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积德则无不克

 禅心慧海 2022-10-06 发布于广东

  《道德经》传家版第五十九章:

  □董延喜

  【原文】

  治人事天,莫若啬。

  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

  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新译】

  治理人事,保养天性,没有比“啬”更好的办法了。

  只有“啬”,才叫做尽早服从天道。尽早服从天道,叫做不断积累德性。不断积累德性,就没有什么不能克服的。没有什么不能克服,就无法估量德性的潜在能量。无法估量德性的潜在力量,就可以担负治理国家的重任。国家有了道德“母亲”的守护,就可以长治久安。

  所以道德是国家这棵大树的根祗,以道治国是天下太平、社会稳定、长生久存的根本道理。

  【会意】

  这一章老子道出了“啬”在生命修养、齐家治国、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等方面的妙用,并以“啬”当作行为法则来教人“治人事天”,为人处世。

  人们通常所说的“吝啬”,是小气、小抠、舍不得的意思。老子这里所说的“啬”,是节省、节俭、爱惜的意思,与《道德经》第六十七章中“俭”的意思比较接近。

  在老子思想中,“不争”、“无欲”、“无为”是必须遵循的行为方式,老子认为人类减少欲望的基本法则,就是“啬”的运用。他说:“治人事天,莫若啬。”老子通过一系列的排比论证,强调了“啬”的重要性。

  一是“夫唯啬,是谓早服”。何为“早服”?“早”为先,“服”为得,“早服”即先得天道之意。因为“啬”就是符合天道的途径和方法,做事“啬”了,就符合自然之道了。

  二是“早服谓之重积德”。“啬”就是重积德,重积德就是不断地去接近德性。普通人积累的是品德,君子积累的是善德,圣人积累的是道德。老子的“积德”与孔子的“积德”不同,老子的“德”是自然虚静之德,是追求“真我”“本我”“先天之我”的回归。孔子的“德”是仁义礼智之德,是人后天品德的修养。孔子修德用加法,不断增加德性,老子修德用减法,不断减少欲望,去逐渐地接近德性。这个不断回归“先天之我”的过程,就是“啬”的过程。

  三是“重积德则无不克”。德从广义上讲,就是利益众生;从狭义上说,凡是对天下太平、社会稳定、人类健康有利的行为,都在德的范畴之内。人必须要重积德,才能接近天道,师法自然。一旦形成道德能量场,德性的能量就可以发挥到极致。世间万物皆由道而生,由德而蓄,只要我们牢记老子“重积德则无不克”的千古名言并身体力行,就能够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就没有办不好的事情。

  四是“莫知其极,可以有国”。德的能量无边无际,高深莫测,只有掌握了这种能量,才可以担当治理国家的重任。反过来说,德薄了道浅了则必定会国不泰民不安,是无法担当治国重任的。   

  五是“有国之母,可以长久”。君王成为有道之人,就会神通广大,国家有了道德“母亲”守护,就会长治久安。

  六是“深根固柢,长生久视”。这里的“根”“柢”都是指“道”,大树向四边延伸的根叫做根,向地下直扎的根叫做柢。根深柢固,表明道德像大树深根一样是国家长生久存的根本。

  学习本章,重在明白“啬”的妙用。

  从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方面来说,“啬”就是要爱护自然资源,节制开采、合理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生态,远离战争,才能使人类社会得以持续发展。那种任意掠夺自然资源,尽情榨取自然资源,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是倒行逆施。

  从治理国家的角度来说,“啬”就是要珍惜资源,励行节约,积蓄力量,国家才能有可持续的发展的空间。就是要早作准备,长远谋划,在灾祸到来之前未雨绸缪,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只有充分积蓄国力才能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列入强国之林,不受外敌侵辱。          

  从养生的角度来说,“啬”就是要遵循天理,存心养性,节省精神,减少欲望,厚藏根基,培植力量。就是要心地纯一,真诚不妄,注重积德,有了浑厚之德,则心无不宁,身不无健。常言道“无德不养道,德高寿自高”,一个人德性高了,寿限自然也就高了。

  从道德传家的角度来说,“啬”就是要勤俭持家,节省度日,享受简单,把“啬”当作生活方式。走笔至此,想起当年祖母的许多故事。我记事的时候,家里很穷。在我的记忆中,家里除了过年时买上几个萝卜、两棵白菜、一把大葱,平时就没有买过菜。家里平时吃的菜,都是奶奶赶集路上拾的萝卜皮。别人吃萝卜的时候,剥了皮顺手扔掉,奶奶就一块一块拾起来,回家用荆条串起来,挂在屋檐下晾着。家里常用这种萝卜皮拌菜或下锅。后来我的个子长到一米九,别人经常问我为什么长那么高?我就跟他们玩幽默,我说我是吃萝卜皮长大的,要想长大个,就吃萝卜皮。我猜想这萝卜皮里或许有什么特别的营养,是不是果真如此,有待专家们去研究,呵呵。奶奶虽然一辈子节省、节俭,但她不是“吝啬”,不是小气。在我从军要出发的时候,奶奶特别交待:“出门在外,花钱不能小气,落钱不落人,落人不落钱。”如今虽然生活条件好了,但奶奶这种勤俭持家,从不糟蹋东西的美德被当作传家宝在我们家一代一代传下来。把“啬”当作行为法则,还包括另外一层含义,就是要爱惜他人的劳动成果,珍惜有限的社会资源。如今的青少年不知珍惜幸福生活,校园里的浪费现象十分惊人,节俭美德的家教千万不能丢。当然,“啬”也要掌握好度,“啬”的过度,就变成了吝啬。正确的态度是既不能铺张浪费,挥霍无度,又不做金钱的奴隶,当吝啬鬼。

  【道歌】

  回归真朴得天道,自古德高寿自高。重积德则无不克,大树根深永不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