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孙韬:初中历史记忆方法综述

 昵称30176927 2022-10-05 发布于贵州

  历史是初中开设的一门重要学科,学习历史,可以游览灿烂的古代文化,沉淀丰富的古文化知识,了解古人思想的智慧和结晶。但是我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浩如烟海,纷繁芜杂,涉及之广泛,内容之丰富,让我们“望史生畏”。准确记忆基础知识是学好任何学科的第一步,对于历史学习仍然至关重要。很多人问,准确记忆就是为死记硬背吧?那么,对于曾经死记硬背的小学内容,您还记得多少呢?陷入刻板记忆法的人常会感到无从下手:“翻开书,很多知识点我都知道,可关上书就很模糊,忘记很快了。”其实,历史本来是生动的,并且学起来十分有趣,但是难以记忆。因此,要掌握好历史史实,必须要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下面编者简单谈谈历史的几种记忆方法。

  1、5W1H1R记忆法

  when,where,who,what,why,how,result,是不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内容?其实这就是我们语文记叙文学习中的“六要素”再加一个结果(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谁、做什么事、为什么、如何做、结果),组成了一个事件的七要素。我们可以将其称之为5W1H1R记忆法:针对一个既定的历史事件,只要对这七要素进行提炼,基本就是该事件的全部内容。

  比如《土地改革》这一课,让我们尝试运用5W1H1R记忆法分析:

  when:1950年;

  where:新解放区;

  who:中国共产党;

  what:进行土地改革;

  why: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改革和发展;

  how:先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后没收地主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

  result:土地改革的彻底摧毁和消灭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和地主阶级。

  整个事件用5W1H1R记忆法梳理下来,是不是简化了很多,容易了很多,通畅了很多?

  2、归类记忆法

  整理、归类历史知识,可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便于记忆,而且还能培养良好的总结和归纳能力。例如,我们可把中国古代史内容按中央集权制度、社会经济发展、赋税制度的演变、土地制度的发展、科技文化的发展、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等进行归类;又可按天文学、医药学、农学、科技著作、绘画作品等线索归类。通过归类,对学生巩固知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分门别类的归纳法,让知识自成系统,可以起到事半而功倍的效果

  3、年代规律记忆法

  在数学学习中,数列是非常有意思的题型,让我们从中找到一串数列组成的规律,这样的方式同样可以运用在历史年代记忆中:一是用这些历史年代数字的组成规律来记忆。如公元383年淝水之战:1616后后金的建立;1818年马克思诞生;1919年“五四”运动等。利用数字的重叠加深记忆;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自然序数递增记忆,1234年蒙古灭金,1777年美国独立战争出现转折点。

  二是找出历史事件之间的数列(也就是年代)间隔规律:如《辛丑条约》的签订1901年,辛亥革命的爆发191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921年,“九一八”事变1931年,皖南事变的时间1941年,这些事件的年代等距离为10年,只要记住一个,其余的是不是都很容易推算和联想起来?我们再来一个例子,现代史的三个重要事件的年代,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成功,1919年我国发生五四运动,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三件事密切相联,你们发现时间规律了吗?原来是每隔两年发生一件啊,只要记住一件事发生的年代,其它两件事发生的年代也就顺理成章地想起来了?

  4 数字归纳记忆法

  由上文我们继续引申数字归纳记忆法。该法是将所记忆内容按不同属性加以归纳,然后分门别类地记住这些内容及其属性。

  例一,关于隋朝大运河的基本知识,我们可归纳为数学公式“2+3+4+5+6=1”来进行记忆:

  “1”即一条南北交通的大运河;

  “2”即隋朝第二代皇帝隋炀帝开凿,二百万人开凿,全长二千多公里;

  “3”即跨越三大城市,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4”即全长分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5”即连接五大河流: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

  “6”即流经六省: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

  例二,关于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内容可以这样记忆:五、四、三、二、一。

  五次重大的帝国主义侵华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四次重大的人民革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维新变法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三次中国社会性质的重大变化:鸦片战争──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马关条约》──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辛丑条约》──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两个阶级的诞生:无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一个中国的命运:不能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命运。

  这“五、四、三、二、一”就基本上概括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主要内容。

  5、压缩记忆法

  简而言之,压缩记忆法就是化繁为简,对知识点进行最精简的概括,提纲挈领地掌握其重点内容。

  例一,第一次世界大战,我们可以试着可“浓缩”成如下几个方面:

  背景:帝国主义国家在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中所形成的两大军事集团。

  时间:1914~1918年。

  经过:(1)三条战线。即:东线、西线、南线。(2)五大战役。即:马恩河战役、马祖尔湖战役、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日德兰海战。

  性质和后果:是帝国主义间掠夺性的、非正义的战争。期间出现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

  例二,美国独立战争的发展线索,我们也归纳成简便的六点:

  (1)爆发:来克星顿枪声。

  (2)建军:第二届“大 陆会议”决定成立大陆军。

  (3)建国:《独立宣言》发表。

  (4)转折:萨拉托加大捷。

  (5)胜利:约克 镇英军投降。

  (6)和约:英美签订和约。

  例三,《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用“割、赔、开、商”概括: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厦、福、宁、上为通商口岸,关税协商这四条。

  例四,4.《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可用“钱禁兵馆”概括:赔钱,禁止反帝,驻兵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设使馆界。如果再加上谐音记忆法,我们可以改成“前进宾馆”,在很多地方都存在这个名字的宾馆呢!

  这样简化的记忆法是不是减轻了背诵的负担,提高了记忆的效率?更有效的是,如果我们需要将知识点扩展,马上就能呈现出历史内容的全部原貌。

  6、串线记忆法

  通过串线,使同一类型的历史事件或同一人物在不同时期的活动,按历史发展的线索,清晰地呈现于面前。

  例一,中国古代史中赋税制度的演变可整理为:

  (1)春秋时期鲁国的“初税亩”(公田之法,十足其一;今又履其余亩,复十取一)。

  (2)西汉的“编户制度”(详细将人口、年龄、性别、土地财产等情况登记在户籍上,既是一种行政管理制度,也是一种赋税制度)。

  (3)北魏的租调徭役制(自北魏至唐中期在均田制基础上实行的赋役制度。为地租、户调和力役的合称。)。

  (4)隋唐的租庸调制(唐时实行的赋税制度,以征收谷物、布匹或者为政府服役为主)。

  (5)唐后期的两税法(唐德宗建中元年推行的两税法是以原有的地税和户税为主,分夏、秋两季征收)。

  (6)明后期的一条鞭法(明代嘉靖时期确立的赋税及徭役制度,张居正提出)。

  (7)清朝实行摊丁入亩(清朝政府将丁银并入田赋征收的一种赋税制度)。

  例二,中国古代史君主专制加强趋势可以根据不同的朝代总结为:

  (1)秦朝三公九卿制

  (2)汉朝内外朝制度

  (3)隋唐三省六部制

  (4)元朝的一省制

  (5)明废丞相,

  (6)清设军机处。

  例三,学过初中《中国历史》的同学可能都有深刻的感触,有关李大钊的主要革命活动的内容非常零散,有时候让我们记住了后面的内容,可又忘记了前面的事件。那么我们不妨将其革命事迹整理为如下:

  (1)领导新文化运动;

  (2)领导“五四”运动;

  (3)创办《每周评论》。宣传马克思主义;

  (4)参与创建中国共产党;

  (5)参与组建国共两党和各革命阶级的统一战线;

  (6)1927年在北京英勇就义。

  李大钊先烈的革命事迹是不是跃然纸上,条理清晰地勾画了他这伟大的一生?

  7、歌诀记忆法

  心理学实验表明:有80个单词的歌谣,读8遍即可背诵;而同样数目的意义不连贯的单词,读80遍才能记住。歌诀记忆法是识记材料编成“顺口溜”,或合辙押韵的句子,通过歌诀形式来加以记忆的方法。

  例一,我们从小就背诵并且至今记忆犹新的经典的历史朝代歌,温习一下吧。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例二,我们来一段快板吧:“孔子说:我仁;孟子说:我义;老子说:我无为;庄子说:我逍遥;韩非子说:嘿,把他们全抓了。”这样十分生动形象地概括了孔子的“仁”、孟子的“义”、老子的“无为”、庄子的“逍遥”,以及韩非子的中央集权思想,不仅让人记忆犹新,还令人忍俊不禁,连刚入门的孩童都能轻松背诵下来。

  例三,关于宋朝文化知识点,有人也编成了脍炙人口的歌谣:宋史学家司马光,《资治通鉴》世流芳;张择端《清明上 河图》,汴京繁华全都装;北宋遍用指南针,各国大船敢远航。《梦溪笔谈》沈括著,十二气历史首创,早于英国八百年,自然科学最辉煌;北宋毕升印刷术,亚欧非洲传播广,比欧洲早四百年,世界文化贡献长。宋朝散文进步大,思想现实确表达;文坛领袖欧阳修,反对空虚辞藻华,苏洵、苏轼和苏辙,王安石、曾巩文章佳,唐代韩愈柳宗元,合称唐宋八大家。

  8、谐音记忆法

  难以找到内在规律的数字、年代、朝代都可以采用谐音法记忆。谐音记忆也可以看做是歌诀记忆法的一种特例。

  例一,“春秋五霸”指的是谁?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这“五霸”有点拗口,也不适合长期的记忆,但是改成谐音,就容易记牢。即:“近闻(晋文)齐桓采松香(宋襄),锯断秦木(秦穆)留楚桩(楚庄)”。

  例二,同样的道理,“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我们也用上相同的方式吧,可以谐音成:“七叔含烟找围巾”,以增加趣味性。

  例三,清政府被迫同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条约的主要内容是开放五个通商口岸并割地香港,可化简后谐音记作:“宁(宁波)上(上海)广州,不(福州)下(厦门)香港”,是不是通俗易懂,朗朗上口?

  例四,“饿的话,每日熬一鹰”,有人问,这是什么意思啊?那么大家知道侵华的“八国联军”是哪几个国家吗?看上去每个国家我们都认识,俄国、德国、法国、美国、日本、奥地利、意大利、英国,可是考试时候要写全了可不容易,于是我们把每个国家的头一个字抽调查出来,就组成了上述简单的谐音。

  9 趣味记忆法

  有趣味的知识我们印象就深刻,记得也牢。因此,我们可以采用讲述历史故事,引用诗、词、对联,编造谜语或用谐音等方法,使我们有一种新奇的感觉,以引起我们的兴趣,可提高记忆效果。例如,学习长平之战,我们知道了纸上谈兵的赵括,以及“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学习晋楚之战,我们涉及了“退避三舍”;学习曹刿论战,我们一并记住了“一鼓作气”;学习巨鹿之战时,可以补充“破釜沉舟”成语典故。学习自淝水之战时,我们可以补充“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学习楚汉战争时补充“背水一战”“四面楚歌”等典故。

  10 规律记忆法

  历史发展有其规律性。无论是中国史还是世界史,都要求我们重视课本内容中的社会发展规律。另外,重大历史事件,我们都可从背景、经过、结果、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找出记忆和答题的统一规律。

  例一,虽然引起中国古代历次农民起义的直接原因各不相同,但其根源和原因无非是:(1)残酷的刑法,沉重的赋税、徭役和兵役;(2)土地高度集中;(3)自然灾害等。

  例二,统治者的所有措施的根本目的都是巩固统治,十世纪建立“契丹”、“北宋”,11世纪建立“西夏”,12世纪建立“金”、“南宋”;“辽”、“北宋”都是“金”灭的,历史朝代的更迭原因万变不离其宗,统治者的所有措施的根本目的都是“巩固统治”,和经济方面有关的根本原因基本是“生产力的发展”,每个朝代的都城的地位都是它们的“政治经济中心”。这种模板式的记忆虽然有一点点固化的倾向,但在考试中不会出大错,太丢分,是比较牢靠可行的技巧。

  11 联想记忆法

  对容易混淆的历史事件,年代、概念,可采取联想的方法,帮助我们加以区别。我打个有趣的比方吧,大家都知道阿拉伯帝国在我国史书上称大食,也知道三个哈里发国家分别称为黑衣大食、绿衣大食、白衣大食,这么多大食让我们头疼,“这个大食是哪个大食”,“这个大食为什么是这个大食”?这是学生经常咨询我的问题。我给他们的简单联想是:巴格达哈里发国家地处沙漠附近,气候炎热,人们肤色黑,因此称为黑衣大食;开罗哈里发国家地肥沃的处尼罗河下游三角洲,庄稼葱绿,所以称之为绿衣大食;而科尔多瓦哈里发国家地处大西洋东岸,面临着茫茫的大海,故称白衣大食。学生们都说这样的联想很有意思,三个国家的地理环境和国家名称一联系,区别一目了然,也容易引申,很快地就记牢了。

  12 图示记忆法

  一般而言,人的思维发展和决定了,相对于复杂的逻辑记忆,我们对直观的记忆更加得心应手,图片形象、直观,它能生动、形像地揭示复杂历史现象之间的关系,既能启发我们积极思维,又能帮助我们记忆知识。

图片1.png

  13 比较记忆法

  常言道“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能有发现有创造。”历史比较记忆法就是将类似的历史事件或现象进行一对一的比较,使知识点清晰化、精简化,在记忆方面更为简单化,明朗化。

  例一,要牢牢记住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联系和区别,必须把它们进行比较,找出异同。

  相同点:

  (1)任务都是反帝反封建;

  (2)性质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3)主力都是人民群众。

  差异:

  (1)领导阶级:“旧”是资产阶级领导,“新”是无产阶级领导;

  (2)指导思想:“旧”以三民主义为指导,“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3)奋斗目标:“旧”以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为目标,“新”以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理想。

  例二,公元前 594 年,雅典梭伦实行改革扩大了奴隶制统治的基础;同年,中国春秋时期的鲁国实行“初税亩”标志着我国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的瓦解。

  采用上述十三种方法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提高记忆的准确性、效率,不仅可以运用在历史学习中,对于文科类学习都可以触类旁通地运用。当然,无论采用何种记忆方法,关键还是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思考,形成自己独特的思维能力。理解是记忆的基础,记忆是理解的结果。只有在充分理解基础上进行有效记忆,坚持不懈地温故知新,摸索总结出适合自己的一套方法,才能真正学好历史,才能从历史学习中感受到实在的乐趣。

  (作者介绍:孙韬,男,硕士,记忆学专家,世界脑力锦标赛国际一级裁判、中国教育学会青少年创新思维教育研究会会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