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北京胡同改造,建筑表皮技术新应用

 龙岩半主 2022-10-05 发布于广西

建筑表皮新应用

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改造符号

老上海人都有弄堂情节。

到了老北京,

设计师们都会对胡同文化分外看重。

活化老建筑本身,

在保留中予以现代化的设计升级。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王大泉老师的

胡同改造案例——“把胡同改造成艺术馆”。

PART 1

把建筑表皮设计出装置感

设计师王大泉的改造项目位于板桥16号创意文化产业园位于北京板桥南巷的胡同里,改造后的它主要作为文化艺术中心使用。

这里原先是老北京最高自行车组装厂,人民美术馆恰巧就在它的正对面,而这里也曾是毛主席形象的主要制作地之一。

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王老师尝试用装置艺术来重新主导建筑的表皮设计。

灯光的作用下,以胡同里的人民美术印刷厂为源点镜像拉伸投影,便形成新的建筑空间,设计师王在保留局部原有结构上,叠加新的结构次元,我们可以很清晰的看见毛主席的头像出现在建筑表皮之中。

建筑表皮的再设计

这是国内首次使用的技术,建筑表皮采用法国高纤维水泥,并使用风洞式的参数化设计,设计出了“透明建筑表皮”。

整个形态如风吹动,坚硬的水泥仿佛在这一瞬间变得柔软。

世界知名十大透明建筑表皮

白天通过日光内部呈现光影效果,对外则是镂空的装置,装置本身就像如同中国的水墨画一般灵动。

PART 2

朝北入口,打开天窗,让阳光进入

进出口的位置,坐北朝向,很难有日照的进入。

为了将自然光线有效的导入到室内,东西朝向的外立面上做了滤光处理,日光映射在留白的墙面上,带动空间韵律,形成新的设计语言,光影流转,变化万千。

天光的引入

为了弥补室内的单调氛围感,设计师将景观绿植设计于墙体之上,将花园嵌入室内,充满生命的朝气与活力,并以此形成新的微缩景观。

花园嵌入室内

微缩绿植景观

胡同的附近独留一棵树,成为此地极珍贵的存在,房子便依此而建。

设计师借“景”成为院子中独有景象,玻璃幕墙外,郁郁葱葱的树木遒劲有力,作为室内、室外的过渡空间,迎接着不同时刻的太阳映射、季节的转换、阴晴雨雪,适应着不同的音节,进而转化进室内的交响节奏。

院中古树

PART 3

艺术作品萦绕着的美术馆

至二层,树枝雕塑艺术品首入眼帘,将树枝化为红色,成为空间吸睛的一笔,颜色的对比成为具象与意象的界限转换,具象则闻声声鸟啼,意向则寓生命不息。

门中的装饰性元素

雕塑中光元素应用

黑、白调极简风

光洗墙的设计概念将灯光元素,弱化在墙体的材质之中。

花草板

老砖墙中,嵌入灯光元素。

客厅休闲区域,最耀眼的装饰,当属这棵老木加工而成的灯具。

老木元素设计的灯饰

老木之上,点缀类似白鸟状的灯罩。

当灯光被点亮,整个空间便被活络了开来。

一个老自行车厂房到艺术空间的转化,最后时间被定格在了这些悄无声息的装饰品上。

除了灯饰的改造亮点外,空间中还加入了不少其他的老木元素,比如:

被保留的老木吊顶

以及墙面的装饰元素应用

还有茶几结合绿植的功能性家具

老木梁吊顶,被打开的天窗

PART 4

极简日式餐厅

此外,整个项目还包含一个日式的餐厅,设计师以极简的木色、白色作为空间的主色调,柔和、静谧,以细腻的肌理渲染空间氛围,氤氲出一股日式阴翳之美。

枯山水日式餐厅

以光影关系链接空间,将自然最大化的引入室内,三层室内的植物与天窗相接,日光倾泄而下,同时与假山石景相呼应,山水共生,空间互融。

餐厅内部呈现了日式的简约风、温润的木元素应用,从吊顶到餐厅,无一不是。

除此之外,还刻意留下了几面水泥墙,让一个艺术空间,在冷暖色调中,自由调换。

转自 环球观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