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爷爷并不老——写给2022年的重阳节

 京都闻道阁 2022-10-05 发布于北京

本阁作者文集:崔桂忠  杨德振  师利国  

曹旭  易书生  彭化义  赵萍 
文丨杨德振

今天是重阳节,十天前,孙子出世了,我一下子升为“爷爷”了,更加沉实了我过这个节日的份量;对于这个一生惟一会“终身制”的“官衔”和称谓,我既欣喜又有点小失落;欣喜的是,又一代人出生,代表着杨氏子孙人丁兴旺、血脉传承,后继有人;小小的失落是自己仿佛一下子变“老”了,成为了爷爷,心有不甘,心有不服。

在人们的印象中,凡是被叫做“爷爷”的,不是七老八十、拄着拐杖的,便是瘦骨嶙峋、老态龙钟的,哪有像我这样尚能在篮球场上打三个小时篮球比赛、疾步如飞的、还可以连续做四十个俯卧撑的?!还哪有像我这样一天能走1.2万步、吃三大碗米饭的?!所以,从辈份伦理上,我接受了做爷爷的事实与荣耀,但从生命年轮上,我始终不认为自己是“爷爷”级的体能和心态;始终认为生命蓬勃,质地硬朗,英气逼人,锐气更是不可阻挡,不输给任何年轻人。
爷爷并不老,“爷爷”的称呼不是老年人的专用词;首先值得说的是身体,各项生理指标基本保持着年轻时状态,没有“三高”,没有痼疾,至今还保持着一个“完人”──没有任何身体部位“修修补补”过;这得益于长期的主动运动和有意识的锻炼。吃的方面,我很少忌口,不挑食,什么都吃,但不多吃。年轻时曾暴饮暴食过,一顿饭吃了十二碗干饭,还有一餐饭三个人吃了五斤腊肉、两罐午餐肉;后来渐渐明白,没有什么东西比自己生命更金贵的,即使白吃白喝,也不能拿肚子、拿生命作赌具;及时醒悟后,从此变得十分自律了。一个人一旦有了自律的觉醒,再大的诱惑也能够控制得住;所以,体重一直保持在156斤左右,二十几年未变过,这是基本不老的体征,也是最值得“炫耀”的资本。
身体“不老”,跟着就会带着心态上的不老。我不会像有些五、六十岁的老人那样,不是愤世嫉俗、埋天怨地,就是看破红尘、一副老大不迈的样子,心肠越来越硬,心地越来越冷酷;相反,我对所有的人和事,依然保持着一份美好的看法和热情以及善意期待;哪怕曾经有人欺骗过我、欺侮过我、算计过我、诽谤挤兑过我、耽误过我、我都淡然视之,坦然待之,安然处之。我也从不认为自己有多了不起、拥有一技之长,能写点什么,就可以达到说服别人、教训别人、改变别人,从而改变这个世界模样的目的。
何时何地,既不要把自己看高,也不要把自己看低,更不要把自己看死和看得多高尚,把别人看得多低贱、多卑微、多猥琐,搞“两级”分化;“两高”“两低”的认识和走向,体现的是一个人格局与境界的搭建。而良好而稳定的心态形成却全部依赖于格局与境界的维度和广度。许多人身体未衰老,未老先衰的却是心态、心境、心智。这种“老态”比年龄上的变化与衰老更让人揪心和纠结。
一个人最重要的“不老”还是体现在精神上。精神饱满方能行稳致远;精神的内容很宽泛,忠诚、爱国、奉献、团结、勇敢、正义等是精神的体现,此外,悲天悯人、大德、大爱、大善、大孝、大舍,也是精神盈余的表现;它既是人道,也是天道的一部分;一个人不能因为自己曾受过不公正待遇或伤害就变得偏执、冷漠、无情,没有一点精神承担和奉献,放弃精神上的圭臬和涅槃;这样的话,即使身体充满无穷的活力,但给这个世界带来的依然可能是长嗟短叹或不满。所以,塑造精神长相、拓宽精神长度,才是一个人显得“年轻”的做法,也是一个人最应该做的事情,是一个人的最大“门面”和精神标识,不要因为年龄增大就变得暮气沉沉、灰头垢面;冷眼旁观一切世事,最少应该保持身心干净清爽,心境澄明清澈,成为一个让后辈们敬重的人,这些才能人们真正的、最大的一笔财富和精神遗产。
每一个人尤其是六、七十岁的男人,肯定都有我此时的心路历程和这个时点上的欣喜与失落;无论怎样,顺从己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充实地过好每一天,才是最重要的事情;在变老的路上,你我都是同路人,毋须焦虑、惶恐,也不必悲秋,人间正道是沧桑,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不管是当爷爷还是不当爷爷,在任何时候都要有一颗年轻的心和一种乐观的精神,只有这样,才不会“显老”。在此我想寄语小孙子,爷爷不老,正掐着指头算什么时候带着你一起去疯狂的玩呢?!
祝天下老人都拥有一颗年轻的心!快乐常在,健康相随。

二O二二年十月四日

读完本文顺便点下面的“在看”,以资鼓励!您的“转发”是我们前进的最大动力!

☆ 作者简介:杨德振,工商硕士、中国散文作家、广东作家、酒店职业经理人、心智研究专家,已出版八部著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