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必背瑶寨:美丽的瑶家源

 大公becnx9o9xv 2022-10-05 发布于广东

Image

1

太阳出来时,那歌声也起来了,啊啊咿咿的,粗犷而又富有韵味,在空旷的山谷上空回荡。举目四顾,蔚蓝色的天空中没有一丝云彩,阳光直泻在连绵起伏的山峰,映射出柔和的晨光。西面的山坡上有一片红豆杉,高大挺拔的身姿在绿林中显得如此出类拔萃,葱绿的叶片间摇动着刺目的白炽光芒,若是到了秋天,这些叶缝中会结出一粒粒鲜艳透明的红豆,像襁褓中婴儿天使般的微笑。而山脚下的水库,形成一湾湖泊,叫南水湖。湖水沉着而安祥,不断汇入其中的来自深山中的山泉使她越来越丰盈诱人。

进入瑶区,我就被这瑶山里粗犷的瑶歌吸引住了,虽然听不懂对面山上的瑶家放牛大叔唱的什么,但觉得这歌声本应是瑶山应有的。就跟那天空中展开羽翼飞翔的鹰隼、松林中活泼跳跃的小松鼠、山谷中盛开的五彩缤纷的山花、山涧中流动的淙淙作响的溪流和那半坡中建筑的层层叠叠的瑶家木楼一样,都是自然而然,天人合一的,它纯净质朴,让人有远离尘世的感觉。

据史料记载,瑶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由古代“长沙武陵蛮”部分发展而成。隋唐时期有“莫徭”之称,宋以后通称徭。大分散小集中,分布在广东、广西、湖南、云南和贵州5省(区)。乳源县境瑶族的来源,一是湖南,二是福建。县境瑶族有赵、邓、盘、冯、李、王、邝、黄、邵、庞、吴、郑、傅、赖、钟15姓,分别居住在必背、游溪、柳坑、东坪和方洞林场等乡镇的124条村寨,总人口不到2万人。

 必背、游溪、柳坑和东坪4个乡镇,如果用点线连接起来,正好是一个三角形。状如瑶家妇女的帆形三角帽。前3个乡镇几成一线,东坪则自占一角。然而瑶山无直路。无论从哪个点到哪个点,都是几十公里的羊肠小道。

上山到云端,下山到水边;

坐下能对话,见面要半天。

 必背歌谣,浪漫而又现实。却是道尽了瑶家路途的艰辛。在尚未修建公路的年代,瑶区通往汉区的几条小路,崎岖艰险,山高水长。建国至今,政府建起了10多条通往瑶区的公路,特别是京珠高速公路横跨东坪等瑶区,现在到瑶区已是寻常事。

Image

2

我们的汽车从乳源县城出发,一路青翠,不到一个小时就可到必背。

必背,原叫“鳖背”,是乳源瑶族聚居的一个镇。必背瑶族属过山瑶,是瑶族的一个分支,隋唐时期从湖南等地迁入。我们的车沿必背河而行,只见两岸石峰如刀劈斧削,雄奇险峻,层次分明,河水从谷底大大小小的石头上流过,清澈透明,泛起朵朵浪花。

车经过必背镇政府,径直沿一条狭窄的山间公路,往大山里开去。

朋友说,我们所要到的村,是必背镇所辖的一个自然村,叫大村,约有40多户、200多人口。瑶族村寨的规模都比较小,少的独户或三几户一村,多的也不过十户八户,几十户一村是不多见的,所以这个村有40多户人家,叫大村,已是名副其实的了。

还未进村,我就意识着这个瑶村与汉人村庄不同,汉人村庄一般在山下平畴之地,而瑶族山村却依山而建,大多建在半山中。来到村前,这村寨果在半山中,映入眼帘的是一排落有致的青瓦泥砖房,村寨周围是青翠的梯田,田里的庄稼已近成熟。村寨对面是高耸入云的大山,一条山溪蜿蜒而下,更映衬山村的质朴和秀丽。

朋友介绍说,过去,瑶民多住茅寮和杉皮木屋,其建筑特点既“简”又“散”。简则因陋就简,因地制宜;散是随心所至,不求规整。历史上的瑶族随山耕耘,迁徙频繁。居所既不固定,又何须扎下百年根基?况且山高路险,砖瓦建材来之不易。唯有就地取材,因陋就简,才是生存之道。而石头、茅草、杉皮、竹木是不缺的。建房的地台也无需苛求,甚至于斜坡陡坎也无需平整。只消在下方立起石桩或木柱,架上的横梁与坡地呈平,铺上木板,四周以竹笪为墙,上盖杉皮或茅草,门窗吱呀一开,便是风格独具的瑶家吊脚楼了。

朋友领着我往村寨里走去,边走边介绍说,我们现在看到的房大都是建国后建的,已用起了泥砖,不少还是红砖房,路面也已硬化。这些房子看似零乱,其实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各家门前窗外不要有障碍物,深居老林更需要视野开阔。毕竟,远山之外还有天啊!向往之情之于瑶族人,永不泯灭。所以,瑶家聚居的建筑群落,即便多间并列成行成栋,也是一栋高于一栋。有的后栋甚至高于前栋的屋脊。

我细细观察,果真如此,就像在大戏院看戏般,一排高于一排,谁也不挡谁的视线。

朋友带着我在村里走了一圈,道路很干净,村中一棵当梨树挂满了果。村里的瑶民并不多,听说大都上山干农活去了,年轻人更是外出打工,留下的只是老人、孩子。虽然仍保留着磨豆腐、酿酒的传统,但不少家庭都有了电视、摩托,昔日的打猎生活已渐渐远去。

我们随意走进一家,两个包着头帕的阿婆在门口坐着,整张脸刻满了皱纹,依依呀呀地说着瑶话。那温和的笑容显然是充满善意。进房就是做饭、烧水的火灶,四墙熏得黑黑的,火灶上吊着几条长长的熏肉。这是瑶家的传统,既作客厅又作厨房,旁边两厢才是住人。朋友低声解释说,这是比较困难的一家。

果然,又进了两家,几乎与汉家无异。进门是客厅,有沙发,有电视,其中一家还挂着西式婚纱照,厨房已另建在一侧,显得干净、卫生许多。

最后,进了一家门口挂着红色纸符的房,朋友说,这是瑶家师公的屋。厅的正墙上贴着青龙、白虎之类的牌位,墙角放着一串草扎的纸花,这是祭祀时用的,让人领略几分神秘。

我企图寻找出更浓的瑶家色彩的东西来,朋友看出了我的心事,说,到瑶区来旅游,没参加过“拜歌堂”活动,似乎枉走一遭。不过,“拜歌堂”并非年年都举行,不要说游客,连当地的瑶胞也有不少没参加过的。因而,举办“拜歌堂”那天,瑶胞们一个个喜滋滋地像过年,打扮一新,穿上了只有节日才穿的瑶族盛装。

朋友见我对瑶民的服装甚是新奇,便招手叫来一对瑶家男女,请他们换上瑶家服装。

我近前细看,只见男子用绣有花纹的蓝色布巾包头,在额前打结,头一分巾正中有桃花之图纹,耳戴银光闪闪的三角形耳环。上穿青蓝色短大襟衫,胸前及背后均嵌有青松图案。下穿宽大的大巷裤,裤长及小腿间,腿上扎白色绑腿,显得精神气十足。而女子头戴一顶似山字形的帽子,用薄板、竹片和白布扎成。上衣胸前和背后均嵌有一幅方形瑶绣,束一腰带,佩方孔铜钱数枚,下身用京乌布作绑腿,显得飒爽英姿。

朋友见我如此好奇,便笑着说:“瑶族妇女服饰最独特之处就是这贯头式的'挂衣。这种衣服前后襟各为整布一块,两肩处用10厘米左右宽的黑布连接而成。无领、无袖,两裉亦不缝合。从头顶向下套穿上后,两块布自然披落在前胸和后背。有趣的是,后背的布上大都用彩色丝线绣有一方印形图案。这个图案的由来,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

“什么传说?快给讲讲。”我说。

“很久以前,瑶王按照瑶家的传统习惯,出榜为宝贝女儿招得了一位英俊潇洒的女婿。一年以后,可爱的小外孙降生了,瑶王非常高兴。为了哄逗外孙,还常常把装有瑶家大印的木匣拿给孩子玩。那知女婿竟是垂涎瑶家山寨的莫家土司的儿子。他骗取瑶王的信任,乘机盗走了王印,并带领莫家土司兵攻打瑶王。瑶王没了印,一时调不来各寨瑶兵,结果被打败了。从此,为了不忘夺印之仇,为了使瑶家的大印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妇女们就在自己的衣背上绣上了瑶王的大印。”朋友是研究民俗的,说起来头头是道。

“那这顶三角形的帽子又是什么意思?这么高,这么大。”我指着女子头上的帽子问。

“这个呀,叫'盘瑶三角帽,吓虎一大跳’。这种三角帽是先用竹篾和麻藤编成帽型,然后蒙上布,精细地捆扎绣制而成的。不同年龄的妇女,要戴不同颜色的帽子。老年妇女戴青色的三角帽。寓意四季常青、长命百岁;中年妇女戴蓝色的三角帽,寓意风调雨顺、兴旺发达;年轻姑娘则戴花布蒙成的三角帽,寓意山花烂漫、前程似锦。帽上可以随心所欲地绣织各种花纹图案,诸如花鸟鱼虫、山川树木、狮龙麒象、锦鸡凤凰等,但唯独不能绣虎豹,因为传说三角帽本来就是用以驱逐虎豹的。”

朋友比划着,又讲了一个故事:“据说,盘瑶的祖先居住在深山密林里,那里人烟稀少,虎豹经常出没,伤人害畜。有一次,男人们都外出打猎了,家里只剩下妇女和孩子。可这天夜里老虎又偏偏闯进了寨子,扑窗扒门。妇女们被惊醒后,便用木棍、锄头等奋力驱赶老虎。可老虎不但未被吓走,反而更加凶狠地向她们扑来,情况十分危急。这时,勇敢的盘瑶妇女急中生智,顺手抓起火塘上的三角架,朝咆哮的老虎用力砸去,不偏不斜,正好套住了虎头,老虎被这奇怪的东西吓坏了,急忙转身逃走了。三角架保住了妇女和孩子们的生命,后来妇女们便依照它的样子制作了三角帽,寓寄逢凶化吉,万事如意。”

朋友说到这里,颇有感触地说:“瑶族人民是一个聪明的民族。试想想,在这深山密林中,吃的是自己舂出来的山稻米,喝的是用自种的山糯米酿制的苦爽酒,点的是松油火把,住的昏暗低矮破旧的泥砖屋;一年到头难得见到一个山外来客,更难得走出山外看看外边的世界。这样封闭落后的生活,如若再不自己积极地找乐,轻松轻松,热闹热闹,那就等于死水一潭,慢性自杀无疑。我极佩服瑶族同胞们,把这平平淡淡的日子,安排得红红火火。什么正月初一春节,初五'送懒日,初六'送神节,二月初一'禾必节,三月清明节,七月十四'鬼节,十月初一'尝新节,一年四季,几乎都有节目。节目越多,瑶胞们的精神生活就更加充实美好。充实美好的精神生活,的确能弥补物质生活的奇缺贫乏。”

我点点头:“整个韶关,只有乳源是唯一的少数民族县,应该把这些瑶文化好好保留,好好宣传,让更多的人来感受瑶文化的魅力。我觉得最好的保护方法,就是大力发展旅游,既能给瑶民们带来收益,又能增加他们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使下一代自觉而主动地学习本民族的精华,好好传承下去。”

我们走出村头,一群七八岁的小女孩欢笑着从我们面前跑过,像群吱吱喳喳的小鸟。我惊诧于这些瑶家后代一个个出落得如此清纯、秀丽,让人想起“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饰”的诗句,真乃是一方山水养一方人。

大村,无疑是我在多年的行走中,见到的最美的小山村之一。它有些像江南的小村,但却更加清秀,更加质朴,更贴近一片绿色的大自然。夕阳西下时分,我们就要离开大村,回头远眺,一条小径穿过村庄,弯弯地伸进山里。在莽莽的南岭中,还有多少这样的村落呢?

Image

3

在我印象中,住在大山里的人很少能走出大山,信息也相对闭塞。朋友告诉我,其实瑶民也是粤北的“客家人”,他们也有四处迁徙的天性。他们的远祖居住“南京十宝殿”,漂洋过海后到了广东的韶州。明代以后,因为灾荒和战乱,必背瑶胞又大批向广西、云南等地迁徙,后再流散到东南亚,并辗转迁移到欧美各国。正如珠玑巷是中原移民的中转站般,乳源必背是瑶家的中转站,更被海外瑶侨称之为“瑶家源”。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中国瑶胞长途迁徙,远涉重洋,历尽苦难,却始终不忘弘扬英雄先祖的荣耀和伟业。1984年美国瑶族华侨、华裔代表团曾专程回来寻根访祖,并到桂坑朝拜了“盘安山公”祖墓。为此,1986年6月在香港开幕的第一届国际瑶族研讨会闭幕式就放在必背举行。

19927月,万里无云,泛美航空公司的波音747喷气机从大西洋上空轰然划过。由原乳源县县长、全国政协委员盘才万率领的中国少数民族联谊团,访问了美国加利福尼亚、俄勒冈和华盛顿三州的瑶族同胞。

美国瑶民与中国瑶族是同宗共祖、一脉相承、同族源民族,目前分布地美国有2.7万多人。他们一致认定他们瑶家的根在中国。他们大都珍藏着《过山榜》、《家先单》和《祖坟墓册》等古籍资料。他们崇奉先祖盘王,在加州首府萨克拉托还有盘王神龛和盘王圣像。

有趣的是,联谊团说汉语时,美国瑶人听不懂。但说起“勉话”(即瑶话)来,竟能对答如流。特别是盘才万的瑶歌,更唱得他们一个个热泪盈眶。联谊团的人打趣地说:“瑶话比世界语还通用。”

从网上查阅相关资料可知,美国瑶族人共有3.6万人,其中相当部分祖籍源于“乐昌西山”或曰“乐昌”(今乳源县必背镇)。他们大多是1975年老挝战争时逃到泰国难民营,被关4年之后,又由国际难民署于1979年安置到美国去的;有的则是由亲朋戚友牵引到美国定居的。如今在美国定居的瑶族人来源于多个国家。祖宗地在乳源的赵建高是最早到美国定居的瑶族人,帮助过许多别国的瑶族人办理进入美国的手续。祖宗地在乳源的美国瑶族人李进清声称自己原来在老挝读大学,是因为不愿当兵而迁居到美国去的。

美国瑶族人李进清说,四五百年前,他们的祖宗因为天灾(也可能有“瑶疫”的原因)离开乐昌,离开广东,分流到云南、广西等地,然后到国外去。美国有一首瑶歌,大意是说他们的祖先从南京紫金山漂洋过海,一直到广东的“乐昌”才得到太平,可见瑶族华人的发源地“乐昌”当时的景况应该不错。

而乐昌旧县志(民国21年重修)的记载,也与瑶歌所说的相吻合,之中记载乐昌有瑶阜,位于乐昌东西二山(大瑶山),瑶族人很多,那里有一个瑶阜庙。县志所说的“西山”当时包括大洞、小洞、黄坪,与必背相邻。乐昌在历史上有一段时间叫“乳化城”,可见其与乳源地理位置上的接近。乳源的瑶族分为深山瑶、浅山瑶;东山瑶、西山瑶。“西山瑶”即“过山瑶”,国外的瑶族应属过山瑶。加拿大、美国、法国、泰国、越南、澳大利亚、缅甸、老挝等国都有瑶族人说自己的祖宗地是“乐昌”。

考察海外瑶胞的奋斗史,是我感兴趣的话题,完全是一部长篇小说的题材,限于篇幅,这里不作展开。

山高月小,清风徐来。

朋友沏了一壶清明前摘的瑶山绿茶,笑着对我说:“今晚咱们务虚一下,谈谈乳源的瑶文化与旅游如何?”

“老兄,陪了我一整天,不累啊,还有如此好兴致?”我说。

“我刚从云南丽江、湘西凤凰旅游回来,今天你又挑起了有关乳源旅游的话题,让我有所触动,正想找人聊聊。” 朋友熟练地洗了一下杯,然后给我倒上一杯香茶。

“行啊,咱兄弟俩好久没有坐下来好好说说话,今晚就聊个痛快。”我细品了一口,真是好茶。

“最近我看了一本书,说,文化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路径及水平很大程度上与该地区的文化相关。因此,我想,要研究一个地区的经济,必须研究该地区的文化,反之亦然。乳源自然景观独特,瑶文化源远流长,形成了独特的区域文化传统。这种独特的区域文化是乳源特定地理环境、生产方式等综合作用的结果,它一旦形成,反过来对乳源的经济产业结构、发展水平产生重要的影响。乳源要赢得发展优势,必须顺应全球经济文化一体化的趋势,认清自身的生态文化与人文文化优势,找准定位,确立切合本地实际的发展道路。

“你说的找准定位也很切题。有一个研究表明,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背后,都有一个特定的文化在起作用。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就有以岭南文化精神为内核的区域文化在起作用。从乳源的发展来看,经济建设同样与文化显示出了较大的相关度,乳源的经济发展水平与产业结构深深地打上了乳源区域文化的印记。除了生态旅游资源,你们乳源最突出的一个特色,就是瑶文化。

“没错。'南岭无山不有瑶’,南岭山地是中国瑶族的主要聚居区。乳源是广东省的3个少数民族自治县之一,在瑶族历史上也是重要的中转站、大本营和发祥地,千百年历史积淀形成的独具一格的瑶文化,正是乳源文化最鲜明的特色。在我们这里的瑶文化中,有以长鼓舞和盘王大歌为代表的歌舞文化,以龙犬图腾崇拜为代表的宗教信仰文化,以瑶族传统刺绣为代表五彩文化,以盘王节、赶鸟节为代表的节庆文化,以吊脚楼为代表的居住文化等等,几乎涵盖瑶族生产生活的一切方面,具有浓郁的民族特征和地域色彩。从历史演变进程来看,瑶族的活动区域曾遍及珠江流域及南岭地区,可以说瑶文化是粤北文化、岭南文化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弘扬瑶文化,对振兴岭南文化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真的是几天不见,当刮目相看。没想到,你说得一套套的,把瑶文化提升到如此高度。”我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

“哪里哪里,只是一点心得而已。”朋友被我说得似乎有点不好意思,重新换了一泡茶,再给我续上,“来,趁热喝。其实,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文化的经济化及经济的文化化已成为全球的一个大趋势。未来的区域经济竞争,大至一个国家、民族,小至一个县市,乃至一家企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的因素。因此,乳源必须跳出'小文化’的圈圈,在城建、旅游、工业等多领域有意识地增加文化含量,大力促进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合力打造文化经济强县。

我接过话题道:“没错。乳源的旅游资源与瑶文化是乳源独特的资本,也是未来乳源实施赶超战略的立足点。丹麦未来学家沃尔夫·伦森认为人类在经历狩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以后,将进入一个以关注梦想、历险、精神及情感生活为特征的梦幻社会,人们消费的注意力将从物质需要转移到精神需要。因此,乳源要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就必须充分利用自身的独特资源,抢先一步,促进区域文化与旅区域经济的结合,提升乳源工业经济中的文化含量,大力发展文化经济。现在的关键,就是如何将乳源的瑶文化、旅游文化等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朋友站起来,走了几步,说:“根据乳源实际,我认为,应着重培育生态旅游休闲文化和瑶文化两大产业。说具体点,第一,发展旅游休闲业,高扬生态旅游之帜。旅游是朝阳产业,但没有文化的旅游是没有灵魂的。乳源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应采取切实措施,增加旅游的文化内涵,将乳源的旅游业融入到周边省、市的旅游业大循环中,进一步打造粤北生态旅游休闲中心。第二,重视少数民族文化,打造瑶文化品牌。在县域文化建设上,注重保存和发掘原生态的瑶族风俗文化,以瑶族风情建设为核心,突出瑶族歌舞、瑶家民居、瑶山风光等文化亮点,着力打造乳源瑶文化品牌。我们要用创新的思维反观瑶文化,认为其不仅仅是县域文化发展的亮点,更是民族区域发展的一大产业资源,进一步利用乳源瑶山原生态的瑶族风情和自然风光,大力发展民俗文化旅游,将瑶文化由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使瑶族风情旅游成为乳源经济新的增长点。”

我回应说:“在这两点上,第二点才是你们的真正特色。瑶文化作为乳源县域文化的精髓,在提升民族经济质量方面的能动作用不可忽视。你们在县域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要十分注重提高瑶文化对经济的参与度,努力培育有瑶族特色的经济文化,促使瑶文化与经济联姻,既提高了经济的文化品味,又提供了瑶文化发展的活的载体。在实际操作中,要以建立瑶文化经济区为目标,在城建、旅游、工业等多领域有意识地增加其文化含量,打响'瑶’字招牌,为县域经济加快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那一晚,我们谈得很晚,从月出东山,到月上中天,再到月向西偏,当第一声破晓的鸡啼打破大山的寂静时,我们才收了话题。

Image

图片来自网上,特表谢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