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的层次高低,看他的“耳朵”就知道了

 布衣粗食68 2022-10-05 发布于湖南

诗人普希金说过:“从足趾可以认出狮子,从耳朵可以识别驴子。”

通过耳朵认识动物,在生活中是司空见惯的,毕竟动物的耳朵形状各异。

那么,看人的耳朵,是否能够识人呢?我认为是可以做到的。虽然人的耳朵的外形大同小异,但是用耳朵的方法,迥然不同。

层次高的人,有以下三种特征。

01

对各种流言,充耳不闻。

《鹖冠子》里写道:“一叶蔽目,不见泰山;两豆塞耳,不闻雷霆。”

只要拿两颗豆子,把耳朵堵住,就听不到打雷了。我们可以这样想,但不太现实。毕竟,外界的声音是客观存在的,谁也不能一直堵住耳朵。

从前,有一个叫韩垣的人,求见齐王,希望谋得一官半职,但是被齐王拒绝了。

韩垣非常气愤,说了很多话,诽谤齐王。

齐王派人把韩垣抓起来,关进牢里。

大臣田无吾知道情况后,对齐王说:“如果你是江海,就别和井水论清浊,如果你是雷霆,就不要和蚯蚓比声音。那些浅显固执的人,不值得大王去谋害。”

齐王就把韩垣放了。

天下很大,人也很多。有人说你好,有人说你坏,还有人说“不认识你”。到底谁说得对呢?你是无法判断的,要是坚持去判断,自寻烦恼而已。

人在死后,可以留下无字碑,任由别人去写字;人在活着的时候,同样可以有一块无字碑。功劳、过失,自己说了不算,那就允许别人说。

凡是让自己不愉快的,你都不要理会。当你无动于衷的时候,说明你已经在冷静分析了,知道该怎么做了。

流言蜚语可以伤害到一个人,不是因为语言有多厉害,而是因为在乎的人,有多“扎心”。拿着别人的语言当利剑,伤害自己,这是多么愚昧的事情啊。看清了现实,也就释怀了。

02

对别人的讨好,听出弦外之音。

有一个女子,结婚之后,和丈夫情投意合。当丈夫有了小妾之后,女子就遇冷了,然后被休了。

女子再婚时,把前夫说得一无是处,因此现任丈夫很疼爱她。

世事难料,女子被第二任丈夫休了,然后第三次踏入婚姻。结婚时,女子把前两任丈夫,狠狠地数落了一番。

有一天,第三任丈夫和第二任丈夫见面了。第二任丈夫说:“你听到的话,我也听过。”

很明显,女人为了幸福,想尽办法取悦现在的丈夫,和前任撇清关系。是可以被理解的。

但是我们要清醒地知道,女人的丈夫们,各有优势,并不是她嘴里说的那样。要经过客观分析,才能下结论。

战国时,秦王听到这个故事后,对于那些说别的国家坏话的人,就不再信任了。他想,投靠他的人,会使出浑身解数来讨好他,诋毁别国的话,层出不穷。

阿谀奉承,是我们无法阻止的。哪怕你是一个刚正不阿的人,也不能完全杜绝别人对你的点赞。如果你是某单位的上司,点赞的数量,会超越一般人。

我们可以做到的,就是“心中有数”,知道自己“几斤几两”。

漂亮的话,其实是套近乎,然后找机会获得利益;使劲吹捧的话,其实是麻痹一个人的精神,可能导致一个人不再有积极向上的面貌;把坏的说成好的,就是瞎说,掩耳盗铃而已。

冷静下来,知道“话里有话”,说明你的情商和智商,都不低。

03

对与自己无关的事,听过,就放过。

孔子离开鲁国,外出游学,也希望有人赏识自己。

他去了卫国,和卫灵公交谈了很久。

卫灵公询问,要如何排阵打仗。孔子表示,自己不清楚,能够说的就是礼仪。

孔子提出了很多的建议,卫灵公说,自己年纪大了。

谈话之后,孔子离开了,并发出感慨:“道不同,不相为谋。”

一个知书达理的人,和一个争强好胜的人,如何能够同谋呢?每个人都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说话,而对方的话,却全部和自己没有关系。

如果你是鸡,就不要听鸭子“嘎嘎嘎”;如果你是仙鹤,就不要在乎麻雀“叽叽喳喳”。

把握自己的角色和前途,不要被无关的信息干扰自己。不插入别人的圈子,不插手别人的私事,是非就少了。

哪怕是惊奇的事情,听了,就忘了。毕竟,自己平淡无奇,外面的人,也不足为奇。

04

现实社会里,低层次的人,恰好缺少以上三个特点。他们对外界的一切都很敏感,听到了废话,以为在良言忠告;听到了虚伪的话,马上就傲慢起来。对于扎心的话,完全没有免疫力。

最可恶的是,有的人还会以讹传讹,把听到的,加上想到的,一股脑地说出来。

如果你想提高自己的层次,那就多练习“听话”的本领。

古希腊哲学家芝诺说过:“我们生就一条舌头和两只耳朵,以便我们听得多些,说得少些。”

多听,少说,适当沉默,给自己分析判断的时间。如果无法判断别人说的,就慢慢淡忘,别给自己添负担。

诗人莎士比亚说过:“黑夜使眼睛失去它的作用,但却使耳朵的听觉更为灵敏,它虽然妨碍了视觉的活动,却给予了听觉加倍的补偿。”

听了什么,不要完全相信,还要用眼睛去看。如果眼睛不好使,那就让耳朵加倍灵敏,能够综合大家的发言。

总而言之,单纯从耳朵的外形判断人的层次,是不精准的。肥头大耳的人,可以是伙夫,也可以是禅师。

管好自己的耳朵,让生活变得柔美,就对了。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