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亲友经验谈|梦圆清华路上的5个关键词

 阿里山图书馆 2022-10-05 发布于北京

编者按 .

“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承载着父母的目送,代代清华学子的背影如荷清逸,摇曳水木清华。

孩子的成长永远离不开父母的谆谆教诲和家庭的温暖底色,每个优秀孩子的背后皆是智慧的长辈亲友,正如每片远洋的风帆背后都有一座坚毅而明亮的灯塔。

“清华招生”正陆续推出“亲友经验谈”专栏,让我们一起分享、学习清华亲友陪伴孩子成长成才的经验心得。今天为我们带来分享的是清华大学行健书院钱学森力学班2022级学生吴致远的家长,一起来看看吧~

那天,朋友调侃我们:“恭喜你们立项的课题以'优秀’的等级结项,研究周期长达18年,不容易呀!”我和先生顿时觉得这个比喻太形象了。确实,教育孩子的过程就如我们进行科学研究,有研究目的(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研究步骤(怎样培养孩子成为期待的模样?)、最终成果(孩子成为了什么样的人?)。当然,孩子的成长在继续,孩子最终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要由他自己去塑造。他的人生他作主!作为父母的我们,更无法用具体的词汇去描述。但是我想,在孩子出生到梦圆清华的阶段性过程中,这几个关键词值得我们去阐释,关键词的背后显现了孩子的成长历程。

吴致远家庭合照

#1  关键词一:习惯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衡量教育是不是成功就看有没有形成良好的习惯。”为此,我们在孩子初中前主要着眼于培养孩子爱阅读、不拖延和专注的良好习惯。

为了让孩子爱上阅读,在孩子半岁左右,我们就开始在家里墙壁上挂上各种看图识字挂图,给孩子买了各种“字宝宝”,每天晚上坚持给孩子讲述睡前小故事,纵然有时一天八节课下来已经累得不想说话,但是他那渴望的小眼神、那不经意间能纠正你讲错的某个词汇,让我的疲惫顿时烟消云散。慢慢的,孩子带给我们好多小惊喜:2岁10个月上幼儿园的识字量达四五百;幼儿园毕业能自主进行阅读;主持幼儿园毕业典礼会蹦出一些你想不到的词汇;上小学后无需等我回家辅导作业;空闲时间捧着喜爱的书,关于童话的、科学的、地理的、历史的……我们欣喜地看到:孩子阅读的乐趣已经形成,一扇向外求知的大门已经打开,他的视野、眼界、格局亦在慢慢提升。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发现孩子有了一句口头禅“等一下”。一起外出时总是慢腾腾地走在最后,幼儿阶段似乎还没有让我们看到这种习惯背后的影响。但上小学后,作业拖到七八点、周末等到周日下午、早上起不来等小毛病开始显现。这是怎么啦?我们反思了很久,最后一致认为:这不就是我们大人所说的“拖延症”吗?为此,我和先生想出了“绝招”:每天的作业必须在妈妈下班回家前完成(大约1小时),假如不能完成,纵然哭闹也绝不允许做;每天早上自己按照闹钟的时间起来……在经历了因为没有按时完成作业被班主任“狠批”,因为赖床而险些迟到后,我们发现,他的“拖延症”就这样被“治愈”了。

从小学到高中,孩子的任课老师对他评价最多的就是“上课效率高,注意力高度集中”。要是问我孩子的专注力是如何养成的?我想就在他一个人专注地玩小颗粒拼图、一个人独自在书房完成作业、课堂绝对尊重老师的过程中练成的吧!

#2  关键词二:榜样

那一年,孩子小学5年级,偶像李李哥哥上重庆主城念高中,这时,孩子有了一个目标:“我也要像哥哥一样上重庆的名校,考最好的大学!”李李哥哥、以及同事家上香港大学的姐姐一直以来就是孩子心中的偶像。“上清华,上最好的大学”这一目标正是在“像哥哥一样”、“像姐姐一样”的学习中确立了。也许,这就是传说中的朋辈榜样的力量吧!

那一年,我41岁,孩子13岁。一天,他不经意中说出这样一句话,“妈妈,我将来肯定要读博士,你还是去考个博士回来,以免拖家里平均学历的后腿!”回头一看,脸上有一丝戏谑,更多的是一份对未来的坚定!我猛然一惊,孩子自幼以来,我要求他努力奋进,要求他敢于挑战自我,要求他做最好的自己……我呢?于是,41岁的我捡起丢了多年的英语,打开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专业书,忙完白天的工作和家务后在寒夜挑灯夜战……我要让孩子看到:即使妈妈挑战失败了,但是至少妈妈努力了!三年后,在中国社科院,45岁的我将穿上博士学位服的臭美照发给高二的孩子,“妈妈,你太牛了!我一定不拖后腿!”电话那头的他激动地说。

2021年3月7日,班主任彭老师送给我一份特殊的节日礼物,孩子的小文《榜样的力量》,“虽说个人的成功绝大部分来自内心对未来的美好愿景和对自己的更高追求,但个人总会有迷茫与彷徨,甚至颓废。此时外界的力量无疑是一针强心剂,一场及时雨,助迷失的人醍醐灌顶,榜样的力量正是如此。”没想到我和先生成为了孩子“最为钦佩的榜样”,在文中他写道,我们给予了他改变的力量、奉献的力量、上进的力量。读罢小文,我和先生感叹:“看来要想孩子优秀,我们还先得成为最好的自己!”

我们庆幸,幸亏我们一直在奋斗!

#3  关键词三:陪伴

曾经,我和先生常以工作忙为由,将孩子交给外婆。孩子五岁时,外婆回老家了,我们得独自带孩子。于是,电脑、电视、手机似乎成了我们安抚孩子的“神器”。直到一个冬天的下午六点半,我们还在回家的班车上,此时重庆的天空已经漆黑,我正担心独自在家的孩子又只能靠玩游戏壮胆时,孩子的电话打进来了,哭声中带着恐惧,“妈妈,我再也不想玩电脑了,我要你们陪!”我猛然意识到,原来孩子选择电子产品往往是因为没有人陪伴时的无奈选择。从此,小学的每个晚上,体育场上的我在慢走,孩子在打篮球;周末,邀上几个小伙伴爬山、野炊、摘果……中学后,我们克服一切困难,每周从涪陵往主城,就是不愿意错过每一个可以陪伴他的周末。当然,此时我的角色已经变成“后勤保障员”,给他预约体育场地,给他和小伙伴们做各种美食,先生则与孩子们在球场上“拼杀”。尤其是初三那年,我在北京攻读博士,先生不辞辛苦每周从西安坐高铁回重庆,就是为了那半天的陪伴

当然,在陪孩子运动、看电影、与他和小伙伴在餐桌上大快朵颐时,也正是我们走进孩子内心的最佳时机。在他分享快乐时与他疯;在他吐槽时先共情一下再理性分析;在他失意时给他力量;在他得瑟时泼点凉水……回看过去,我们似乎没有感受到很多家长害怕的青春叛逆期,也许就是这种朋友式亲子关系化解了叛逆吧。

孩子父亲陪孩子打篮球

#4  关键词四:挫商

知名作家余华说,“中国年轻一辈人里面,有很多优秀者,但很少有能扛得了事儿的人!”作为教育者的我们,看到了太多孩子的“玻璃心”,怎样才能使孩子拥有较高的抗挫折商?

孩子从小自尊心强,喜欢被表扬,不太能接受批评,输不起。为此,一方面,我们告诉他:很多事情我们应该做好过程,不要纠结于结果。我们不要把失败看成一件害怕的事情,而是看成一次学习的机会。当遭遇困难时,我们首先应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逃避。只有输得起的人才会收获赢的结果。另一方面,孩子在球场上与先生的“PK”大战中,当他沮丧时,先生会有意识地“无痕”输球,让他重拾信心;当他得意忘形时,先生会毫不留情使出“真功夫”,让他承受惨败的“痛苦”。在学习中,当他底气不足时,我们会耐心地给他分析优势与不足,帮助他承认差距并奋力追赶;当他因考得好而膨胀时,我们会有意识地“放纵”,让他在下次考试中出现我们可预见的“滑铁卢”。正是在这样的一张一弛,亦捧亦压中,孩子成为了“吴坚强”。

尤记得2021年的物理决赛,公示成绩他入围国家集训队,然而一天之后以一分之差降到52名,错失保送。自认一向坚强乐观的我无法接受与面对,甚至偷偷抹眼泪。当时,老师一再提醒我:“在孩子面前一定要云淡风轻,不能把焦虑传递给孩子!”未曾想,当我收拾好心情见到孩子时,他已经开始了紧张地回归学习,还不忘安慰我:“妈,也许后面的同学就是改错了!”

物理竞赛金牌

2022年7月,虽然很多人都告诉我,以孩子的成绩,清华大学应该稳了。但我还是克服不了内心的忐忑,试探性地问孩子:“儿子,要是清华落榜了,怎么办?”“有啥,能读哪个学校就读哪个学校呗!”“你不害怕?”“我是经历过一天保送的人,现在啥都不怕了!”

暑假的这句“现在啥都不怕”,入学清华后的一句“啥都适应”,让我不再担心他是否扛得住清华如云高手可能带来的“碾压”,是否能转变角色,适应大学生活。

#5  关键词五:信任

信任孩子,是孩子成长路上的阳光。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尊重他的意见,鼓励他挑战自我,相信他能处理好自己的事情,自然是必须的。此时,我更想强调的是要信任学校,信任老师,把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来做!唯有与家校同向同行,才能同频共振,助力孩子成长。

首先,要维护老师的权威。同为教育者的我们深知: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只有在孩子的心目中树立老师的权威,他才会认真地上课并完成学习任务。在小学时,当他偶尔对老师的某些做法不赞同时,我们会耐心地与他分析,并用委婉的方法告诉孩子,就这件事而言,可能怎样做更好,可能老师是基于对某些特殊情况的考量才如此处理....让他在换位思考中认同老师。

其次,要相信老师的判断。不得不承认,在孩子进入初中住读以后,更了解孩子的也许不是父母,而是朝夕相处的老师。众所周知,竞赛学习需要大量的精力投入,势必对高考常规的学习带来冲击。这也导致我时常徘徊在“继续竞赛”和“及时止损”的纠结中。记得在高二上,当孩子顺利拿到物理省一后,我产生了“劝退”孩子的念头。这时,班主任及时来电,与我分析继续竞赛可能带来的高考“福利”,尤其是孩子在这种高强度高压学习中获得的抗压锤炼将受益终生。反之,学有余力的孩子可能在温水煮青蛙中降低自我要求……事实证明,班主任的判断是正确的:竞赛与高考常规似乎并不矛盾,我们需要相信老师的安排,始终坚定地与老师站在一起!

最后,相信老师的初心。作为教育者的我和先生始终认为,绝大多数老师都是敬业、有爱心、有耐心、能公平对待学生的,把孩子教得更优秀是每个老师最大的梦想,孩子所在班级的老师们也在用他们每天起早贪黑的忙碌、抽出每一个可以挤压的时间给孩子们补因停课而落下的各科知识,让我们看到了什么叫无私奉献。

孩子出生时的场景历历在目,第一次目睹生命的诞生,第一次成为创造生命的一份子,我们激动得不能自已。此时,孩子已经在清华园开启了新的征程。虽然有时卫星信号因忙而微弱会让我们稍感失落,但理智告诉我:家是孩子的港湾,我们可以给他呵护,但男子汉更应该大胆闯世界。我们要做“有感情”的父母,而不是“感情用事”的父母。

相信清华园的孩子能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秉承清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成为一个积极向上、全面发展而且心灵纯洁的人!

作者 | 吴致远家长

编辑|龚昕冉本文为“清华招生”原创栏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