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城市记忆——保定西郊八大厂为什么跨越铁路向西发展

 唯我英才 2022-10-05 发布于河北

Image从城市的物质空间来说,保定古城区的建设布局,一直受元、明、清历代建设布局的影响,元代庚午年,元好问在他的《顺天府营建记》中,叙述了重建保州城的规划布局,但是目前可以找到最早有关保定城空间营建文字记述是《宋史·李继宣传》:“淳化三年,徙知保州,又转庄宅使,筑城关,浚外濠,茸营舍千五百区,造船一百艘,入鸡距泉以运粮,人咸便之。”

这段文字记载的是公元992年,李继宣任保州知州时,出于军事防御契丹侵略的需要,对保州城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营建工作,其中“筑城关,浚外濠,茸营舍千五百区,是对保定城墙和护城河等城市防御空间精准记录,从此文中可以看出年保州城当时处于宋辽边界,是以边塞城市出现的,首先具备的功能是较完善的城市防御空间体系,府河航运可以保证物质供给,从城市空间的建设和周围对外交通的可达性来说已经初具雏形。

Image

1960年以前保定城严格意义上的城市物质空间的规划有五次,宋李继宣筑城关,浚外濠,茸营为第一次,元初,保定城被屠城变为一片废墟,守将张柔从满城移治保州,并开始在宋故碟之上重建,经营城市,规划城郭,这是第二次规划。明清两代及民国时期在城市四关及旧城城垣内陆续有所增减。日本占领时期(1937——1945)伪河北省公署做过保定市都市计划要图,这是第三次规划。

Image

从规划来讲,建国后,城市规划对刚进城的执政者是一个新鲜事物同时也是一个挑战,城市规划的专业人才是非常短缺的。1952年底,华北地区在北京都市计划委员会举办城市规划培训班,保定市派李松欣同志参加了培训,作为重要的见证者参与了新中国成立后省会保定的城市规划(1957——1962)的编制工作。

编制保定城市规划是省会城市发展的需要:1949年8月1日河北省委省政府相继在保定成立,保定市政府做出了南部工业、货栈、西火车站、古城为行政和商业的功能分区,直到今天古城区周围区域的发展依旧是这个初步战略规划的体现。京汉铁路横贯城市的南北,与之今天我们习惯的城市已经形成的跨越铁路线向西发展,对建国初期一个刚解放的消费城市,百废待兴之际,建设成本过于高昂。但是这个规划也仅是局限于城市功能组团的初步划分,对其他供水、工业发展、功能彼此之间的联系等考虑不足。

北部文化区单位

东部卫生区

南部工业、货栈区

古城区

西郊

青年路幼儿园

省医院

发电厂

保百

对外交通的铁路与火车站

河北小学

省防疫站

木器厂

保定商场

保定三中

省疗养院

面粉厂

直隶总督署(原省委)

市委党校

传染病医院

油脂化工厂

东大街

华北电力学院

肿瘤医院

各类库房

西大街

伴随着1953年中国开始大规模经济建设,中央制定了第一个发展国民经济的五年计划,当时三大改造完成,刚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土地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果,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中心是接下来的任务,致力于国家工业化。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概括说来就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涉及156个建设单位为中心的、由限额以上的694个建设单位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国家各部委到全国实地为建厂选址踏勘。1956年保定市作为河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列入国家第二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建设城市之一,从1955你那下半年开始,国家轻工业部、电力部、纺织工业部、文化部、化工部、机械工业部等先后到保定考察选址。这一工业发展的高潮,一方面专家组要了解保定的历史演变、水文地质气象、地形地貌等资料,尤其是水源水质的的考虑,尤其是造纸厂、化纤厂、胶片厂对水质和水量要求比较高。

据李松欣老人回忆,轻工部、纺织工业部、和化学工业部先后派数百人的勘测队亲自勘察,在廉良村打井取水化验。同时省政府协调河北省地质局在水碾头和保定市水文站两个观测点收集一亩泉河的水位、流速、流量资料。通过勘测、调查、中央很多部委对保定的环境表示认同。同时也对保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发展如何布局,工厂如何选址,各厂如何和城市协调等一系列问题需要统筹规划安排。

Image

保定规划的编制力量,1956年开始编制保定的发展规划,中央和省政府对规划工作十分重视,多方面聚集的力量为保定城市规划的推进做出了贡献:省建设厅厅长王子兴、副厅长张建尧挂帅,并派总工程师张国英、王庭祯及规划专家刘静迈、孟符青,省测量队长杨永利等数十人参与编制测绘工作。同时省政府请示国务院邀请了清华大学吴良镛师生来保定指导规划的编制工作。建设部向河北分配了同济大学城市规划毕业生刘茂楚、雍嘉晰到河北省建设厅,后来调到保定市建设局参加规划编制工作。

同时建设部还派苏联专家沙里舍夫来保定指导并参与规划工作。不同背景下由政府、高校、苏联专家组成的专家团队,影响了保定的城市布局。其中关键的环节,改变当时城市向东发展的战略,达成城市向西跨越京广铁路发展工业区的决定,笔者试图结合资料、采访和专业背景区探究保定向西发展的决定因素:探究专家组改变城市向东发展的计划,多次讨论,原因是多方面的,影响最后城市发展方向的定夺往往是多元的,今天我们根据千丝万缕的历史资料、当事人、和城市规划专业的背景区还原。

Image

在1957年2月28日的保定规划初步说明书里,这样描述当时的规划背景:由于保定市的自然及水质条件给工业建设造成了良好的基础,自1954年轻工业部选择纸厂以来,相继又有人造纤维等厂作初步选址工作,于1956年4月,国家建委选厂小组在我市实地勘察后选择了人造纤维厂、联合纺织厂、热电厂的厂址。我们的规划工作也发展起来,但从时间上说,已经落后了一步,形成了边建设边规划的局面,在中央和省级各有关部门直接帮助下,在许多不同的方案中,经过多次的修改,肯定了这一方案。

在城市发展用地发展方向的关键选择上,是跨越京广铁路向西发展还是依托古城向东发展的问题做出了当时专业的权衡:

旧市区完全是按照保定府城四周发展起来的,由于700多年以来,自然的废水冲刷和人为建筑使土,对城周四围,有相当的表层土壤破坏,造成了沟渠纵横、挖坑密布的破碎地形,以致不宜做建筑用地的面积较大,道路街坊的布置非常困难。

Image

规划初期为向东发展的思想控制,故而三三烟厂和发电厂等工业布置在东南部,但在进一步的搜集资料和计算投资以后得出向西发展是合理的方案。

我们采用新旧市区的联系,专用线的长短和接轨问题,地形地貌的比较,洪水的淹没情况,土质和土壤的类形与承压力的比较,地下水与水质的分析,排水系统的问题,供水水源问题,地层流沙问题,主导风向问题,公共建筑和现有福利设施的利用,和飞机场的关系上等十二项作了实地比较,如附表,而得出结论是:

向东发展有利两条,有弊十条。向西发展有利九条,有弊三条。

所谓福利设施的利用,两个方案都不算有利,情况相同,详见下表。所以采用了向西发展的方案,而满足了工业生产上的一切要求,也相应的解决市民的居住、交通、息游和工作上的合理按适布局(附十二项比较表)。

发展用地的选择根据与说明:

保定市发展方向铁道东西两方案利弊比较表

序号

考虑条件

铁路西发展

铁路东发展

附注

1

从新旧市区的联系考虑

为铁路分割,增加立体交通的投资

『新旧联系紧凑』

现有的两座地道扩建再建线桥三座,问题即不存在

2

专用线的接轨问题,因为编组站在正线以东

近期尚可自正线接轨出线,远期增添线桥一座

『工厂专用线便于接轨』


3

地形地貌情况

『地势平坦,海拔24.9-19.4约千分之一的坡度』

旧城周围地势比较破碎,水坑沟渠较多,14到19


4

洪水情况

『历史上没有淹没记录,保证不被水淹』

东北部及南部有废水淹没情况


5

土壤及承受力

『土壤力学性质良好,承压力约17到27公吨/平米』

沙质粘土承受力约14到20公吨/平米


6

地下水位及水质

『地下水较低,洪水期约两米,枯水期约四米,水质佳』

地下水较高,雨季约5-6公寸


7

排水问题

『工业区生活区处在较高地位,排水网道好布置』

有局部地区稍低,雨季积水,有两月者,排水困难


8

供水问题(因水源地在一亩泉)

『距水源地近,工业用水生活用水便于安排』

距水源地稍远,管线太长

纸厂与人造纤维厂用水要求高,选遍全国只有此水

9

流沙问题

『未发现流沙』

南部东南部东北部有流沙三条

约在地面下1.3米,厚度与走向不明

10

风向问题

『工业区在西边,烟尘不污染生活区』

工厂烟尘污染市区,环境卫生差

玫瑰图主导风向北北东及南南西

11

公共建筑福利设施

须另行考虑,另建

原有的利用率不大

双方情况相同

12

与飞机场的关系

『高层建筑,烟筒等无关系』

东部不宜建高大建筑物。影响起航安全

『春季七时能见度为二级,能见距离200M』

附注:『 』为利,不带『 』为弊。

根据两方案十二条对比方案分析,和水环境有关系的占四条,从工业区生产产品、成产工艺的选址,水源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回顾西郊八大厂在保定的选址,轻工业部造纸局在1955年6月召开的国营604厂址选定研究会、纺织部人造化学纤维联合厂、电力部保定热电厂、胶片厂选中保定重要的一个原因归结于一亩泉水质优良,水量充足。Image

初步规划布局的根据和说明:

根据保定市的经济、自然资料、中央选定的几个大型厂子,我市将发展成为新兴工业城市并是河北省省会政治文化中心,发展远景规模为中等城市中的大城市,由此城市性质、规模、经济、自然资料、定额指标及现状作为依据进行规划。

(一)城市功能分区:

1、工业用地:根据建厂条件,工厂已选定为西部,南北向排列,东部及南部为小型工业用地,工业备用地布置在西部工业区以北,西部工业区根据以下条件选定的:

(1)地形:地势高亢,地形平坦,自然形成排水坡度,避免洪水。

(2)地质坚实,土壤耐受力大。

(3)由编组站引线方便不受限制,工厂接近货运站,减少运输费用。

(4)各电接近电热站,供电供热方便。电场附近有大沟,便于排灰,设立排灰厂。

(5)接近一亩泉水源。污水处理方便,直接流入黄花沟内。

(6)工厂烟尘废气不侵染生活居住区。

(7)便于城市向北发展。

东部及南部工业区,是考虑了地势条件,在现有工业基础上规划的并促使城市交通发展平衡。

2、生活居住用地:由于工业区选定在西部的生活区,选在铁路西,工业区东作为新市区,这样可与旧市区紧密结合建成一个整体,其优点:居住区距工厂距离最短,交通方便,从卫生上工业不侵染城市空气,并市区内多水而用来美化城市和调剂城市空气,唯铁路分隔新旧市区,火车站需面向西,新旧区之间主要以立体交叉联系,造成投资上的浪费。

原则:重点发展建设新市区。分散人口,建筑密度降低,加宽道路逐渐均衡公共建筑。

对旧市区逐渐加以改造,房屋拆了不建或建楼房,增加绿地广场等。

3、对外交通运输运地:

(1)铁路:京汉路纵贯市区,因此,火车站场规划面向西为新旧区,对外交通方便,铁路编组站确定在西南部大祝泽村附近,现已竣工很方便的引铁路专用线至工业区,并引入南部仓库区及小型工业区,故城市运输是极为方便的。

(2)公路:城市四周有保满、保完、京汉、保辛、保安、保高通向各县。

(3)码头:在原有刘守庙基础上,扩大通航白洋淀和天津可供给城市水产物等。

4、仓库用地:主要布置于西部,为生活资料仓库,有铁路专用线与工业区方便的联系,靠近车站,码头均布小型专用仓库。

(二)市中心

市中心:布置于四里营村附近,交通方便在交通干线枢纽地区,并于新居住区中心,西通工业区,东连旧市区,南至火车站及全市性大公园,北有高等学校作终点处理,市中心坐北朝南面临水体,市中心建筑与滨河路,南站建筑形成一个建筑群中心区:

区中心:新区根据街坊群布置三个,其余市中心紧凑忽联系着全市。

旧区两个:根据现有基础及人口分布与新市区联系着。

(三)道路与广场系统:

是在第三方案基础上,考虑人民生活习惯(即建筑物的朝向,习惯南北向),新旧区联系方便,经济和现状地形可能条件下规划成棋盘或道路系统,使城市各部分、工业、车站、公园与生活区及新旧区便利的连络成有机的综合整体。

干道间距:

新区采用1000米左右,旧区因现状不合理,按现状规划如图。

干道交叉口一般采用400-500米。

干道宽度,横轴70米,纵轴60米,其他横干道40米,竖干道35-40米。

次干道30米,街坊支路15-25米。

旧区道路宽度,根据现状及交通量采用加宽处理。

广场:中心横轴两端设两个副广场,配合中心主要广场形成中心区,文化福利设施,公共建筑设在中心区内。

码头:车站、公园前主要道路交叉口都设广场布置艺术性高的建筑,道路连接城市,形成一个整体建筑群。

充分利用市内水体,护城河、一亩泉河两岸各约30米的绿林带,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将全市性、文化休息公园布置在水面较多地形不易处理建筑的五里铺村,并促使交通平衡,在凹洼沟渠沼泽地区布置绿地和公园,均匀的分布绿地在各个街坊群区内,使居民、儿童有方便的游玩、休息的地方。

有机的将全市性文化休息公园、区域性公园、街坊小游园、小花园、林荫道、滨河绿林与工业防护带、铁路、仓库防护带,以及工业四围防护带联系起来,构成河湖绿化系统,使城市风景优美,有水有花草永远呼吸新鲜空气。

(五)居住街坊划分:

采用街坊小群(主要干道围线地段约100公顷左右),小群内有小群中心其中布置文化福利设施,如小学校、托儿所、诊疗所、商场、小游园,小花园等。

街坊街道采用方格式为主,其优点:

(1)不使过境车辆在街坊群中穿行。

(2)便于街道和街坊建筑。

(3)便于竖向布置土方量小。

街坊支路宽度:根据三层为主之街坊群,为使房屋能得到充分阳光,采用25米宽。房屋层数降低,宽度也随之降低,一般15米到25米为宜。

街坊面积:根据层数采用6-12公顷。

(六)建筑层次分区:(详见层数分区示意图说明)

根据保定市发展远景规划,城市双重性质及城市用地面积有限,按照国家建委定额远期采用如下层数比。

一层 二层            三层及三层以上

20% 15%                 65%

按城市规划布局对新旧区作了统一分配:新旧区的高层,为城市中心轴,靠近工业区,铁路两旁,车站,主要干道广场,区中心集中联贯布成一个整体。

我们通过几个维度去分析,保定市位于太行山东麓,沿冀中平原向东发展,从当时的客观条件来看,东面为白洋淀附近的洼地所限,南为仓库区铁路专运线所截,再南是砖瓦厂在几十年烧窑取土中所形成的的坑洼底形,北面地形又不利于城市发展的展开,这些因素的共同影响提供了城市跨越过京广铁路向西发展的根据。

参与者李松欣老师总结原因:一是西郊离一亩泉水源近,便于生产,其节约成本。二是地势平坦,没有东南北三面纵横的沟壑。三是从历史上来看,东南北三面都曾被洪水淹没,唯独西侧没有。四是东南郊由飞机场,不易发展大工业。五是当时很多军工厂都建在西部山区,工业区选在此,可以与国防工业形成完整体系,也便于电力、物质等供应。

西郊工业区跨越铁路向西发展的原因归结为几点:1957年,为配合国家在保定新建造纸、化纤、热电、棉纺、胶片、四八二、变压器等大厂,制定了保定到1982年,城市总人口45万的初步规划,将新工业厂的位置集中选在北起马场、边坨、南至七里店村一带,长约六公里、宽两公里的新工业区内,其考虑因素:

(1)、靠近 一亩泉水源区,每天可由一亩泉向新工业区输供十五万吨生产和生活用水。

(2)、地形平坦、地势高亢、不受洪水威胁、自西北而 东南 ,成1/1000的自然坡,是建厂理想的地形条件。

(3)、土质承压力强,一般每平方公尺可承压18——20吨,能承受高层建筑的压力。

(4)据多年气象资料统计,南偏西、北偏东是全市的主导风向,频率约占56%,新工业区和居住用地成垂直关系,可尽量减少工业烟尘和废气污染居住地。

(5)不受飞机场控制建筑高度的影响,这里可建百米高的烟囱。

(6)可尽量靠近供电、供热负荷中心、因热电厂选建在新工业区的中部,能缩短管线距离,节省工程投资,还可减少日常管理费用。

(7)各厂生产区和生活区,可隔建设路相望,职工上下班方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