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脚印(一)幸运1.暖窝》 || 作者 吴建烈

 天南地北会宁人 2022-10-04 发布于上海

脚印(一)幸运1.暖窝

作者    ‖    吴建烈


年老闲暇,面对现今国家如此强盛,社会全方位长足发展,人民生活幸福,安居乐业的局面,会情不自禁地回顾往事;个人经历、家庭变故、亲朋邻居、时代变迁……这种回味既是生活的一部分,又是一种精神乐趣。那怕是过去的艰难岁月,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奋斗精神,创造新生活的积极性。回味更是对现代社会发展进步的热切欢迎和拥抱。

人们在教科书和阅读资料中知晓社会宏观历史,却对当地曾经发生的事和身边人的过去了解甚少,原因是缺乏文字记载,但身边人的经历是对时代宏观特征的微观注释。因此我不妨把一些往事记述下来,后人也知道今天的民富国强,幸福生活是前人一辈一辈、一个阶段一个阶段怎样拼搏过来的,期间的人和事,可能会引起共鸣,引起思索,加深对宏观历史讲述的理解。回忆是时间给我的最丰厚的礼物。

人生路漫漫,足迹无法计数、深浅不同。对我记忆中较深的几个印记赘述如下。

(一)幸运

每个人的一生,总有顺利和曲折,那怕是比较曲折的人生,总遇到过幸运的人和事,不然的话,那就连一丁点幸福感都没有。回首往事我有那么多的幸运永远暖在心里、蕴藏在记忆宝库里,保证和帮助,激励和促进着我的成长。

1.暖窝

我于1939年12月24日(农历11月14日)出生在会宁县南三里铺吴家河圆咀山下的农户人家。祖父兄弟五人,我祖父行四,祖母张氏。大家庭后分为五房,分家时祖父已去世,父亲才十一岁,叔父七岁。父亲吴荫梓,母亲和祥。叔父吴荫榆(后改名吴纪纲),叔母张兰英,我是家中第六个成员。祖母张氏,会宁县丁家沟乡张庄人,是曾祖母的娘家亲侄女。祖母个头很高,身强体壮,颜面红黑,勤劳能干,人缘极好。在大家庭中,祖母是几十口人的主厨。我是长孙,小时候与祖母身影不离,是在祖母怀里长大的。清晰地记得,祖母把我的尿在火炕上煨热,给我泡脚,用土法治疗冬天皲裂溃烂的脚腕子。父亲在县城南关做粮食小生意,叔父当兵。

祖母又是地里干活的主要劳力,把我在家和田地之间背来背去。如果亲朋送来水果等,祖母总要给亲房孩子们分食。她说:“大家吃了有人情,自家吃了填茅坑。”祖母没有女儿,就拿两个儿媳做女儿待。因为父亲兄弟两个,地方政府就摊派一个壮丁当兵,兄弟二人争着要去,祖母决定送叔父去,留下父亲撑家。

抗日战争爆发后,叔父所在部队被编在中国抗日战争第八战区,抗战胜利后叔父回家务农。父亲是在乡间人说戏的戏本子里识的字,叔父在部队做勤务兵识的字。都达到写信、记账的水平。父亲精明能干,会经营,乐于助人济困,1960年大饥饿年代,我们家得到过父亲早年接济过的人的反馈相助。1948年在父亲的粮食斗铺里,我亲眼看见县衙役要抓五爷的毛驴当差,叔父一拳将衙役打倒后赶着毛驴逃跑。听母亲说的顺口溜:南关开店买饭,东关做官为宦,西关种瓜栽蒜,北关的人晒太阳闲转,就是当时会宁县城的社会风貌。所以小生意多在南关。

就是这样一个贫穷但都勤劳、朴实、正义、和陸的家庭给我打上了人生底色。父亲眼界开阔,供我读书从未中断,家庭是我成长的暖窝。




吴建烈:男,1939年生,中共党员,会宁县会师镇人,中学高级教师。1961年毕业于甘肃师范学院,分派至会宁一中任教,1968年5月任会宁一中校革命委员会副主任。1969年3月主持开办会宁城关中学(二中前身)任校革命委员会副主任。1977年2月以校革命委员会副主任职务主持恢复会宁一中。2000年5月退休。执教40年,任副校长兼教导主任32年,吴建烈同志勇挑重担,筚路蓝缕、艰苦办校,奠定了会宁一中、二中陇上名校的坚实基础。曾被评为甘肃省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退休后,分别任兰州成功学校首任校长、河西成功学校首任校长(武威),成为会宁籍人踏入省城开展民办教育第一人。2018年12月19日 来自:关于会宁县功勋校长功勋教师评审结果的公示(摘录)。


大家都在看

这个秘密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