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些在阅读中被疗愈的伤痛

 终身跨界 2022-10-04 发布于安徽
公众号五周岁生日会正在报名,最纯粹的原创音乐现场:庐山面目乐队首场演出门票预售开始。每一位读者都应该至少参加一次生日会,而今年的生日会是五年来最特别也最难举办的一次。
这是庐山面目的真面目第763篇原创内容,2022年第59
本篇的主题是那些需要被疗愈的伤痛。
这几天读完了雅各布森所著《存在主义心理学的邀请》。作者是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社会学系存在主义和社会学研究中心教授,还是一位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师。
这本书的中文书名翻译的不太好,英文原名为invitation to existential psychology,现中文名是完全直译的,显得过于学术化和难以理解,会让人望而生畏。考虑到心理学在国内的普及程度,我觉得如果翻译成走进存在主义心理学的世界也许会更好一些,显得带有一些普及的含义,也许会让更多的人产生兴趣。
还好我没有因为这本书的名字而错过,在我看来,虽然这本书颇具学术氛围,但内容和字句间,带有很强烈的身心疗愈作用和效果,通过存在主义心理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世界、理解人生,让我们能够对于那些带给我们伤痛的人和事,有多一份清醒的认识、远一些观察的视角、浓一度自我的关爱、深一层生命的宽恕。(这句话越看越喜欢)
我觉得在阅读这一类书的过程中,了解存在主义心理学的范式和与其他心理学流派的区别,并不是绝大多数阅读者更应该关心的,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书中叙述有哪些触碰到了我们内心的痛点,或催人泪下,或深感认同,或恍然大悟,甚至不忍直视。
对我来说,下面的字句是我不应该忘记的。
什么是生命能量?
第一种观点,生命能量可以被视为纯粹的生物学现象。就像不同的蒲公英有不同的高度、强度和生存能力。不得不说这是纯粹的生物学视角,从生物学的角度看待生命能量。这种观点得到了遗传学事实的支持——长寿似乎是家族遗传的。显然这不是存在主义心理学的解读。
第二种观点,生命能量被视为存在主义或生物精神的现象。生物层面和精神层面存在的王国里得到统一。通过精神层面,我们理解了人类对更高意义的寻求。比如勇气就是生命力的一种表现。生命力下降会导致勇气下降。尽管生物能量在人类生活中确实非常活跃,但人类如果没有目标、意义和意向,就无法发挥有机体的功能。
所以在存在主义心理学看来,生命能量必须被视为一种生物精神现象,一种整合了生物性、精神性和意向性的力量。
人生大问题,有四个不同层次的存在结构:
第一,我们终有一死。
第二,在决定性时刻,我们是孤独的。
第三,我们不得不选择自己的生活。
第四,我们要在一个没有意义的世界中努力创造意义。
这四种基本处境构成了一个存在结构,是我们存在的前提,每个人生下来都要落入其中。
人类所有的激情和努力都是为自身的存在寻找答案。
作为人类,我们面临一个关乎自己生活的重要选择。你可以说,我要像其他人一样,做别人期望我做的事,努力像其他人一样存在。你也可以说,我相信对我来说,有些选择比其他选择更重要、更合适、更正确。
在存在主义心理学中,后一种选择被称为“本真地生活”。(让我不得不联想到我们公众号的名称:庐山面目的真面目)
本真意味着真诚或真实。也就是说,按照自己内心的信念、信仰和价值观来生活。
如果一个人拥有他的自我,并以自己的想法来塑造这个自我,那么他的生活就是本真的。
本真是每个人都有能力实现自己的潜能和可能性。本真地生活,就是要认识到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并接受它对个人的影响。
许多人似乎一直都过着某种肤浅的生活。他们从一项活动到另一项活动,扮演着被要求的角色。这些人似乎忘记了生命的深层意义,似乎不清楚他们为何来到这里。他们机械地扮演着各种角色,表现出在别人的期待中他们应有的态度。
海德格尔说,当我们根据他人的期望来指导自己的生活时,我们活着就是为了追随“常人”。
然后在某个时刻,有些恩可能会经历突然的觉醒,仿佛被戏剧般地召回到生命中。
海德格尔提出良知的呼唤——让我联想到王阳明的致良知——指的是个人内心深处的呼唤,基于个人本真,挣扎着显现,并唤醒自身其他部分。
一个人怎样才能认真对待自己的生活,同时不被生活的反思所累呢?答案是“决断”。决断的特点是果断、坚定和决心。是就是,不是就不是。决断意味着清晰性,它往往是在艰难的生活经历之后形成的。这样的人才能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决断与一个人保持专注和专一的能力有关。
如果忽视了自己重要的生活目标,一个人就会变得不幸福。他们以错误的方式生活,对某些东西有着强烈的渴望,但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他们无法实现愿望。这就会带来痛苦。
痛苦是一种疼痛的状态和体验。痛苦的概念包括了从轻微的不适到无法忍受的剧痛。
痛苦包括了好几个方面:身体痛苦、心理痛苦、社会痛苦、精神痛苦。
对待痛苦的方式也分为四种:
把痛苦视为可以控制或征服的东西;
把痛苦视为可以与之对话的现象;
把痛苦视为一种积极的挑战或礼物;

把痛苦视为你完全无法左右的命运。

焦虑与爱不会共存于同一空间,有爱的地方,焦虑便会被驱逐出境。

现代社会的焦虑大大增加了,但爱却变少了,人怎么能不会普遍的痛苦到无法忍受,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网络又催生和放大了这样的问题。
大多数人的生活建立在三个基本假设之上:
1.世界基本上是仁慈的。
2.世界是有意义和可预测的。
3.我是有价值的。
总结为一句话:“我是生活在一个仁慈和有意义的世界上的好人”。
一旦三个假设中,有一个甚至更多被打破,人对生活和世界的基本期望就会遭到破坏。人就会丧失对世界的信心,并发现很难确定应该思考什么或相信什么。
受到打击的个体失去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也失去了自己的一部分,与之相连的那部分。这被叫做存在性丧失。与亲近的人关系破裂,失去珍爱的东西,都会使一个人的心灵陷入悲伤,这个人的存在变得支离破碎。
失恋之所以会让人痛不欲生,因为在爱中,两个人建立了一个公共空间。如果一个人离开了,被离开的那个人相当于失去了自己的一半。所有的丧失都相当于存在的收缩。
这本书中大量引用了那几位我深受影响,为之惊叹的哲学家的名字:尼采、克尔凯郭尔、萨特、海德格尔。
我对存在主义心理学的判断是,相对于人本主义,多了一点点社会性,少了一点点对个人无限的鼓励。其实这对于非专业的人来说,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够带给我们什么。
最后想说的是,我在对这些文字的阅读中,觉知到自己内心深处被触碰和治愈。希望朋友们在读完之后,也能够有类似的感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