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零:光靠牧誓八国,周人灭商断不可能

 where5 2022-10-05 发布于布基纳法索
图片

文/李零

上博楚简《容成氏》的文武图商故事,也是重要发现。这个发现的重要性在哪儿?我看主要就在,它把“小邦周”灭“大邑商”的秘密讲了出来。这个秘密是什么?就是先有文王以“周方伯”或“西伯”的名义先平定“九邦之叛”,然后,才有武王的一举灭商。

过去,读西周史和研究西周考古的人,大家都知道,周人是住在今陕西的宝鸡地区,它是沿渭水东进,从今扶风、岐山一带到今咸阳、西安,不断向东扩张,最后师渡孟津,在今河南淇县,把纣王打败。我们都还记得,牧野之战的誓师之辞,即《书·牧誓》,它一上来就是向“西土之人”喊话,说“嗟!我友邦冢君,御事:司徒、司马、司空、亚旅、师氏、千夫长、百夫长,及庸、蜀、羌、髳、微、卢、彭、濮人,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它所说的“牧誓八国”,一般以为,就是西土联军的主要参加国。武王就是靠这八个国家打败了商朝。“牧誓八国”,学者多有考证,意见不尽统一。一般认为,庸在湖北竹山,蜀在四川成都,羌在甘、青一带,髳在四川巴县(或说在山西平陆),微在陕西眉县,卢在湖北襄樊,彭在湖北房县(或说四川彭山),濮在四川、湖北一带。尽管其考证还并不尽可靠,但总的印象,它们是分布于岐周之西和之南。其西是甘、青,其南是秦岭山区、四川盆地和汉水流域(宝鸡国墓地和城固、三星堆等地的发现,是相关文化的遗物)。这八个国家,是它的后方依托。

但是,现在上博竹简告诉我们的是另一个故事。它说,周的崛起,是因商纣无道,九邦反叛,文王自告奋勇,愿意前往平叛,商纣释其囚禁(从殷墟南的羑里释放,但简文作“出文王于夏台之下”),让他讨伐九邦,才使周的势力得以壮大。这里的“九邦”是什么?简文说,是丰、镐、舟、石、于、鹿、耆、崇、密须。文王起兵,“七邦来服,丰、镐不服”,文王“三鼓而进之,三鼓而退之”,示其不忍加兵,结果是丰、镐也投降。然后,文王归周,内修其政,及武王即位,才有牧野之战,终于灭商。

图片

简文提到的文王平九邦,对我们来说,是个新知识。虽然,它说的九邦,在古书中也不是毫无记载,但九国并举,全列其名,却是前所未闻。我在简文的注释中曾指出,文王平九邦,于史无考,只有《礼记·文王世子》提到过一下。《文王世子》说,文王有病,武王侍疾,文王病情好转,武王才敢安睡。第二天,文王问他做了什么梦,他说梦见天帝赐他“九龄”。文王说,你以为是什么意思?武王说,大概是指“西方有九国焉,君王其终抚诸”。文王说,不对,“九龄”是说年齿,即我可以活一百岁,你可以活九十岁,我要把我的寿数匀出三年给你。所以,文王活了九十七,武王活了九十三。前人对这段话有很多解释,很多争论,真实不真实,合理不合理,我们不去管(馈赠年龄,肯定是故事)。但它提到文王曾抚有“西方九国”,还是很有根据。记文提到的“西方九国”是哪九个国家,旧注失解,谁也不知道,孔颖达猜测说“今云西方有九国于时未宾,则未有二分诸侯也。或以为庸、蜀、羌、髳、微、卢、彭、濮之徒,未知定是何国也”,显然是无可奈何。现在有了《容成氏》,我们才知道,它是指上面的九个国家(简文“九邦”,《文王世子》作“九国”,“邦”作“国”是汉以来的避讳改字)。

上述九邦,丰、镐是实力较强的国家。它们就是古书所说“文王都丰”、“武王都镐”(《诗·大雅·文王有声》、《世本·居篇》、《史记·秦始皇本纪》)的“丰”、“镐”。得此二国之地,周人的势力才由周原一带推进到西安,在那里建立新的都邑。密须在今甘肃灵台一带,位于周原正北,是陕甘地区黄土高原上的戎狄强国。这些是周以北和周以东的重要国家。其他国家,舟在今河南新郑一带,鹿、崇在今河南嵩县一带,邘在今河南沁阳一带,耆即《书·西伯戡黎》的“黎”,在今山西长治一带,大体范围属于商王朝占领的夏人故地,也就是考古学家说的夏文化分布区。它们当中,只有石还不能肯定(暂以东周以来的石邑当之。石邑在今河北石家庄以西的鹿泉一带,在殷墟以北)。

对比文献,我们可以发现,这些国家也就是所谓“文王受命七年”,在这七年里征服的国家。古书讲这七年,如《史记·周本纪》,它是以文王决虞、芮之讼为受命之年,第二年伐犬戎,第三年伐密须,第四年伐耆,第五年伐邘(即上“于”),第六年伐崇,第七年作丰邑。简文未及虞、芮,也没有犬戎(疑与密须为同类,而有意省略),但比它多出丰、镐和舟、石、鹿。这里面,丰、镐的发现最重要。因为过去读《诗经》,其《文王有声》说“文王受命,有此武功。既伐于崇,作邑于丰”,很多人都以为文王是在崇的故地作建丰邑,甚至到西安附近寻找,把老牛坡遗址当作崇国。其实,崇是崇,丰是丰,简文记载,画然有别。诗句的“既伐于崇”,很可能是指“五年伐于”和“六年伐崇”。“七年作丰邑”,只是时间接在这两役之后,它是灭丰、镐而设,和崇并没有关系。这七个国家,都是考古学上应该寻找的重要文化遗存。

图片

由于简文的补充,现在可以看得比较明白,周人灭商,是分三步走。第一步,是夺取上面说的“周板块”(我是说,完整地夺取“周板块”),即以今宝鸡地区为核心,以它的南部与国和西部与国(即“牧誓八国”)为后方依托,北征犬戎、密须,东征丰、镐,占领整个关中地区。第二步,是夺取上面说的“夏板块”,即平定上面讲的舟、石、于、鹿、耆、崇六国。第三步,是夺取上面说的“商板块”,即对商王畿形成合围之势,进行牧野决战。过去,孔子有一名言,叫“三分天下有其二,犹服事殷”(《论语·泰伯》),同样说法也见于《逸周书·太子晋》,看来是古代成说。这两句话,旧注以为指文王受命,行其德,武王即位之前,于九州之中取其六州(荆、梁、雍、豫、徐、扬),只有三州(冀、兖、青)仍在纣的掌握之中,但周仍臣事于殷(《论语》郑玄注)。前人已经指出,文王时,周已兼有冀土,而豫州尚多属纣,未必能以州数为分割,“三分天下有其二”只是约略言之,并非专指他说的六个州(王夫之《四书稗疏》)。现在我们知道,它的真实含义恐怕是,武王即位前,周人已尽取关中,复夺夏地,占有天下的三分之二。武王以天下的三分之二,去攻打天下的三分之一,这是兵家所谓的“多算胜少算”(出古本《孙子兵法·计》,今本《孙子兵法》作“多算胜,少算不胜”,“不胜”是衍文),胜负之分显而易见。

简文的发现,对理解武王克商太重要。因为光靠周人自己,光靠牧誓八国,周人灭商是断不可能。过去,古人讲周人灭商,总是以文王、武王并举,一个行仁恩,一个奋武威,好像双璧,他们确实是密不可分的一对人物。我们可以说,没有文王平九邦,就没有武王克殷商。简文的补充,使我们对武王克商有了顺理成章的解释。

简史专栏
上古史话 | 考古发现 | 分子人类学 | 人物志 
古代神话 | 姓氏寻宗 | 农业史话 | 民俗志 
说文解字 | 地理志 | 古族古国 | 气候简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