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族记忆》读书分享

 竹溪浣月 2022-10-05 发布于山西

江南

半月前诸文友相约:十月二日雅聚肥城书画院,分享张德珩老师《家族记忆》读书体会。今日如期进行,并荣幸得张老师赠书。对此书,我虽早有耳闻,之前却一直无缘拜读,恐相聚时不知所云。所幸风流大哥向来善解人意,知我顾虑,便事先将他所收藏《家族记忆》借与我读,心中甚是感激。

因个人对族谱所知甚少,且生性愚钝,文字功底薄弱,故对书中文字领悟较为肤浅,尚不能完全得其精髓。在此仅谈两点个人浅薄的感想,与诸位老师分享。

首先是对家风的感想。

德珩老师书中虽未提及“家风”二字,然字里行间,已将其严谨家风渗入其中。书之首页,便是路世明先生题字“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这已然道出古肥张氏的家风:忠厚为人,书香传世。

关于忠厚之家风,德珩老师并未有过多家溢美之词,只将那些真实而平淡的过往静静述说,其中含意,留与读者感受。如提及曾叔祖国芹公于抗日期间毅然辞去镇长之职,宁可种地谋生,亦不耻为卖国求荣、残害乡里之事。另记祖父过寿场景,热闹排场,族人、乡邻咸来祝贺,足见为人忠厚,受人爱戴。

忠厚为人,体现于家族中便是家和。这一点,德珩老师似乎也只是淡淡叙述,但浓浓亲情令人感动。提及大伯家三姐回家一事,书中写道:“有一年,三姐在北京参加糖果展销会,临近散会,请了一天假赶回家,在家只待了两个小时,没有亲热过来,最后一路哭着回的北京。”读至此,我早已泪目。

对于家风,德珩老师这样概括:提到张家,乡里乡亲说的最多的是“忠厚”、“和睦”。这不是一代两代形成的印象,是200多年间炼就的文化基因。

关于书香传世之家风,德珩老师说起家族不乏才人,且世代以书法闻名。书中言及祖父虽识字少,且耕作极其辛苦,但却言传身教,以仅知的几首诗词,启发教育后代读书上进。书中,德珩老师写道:“在他心里,书是神圣的,诗是神圣的。他把诗歌、谜语、故事都倒出来,就是让子孙做个有文化有知识的人。”

尤令我感动之处,是此篇末句:“祖父一辈子不会作诗,却把习文作诗的种子埋进了子孙的心田里。”德珩老师将“耕读”二字,再作唯美注解:所耕者,非只农田,尚有心田;所播者,非只米粟之种,尚有诗书之种。读后,我不禁动容,同时反思个人为人处世之不足。无论为人父、为人子,唯见眼前的苟且,鼠目寸光,全无长远之计。掩卷痛思,当及时勉励,莫待白发苍苍之时,空悲切。

其次是对德珩老师德才的感想。

德珩老师的文字,虽看似语言平淡,然其文中处处渗透着对长辈的尊崇与敬重。《不老的父母》一篇中,说起父亲的聪明能干和孝敬老人,自豪之情溢于言辞之间,亦从中深深感受到对父母的敬爱和关切。“父母健康长寿是儿孙之福”,以这句最朴实最发自内心的俗语作为本书的结句,老师之德,不言自明。

德珩老师以书画著称,这点无需赘述。我在书中所感受到的,是老师为学之道。编修族谱,搜集整理资料,极其耗神费力。德珩老师以对家族的责任感、使命感和严谨的治学风格,不辞劳苦,追本溯源,对每一个细节都严肃认真对待,其学者之风,令人钦佩。

本书语言风格平淡自然,清新雅致。如一位长者,端坐于家族这棵繁茂的大树下,慢慢地回忆,静静地述说。他讲述着家族之树的原原本本,枝枝叶叶;讲述着家族屋舍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讲述着家族人丁的诗书继世,忠厚传家。

祝古肥张氏家族兴旺,源远流长。

七律·德珩老师印象

江南

古肥张氏德珩兄,君子谦谦风骨清。

画毕梧桐金凤至,书成云海玉龙惊。

常围筵席斟茶盏,数欲躬亲满酒觥。

族谱传家流百世,但求大义不求名。





作者简介



尹贻坤,笔名江南,男,生于1971年5月,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人。热爱生活,喜欢文字,醉心自然,愿与诗文偕老。






舍长简介



流,原名冯昌红,后改为冯伟,男,汉族,1967年4月生于山东肥城。文史学者、业余作家。系中国先秦史学会、中国散文学会、中华诗词学会、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

文学创作以散文为主,兼及诗词。出版散文集《清且涟猗》《甲午书简》。主要学术研究方向:左丘明文化和肥城历史文化。主编、合编、参编和策划各类图书多部,其中正式出版13部;创办左丘明研究唯一专门杂志《左丘明文化》(省内部刊号),主编(执行)8期;在省级和泰安市级报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消息与通讯百余篇。多次荣获省市以上文学奖、新闻奖、社科奖。


为央视《魅力中国城》节目和大型纪录片《中国影像方志·山东卷·肥城篇》提供肥城特色历史文化咨询,并出镜后者访谈。2016年4月家庭荣获第二届全国“书香之家”称号。





主编简介



花非花


一个与文字为知己的女子。喜欢诗和远方,喜欢文学并热烈地追求着诗一样的人生。


“莫言性格多乖张,只把诗词当故乡”。






本期编辑:花非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