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杜聿明身为黄埔军校一期生,指挥水平如何?粟裕一句话点评

 数字人生6688 2022-10-05 发布于山东

在黄埔军校里,杜聿明作为第一期的代表人物,其指挥水平究竟如何呢?对此,解放军“战神”粟裕就用一句话点评了此人:只能打胜仗,不能打败仗!

黄埔高材生

1904年,杜聿明出身于陕西米脂县的一户地主家庭,家庭条件富裕。在小的时候,杜聿明就表现出了比身边孩童更加顽劣的性子,对读书写字十分排斥,反倒更喜欢舞枪弄棒。

因此,他的父亲将他送到北京考取北京大学,希望接受高等教育的杜聿明可以改掉以前的桀骜不驯。但在北京,杜聿明接受了革命党人的思想,转而考取了广州的黄埔军校,成为了革命党人的一份子。此时黄埔军校刚刚开设不久,杜聿明便成为了黄埔第一期的学生。

在黄埔军校,杜聿明接触了自己从小就感兴趣的军事领域,因此他的学习十分刻苦,在校成绩也始终名列前茅,是标准的黄埔高材生。1925年毕业后,杜聿明被分配到了何应钦第一教导团担任副排长,开始了自己的军旅生涯。

在其后的北伐战争中,由于杜聿明的表现十分出色,而且指挥风格十分正统,与周边的“野路子”军阀形成了鲜明对比,因此他在国民党军里的地位一步步有所提高,最终成为了蒋介石的嫡系高级将领。当然了,在这个过程中,杜聿明坚定地在政治立场上倒向蒋介石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抗日战争爆发后,杜聿明带领国民革命军第5军前往缅甸出国远征,意在打通中国接收盟国物资援助的通道,压制东南亚日军的行动。

远征不利

然而,这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让杜聿明暴露了自己的指挥短板。国民革命军第5军是当时中国军队里火力水平首屈一指的存在,拥有工兵团、装甲团、炮兵团等单位,是中国第一支机械化军团。而且第5军的德系火炮与坦克,质量上也优于“皮薄个小”的日军坦克。

但就是这么一支强大的远征军,却被杜聿明给“糟蹋”了。初入缅甸后,凭借机械化部队的强大火力,杜聿明尚且打了一些胜仗,击溃了日军第21旅团,击毙了中村正雄少将。但在1942年,缅甸的英军匆忙撤离,中国远征军顿时陷入即将被日军包围的危局之中。

此时摆在杜聿明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条是集中机械化部队的强大火力,强行突破日军包围圈;另一条是分散兵力,化整为零,以灵活小股部队各自突围。杜聿明最终选择了第二条路。

事实证明,杜聿明的这个选择大错特错。第5军的优势本就是机械化部队的机动性与火力,在分兵之后,这个优势就等于自我放弃了。而且,杜聿明的突围防线还选择的是山势陡峭的野人山,加大了突围难度。

最终,第5军虽然突围成功,但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原本的主力200师,兵力从10000人下滑到4000余人,其中有3000人是病死、饿死在突围路上的,而且那些精良的德系装备也被丢弃在了缅甸的密林里。从战术角度来看,这次远征军的军事行动是相当失败的。杜聿明显然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暴露短板

在解放战争里,杜聿明再度暴露了自己的问题,让粟裕直接点评:只能打胜仗,不能打败仗!在粟裕的眼中,杜聿明是一个典型的教条主义将领,他在黄埔军校的成绩固然出色,但却过于死板地遵循教科书的打法,不懂灵活应对。一旦遇到了危急关头,就很难果断地作出正确判断。

淮海战役就是体现二人差距的战场。当时,粟裕已经派主力包围了黄百韬兵团,但由于黄百韬兵团的火力相当凶悍,因此我军一时也很难啃下这个硬骨头。而且,黄维兵团也正在疯狂地向黄百韬方向靠拢,意图打破我军的包围圈,中野的阻击压力很大。总体上,此时的杜聿明完全有底气从徐州突围成功。

此时双方的弓弦都绷到了最紧,谁先下定决心打硬仗,谁就能取得先机。但杜聿明却表现出了极度的犹豫,他选择听从南京蒋介石的指导,先聚拢徐州的国军兵力,然后再试图突围。

结果在临近突围时,他的部下邱清泉却劝他不要冒险突围,最好坚壁清野,用重武器坚守,这让性格优柔寡断的杜聿明丧失了突围的机会。

而粟裕则果断调动华野的最后力量,吃掉了国军的孙元良兵团,堵死了杜聿明徐州突围的最后一个可能性。最终,这个黄埔一期名将和他的30万大军都被解放军尽数剿灭,他本人也被俘虏,进了“功德林”。

不过,杜聿明也是被俘国军将领里改造态度最好的人之一,从“功德林”出来之后,他一直从事现代历史的研究工作和两岸和平统一工作,而且还担任了政协五届常委。1981年,杜聿明在北京病逝,享年77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