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基于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2022-10-05 | 阅:  转:  |  分享 
  
《基于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课题开题报告一、课题的提出(一)课题提出的背景2014年3月30日,教育部正式印发了《教育部关于全面
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在这份文件中,首次提出了“核心素养”这一概念,明确了学生应该具备的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
所需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完整地构建了学生在各学段的发展核心素养体系。这个文件深入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要求教育
者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及学生的成长规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对学生发展总体要求进行细化、具体化。目前,核心素养是通过顶端设计,贯
通各学科来进行研究的。在实现学生自身的基本素质和能力的转化、落实核心素养培育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课程起着至关重要的桥梁作用。它是落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根本途径。构建怎样的课程体系,将意味着我们能给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怎样的平台。近年来,随着
教育标准的形式逐步发展变化,以学科知识结构为核心的传统课程标准体系已经逐渐被以个人发展和终身学习为主体的核心素养模型所代替,许多国
家和国际组织不断研究,逐步构建了学生核心素养模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趋势呢?首先,在培养对象上,教育领域的趋势是以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作
为重心来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是从全面发展角度出发,解决“培养什么样人”的教育问题,体现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
要”。以学科知识为核心的课程标准是从具体学科出发,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实现教育过程应该满足的标准。其次,在价值取向上,核心素养反
映了学生终身学习所需的素养与国家、社会公认的价值观。培育全面发展的人,培养、塑造青少年能力与品行,保持身心健康,使每个人发挥自己的
才华和潜能,是教育必须承担的责任。每个人是社会一分子,都肩负对社会群体的义务和责任。通过个人的努力奋斗和贡献实现自身的价值,找到自
己的位置,获得生命的意义。再次,在内容结构上,系统性、特色性是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的特征。尽管世界各国构建学生核心素养的指标不全相同,
但是目的一样,都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建立健全的社会。由于选取核心素养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因此,建立核心素养模型要有完整的结构和
较为严密的体系。过去我们的教学状态是:重教法轻学法、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素质轻素养、重技巧轻通法、重效率轻效益。在大容量
、高密度、快节奏的大班教学中,淡化了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以教师讲解知识为主。教师则是参照考纲要求,考什么就教什么,把学生培养成了一
个个会考试的“人才”。而核心素养下的教学新常态是:德育为先、素养为重、以生为本、多学少教、能力素养并重。比如:在物理学科中,从“双
基”教学目标到“四维”的核心素养,强调科学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科学的态度与责任。让学生在接受物理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适应个人终
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下新常态校本教研必需要回答的问题:为何学、学什么知识、怎么学、如何学得更好。教师
要研究学科的本质,提炼学科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把校本教研的过程流程化,高效的实施课堂的教学,对课堂做出有效的评价,并且
把实践的结果成果化。校本教研提质增效的众多策略中,每日一课、同课异构、学科建模、录像研究、课题引领、读书报告会是实践经验的总结,是
重要的基本策略。立足学校、立足课堂的校本教研是提升教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途径。校本教研是基于学校、为了学校、在学校中进行
的教育教学研究。它以教师为主体,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所面临的各种教学具体问题为对象,与学校生活密切相关、与发生在自己和学校里的有
关教育教学问题相联系,与教师和学校的发展融为一体,是一种融学习、工作和教研于一体的学校性活动和教师行为。今天,这个概念体系正在成为
新一轮课程改革深化的方向。不同于一般意义的“素养”概念,“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从价值取向上看,它“反映了学生终身学习所必需的素养与国
家、社会公认的价值观”。从指标选取上看,它既注重学科基础,也关注个体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个人终身发展所必备的素养;不仅反映社会发展的
最新动态,同时注重本国历史文化特点和教育现状。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了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准则。落到学校教育上,
还需解决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如何“落地”的问题。一方面,核心素养指导、引领、辐射学科课程教学,彰显学科教学的育人价
值,使之自觉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教学”升华为“教育”。另一方面,核心素养是学科壁垒的“溶化剂”。以核心素养体系为基,各学科教学将
实现统筹统整。比如“语言素养”,它并非专属语文一家,体育课也有——有可能只是手势、眼神,一个快球、快攻,现代社会中,人们有效交流的
非文字信号能力也是“语言素养”。从“知识核心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必须改变中小学评价以知识掌握为中心的局面,必须建立完善符合
核心素养要求,符合学生实际的校本课程体系,并与之相配套的课程评价标准。(二)本课题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1、开发基于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
体系基于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应包括基础型课程、研究型课程、拓展型课程,要研究各类校本课程的制定原则,内容架构,以及学科教学目标、教
学指导、教学评估等问题,为校本课程提供各学科专业理论依据,设计各学科校本课程教材。2、建立基于核心素养的校本评价标准学生发展核心素
养是检验和评价教育质量的重要依据,建立基于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质量标准,明确学生完成不同课程内容后应该达到的程度要求,把学习的内容要
求和质量要求结合起来,可以有力推动核心素养的落实。3、落实基于核心素养的校本教学实践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对于教师而言,这是个巨大挑
战。首先是观念转型——教师要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教育”。学科教师要明白自己首先是教师,其次才是教某个学科的教师;要清楚作为“人
”的“核心素养”有哪些、学科本质是什么,才会明白教学究竟要把学生带向何方。本课题要着重提高教师的课程研究意识和实践意识,提高教师科
研实践能力、理论建构能力和创造性实施课程能力。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价值(一)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1.国内同一研究领域
现状在国内研究中,“核心素养”一词早期被理解为某一学科所要求的核心素养,如陈征帆探讨了城市规范专业对学生要求的核心素养,罗燕芬从政
治课教学引领功能的角度对高中生进行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实现途径进行了探索等。此外,“核心素养”也在一些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大学本科
人才培养中提及,如李晓军在分析技术本科院校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面临的困境时,提出“强化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核心素养是高等技术教育改革发
展的战略选择”,并建议应当以“核心课程”为基础,采取“混合式”教学模式,打造养成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师团队。这一阶段,对于核心素养的认
识主要是基于学科要素的分析。随着国际教育改革交流不断增加,众多国际组织关于“核心素养”的界定和框架设定引起了我国学者的关注,我国的
裴新宁等学者对欧盟核心素养框架的确立、实施与评价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对我国核心素养框架的制定提供建议,并认为相关政策需要在一致性和个
性化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自下而上地推广优秀的实践经验,强化地区间的协同创新;辛涛、姜宇等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核心素养模型的构建进行了
研究,提出在核心素养的遴选时要遵守素养可教可学、对个体和社会都有积极意义、面向未来且注重本国文化三个原则,认为其建立过程需要广泛征
集教育利益相关者意见,处理好核心素养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关系。2014年教育部颁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
中明确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是
首次在国家文件中出现“核心素养”一词,引起了教育学术界和各级教育政府和机构的广泛关注。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
成果发布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这项历时三年的研究成果,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表现、落实途径等做了详细阐释,认为:中国学生发展核
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
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2.国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在基于核心素养进行课程建设的研究上,国际组织
、部分发达国家及我国台湾己经进行了诸多探索。核心素养在德国、挪威、瑞典、芬兰、丹麦、波兰等许多国家己经被当成教育目标的重要来源,并
规划成为重要学习领域的课程方案架构以推动课程改革。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于1997年启动“素养的界定与选择”(简称DeSe
Co)跨国研究项目,构建了一个核心素养的总体概念参照框架,为决策者提供参考信息。该项目最终于2003年出版了研究报告《核心素养促进
成功的生活和健全的社会》,提出了涉及“人与工具”、“人与自己”、“人与社会”三个方面的核心素养框架一一能互动地使用工具、能在异质群
体中进行互动、能自律自主地行动。欧盟2002年3月发布报告《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素养))中首次使用“KeyCompetencies
”这一概念,2006年12月,欧洲议会和欧盟理事会通过了关于核心素养的建议案《以核心素养促进终生学习》,标志着以“母语沟通、外语沟
通、数学素养及科技基本素养、数位素养、学习如何学习、人际跨文化与社会素养、创新应变的企业家精神、文化表达”为八大核心素养最终版本的
正式发布。2013年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发布报告《走向终身学习一一每位儿童应该学什么》。该报告基于人本主义的思
想提出核心素养,并强调在基础教育阶段尤其应重视发展“身体健康、社会情绪、文化艺术、文字沟通、学习方法与认知、数字与数学、科学与技术
”等七个维度的核心素养。美国教育部及全美教育协会针对当今时代的学生所需要的关键知识、技能和学习支持,经过长期研究和大量尝试,于20
02年共同发表了《二十一世纪的学习与技能))报告,指出二十一世纪美国学生应具备的三种重要技能分别为:信息与沟通、思考与问题解决、人
际与自我导向。2010年3月,新加坡教育部颁布了新加坡学生“21世纪素养”框架。该框架中,21世纪能力包括3个层次:首先,居于核心
的是价值观,新加坡将核心价值观分为6类,分别是尊重、责任、正直、关心、顺应与和谐。其次,社交和情感技能,再次是关于成为怎样的人的定
义。可以说,在21世纪之交的十一几年间,国际组织及各个国家对核心素养框架的讨论和制定,是关于核心素养学术研究的热点话题,也是我国学
者这一阶段主要关注的问题。(二)研究价值通过“基于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国家对课程改革赋予各科课程新的
性质、基本理念、核心目标与重要内容。开展对核心素养校本课程的研究,将弥补核心素养下的课程建设在实施中存在区域、学校差异适应性问题和
学生个体差异补偿性问题研究领域的空白和不足,有利于进行因材施教,推进素质教育和个性化教育。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校本课程体系的构建
,研究校本课程实施的成效,有益于适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为校本课程的实施提供有价值的改进建议,促进校本课程的完善和改进。⑴理论价值
:通过“基于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构建适合校情、适合学情的符合核心素养培养的校本课程,能丰富、充实我国的课程体系,为
课程建设的理论研究提供支撑性个案。⑵实践价值: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将积累的研究资料、实践与理论建构的范式、学科校本教材的编制与操作实
验等实践数据为同类学校,特别是苏南地区校本课程的应用性研究提供了实践指导和参考范本。⑶现实意义:随着相关政策的颁布,“核心素养”被
置于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而关于“核心素养”如何具体落实到课程实践之中,则是一线教育工作者最为关注的焦点
问题,同时也是难点问题。核心素养如何转化为学科素养、如何在学科教育中发挥出整体的育人效果、核心素养与课程标准、学科素养之间到底是什
么关系,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成为深化课程改革、实现育人目标的讨论热点。在“核心素养”落地实施上,关键问题就是把核心素养的内涵细化,转化
为具体的品格和能力要求,结合学科特征、学校特点、学生特性,把培养核心素养融合到各学科,最后体现在学生身上,从而解决“培养什么人、怎
样培养人”的问题。三、主要观点与创新之处(一)主要观点(1)“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
关键能力,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
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
本要点,是所有学生应具有的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2)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与现行的教育教学实践相互结合,学生核心素养的建立归
根究底是为了促进教育方式的转型,从过去重视教学当中学科知识体系的科学性和完备性,转向重视学生核心能力和素养的生成;从过去重视学生知
识结构而忽视学生能力培养,转向促进学生能力提升和全而发展。本着这个目的,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必须与教育教学的实践相结合,尤其是要在核
心素养理论的指导下,促进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发展,这样才能让学生核心素养模型更有效地发挥作用(3)核心素养的培养已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
深化的方向,《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最新成果已发布,但如何培养?如何在不同区域、不同学校、不同学生中培养他们的核心素养?将是本课题
研究的重点。我们开展对校本课程的研究,将弥补在培养核心素养过程中存在因区域、学校差异而衍生的适应性问题,补充国家课程所没有的区域(
或学校)教育的特色,特别是教育发达地区的特色。(4)学校是发展变化的,学校的学生流动变化的,学生的学习基础、个性特征也是千差万别的
。我们认为,校本课程应该“以人为本”,针对不同学生不同学情制订不同课程,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有利于培养一个真正的人、实实在在人。
(5)核心素养指导、引领和辐射校本课程的教学,促使课堂教学方式也随之发生改变,要突出课堂教学的育人功能,使之自觉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
。“教学”要升华为“教育”,以核心素养体系为基础,各学科教学将实现统筹整合。这对于教师而言,是个巨大的挑战,教师要从“学科教学”转
向“学科教育”,必须要提高教师课程研究意识和实践意识,提高教师科研实践能力理论建构能力和创造性实施课程能力。编制符合核心素养的校本
教材,通过“一线教师”“一线课堂”的研究实验,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二)创新之处(1)“基
于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将实现学科融合,有助于打破学科界限,促进跨学科能力素养的培养,发挥育人合力。校本课程可分为基础
型校本课程,研究型校本课程,拓展型校本课程。基础型校本课程体现人文化,研究型校本课程体现生活化,拓展型校本课程体现特色化。①基础型
校本课程实施是真正落实基于校情的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途径。在这其中,一是做好学科课程整体设计;二是研究基于校情的学科教学标准;三
是实施学科分层教学。②研究型校本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学习内容是生活的世界、真实的世界,学生运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发现和提出问题
、探究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与创新精神、研究与实践能力、合作与发展意识的课程。生活化是研究性课程的特点。③拓展型校本课程以培育学
生的主体意识、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自我规划和自主选择能力为宗旨,着眼于培养、激发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
学生个性的发展,是具有一定开放性的课程,特色化是拓展型课程的特点。拓展型校本课程可分为限定拓展校本课程和自主拓展校本课程。限定拓
展校本课程,是全体学生限定选择修习的课程,包括学校集会(升旗仪式、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成人仪式等)、班团活动、生涯规划、公益劳动、
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和自我服务等。自主拓展校本课程,是学生自主选择修习的课程,包括学科拓展课程、生活技能课程、实践创新课程、人文素
养课程、国际交流课程、社团活动课程等。(2)基于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研究将促使课堂教学重构。新课标颁布之后,各个学科在教学过程中不仅
要传授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还强调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然而在以学科知识体系为核心的课程标准中,教学内容规定得十分明确、
详细,教学过程和教学建议却较为弱化、模糊;知识与技能有清楚的规定,而过程性的价值观教育却没有提供明确的指导。基于核心素养体系的校本
课程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提出较为具体的教学建议和教学关键过程,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有章可循。如教学建议可采用“以学定教”“少教多学
”“合作探究”;教学过程可采用在线学习平台等(3)基于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研究将促使教学方式的改变。以往的教学教师教得多,学生主动
学习得少,长此以往,学生主动探索的少,创新思维难以发挥。如在核心素养中“科学精神”这一要素,主要是培养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
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核心素养中“实践创新”这一要素,主
要是培养学生在日常活动、问题解决、适应挑战等方面所形成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行为表现,包括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应用等基本要点。
基于核心素养这一要求,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有效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实践创新”等,如采用“学生成长
团队”建设,通过同伴互助、共同学习,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和效果,而且他们的团队精神、组织能力、表达能力、竞争意识也可以得到
培养,并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懂交往、能分享、会聆听等品质。四、概念界定与支撑理论(一)概念界定1.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个人终身发
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和创新实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
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
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2.校本课程(1)校本:是指“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采用华东师大的博
士导师郑金洲教授的观点:一是一切为了学校,二是一切在学校中,三是一切基于学校。(2)校本课程:是指学校在实施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
前提下,完全自主开发实施的学校课程。它既包含了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经校本开发和实施后的课程,也包括了以学校为主体、自主开发实施的拓展
性、探究性课程。3.基于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基于核心素养的理念、要求,结合所在学校的教育哲学和办学理念,把学生终身发展所须具备的核
心素养与国家、社会倡导的价值观相匹配,把校本课程开发与核心素养的培养相贯通,把课程评价与核心素养指标相关联,使核心素养的理念和要求
贯穿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之中。(二)支撑理论1、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理论9月13日上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在北京师范
大学举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
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
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2、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布卢姆认为教育目标是一种预期的教学效果,应能反映出学生在认知、
情感、思想、行为等方面实现的变化。复杂的行为可以分解为比较简单的行为,教学目标可以用可见的行为来表示,以使教学效果能清楚鉴别,变成
可测量的东西,从而把握教学目标的达成度。通过教育目标有意义、明确的表述,总目、细目的制定,使其成为教学与评价的指南。布卢姆教育目标
分类体系由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三部分共同组成的,各个领域进一步又细化为若干层次,整体构成了一个完整统一的目标分类体系。
这是历史上第一部系统的教学目标分类学,它兼顾教学领域中认知、情境和动作技能三大层面,纠正了传统教学中偏重认知层面的失误,而且又详细
地指出了每一目标领域所涵盖的具体目标。它采用具体明确的行为动词来叙述目标,为教学评价提供了较具体的指标,而且改变了教育测量始终沿用
常模参照测验的单一做法,促进了标准参照测验的实现3、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系统美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加涅在《学习的条件》一书中,根
据学习情景、学习水平和学习结果,将学习分为五种类型: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识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这五种学习不存在等级关系,其顺序
是随意排列的。前三种学习结果属于认知领域,第四种学习结果属于动作技能领域,第五种学习结果属于情感领域。加涅的学习结果的分类研究反映
了最新的心理学和教学研究的成果,并且在综合行为主义和认知心理学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他不仅将信息加工的学习和记忆的理论与教学实践联系起
来。而且系统地描述了学习结果和教学事件的关系,揭示出了教学事件的本质。五、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一)研究目标1、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
研究落实核心素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已发布,这是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顶层设计,它指导着各级各类的课程改革,通过“基
于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把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依据和出发点,进一步明确各年级、各学科具体的育人目标
和任务,加强各学科课程的纵向衔接与横向配合。2、通过校本课程的教学实践落实核心素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明确了“21世纪应该培养学生什
么样的品格与能力”,以此引领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指导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改变当前存在的“学科本位”和“知
识本位”现象。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以对教学建议和教学关键提出更为清晰的要求,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有章可循。同时通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
引领,可以帮助学生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激励学生朝着这一目标不断努力。3、通过校本课程的教学评价落实核心素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检验
和评价教育质量的重要依据,建立基于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质量标准,明确学生完成不同课程内容后应该达到的程度要求,把学习的内容要求和质量
要求结合起来,可以有力推动核心素养的落实。(二)研究内容1、子课题一:构建基于核心素养校本课程的基础研究基础研究,是指对核心素养和
国家课程的解读研究、对校情和学生学情分析研究,研究核心素养培养同校情、学情相结合的问题,为制订校本课程提供基础数据和资料。①核心素
养内涵的研究。深入研究国内外对核心素养的研究成果,结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
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以及“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为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理论支撑。②国家课程解读的研究。对课程标准学习、释义
和解读、研究,深入理解国家课程标准,明晰各学科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核心目标与重要内容,为学校校本课程的制定提供基础框架。③区域、
学校教育发展情况的研究。研究苏南地区教育发展实际和我校实际,研究本地区“十三五”教育发展规划和我校发展规划,研究核心素养、国家课程
与本地区教育发展的达成度和适切度,为校本课程的制定提供方向性和前瞻性依据。④学生学力分析的研究。研究调查我校学生情况,研究我校未来
学生可能的变化情况,研究不同层次学生的学力,为制定适合校情学情的校本课程提供基础数据。2、子课题二:构建基于核心素养校本课程的本体
研究本体研究,是指对校本课程的制定原则、方法和内容架构等理论研究,为制订符合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提供理论依据,确保我校研制的校本课程
“严谨、明晰、具体、专业”。①校本课程建设理论架构的研究。对课程的制定原则、制定依据、程序架构、格式要求等问题的研究,重点研究校本
课程开发的专业尺度、内容要素、操作程序等内容,为制订校本课程校本提供专业理论基础。②校本课程建设架构设计的研究。基于核心素养的校本
课程,应该包括基础型课程、研究型课程、拓展型课程,要研究各类校本课程的制定原则,内容架构,以及学科教学目标、教学指导、教学评估等问
题,为校本课程提供各学科专业理论依据,设计各学科校本课程教材。3、子课题三:构建基于核心素养校本课程的实践研究核心素养的提出蕴涵着
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课堂教学将更多的聚焦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明确方向,抓住关键,不断探索,勇于实践,着力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以
适应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需要。①校本课程内容制定的研究。基于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可分为:基础型课程、研究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各类校本课
程要研制多层级分梯度的校本课程标准,并以点带面,根据课题研究进展实际,尽可能形成校本课程体系。②校本课程中践行核心素养的实践研究。
要根据国家核心素养的指标体系,确定校本课程的课堂观察点,开展实证研究,检验校本课程教学的可行性、科学性、有效性,并在实验中修改完善
我们的校本课程。③核心素养下学校课堂教学重构的研究。符合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开发,要求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也随之发生改变,在教学行为上
要努力践行教学主张“以学定教”、“少教多学”、“合作探究”、“绿色课堂”和探索学生深度学习,如以项目为基础的学习(project-
basedlearning),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构建学生成长团队等等,使之形成
与核心素养相配套的教学方式。4、子课题四:构建基于核心素养校本课程的评价研究评价研究,是指在构建校本课程过程中不断进行检测、反馈、
评价,从而修改完善我们的校本课程。①专家团队的检测评价。在专家的指导下,定期对我校的各类型的校本课程进行专业性评价,不断进行修改完
善,确保我们的校本课程“严谨”、“科学”、“专业”。②比较教学的检测评价。比较基于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和新课标指导下的校本课程,在人
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的差异,在比较检测评价中不断修改完善校本课程,确保我们的校本课程达
到预期的研究目标。六、研究思路在专家团队指导和引领下,课题组带领全校教师从文献研究、调查研究入手,研究核心素养的最新成果,研究国家
课程,研究学校实际和学生学情,研究培养核心素养跟学情、校情的结合点,为构建校本课程取得基础性资料;通过文献学习、专家培训等形式,提
高全校教师理论建构的水平和能力;在此基础上,由各学科骨干教师、课题组核心成员编制与核心素养要求相配套的校本教材,制定校本课程评价标
准;最后,在专家团队的检测评价和学校实验检测的基础上不断修改完善校本课程,最终达成研究目标。七、研究方法与实施步骤(一)研究方法⑴
文献研究法: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收集、整理以及分析,围绕“核心素养”、“基于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等关键主题查阅近期的图书资料、期刊
文献、学位论文等资源搜集相关信息,并对这些资料进行数量和主题上的梳理、总结,把握相关主题研究的发展方向。⑵观察、调查法:运用问卷、
访谈、检测等方式,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调查收集有关问题和现状资料,如校情资料、学生学情资料、课堂教学资料、校园文化和课程文化,从
而获得关于课题研究的第一手资料,形成关于课题研究进展的科学认识。⑶行动研究法:在专家团队的指导下建构与核心素养要求相配套的校本教材
,通过不断的实验比较,不断进行修改、调整和完善,形成严谨、科学、操作性强的校本课程。⑷实验比较法:通过在不同教学理念指导下实施校本
课程的实验,透视其中蕴含的课程改革与发展的理念、课程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课程开设的实际情况,测评核心素养指标的达成度,从而达
到修改完善校本课程的目的。⑸经验总结法:针对课题研究问题,进行调查、分析、抽象、概括,总结经验教训,加以运用推广。(二)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11-x.2)①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和课题研究核心小组,确定课题组成员,明确分工。(负责人:x)②培训课题组成员
,通过讲座、集中学习、自学等形式进行,使课题组成员了解本课题研究专业理论,了解本课题国内研究现状,了解本课题研究对我校教育教学必要
性及其指导意义,掌握开展课题研究相关知识与理论。(负责人:x)③在调查研究、收集资料以及广泛征求各方建议的基础上,撰写课题研究实施
方案,力求科学,操作性强。(负责人:x)(2)实施阶段(x.3-20x)①构建基于核心素养校本课程的基础研究。(负责人:x)②构建
基于核心素养校本课程的本体研究。(负责人:x)③构建基于核心素养校本课程的实践研究。(负责人:x)④构建基于核心素养校本课程的评价
研究。(负责人:x)(3)总结阶段(2x.1-2x.12)对照课题研究方案,对研究过程中积累的有关调查报告、分析数据、资料、文本解
读、体会、阶段小结等材料进行分析、总结,写出研究报告,并出版“基于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教材”、“专题论文集”、“案例分析集”等物化成
果。八、课题研究条件保障我校是一所具有百年办学历史的学校,是国家级示范高中,江苏省首批四星级普通高中,通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积累了
丰富的办学经验,建立了一整套完备的管理制度,积淀了厚实的文化底蕴,取得了骄人的办学业绩。1.研究基础:“十二五”期间,我校承担了江
苏省“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基于国家课程标准的学科校本标准构建的实践研究》,同时,“十二五”期间,我校教师承担了省级课题9项,苏州
市教育规划课题12项,苏州市教育学会课题4项;发表省级及以上论文189篇,省级获奖论文407篇,苏州市级交流论文255篇,在课题研
究过程中我们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科研和实践经验。我校作为苏州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的“数学教育研究基地”和苏州市优秀课程基地——“人文读写课
程基地”,有着大量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以科研促进步,以科研求创新”成为我们的办学理念,学校已形成了领导带头,教师积极参与的浓厚的教
科研氛围,被评为苏州市十二五教育科研先进集体。2.研究力量:由校级领导、中层管理干部、教研组长、年级组长和各级学科带头人组成的课题
研究组成员,都是学校乃至太仓市的行政管理、教育管理、教学管理、教育科研等领域的中青年骨干,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组织管理能力和教科研能力,富有一定的开拓创新精神。课题负责人张军校长是苏州市英语学科带头人,教育硕士,有强烈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参与了江苏省“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基于国家课程标准的学科校本标准构建的实践研究》,著有10多篇有影响力的论文;课题组其他成员中有苏州市学科带头人5名、太仓市学科带头人12名、太仓市学术带头人2名,多位教育硕士,绝大部分同志为中学高级教师且参与了国家级、省和苏州市“十二五”课题的研究工作。3.前期准备:课题组对本课题研究已经做了一定的前期准备工作,查阅并收集了相关研究资料,并进行了整理、分析,对学校未来发展存在的问题作了调研,邀请了市教师发展中心的教科研专家到校对本课题进行了分析指导,认为本课题研究很有意义、很有必要。4.组织保证:学校成立了以张军校长挂帅的课题领导小组和课题研究核心小组,构建了教育科研的组织管理网络,制订了相应的激励机制。5.专家保障:在“十二五”研究期间,我校邀请了华东师范大学郑桂华教授、上海海事大学左飚教授、同济大学刘志学教授、南师大何永康教授等一批专家学者来校讲座,帮助教师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同时,我校还邀请了x等一批省内教育专家来校为全体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十三五”期间,我们将继续聘请他们作为指导我们科研的专家团队,并准备另外再在省内外教育科研院所聘请一些主要学科(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历史等)课程研究方面的专家,在他们的指导引领下,以保证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并取得预期的成果。6.经费保证:保证开题论证、中期报告、结题鉴定所需的各项费用;保证资料采集、会议研讨、专家指导、论文结集、论著出版等各项费用。预计研究经费为40万元。九、课题成果形式主要成果形式如下:1、“基于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中期研究报告2、《核心素养指标体系》解读3、x高级中学学情校情调查分析报告4、校本课程研究论文集5、校本课程实验教学案例集6、“基于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结题报告7、xx高级中学校本课程教材8、xx高级中学校本课程实施案例集.1
献花(0)
+1
(本文系燕虞昊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