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逆天而行 强弩之末 二战日本海军战略得失分析

 张洪清 2022-10-04 发布于北京

华盛顿海军条约对日本来说有利有弊,最大的利益在于英美事实上给了日本一双在远东自由行动的手。当然这是政治上的,对于海军来说却非常的尴尬。

日本海军内部分条约派和舰队派,对于两派来说海军条约都有充分的理由签署或者拒绝。

对于条约派来说,国家处于贫困,军事预算已经超越40%,根本没有能力完成梦幻的八八舰队。而且即使完成了这个八八舰队也不见得对英美有平衡的能力,不如在现实的基础上约束英美可能的海军规模来得合算。

图片

对舰队派来说,七成海军根本不可能有自保的可能,尤其英美国防工业远超日本,借用麦帅一句名言只有陆海军平时精强才能政治加分,临战再加强只会招致进攻。更何况历史证明日本根本没有扩军的实力。

不管舰队派怎么说条约签署了,海军只有接受的命。然后如何在七成海军的基础上对抗美国海军就成了此后近20年长期困扰他们的课题。

图片

对于建军时间不长的日本海军来说,可以借鉴的经验就是日清,日俄两场胜利。这两场胜利都是通过主力舰队决战来决定大局,尤其日俄战争更有借鉴意义。

日俄战争,在旅顺的俄太平洋舰队对应美国的远东舰队,俄第二太平洋舰队对应从美国本土出发经过加强的太平洋舰队。这样无论是地理还是海军势力上都有相似之处。

这样著名的九段战应运而生,通过沿途不断的削弱美国舰队,从而使美国主力舰队实力下降到七成以下。最后通过主力舰队决战击破,要求美国割让菲律宾成了日本海军战略规划者交出的答案。

图片

这个方案其实不能说不合理,事实上美国对应的作战方案也有对应,即一次性把主力舰队派到菲律宾支援陆军击破日本海军的计划。

还有就是后来美国陆军对这段时间能否坚守菲律宾的疑问,而改变的放弃菲律宾寻求长期的作战计划。从此日美在太平洋上隔海对持直到珍珠港事件发生。

由于日本海军规模被限制在7成以下,主力舰的建造和辅助舰的建造也是先后被限,日本就开始走上一条不惜牺牲轻型舰只稳定性多功能性也要强化舰队战武装的道路。虽然轻型战舰尤其是驱逐舰大型化是大势所趋,但是如日本这么彻底的也少见。这个思路同样出现在之后的苏联海军身上,看来后起海军强国要追上先发海军强国实属不易。

图片

日本海军在二战的表现防空差,反潜差,护航效率低下不是没有原因的。

二战尤其护航战可以说就是一场数字战,比如日本为了维持国内至关重要的钢产量就必须要从海外输入原料,但是要维持甚至扩大钢产量就必须扩大ABC三种船的总吨位。但是为了维持这个总吨位就必须要有强有力的护航体制,可惜的是日本根本没有这个能力建立起来。参考英美经验,建立这种体制需要大量的轻型战舰和飞机。

这样就成了个死循环,为了维持军工民需要钢,建造货船也要钢。而货船不断的被击沉就必须用大量的钢去弥补,不然没货轮就没有钢。然后维持这个体系运转的海军却是没有能力加以保护,那么造货轮要的钢就只能从军工和民需里扣除,到1944年末日本国内钢原料供应就见底,只剩最后的32万吨那种平时想象不到的地方(铁门,铁锅)这种。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