )兵皆文身黧黑,衣装诡异,众皆称为鬼兵,称 瑶 为鬼魁。”

禁卫

指保卫帝王或京城的军队。即禁卫军。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四:“ 赵相 初除都督中外军事, 孙叔诣 参政时为学士,当制,请曰:'是虽 王导 故事,然若兼中外,则虽陛下禁卫三衙皆统之,恐权太重,非防微杜渐之意。’”《宋史·李纲传》:“﹝ 钦宗 ﹞復决意南狩, 纲 趋朝,则禁卫擐甲,乘舆已驾矣。”

师贞

指军队。 唐德宗 《元日退朝观军仗归营》诗:“端旒揖羣后,回輦閲师贞。”

卒伍

泛指军队,行伍。《国语·周语中》:“四军之帅,旅力方刚,卒伍治整,诸侯与之。”《韩非子·显学》:“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将必发於卒伍。”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二:“公等身充卒伍,忝预军官。”

玄甲

指军队。 宋 陈师道 《和黄预久雨》诗:“黑云玄甲驻,铁骑冷官驰。”

子弟兵

旧指由领兵将帅本乡本土壮勇所组成的军队。 唐 张鷟 《朝野佥载》卷二:“ 恩州 刺史 陈承亲 , 岭 南大首领也,专使子弟兵劫江。” 明 何景明 《诸将入朝歌》之五:“金装白马翩翩出,不见 长安 子弟兵。” 欧阳予倩 《忠王李秀成》第一幕:“大权归了 曾国藩 ,用的都是 湖南 的子弟兵,号令统一,赏罚严明,所以不容易打。”

边屯

指戍边屯田的军队。《后汉书·班超传》:“塞外吏士,本非孝子顺孙,皆以罪过徙补边屯。” 宋 朱熹 《送张彦辅赴阙》诗:“朝纲清夷军律举,边屯不惊卧哮虎。” 明 孙传庭 《辞剿饷借充盐本疏》:“臣查兵部原派臣应统兵一万,今臣募练兵数合边屯计之,约一万五千餘。”

射生手

指善骑射的军队。《新唐书·兵志》:“择便骑射者置衙前射生手千人,亦曰供奉射生官,又曰殿前射生手。”参见“ 射生军 ”。

伍符

指军队。 唐 元稹 《酬乐天东南行诗》:“重喜登贤苑,方日佐伍符。” 宋 曾巩 《节相制》:“逮后王之更造开阡陌以居民,隶伍符者,身不受于一廛,仗齐鉞者,位不连于九棘。” 明 方孝孺 《书夷山稿序后》:“吾观 四明 蔡先生 羈寓数千里外,在尺竹伍符中而放笔为诗。”

羸师

指疲弱的军队。 唐 元稹 《酬卢秘书》诗:“剧敌徒相轧,羸师亦自媒。”

娘子军

指 唐高祖 之女 平阳公主 所组织的军队。 唐高祖 第三女 平阳公主 嫁 柴绍 ,并在 长安 。 高祖 将起义兵,遣使密召之。 绍 间行赴 太原 。公主乃归 鄠县 庄所,散家资,招引山中亡命,起兵以应 高祖 。营中号曰“娘子军”。事见《旧唐书·平阳公主传》。

精甲

指精锐的军队。《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豫州 军虽败於 长阪 ,今战士还者及 关羽 水军精甲万人, 刘琦 合 江夏 战士亦不下万人。”《新唐书·裴均传》:“ 均 发精甲三千,逆击之,贼望风奔却。”

下江兵

泛指反抗朝廷的军队。 唐 王维 《同崔傅答贤弟》诗:“ 扬州 时有 下江 兵, 兰陵 镇前吹笛声。”

正兵

指摆开阵势正面作战的军队。对“奇兵”而言。《尉缭子·勒卒令》:“正兵贵先,奇兵贵后。” 宋 苏洵 《权书上·攻守》:“吾观古之善用兵者,一阵之间尚犹有正兵、奇兵、伏兵三者以取胜。” 明 李贽 《与周友山书》:“正兵法度森严,无隙可乘,谁敢邀堂堂而击正正,以取灭亡之祸歟?”

雄劲

指强大勇武的军队。 唐 韩愈 《东都遇春》诗:“谋謨收 禹 绩,四面出雄劲。”

牧骑

借指北方少数民族的军队。 清 顾炎武 《井中〈心史〉歌》:“忽见奇书出世间,又惊牧骑满江山。” 清 顾炎武 《十二月十九日奉先妣槁葬》诗:“ 娄县 百里内,牧骑过如织。”

外军

指在外作战的军队。《魏书·司马德宗传》:“ 桓玄 、 佺期 奄至 横江 , 尚之 等退, 恢之 所领外军皆没。”《隋书·元文都传》:“ 王充 外军一将耳,本非留守之徒,何得预吾事!”

霜甲

借指军队。 明 梅鼎祚 《玉合记·拒间》:“腾驤,兵彊马壮,要亲提霜甲,一扫天狼。”

豹旅

指勇武的军队。 明 唐顺之 《登喜峰古城时三卫贡马散牧塞外》诗:“三秋豹旅方乘障,万里龙媒正满山。”

东兵

指 清 在 明 末攻入关内的军队。 清 初人讳言 清 兵,故称。 清 顾炎武 《拽梯郎君祠记》:“余过 昌黎 ,其东门有 拽梯郎君祠 ,云:方东兵之入 遵化 ,薄京师,下 永平 而攻 昌黎 也,俘掠人民以万计,驱使之如牛马。”

备兵

指驻守的军队。亦谓驻守军队。《三国志·吴志·吕蒙传》:“后 羽 讨 樊 ,留兵备 公安 、 南郡 。 蒙 上疏曰:' 羽 讨 樊 而多留备兵,必恐 蒙 图其后故也。’” 明 沈德符 《野获编·禨祥·地震》:“先大父曾备兵其地,知之最详。”

部队

军队的通称。《后汉书·马融传》:“臣愿请 贤 所不可……用 关东 兵五千,裁假部队之号,尽力率厉,埋根行首,以先吏士,三旬之中,必克破之。”《宋史·礼志二四》:“合围塲径十餘里,部队相应。” 沙汀 《还乡记》四:“但是,这个并不新鲜,远在脱离部队以前,便已长久苦过他了。”

君子军

指 春秋 时 越王 勾践 以心腹组成的军队。《后汉书·郑玄传》:“昔 齐 置士乡, 越 有君子军,皆异贤之意也。”

退兵

指败退的军队。《三国演义》第十八回:“前以精兵追退兵,而公曰必败;后以败卒击胜兵,而公曰必克。究竟悉如公言,何其事不同而皆验也?”

狼师

指 俍 人组成的军队。 明 钱嶪 《悯黎咏》之三:“杀气干层云, 狼 师渡 藤水 。鸡犬皆震惊,人民尽奔徙。” 明 万表 《悯黎吟》之二:“虎兕来,犹可奔, 狼 师一来人无存。”

偾军

指溃败的军队。《明史·忠义传·花云》:“及 汉 兵败, 孙 復窃儿走,渡 江 ,遇僨军夺舟弃 江 中,浮断木入苇洲,採莲实哺儿,七日不死。”

强阵

指强大的军队。 南朝 陈 徐陵 《九锡文》:“山靡坚城,野无强阵。”

鹤仗

指军队。 唐 王勃 《乾元殿颂》:“贞明啟运,齐玉镜於鸞门;易简成功,偃铜符於鹤仗。”参见“ 鹤列 ”。

盟军

特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同盟国的军队。 徐铸成 《杜月笙正传》十五:“ 杜 则在 淳安 安顿下来,住在当地一个大地主的庄园里,等待'盟军’反攻,以便及早返回 上海 。”

逆兵

旧指背理而动的军队。《吴子·图国》:“其名又有五:一曰义兵,二曰强兵,三曰刚兵,四曰暴兵,五曰逆兵。”

逆兵

指叛乱的军队。 鲁迅 《坟·我之节烈观》:“或者妻女极多的阔人,婢妾成行的富翁,乱离时候,照顾不到,一遇'逆兵’(或是'天兵’),就无法可想。”

番阵

指少数民族或外国的军队。 明 高启 《征妇怨》诗:“良人不愿封侯印,虎符远发当番阵。”

退军

指撤退的军队。《三国志·魏志·贾诩传》:“ 绣 以精兵追退军,而公曰必败。”

縻军

指受牵制而不能灵活机动的军队。《孙子·谋攻》:“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 李筌 注:“縻,绊也。不知进退者,军必败,如绊驥足无驰骤也。” 明 冯梦龙 《智囊补·兵智·九军阵法》:“兼九军共以一驻队为篱落,则兵不復可分。如九人共一皮,分之则死,此正 孙武 所谓'縻军’也。”

伪师

指僭伪、非正统政权的军队。《文选·潘岳〈杨荆州诔〉》:“ 吴 夷凶侈,伪师畏逼,将乘讎衅,席捲南极。” 张铣 注:“伪师畏逼,谓 吴 将 步阐 降 晋 , 陆抗 攻之甚急。”

缀兵

指用以牵制敌方兵力的军队。 清 唐甄 《潜书·五形》:“有游兵以扰之,有缀兵以牵之。”

备伍

指守备的军队。《北史·杨素传》:“自以海路艰阻,非北人所习,不设备伍。”

鹤兵

指军队。 北周 庾信 《周车骑大将军赠小司空宇文显和墓志铭》:“并控鹤兵,俱张戎乐。”参见“ 鹤列 ”。

朽戈钝甲

喻装备极劣的军队。 明 张煌言 《答唐枚臣书》:“朽戈钝甲,与胡人相持者十有七年。”

轻兵

指人数少、力量弱的部队。“重兵”之反。《宋史·钱若水传》:“今之所患,患在重兵居外,轻兵居内。”《秦併六国平话》卷中:“ 楚国 从来拥重兵,兵强将勇号蛮 荆 ;如何 李信 心轻 楚 ,奏将轻兵伐 楚 城。”

精劲

指精悍勇猛的部队。 清 李渔 《意中缘·借兵》:“专望你提精劲,救娉婷,锄梟獍。”

前站

指行军或集体出行时担当先行准备工作的部队或人员。如:部队定在下星期六出发,我们既是前站,今天就必须走。参见“ 打前站 ”。

御林军

指皇帝亲自率领、指挥的部队。《三国演义》第八三回:“ 先主 叹曰:'五虎大将,已亡三人。朕尚不能復仇,深可痛哉!’乃引御林军直至 猇亭 ,大会诸将,分军八路,水陆俱进。”

兵团

泛指师以上的部队。

幢校

指所属的部队。《魏书·世祖纪上》:“或有故违军法私离幢校者,以军法行戮。”

主攻

指担负主攻任务的部队。 徐怀中 《西线轶事》:“昨天攻打三号高地,我们二连是主攻。”

偏师

指主力军以外的部分军队。《左传·宣公十二年》:“ 韩献子 谓 桓子 曰:' 彘子 以偏师陷,子罪大矣。’” 宋 陆游 《代乞分兵取山东札子》:“吊伐之兵,本不在众,偏师出境,百城自下。”《明史·太祖纪》:“彼以偏师缀我,而全军趋 金陵 ,顺流半日可达。” 毛泽东 《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词:“ 赣水 那边红一角,偏师借重 黄公略 。”

偏军

指主力以外的部分军队。《史记·燕召公世家》:“ 燕王 不听,自将偏军随之。”

裨师

指主力军以外的部分军队。《文选·陈琳〈为袁绍檄豫州〉》:“故遂与 操 同諮合谋,授以裨师。” 李善 注:“裨师,偏师也。”参见“ 偏师 ”。

赤眉

泛指农民起义军。 清 申涵光 《闻淮扬凶荒》诗:“昨岁 淮 扬 雨,秋禾掩碧涛。赤眉连 楚 塞,白骨乱江皋。” 清 陈偕灿 《闻粤西警》诗:“碧血青燐虚郡邑,赤眉黄雾满乡村。”

毛贼

旧时封建统治者亦用以称呼农民起义军。 清 孔尚任 《桃花扇·抚兵》:“那 李自成 、 张献忠 几箇毛贼,何难剿灭?”

红头军

指红巾裹头的农民起义军。《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史料·同文社学和淳风社学》:“ 甘先 那时还年青,他也是打番鬼的少年好汉,以后是红头军的一路首领。”《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史料·纺织工人参加抗英斗争》:“闻说他打了番鬼以后,又参加 陈开 、 李文茂 的红头军。”《太平天囯故事歌谣选》有《自从来了红头军》。

下濑

指水军。 唐 李峤 《军师凯旋自邕州顺流舟中作》诗:“尚想 江陵 阵,犹疑下濑师。” 唐 张仲素 《涨昆明池赋》:“獱獭呈形,有类於文身之俗;鳧鷖乱响,如习乎下瀨之师。”

黄头

指水军。《汉书·枚乘传》:“ 汉 知 吴 之有吞天下之心也,赫然加怒,遣羽林黄头循 江 而下。” 颜师古 注引 苏林 曰:“羽林黄头郎,习水战者也。”《梁书·元帝纪》:“羽林黄头之士,虎賁緹骑之夫,叱咤则风云兴起,鼓动则 嵩 华 倒拔。”参见“ 黄头郎 ”。

苍兕

借指水军。《梁书·武帝纪下》:“ 高祖 英武睿哲,义起 樊 邓 ,仗旗建号,濡足救焚,总苍兕之师,翼龙豹之阵。” 南朝 梁简文帝 《南郊颂》序:“尘清世晏,苍兕无用其武功。”

海师

指水军。 清 顾炎武 《金山》诗:“海师一十万,虎啸临皇州。”海师,一本作“ 水军 ”。

行阵

指挥军队,布阵势。《南史·梁邵陵携王纶传》:“帝诫曰:' 侯景 小竖,颇习行阵,未可一战即殄,当以岁月图之。’”《金史·完颜合达传》:“ 合达 熟知敌情,习于行阵。” 清 唐甄 《潜书·尊孟》:“当是之时,人皆习兵而熟战,以甲胄为袵席,以行阵为博奕。”

麾军

指挥军队。《梁书·韦叡传》:“ 叡 乘素木舆,执白角如意,麾军一日数合。” 北周 庾信 《周柱国大将军纥干弘神道碑》:“公以白羽麾军,朱丝度水。” 元 韦居安 《梅磵诗话》卷中:“ 萧舜凯 《读〈周勃传〉》诗云:'军门一入仗天戈,便合麾军作 汉 歌。’”

挥师

指挥军队。 萧华 《渡河东征》二:“红十五军团挥师北上,于三月中旬逼近了 太原 附近。”

兵部
西曹

兵部的别称。 清 梁章钜 《称谓录·兵部》:“ 崔豹 《古今考》:'兵部称西曹。’案,西为金,主兵刑之义。故与刑部同称。”

中枢

旧指兵部。《明史·卢象昇传》:“大 清 兵薄都城时, 杨嗣昌 夺情任中枢,主和议。” 清 代官书有《中枢政考》,记载八旗绿营兵制。

兵曹

指兵部。 清 孔尚任 《桃花扇·抚兵》:“俺待要飞檄 金陵 ,告兵曹转达车驾,许咱们迁镇移家。”

贼曹

特指兵部。 明 陈子龙 《感怀》诗之七:“圣明依重惟金部,海内经营恃贼曹。”

缙云司

兵部的别称。兵部为夏官,相传 黄帝 之夏官为缙云,故称。 唐 张说 《酬崔光禄冬日述怀赠答》诗:“昔我含香日,连尔縉云司。朝携兰省步,夕退竹林期。”

军器
金石

指古代用金属、石头制成的兵器。《周礼·秋官·职金》:“凡国有大故而用金石,则掌其令。” 郑玄 注:“用金石者,作枪雷椎椁之属。”

干戈

干和戈是古代常用武器,因以“干戈”用作兵器的通称。《诗·周颂·时迈》:“戴戢干戈,载櫜弓矢。” 汉 桓宽 《盐铁论·世务》:“兵设而不试,干戈闭藏而不用。”《说唐》第一回:“金鼓喧天,干戈耀日。”

兵戈

指兵器。 唐 李白 《大猎赋》:“韜兵戈,火网罟。”

斤斧

指兵器。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七:“ 宣宗 索 赵嘏 诗,其卷首有《题秦皇诗》,其略云:'徒知六国随斤斧,莫有羣儒定是非。’”

神器

泛指兵器。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内臣职掌纪略》:“﹝兵仗局﹞即掌造刀鎗刺戟,鞭斧盔甲弓矢,各样神器。”

甲胄

泛指兵器。 宋 范仲淹 《铸剑戟为农器赋》:“任甲胄於忠信,施干櫓於礼义。去彼取此,息南征北伐之劳;小往大来,变东作西成之器。”

刀兵

泛指兵器。《史记·刺客列传》:“ 襄子 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 豫让 ,内持刀兵,曰:'为 智伯 报仇。’”《后汉书·列女传·庞淯母》:“ 娥 阴怀感愤,乃潜备刀兵,常帷车以候讎家。”

矛戟

矛和戟。亦用以泛称兵器。《诗·秦风·无衣》:“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荀子·荣辱》:“伤人之(一作以)言,深於矛戟。” 唐 元稹 《酬乐天东南行》诗:“判身入矛戟,轻敌比錙銖。”

兵刀

指兵器,借指战事。 元 关汉卿 《单刀会》第一折:“ 汉 皇软弱;兴心闹,惹起那五处兵刀,併 董卓 ,诛 袁绍 。”

攒锋

指密集的兵器。 南朝 宋 颜延之 《阳给事诔》:“攒锋成林,投鞍为围。”

戎钺

泛指兵器。钺,古兵器名。 明 高启 《卞将军墓》诗:“ 卞公 仗戎鉞,勇气常絶伦。”

巨毒

借指长大的兵器。 元 郑庭玉 《后庭花》第二折:“我见他手掿着巨毒,把我这三思臺揝住。” 元 无名氏 《气英布》第四折:“两员将各自寻门路,整彪躯,轮巨毒。”

铁刃

泛指金属制成的兵器。

甲械

指兵器。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五行变救》:“救之者,举廉洁,立正直,隐武行文,束甲械。”《新唐书·百官志一》:“﹝兵部尚书﹞掌武选、地图、车马、甲械之政。”《清史稿·睿忠亲王多尔衮传》:“若来犯,可更番抵御,是以遣人归牧,治甲械。”

威械

指兵器。《后汉书·崔駰传》:“威械臧而俎豆布,六典陈而九刑厝。” 李贤 注:“械谓器械甲兵之属也。”

五刃

泛指兵器。 唐 李商隐 《为汝南公华州贺赦表》:“万蛰苏而六幽尽开,五刃藏而九土咸闢。”

兵戟

指兵器。《战国策·韩策二》:“ 韩 适有 东孟 之会, 韩王 及相皆在焉,持兵戟而衞者甚众。”《史记·刺客列传》:“﹝ 聂政 ﹞杖剑至 韩 , 韩 相 侠累 方坐府上,持兵戟而衞者甚众。”

右仗

犹尚武。谓好私斗。仗,兵仗,兵器的总称。《韩非子·亡徵》:“羣臣为学,门子好辩,商贾外积,小民右仗者,可亡也。”

桴鼓

指战鼓。《史记·田叔列传》:“ 田仁 对曰:'提桴鼓立军门,使士大夫乐死战鬭, 仁 不及 任安 。’” 唐 刘禹锡 《和乐天洛下醉吟寄太原令狐相公兼见怀长句》:“从容自使边尘静,谈笑不闻桴鼓声。” 明徐复祚《投梭记·闺叙》:“把笳声桴鼓相呼唤,令羣丑抱头窜。”

严鼓

指战鼓。 南朝 梁 陆倕 《石阙铭》:“帝赫斯怒,秣马训兵,严鼓未通,兇渠泥首。”

枹鼓

指战鼓。《国语·齐语》:“执枹鼓立於军门,使百姓皆加勇焉。”《史记·司马穰苴列传》:“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阵约束则忘其亲,援枹鼓之急则忘其身。”《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嘉祐六年》:“﹝ 王凯 ﹞至临阵援枹鼓,毅然不少假。” 清 戴名世 《崇祯癸未榆林城守纪略》:“受国厚恩,敢不执槖鞬援枹鼓以效死?”

征骑

指战马。 唐 韩愈 《送汴州监军俱文珍》诗:“晓日驱征骑,春风咏采兰。”

公马

指君主的战马。《国语·楚语下》:“国马足以行军,公马足以称赋。” 韦昭 注:“公马,公之戎马也。”

跃铁

指披铁甲的战马。 唐 骆宾王 《兵部奏姚州道破逆贼诺没弄杨虔柳露布》:“腾跃铁歕金之骑,犯前茅而扼其喉。” 陈熙晋 笺注:“马以铁为甲,故曰跃铁。”

兵符

借指兵权。《南史·刘峻传》:“ 敬通 当 更始 世,手握兵符,跃马肉食。” 清 洪楝园 《后南柯·立约》:“手握兵符自主张。” 子虚子 《湘事记·军事篇一》:“ 忠浩 颇负 湘 望,既握兵符,隐以 曾国藩 平 洪 杨 自命,反对革命最力。”

利器

指兵权。《资治通鉴·汉灵帝中平六年》:“但当速发雷霆,行权立断,则天人顺之。而反委释利器,更徵外助,大兵聚会,强者为雄,所谓倒持干戈,授人以柄,功必不成。” 胡三省 注:“利器,谓兵柄也。”

兵钤

指兵权。 唐玄宗 《端午三殿宴群臣诗》序:“﹝朕﹞卜战行师,揔兵鈐於四海。” 宋 苏舜钦 《京兆求罢表》:“制兵鈐者以多算为胜。”

朱雀

指画有朱雀图形的军旗。《吴子·治兵》:“必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招摇在上,从事於下。”参见“ 朱鸟 ”。

白帜

泛指白色的军旗。《宋史·王珪传》:“敌围之数重,復驰入,有驍将持白帜植枪以詈。”

越旗

泛指军旗。 晋 陆机 《从军行》:“胡马如云屯,越旗亦星罗。”

符虎

即铜虎符。 汉 制,朝廷授予郡守铜虎符、竹使符,后因以指州郡长官的职权。《文选·陆机〈谢平原内史表〉》:“猥辱大命,显授符虎。” 李善 注引《汉书·文帝纪》:“初与郡守为铜虎符、竹使符。”

铜兵符

即铜虎符。《宋史·舆服志六》:“铜兵符: 汉 制,铜铸,上刻虎形。”参见“ 铜虎符 ”。

铜兽符

即铜虎符。 唐 人避 唐高祖 之祖 李虎 讳,改“虎”为“兽”。《隋书·高祖纪下》:“冬十月丁未,颁铜兽符於驃骑、车骑府。”《通典·职官十三》:“ 梁 封爵亦如 晋 宋 之制……诸公侯皆假铜兽符、竹使符第一至第五。”亦省作“ 铜兽 ”。 唐 柳宗元 《代裴中丞谢讨黄少卿贼表》:“灵旗斜指,铜兽俯临。”参见“ 铜虎符 ”。

长毂

指兵车。《左传·昭公五年》:“长轂九百。” 杜预 注:“长轂,戎车也,县百乘。” 汉 班固 《燕然山铭》:“元戎轻武,长轂四分。” 唐 柳宗元 《安南都护张舟墓志铭》:“公於是陆联长轂,海合艨艟。”

战车

又称兵车。盛行于 春秋 、 战国 。每辆配有一定数量的将士,故往往用战车数量计算兵力。现泛指作战用的车辆。《管子·山国轨》:“国为师旅,战车敺就。”《战国策·秦策一》:“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 陈毅 《野营》诗:“恶风暴雨住无家,日日野营转战车。”

重车

指古代运输辎重的兵车,以别于轻车。《孙子·作战》“驰车千駟,革车千乘” 三国 魏 曹操 注:“驰车,轻车也,驾駟马;革车,重车也,言万骑之重。” 杜牧 注:“轻车,乃战车也。古者车战,革车、輜车,重车也,载器械、财货、衣装也。”参见“ 革车 ”。

乘广

指 春秋 时 楚 王或主帅率领的兵车。《左传·宣公十二年》:“ 楚 子为乘广三十乘,分为左右。”《左传·定公四年》:“ 子常 奔 郑 , 史皇 以其乘广死。” 杨伯峻 注:“ 楚 王或主帅所率之兵车曰乘广。” 清 钱谦益 《送杨侍御休沐还武陵》诗:“五溪衣服云山别, 三楚 兵车乘广同。”参阅 蓝永蔚 《春秋时期的步兵》二。

笠毂

借指兵车。 北周 庾信 《哀江南赋》:“居笠轂而掌兵,出 兰池 而典午。”

剑戟

泛指武器。《国语·齐语五》:“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 唐 韩愈 《南山诗》:“参参削剑戟,焕焕衔莹琇。” 宋 范仲淹 《铸剑戟为农器赋》:“兵者凶器,食惟民天。出剑戟而铸矣,为稼穡之用焉。”

刀剑

泛指武器。《水浒传》第一一五回:“ 张横 睁开眼,看了 宋江 并众将,刀剑如林,军士丛满。”

家具

指武器。 柳青 《铜墙铁壁》第十八章:“一个背盒子枪和卡宾枪两件子傢具的警卫员上来了。”

兵戎

指武器。如:兵戎相见。

尺铁

指武器。《文选·李陵〈答苏武书〉》:“兵尽矢穷,人无尺铁,犹復徒首奋呼,争为先登。” 刘良 注:“尺铁,兵器。” 唐 刘长卿 《从军》诗之一:“手中无尺铁,徒欲突重围。”

家生

指武器。《水浒传》第二回:“ 史进 又不肯务农,只要寻人使家生,较量枪棒。”《水浒传》第五回:“再説 鲁智深 就客店住了几日,等得两件家生都已完备,做了刀鞘,把戒刀插放鞘内,禪杖却把漆来裹了。”

甲仗

泛指武器。《周书·武帝纪下》:“ 齐 众大溃,军资甲仗,数百里间,委弃山积。”《辽史·礼志六》:“腊辰日,天子率北南臣僚并戎服,戊夜坐朝,作乐饮酒,等第赐甲仗、羊马。”《明史·孙承宗传》:“ 沈棨 、 杜应芳 缮甲仗,司务 孙元化 筑礮臺。”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一卷第十六章:“先后降者数十万,委弃甲仗如山。”

寸刃

泛指极小的武器。《晋书·慕容宝载记》:“ 寳 恐为 魏 军所及,命去袍仗戎器,寸刃无返。”

器械

指武器。《管子·地图》:“缮器械,选练士,为教服,连什伍,徧知天下,审御机数,此兵主之事也。”《旧唐书·牛仙客传》:“ 仙客 所积,仓库盈满,器械精劲,皆如 希逸 之状。” 吴组缃 《山洪》三二:“ 黄教官 用各种他们部队所有的新式器械作为讲解的标本。”

甲楯

泛指武器。 清 唐甄 《潜书·卿牧》:“无征伐转输之劳,以造舟车,增甲楯。”

配备

指备有的武器,器材或技术力量等。 吴组缃 《山洪》三三:“因为敌人配备精良,我们武器不能相敌,若像 上海 那个硬碰硬的打法,我们吃亏太大。”如:现代化的配备。

器仗

武器总称。《北齐书·高季式传》:“ 季式 兄弟贵盛,并有勋於时,自领部曲千餘人,马八百匹,戈甲器仗皆备,故凡追督贼盗,多致克捷。” 宋 沈括 《梦溪笔谈·辩证一》:“击刺驰射,皆尽夷夏之术,器仗鎧胄,极今古之工巧。”《明史·流贼传·李自成》:“官军败於 罗家山 ,尽亡士马器仗,总兵官 俞冲霄 被执。”

家伙

指武器。 老舍 《断魂枪》:“ 王三胜 要看老头子一手,三截棍不是随便就拿得起来的家伙。”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一部十三:“ 白玉山 说:'大伙选我作武装,说要组织自卫队,人是有的,就是没有家伙。’ 萧队长 说:'工作队警卫班能借给一枝套筒枪。你们自己再想法。’”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一卷第十四章:“人家 李闯王 怎会跟咱们许多杆子一样,上眼皮只看见下眼皮,也没有雄心大志,不是你想吃我,便是我想吞你,口里叫哥哥,背后摸家伙。”

家伙

指武器。 曹禺 《雷雨》第四幕:“那我现在再没有什么旁的保证,你口袋里那件杀人的傢伙是我的担保。”

锋鋋

泛指武器。 前蜀 杜光庭 《中和周天醮词》:“草木藂林,尽化锋鋋之状。”

刀枪剑戟

泛指武器。《西湖二集·觉闍黎一念错投胎》:“刀枪剑戟,打就一副身躯。”

军营、屯田
营卫

指军营。《新唐书·陆贽传》:“夫 关中 ,王业根本在焉。豪杰之在 关中 者,与籍於营卫不殊。” 清 何琇 《樵香小记·翚帅师》:“古者兵出于农,有事则聚而授甲,役竣则散而归田,非有营卫之屯聚,方镇之瓜分,可籍之以为变。”

柳塞

泛指边塞的军营。 陈寅恪 《乙酉八月听读张恨水著水浒新传感赋》诗:“ 花门 久已留胡马,柳塞翻教拔 汉 旌。”参见“ 柳营 ”。

头营

指驻有军事指挥部的军营。《三国演义》第九八回:“ 真 又令 张辽 子 张虎 为先锋, 乐进 子 乐綝 为副先锋,回守头营,不许出战。”

营田

即屯田。 汉 以后历代政府利用兵士或召募流民于驻扎地区种田,以供军饷。《南齐书·垣崇祖传》:“卿视吾是守 江 东而已邪?所少者食,卿但努力营田,自然平殄残丑。” 宋 范仲淹 《奏为陕西西路入中粮草及支移二税》:“更选差朝臣四人……专管本路税赋课利及图回营田等事。”《文献通考·田赋七》:“屯田以兵,营田以民,固有异制。 咸平 中, 襄州 营田,既调夫矣,又取邻州之兵,是营田不独以民也。 熙 丰 间,边州营屯,不限兵民,皆取给用,是屯田不独以兵也。”

耕屯

指屯田,屯垦。 宋 曾巩 《本朝政要策·屯田》:“得田可治者二十二万顷,欲修耕屯之业。” 宋 王应麟 《玉海·食货·屯田》:“ 羊祜 耕屯,得十年之储; 郭元振 开置,有数十年之积。”

农战

指屯田。 南朝 宋 何承天 《安边论》:“因民所居,并修农战,无动众之劳,有扞卫之实。”

战场
沙场

指战场。 唐 祖咏 《望蓟门》诗:“沙塲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 蓟城 。” 元 朱凯 《昊天塔》第四折:“ 杨延景 全忠全孝,捨性命苦战沙场。”《古今小说·葛令公生遣弄珠儿》:“ 唐 兵被 梁 家杀得七零八落,走得快的,逃了性命;略迟慢些,就为沙场之鬼。” 陈登科 《赤龙与丹凤》第一部十九:“ 潘汉五 血洗 纪家村 , 纪怀仁 一家烧死八口,还有 纪怀仁 、 纪怀礼 、 再奎 等三人战死在沙场。”

疆埸

指战场。 唐 杜牧 《为中书门下请追尊号表》:“今陛下用仁义为干戈,以恩信为疆埸,所求必至,有鬭必先。” 宋 王安石 《王凯赠节度使制》:“将帅之臣,出乘疆埸,而有执敌捍患之材,入总营屯,而有折衝销萌之用,则序功録德,当以厚终。” 章炳麟 《政闻社员大会破坏状》:“或谓民知爱国,则自以效命疆埸为美谈。”

血场

指战场。 明 汤显祖 《邯郸记·死窜》:“看了些法场上的沙,血场上的花,可怜煞将军战马。”

杀场

指战场。 元 关汉卿 《拜月亭》第二折:“眼前是杀场,刀劒明晃晃,士马闹荒荒。” 艾芜 《左手行礼的兵士》:“赶快好了,又上杀场么?没那么傻!”亦指行刑处决之地。

贼场

指讨贼的战场。《晋书·元帝纪》:“今遣车骑将军、 瑯玡王 裒 等九军,鋭卒三万,水陆四道,逕造贼场,受 逖 节度。”

军服
征衣

泛指军服。 续范亭 《寿徐老》诗之三:“粗布征衣常补绽,自煮瓜果充粮食。”

行装

指军服。 后蜀 何光远 《鉴诫录·戏判作》:“行营将士申请裹粮云:'纔请冬赐,又给行装, 汉州 咫尺,要甚裹粮。’”《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二回:“两队兵都走过了,跟着两个蓝顶行装的武官押着阵。”

军装

指军服。 严阵 《他站在发电机旁》诗:“他那绿色的军装记不清洗过几次, 淠河 的清泉浸出来一抹淡黄。”

常服

古指军服。《诗·小雅·六月》:“四牡騤騤,载是常服。” 毛 传:“常服,戎服也。”《左传·闵公二年》:“帅师者受命於庙,受脤於社,有常服矣。” 杜预 注:“韦弁服,军之常也。”

从事衫

指军服。 唐 杜甫 《魏将军歌》:“将军昔著从事衫,铁马驰突重两衔。” 仇兆鳌 注:“从事衫乃戎衣。 姜氏 《杜笺》: 魏 孝肃 詔百司悉依旧章,不得以务衫从事,即从事衫也。”按,《北史·魏孝静帝纪》:“庚午,詔内外戒严,百司悉依旧章,从容雅服,不得以务衫从事。”唯“务衫”不可考,一本作“絳衫”。绛衫为 南北朝 通行之戎服。

赤眉

指 汉 末以 樊崇 等为首的农民起义军。因以赤色涂眉为标志,故称。《汉书·王莽传下》:“赤眉 樊崇 等众数十万人入 关 ,立 刘盆子 ,称尊号。”《汉书·王莽传下》:“赤糜闻之,不敢入界。” 颜师古 注:“糜,眉也。以朱涂眉,故曰赤眉。古字通用。” 唐 李白 《上云乐》诗:“赤眉立 盆子 , 白水 兴 汉光 。” 清 邓汉仪 《枕烟亭听白三琵琶》诗之一:“赤眉铜马千秋恨,谱入鵾絃最感人。”

旌旆

借指军旅。《太平广记》卷一九○引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高骈》:“楼櫓矗然,旌斾竟不行,而驃信讋慄。”

枹鼓

喻指军旅。 汉 扬雄 《解嘲》:“ 叔孙通 起於枹鼓之间,解甲投戈,遂作君臣之仪。”

戎昭

指军旅。 宋 岳飞 《奏辞检校少保第四札子》:“臣草芥固陋,备数戎昭,曾无尺寸之功,仰报天地之德。”

旃戎

指军旅。 宋 陈鹄 《耆旧续闻》卷六:“旃戎所向,举江山归,指顾之中,帅藩復完,他郡县可谈笑而得。”

征战、战事
鼓鼙

借指征战。《晋书·牵秀传》:“自谓居司直之任,当能激浊扬清;处鼓鞞之间,必建将帅之勋。” 唐 刘长卿 《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诗:“万里辞家事鼓鼙, 金陵 驛路 楚 云西。” 清 吴伟业 《避乱》诗:“为客贪虾菜,逢人厌鼓鼙。”

扬尘

喻征战。《北史·高允传》:“帝( 魏庄帝 )亲送於 河桥 上,举酒指水曰:'卿兄弟 冀 部豪杰,能令士卒致死。京城儻有变,可为朕 河 上一扬尘。’”

干戚

指征战。《魏书·邢峦传》:“未有捨干戚而康时,不征伐而混一。”《南史·梁纪下》:“然先王文武递用……而帝留心俎豆,忘情干戚,溺於释教,弛於刑典。” 唐 李昂 《从军行》:“欲令塞上无干戚,会待单于繫颈时。”

扬徽

喻征战。 章炳麟 《辨诗》:“铭者自名,器有题署,若士卒扬徽,死者题旌,下及楬木以记化居,落马以示毛物,悉铭之属。”

干戈

指战争。《史记·儒林列传序》:“然尚有干戈,平定四海,亦未暇遑庠序之事也。” 晋 葛洪 《抱朴子·广譬》:“干戈兴则武夫奋,《韶》《夏》作则文儒起。” 宋 王安石 《何处难忘酒》诗之一:“赋敛中原困,干戈四海愁。” 清 黄遵楷 《〈人境庐诗草〉跋》:“今海内鼎沸,干戈云扰。”

兵戈

指战争。 汉 赵晔 《吴越春秋·阖闾内传》:“欲兴兵戈,以诛暴 楚 。”《后汉书·独行传·谯玄》:“时兵戈累年,莫能脩尚学业。”《三国演义》第九六回:“今四方分争,兵戈方始,若復废法,何以讨贼耶?” 清 周亮工 《即席次韵赠信州周公鼎》诗:“兵戈十载后,穷巷远游人。”

兵火

指战争,战乱。《京本通俗小说·冯玉梅团圆》:“兵火之际,东逃西躲,不知拆散了几多骨肉!” 清 洪升 《长生殿·弹词》:“ 长安 兵火之后,不知光景如何?” 茅盾 《子夜》十:“现在大局就愈弄愈复杂了。大江的南北都是兵火。”

征尘

借指战争。 明 谢榛 《榆河晓发》诗:“征尘何日静,古戍几人闲?”

戈鋋

借指战争。 前蜀 杜光庭 《温江县招贤观众斋词》:“一方昭泰,四境乂安,疫毒无侵,戈鋋不作。” 宋 文天祥 《高沙道中》诗:“一伻与一校,幸不逢戈鋋。” 清 秦松龄 《满目》诗:“满目红旗载米船,西南何日罢戈鋋。”泛指争斗、冲突。 宋 邵雍 《观棋长吟》:“座上戈鋋尝击搏,面前冰炭旋更移。” 明 刘元卿 《贤奕编·证学》:“今人意见相左则衷起戈鋋;格调稍殊则眼分青白。”

白刃

借指战争。 唐 罗隐 《即事中元甲子》诗:“田园已没红尘内,弟姪相逢白刃间。”

兵革

指战争。《诗·郑风·野有蔓草序》:“君之泽不下流,民穷於兵革。”《陈书·虞寄传》:“且兵革已后,民皆厌乱。” 宋 苏轼 《策略一》:“国家无大兵革几百年矣。” 清 沈初 《西清笔记·纪典故》:“ 崇禎 末,兵革扰乱,帝於宫中习学骑马,左右扶掖以上,不数步即坠。” 梁启超 《中国地理大势论》:“ 中国 ,干戈之国也。统览数千年之史乘,其三十载不见兵革者殆希。”

战鼓

泛指战争。 清 曾国藩 《祭汤海秋文》:“是时 淮海 ,战鼓殷酣。”

兵马

借指战争,战事。 唐 杜甫 《出郭》诗:“故国犹兵马,他乡亦鼓鼙。”

锋镝

指战争。《南史·刘怀敬传》:“又詔故 晋寿 太守 姜道盛 殞身锋鏑,可赠给事中,赐钱十万。” 宋 梅尧臣 《和颖上人南徐十咏·铁瓮城》:“前朝经丧乱,曾是轻锋鏑。” 清 刘大櫆 《〈朱子颍诗集〉序》:“其出入师旅,屡经锋鏑之危。” 李一 《荆宜施鹤光复记》:“ 荆州 弹丸一城,谓能抵御义师,倖免锋鏑,吾知其难。”

戈甲

指战争或军队。 前蜀 杜光庭 《马尚书本命醮词》:“况封畿戈甲之餘,壠亩榛芜之后,疲羸未復,疮痏未平。”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二:“阴风恶,戈甲遍荒郊,杀气黯青霄。” 清 顾炎武 《表哀诗》:“欲求 防 墓处,戈甲满江潯。”

戈戟

借指战争。 唐 胡曾 《咏史诗·流沙》:“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敦煌曲子词·菩萨蛮》:“自从宇宙兴戈戟,狼烟处处獯(燻)天黑。”

五兵

指战争。 南朝 梁 刘孝标 《金华山栖志序》:“ 左元放 称此山云:'可免洪水五兵,可合神丹九转。’” 前蜀 杜光庭 《晋公太白狼星醮词》:“弓弢戢偃,雨顺风调,百穀有年,五兵永息。”

甲胄

指战争。 清 赵翼 《偶书所见》诗:“小则兴讼狱,大则兴甲胄。”

战云

指战争。 康有为 《大同书》乙部第一章:“ 印度 自上古 日王 、 月王 相争千载,战云已惨。”

矢石

指战争,打仗。《史记·晋世家》:“矢石之难,汗马之劳,此復受次赏。” 晋 葛洪 《抱朴子·逸民》:“ 孟子 不以矢石为功, 扬云 不以治民益世,求仁而得,不亦可乎!” 宋 曾巩 《本朝政要策·契丹》:“天子抑其言,而讲和之策遂定焉。自此边境去矢石之忧。”

斗争

指战争。后亦指矛盾双方的冲突、争斗。 唐 韩愈 《上巳日燕太学听弹琴诗序》:“四方无鬭争金革之声,京师之人既庶且丰。” 明 宋濂 《歙县孔子庙学记》:“壬辰兵起,而 歙 为鬭争之塲,官庐民舍,焚爇无遗。” 巴金 《关于〈海的梦〉》:“ 杨 就是小说里那个在抗 日 斗争中牺牲的英雄。”

金革

借指战争。《礼记·曾子问》:“ 子夏 问曰:'三年之丧卒哭,金革之事无辟也者,礼与?’” 孔颖达 疏:“人遭父母之丧,卒哭之后,国有金革战伐之事,君使则行,无敢辞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檄移》:“其在金革,则逆党用檄,顺命资移。” 清 林则徐 《将出玉关得嶰筠前辈自伊犁来书》诗:“中原果得销金革,两叟何妨老戍边。”

攻战

指进攻性的战争。《商君书·兵守》:“四战之国贵守战,负海之国贵攻战。”

战事

泛指战争。 瞿秋白 《饿乡纪程》十:“从前此地也算 中 俄 交界第一商埠,几经战事,凋敝不堪。”

鞭血

借指战争。 唐 鲍溶 《述德上太原严南书绶》诗:“终古鞭血地,到今耕稼繁。”

战机

泛指战争。 前蜀 韦庄 《题淮阴侯庙》诗:“能扶 汉 代成王业,忍见 唐 民陷战机。”

戈盾

借指战争。 明 方孝孺 《奉怀太史公》诗:“哀彼草昧初,遗黎困戈盾。”

金戈铁马

指战争,兵事。 唐 李袭吉 《为周晋王贻梁祖书》:“金戈铁马,蹂躪於明时。” 元 萨都剌 《登歌风台》诗:“ 淮阴 少年 韩将军 ,金戈铁马立战勋。” 清 李慈铭 《越缦堂读书记·旧唐书》:“旋閲《张巡传》,又觉凄然以厉,庭柯振动,有金戈铁马之思。”亦作“ 金戈铁骑 ”。 清 汪琬 《〈苑西集〉序》:“我 太祖 、 太宗 发祥之址,与夫金戈铁骑百战创业之区,皆所跋涉而导从。”

弧矢

指兵事,战乱。 唐 杜甫 《草堂》诗:“弧矢暗江海,难为游五湖。” 元 高文秀《渑池会》楔子:“奉命离京出帝都,驱驰鞍马又当途。只因玉璧亲临 赵 ,弧矢之间显丈夫。”

戎衣

指军旅之事;兵事。 唐 李涉 《送孙尧夫赴举》诗:“自説 轩皇 息战威,万方无復事戎衣。”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庚戌广州新军举义记·黄士龙之调处与旗兵之激变》:“水提督 李準 主张劝諭归营了事,倘新军不允,则惟有以戎衣相见。”

金甲

借指兵事。 宋 秦观 《郭子仪单骑见虏赋》:“谓令公尚临於金甲,想可汗未厌於寰瀛。”

壁垒

借指战事。 明 卓尔堪 《招宝山》诗:“几年无壁垒,估客渐停橈。”

边烽

指代边境上的战事。 南朝 梁 徐悱 《白马篇》:“闻有边烽急,飞候至 长安 。”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戎昱》:“ 宪宗 时,边烽累急,大臣议和亲。” 明 冯梦龙 《女丈夫·红拂投主》:“金戈纷逐,铁马争驰,眼观邉烽四起,指日 西京 累卵危。” 清 顾炎武 《二月十日有事于欑宫》诗:“贼马与边烽,相将溃 中夏 。”

刀兵

指战事。 唐 杨巨源 《失题》诗:“山河空道路,蕃 汉 共刀兵。” 元 高文秀《渑池会》第三折:“可将十五城与我为寿,免两国之刀兵。” 清 杜浚 《悲哉行赠余子生生》:“悲哉 余生 ,遭世之乱,不在于刀兵水火,而在于斯人之喜怒哀乐皆失其正而倒用其情。” 丁玲 《母亲》四:“刀兵也许有的。五姑妈,说不定那些话应验了,不是说要赶走 满清 么,要打也总往京里去。”

师旅

指战事。《汉书·昭帝纪赞》:“承 孝武 奢侈餘敝师旅之后,海内虚耗,户口减半。”《魏书·安丰王延明传》:“频经师旅,人物凋弊。” 唐 陆贽 《奉天请罢琼林大盈二库状》:“天衢尚梗,师旅方殷。” 清 刘大櫆 《朱子颖诗序》:“其出入师旅,屡经锋鏑之危,非 子颖 之能行乎患难也。”

鞞鼓

借指战事。 唐 独孤及 《唐杨公遗爱碑颂》:“刚毅公廉,仁明爱人,起鞞鼓间,为 唐 循吏。”

事役

指战事。《三国志·吴志·鲁肃传》:“ 周瑜 病困,上疏曰:'当今天下,方有事役,是 瑜 乃心夙夜所忧。’”

连烽

喻战事。 清 徐旭丹 《兵船行》:“一朝连烽迷海道,帆檣如山倏然倒。”

兵役

指战事。《后汉书·质帝纪》:“兵役连年,死亡流离。” 宋 叶适 《故大理正知袁州罗公墓志铭》:“其在 袁州 , 开禧 兵役猝起。”

秋战

指秋季防御外族骚扰边境的战事。 唐 武元衡 《秋日对酒》诗:“春耕事秋战,戎马去封陲。”

大役

指战事。《国语·晋语五》:“国有大役,不镇抚民而备钟鼓,何也。” 韦昭 注:“役,事也。”

烽鼓

借指战事。 南朝 梁 沈约 《齐故安陆昭王碑文》:“ 晋 宋 迄今,有切民患。烽鼓相望,岁时不息。”

兵械

借指战事。《史记·律书》:“六律为万事根本焉。其於兵械尤所重,故云'望敌知吉凶,闻声效胜负’,百王不易之道也。” 司马贞 索隐:“《易》称'师出以律’,是於兵械尤重也。” 元 吴莱 《方景贤回闻吴中水涝甚戏效方子清侬言》诗:“自从 唐 季来, 吴 越 无兵械。”

战斗
血战

指非常激烈的战斗。 唐 杜甫 《送灵州李判官》诗:“血战乾坤赤,氛迷日月黄。”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一:“是役 明 以万餘人当我数万众,虽力屈而覆,为 辽 左用兵以来第一血战。”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一卷第六章:“看情形,明天要有一场大的血战啦。”

浪战

指无取胜可能的战斗。《朱子语类》卷一○六:“当时事未定, 江 上汹汹,万一兵溃,必趋 长沙 。守臣不可去,只是浪战而死。” 明 唐顺之 《与胡梅林总督书》之四:“若不用檯营之説,明日再战,恐又如前之奔耳!虽十战亦復然,所谓浪战也。”

仗火

指战斗。 郭沫若 《金刚坡下》三:“﹝他﹞又说仗火打得很紧,如果他是战死了,要我替他守寡,不要嫁,把儿子抚养成人,替他报仇。”《中国歌谣资料·送干粮》:“包干粮,送给你,裹单衣,捎给你……你把仗火打的好,也有为妻一份力。”

龙战鱼骇

喻战争激烈。《中国近代思想史参考资料简编·驳革命可以生内乱说》:“以视 建武 元年以后,十二年以前,龙战鱼骇,盖不侔矣。”

龙血玄黄

喻战争激烈,血流成河。语出《易·坤》:“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高亨 注:“玄黄亦可读泫潢,血流甚多之貌。” 周素园 《贵州民党痛史》第三篇第十七章:“当是时,龙血玄黄,战争方始,革命工作,热烈进行。”亦作“ 龙战玄黄 ”。 茅盾 《回忆之类》:“不过,当那一声焦雷打到我们面前时,童稚之心也曾欢喜而鼓舞,也曾睁大了惊异的眼睛,痴望着'龙战玄黄’的天地,好像这一切本在意中,要来的总归要来,而现在是终于来了而已。”

战乱
甲兵

指战争;战乱。《左传·哀公十一年》:“胡簋之事,则尝学之矣;甲兵之事,未之闻也。” 汉 袁康 《越绝书·内传陈成恒》:“其君愚而不仁,其大臣伪而无用,其士民有恶闻甲兵之心。” 唐 杜甫 《夜》诗之二:“甲兵年数久,赋敛夜深归。” 宋 陈与义 《夜赋》:“腐儒忧平世,况復值甲兵。” 元 萨都剌 《过居庸关》诗:“上天胡不呼六丁,驱之海外消甲兵?” 明 郑善夫 《秋夜》诗:“独客尚未送贫贱,四方况是多甲兵。”

避秦

指躲避强暴或战乱。《元人小令集·梧叶儿·天台洞》:“夕有猿敲户,朝无客扣门,见几个捕鱼人,犹自向山中避 秦 。” 清 李渔 《奈何天·狡脱》:“我们参禪原是虚名,避 秦 乃其实意。” 李大钊 《警告全国父老书》:“乃若 安南 亡于 法 , 朝鲜 并于 日 ,其墐户无天,避 秦 无地之惨剧,尤为见者心酸,闻者发指。”

玄黄

指战乱。 清 春梦生 《维新梦》:“玄黄世界羣龙舞,黑白棋枰万马腾。”

旌麾

借指征战;战乱。 三国 魏 曹植 《离思赋》:“欲毕力於旌麾,将何心而远之。” 唐 虞世南 《从军行》之一:“结髮早驱驰,辛苦事旌麾。” 清 杜浚 《初闻灯船鼓吹歌》:“九州富庶无旌麾, 扬州 之域尤稀奇。”

烽燧

指战乱。 元 周昂 《晚望》诗:“音书云去北,烽燧客愁西。” 清 冯桂芬 《费树臣饮马长城小影序》:“﹝洎庚申之难﹞侧身波涛烽燧之中。” 郭沫若 《骆驼集·访日杂咏六》:“八年烽燧生灵苦,两弹铀鈈井灶空。”

鸣镝

借指战乱。《晋书·后妃传论》:“中原陷於鸣鏑,其兆彰於此焉。”《南史·宋宗室及诸王传论》:“虽鸣鏑之酷,未极於斯。” 宋 王安石 《英德殿上梁文》:“儿郎伟,抛梁北,边头自此无鸣鏑。”

刀火

指战乱。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王昌龄》:“以刀火之际归乡里,为刺史 閭丘晓 所忌而杀。”

急兵

指突然发生的战乱。《晋书·天文志上》:“七星七星,一名天都,主衣裳文绣,又主急兵盗贼。”《南史·宋元凶劭传》:“始 文帝 未崩前一日甲夜,太史奏:'东方有急兵,其祸不测,宜列万人兵於 太极前殿 ,可以销灾。’” 宋 司马光 《范景仁传》:“ 景仁 上执政书,言继嗣不定,将有急兵。”

浊烟尘

指战乱。 清 孔尚任 《桃花扇·拒媒》:“清 江 隔断浊烟尘,兰署里买香薰。”

烽驿

借指战乱。《北史·郭祚传》:“边郊多垒,烽驛未息,不可於师旅之际,兴板筑之功。” 唐 崔珝 《授李丕鄜州节度使制》:“禁暴安人,克靖烽驛,秋曹贰宪,再饰旌旄。”

兵法、兵书
马法

即 司马穰苴 兵法。《文选·扬雄〈剧秦美新〉》:“方《甫刑》,匡《马法》。” 李善 注:“《马法》, 司马穰苴 之法也。” 唐 韩愈 李正封 《晚秋郾城夜会联句》:“农书乍讨论,《马法》长悬格。”

兵钤

指兵书;兵法。 汉 刘向 《列仙传·吕尚》:“﹝ 吕尚 ﹞钓於 磻溪 ,三年不得鱼……已而果得大鲤,有兵鈐於鱼腹中。” 唐 杨炯 《唐右将军魏哲神道碑》:“研几册府,金縢玉版之书;索隐兵鈐, 玄女 黄公 之法。” 唐 李德裕 《论田牟请许党项仇复回鹘嗢没斯部落事状》:“臣等虽不习兵鈐,昧於边事,然酌其物理,情实可知。”

鬼书

指神秘莫测的兵法。 汉 王充 《论衡·自然》:“ 张良 游 泗水 之上,遇 黄石公 授 太公 书,盖天佐 汉 诛 秦 ,故命令神 石 为鬼书授人,復为有为之效也。”

玄女符

指兵法或兵书。 唐 孟郊 《献汉南樊尚书》诗:“心开 玄女 符,面缚清波人。” 唐 刘禹锡 《和董中庶古散调辞赠尹果毅》:“读得 玄女 符,生当事边时。”参见“ 玄女 ”。

龙韬豹略

指兵法。 明 宋濂 《走笔送金贤良》诗:“蛋雨蛮烟十年梦,龙韜豹略一生心。” 明 刘基 《次韵和谦上人秋兴》之一:“龙韜豹略痴儿戱,穠李夭桃猛士门。”

阴符

泛指兵书。 唐 杜甫 《哭台州郑司户苏少监》诗:“从容询旧学,惨淡閟《阴符》。” 明 张以宁 《过辛稼轩神道》诗:“岁晚《阴符》仙蠹化,夜寒雄剑老龙吟。” 清 吴伟业 《送杜公弢武归浦口》诗:“牀头真诀幸犹在,肘后《阴符》復何有。”

黄石书

指 黄石公 授与 张良 的兵书。世称《黄石公三略》。 明 陈子龙 《壮游行》:“或授 黄石 书,且遇採药翁。”

玄女符

指兵法或兵书。 唐 孟郊 《献汉南樊尚书》诗:“心开 玄女 符,面缚清波人。” 唐 刘禹锡 《和董中庶古散调辞赠尹果毅》:“读得 玄女 符,生当事边时。”参见“ 玄女 ”。

虎略龙韬

兵书的代称。亦指用兵的谋略。 明 刘基 《悲杭城》诗:“一朝奔迸各西东,玉斝金杯散蓬蓽。清都太微天听高,虎略龙韜缄石室。” 明 沈鲸《双珠记·军门优恤》:“虎略龙韜虽闲习,未必功成翻掌。” 郭化若 《奉和陈司令赐诗步原韵》:“雄图壮志千秋罕,虎略龙韜万众从。”参见“ 六韜 ”、“ 三略 ”。

谯国新书

指 曹操 所作的兵书。 清 钱谦益 《癸未四月吉水公总宪诣阙诒书辇下知己及二三及门谢绝中朝寝阁启事慨然书怀因成长句》之四:“ 驪山 旧匣埋荒草, 譙国 新书废短檠。” 钱曾 笺注:“《魏志·武帝纪》注:'《魏书》曰: 太祖 自作兵书十万餘言,诸将征伐,皆以新书从事。’”

土匪
趟将

指土匪。

蹚家

指土匪。 杨纤如 《伞》第十章:“那……那得等我找蹚家想办法。”原注:“蹚家,即土匪。”

蹚将

指土匪。 姚雪垠 《长夜》五:“他带着劝勉的口气说:'你为啥不去吃粮呀?当蹚将的下场终究不好呢。’”

牙兵
牙军

即牙兵。《旧唐书·裴度传》:“ 魏博 节度使 田季安 卒,其子 怀諫 幼年不任军政,牙军立小将 田兴 为留后。”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十四:“本府有牙军八千人,丰其衣粮,动要姑息,时人云:' 长安 天子, 魏 府牙军。’”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二章第七节:“﹝ 田承嗣 ﹞选强悍人一万充卫兵,称为牙军,给养特别优厚。”参见“ 牙兵 ”。

牙士

即牙兵。 明 冯梦龙 《智囊补·上智·刘志淑》:“中官 毕真 ,逆 濠 党也,至自 江西 ,声势翕赫,拥从牙士,五百餘人。”参见“ 牙兵 ”。

牙中军

即牙兵。《旧唐书·罗威传》:“ 魏 之牙中军者,自 至德 中, 田承嗣 盗据 相 、 魏 、 澶 、 博 、 卫 、 贝 等六州,召募军中子弟置之部下,遂以为号。”参见“ 牙兵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