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济川善堂:民国时期的慈善机构

 大成教育图书馆 2022-10-05 发布于山东

   济川善堂与几十米之外的繁华商业气息隔开,这里只闻雀鸟声,自成一方宁静 本版图片均由记者 陈帆 摄

  寒冬里的暖阳,穿过围墙与树木,零星落到道滘古老而幽静的兴隆横街。与几十米之外的繁华商业气息隔开,这里只闻雀鸟声,自成一方宁静。今天我们要讲述的建筑——济川善堂,就位于这里。

  济川善堂建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坐东北向西南,为当时商人及富家集资修建的慈善机构,用于免费义诊、收殓无名尸等善事,具有民国岭南地区善堂的典型特征。后来曾作为医院、武装部使用,如今是道滘兴隆社区居委会办公楼,归兴隆社区所有、管理。2012年11月16日,被列为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

  为更深入了解,记者找来几位65岁以上的本地老人,希望通过他们的讲述,呈现济川善堂更丰富的历史故事。

  隐于老街里的西式建筑

  从道滘兴隆街,转入兴隆横街,顿时也从热闹转入宁静。步行20米左右,一栋两层高颇具西式建筑风格的大楼,映入眼帘。本地人都知道这里是“兴隆社区居民委员会”办公楼,但不是所有人都知道,在过去,这里曾叫“济川善堂”,是为人们做善事的地方。

  因道滘古称济川乡,“济川善堂”由此得名。目前,该楼整体结构保存良好。

  从铁门进入,首先是较宽阔的庭院,种植有大小绿化树木,给大楼增添了绿意和生机。大楼为砖混结构建筑,宽11米,深11米,白色外墙,正立面有西式廊柱和山花,中式尖顶瓦面屋顶,为典型的西式建筑,具有较高艺术价值。

  可以看到,一层的檐柱为方形石柱,有三个拱门,中间较大的拱门上方雕有朵朵鲜花,还有蔬菜及果实,显得小巧可爱。二层的檐柱也为方形石柱,无拱门。中间连接的是低矮的栏杆,方便眺望。屋顶牌楼处,是鲜明的五角星图案,下面是“为人民服务”五个红色大字。

  居住在济川善堂附近的一位89岁阿婆,年轻时曾在善堂旁边经营缸瓦、葵衣(旧时雨衣)店铺,她告诉记者,“大楼的上方,原为国民党青天白日旗标志,下面是'济川善堂’四字;解放后改为五角星图案,并书'为人民服务’。”此说法也得到善堂旁边剃头铺江叔的印证。

  走进一楼,为居委会日常办公地方。沿楼梯上二楼,楼梯、扶手仍是最初的什柚木材质,至今光洁如新。二楼摆放着整齐的桌椅,墙上挂有一些规章制度,是居委会召开会议的场所。

  为公共慈善事业而建

  为何会建济川善堂?济川善堂纪念碑志(立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或许可以说明:“全乡聚数万余人,族姓不一,贫富亦不一。则公共之慈善事业尤需亟举也”。

  “民国十九年冬,刘君萼藩提议募巨款创善堂,购地建筑,逾年而落成。其中所办各善举,如赠医施药,所以惠疮痍也;如平粜(读tiao,卖粮食)赈粥,所以拯饥馑也;如施棺拾骸、辟义冢,所以悯暴露也;如乡邻有斗,排难解纷,所以联气谊而敦雍睦也。”

  有关材料显示,“该楼用于做善事,如防疫、济饥、免费义诊、收殓无名尸等。在道滘颇有口碑。其经费来源是部分有偿田的田租及行善捐助款”。这是一个传承慈善事业的载体,也是一个开展慈善事业学习的地方。被评价为“具有民国岭南地区善堂的典型特征,对研究民国建筑和慈善事业发展具有一定价值”。

  据悉,曾有一副济川善堂联,“济众博施,与人为善。川流敦化,讲德于堂”,为道滘人叶乔勋(近代,字朴庵)题写,如今早已不见踪迹。

  善堂下设两慈善单位

  对济川善堂做的善事,南城村老人和叔回忆,每到年底或遇到天灾人祸的时候,善堂会免费向穷人派米、派济饥饭、济饥粥等。有需要的人,会拎着碗自觉排队领取。兴隆街的枝叔告诉记者,“听我父亲说过,当时曾流传这样一番话,'穷人吃了穷根断,富人吃了又穷返’”,意思是告诫有钱的人,不要去领取这些救济物品,让有需要的人得到救济和帮助。

  而当有人饿死在街头,村民会报给善堂,善堂就派人到现场收殓尸体,并免费提供棺材,让死者入土为安。

  和叔讲述,当时济川善堂还开设了两家店铺,作为下属单位行善举。一家店铺名叫“长生店”,位于道滘南城村远离居民区的地方,主要为无名尸免费提供棺材。

  另一家店铺则名为“西留所”(音),位于道滘南城村靠近河涌的地方,主要为将死之人提供寄留地。待人死后,工作人员来这里收殓尸体,并通过船艇将尸体运走,“当时有两个工作人员居住在西留所附近,专门从事这种工作”。(记者 梁淑娟)

  温馨记忆

  “善堂的医生都是中医,有位叫叶星三(音)的医生,是道滘永庆村人,主要负责接种牛痘(预防天花病),也就是今天说的打预防针。”和叔说,11岁以前,自己几乎每年都来善堂接种牛痘。医生先用火烫一下刀片,然后在小孩手臂上轻轻划个交叉切割口,见血后滴上液体。“接种牛痘,并不疼”,和叔笑称,当时大家都将接种牛痘,形象称为“掘手臂”。兴隆街70多岁的娣姨也说,“我7、8岁前也是每年来接种牛痘,当时很多家长带着小孩排队等接种”。

  善堂曾被作为医院使用和叔说,当时善堂称为“卫生院”,在公私合营阶段,看病需收取一定费用。娣姨记得,自己20多岁时到善堂看病,“很便宜,挂号1毛,看病、打针都由工厂报销。医生很专业、态度很好”。

  此外,由于善堂周边环境干净整洁,当时市民都喜欢来这里休闲。娣姨10多岁时,就经常带弟妹到善堂前的空地上玩耍,“到夏天,很多大人喜欢在树下乘凉聊天”。而且,善堂所在的兴隆横街(又称“大巷”),是道滘当时商贸极繁华的路段,更为善堂增添了人气。

  历史沿革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由当时商人及富家集资修建

  ●1963年—1980年,先后被作为医院、武装部使用

  ●1981年至今为兴隆社区居委会办公楼

  ●上世纪90年代末,居委会对该楼外墙刷白灰及进行修缮(东莞时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