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潭柘寺,明清皇家第一寺院

 寻梦游仙 2022-10-06 发布于上海

“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的民谚,引我来到这座远离城市“拥挤、嘈杂、纷乱”的宁静幽雅之地,一个有千年历史与神秘色彩的古刹,这就是清代皇家第一寺院“潭柘寺”。潭柘寺位于北京西部的潭柘山麓,因寺后有龙潭,山上有柘树,千年以来民间一直称其为“潭柘寺”。

关于潭柘寺这个名称的由来,有一个“抛毯划地”的传说。话说,当年华严祖师用一块盖蒲团的巴掌大的毯子,施法用抛毯划地的方法,从两个地主手里得到了建寺的土地。这座寺庙因此在民间被俗称为“毯遮寺”,并广为流传,后经千年,“毯遮寺”就逐渐演变为“潭柘寺”。

潭柘寺建于西晋永嘉元年,是佛教传入幽州后最早的一座寺庙。始创时规模不大,名叫“嘉福寺”。当时佛教还未能被民间所接受,而且发展缓慢。到了唐朝,佛教逐渐兴盛起来,武则天当政的大周时期,华严宗高僧华严和尚来到潭柘寺,开拓出了潭柘寺的雏形并将嘉福寺改为“龙泉寺”。

从此潭柘寺在幽州地区有了名气,逐步兴盛起来,成为幽州第一座确定了宗派的寺院。五代后唐时期,禅宗高僧从实禅师来到潭柘寺,铲除荒夷,整修寺院,才使潭柘寺走出了“武宗灭佛”的阴影,重又繁盛起来,潭柘寺也由华严宗改为禅宗。

辽代时期,由于幽州地区律宗盛行,禅宗则发展缓慢,导致潭柘寺的香火衰微。到了金代,禅宗在中都开始盛行,金代皇统元年,金熙宗到潭柘寺进香礼佛,并将寺院改为“大万寿寺”,开创了皇帝为潭柘寺赐名和由朝廷出资整修潭柘寺的先河,进一步提高潭柘寺的地位,后代皇帝争相效仿。

明代是潭柘寺的兴盛时期,从太祖朱元璋起,历代皇帝及后妃大多信佛,由朝廷拨款对潭柘寺进行整修和扩建,使潭柘寺确立了今天的格局。明代皇帝还多次对寺院赐名,并任命寺院住持。明宣宗复赐名“龙泉寺”,明英宗敕改名“嘉福寺”,但民间仍习惯称其为潭柘寺。

清代可以说是潭柘寺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康熙皇帝多次驾临潭柘寺进香礼佛,拨发库银整修殿堂,赏赐潭柘寺黄金、经卷、佛像、法器等,并亲笔题写寺额“敕建岫云禅寺”。而一向深居简出的雍正皇帝也专程到寺院进香礼佛,乾隆皇帝除赏赐物品外,还在潭柘寺留下了许多的墨宝。

潭柘寺坐北朝南,背倚宝珠峰,周围有九座高大的山峰呈马蹄形环护。高大的山峰挡住了从西北方袭来的寒流,因此这里气候温暖、湿润,寺内古树参天,佛塔林立,殿宇巍峨。整座寺院建筑依地势而巧妙布局,错落有致,更有翠竹名花点缀期间,环境极为优美。

沐浴着和煦的清风,呼吸着纯净的空气,使人觉得四肢百骸都融入这清新世界,愉悦的仿佛要飞升起来。漫步寺中,仰望巍峨的庙宇、庄严的佛像,我领悟到佛法的博大与精深。徜徉在往昔王侯显贵进香朝拜的故地,那悠远的钟磬声仿佛又在你耳畔回响,如今斯人已去,殿堂尚存,令人平添对历史的畅想。

潭柘寺遍山青翠,绿树满院,人们还没走入寺院就会被老干虬枝,鳞片斑驳的古松所吸引。进入寺中,更是惊叹直入云霄的两株大银杏树,其中一棵树植于辽代,现已年逾千岁,相传在清代,每有一位皇帝登基,此树便从根部滋生出一新干,久之与老树渐合,因而被封为“帝王树”。

关于民间谚语称的“先有潭柘寺,后有幽州城”,还是“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不管哪种说法是对的,但在老北京人的心中,这座千年古刹是真正的北京之源。我个人认为两种说法都对,首先是“先有潭柘寺,后有幽州城”,潭柘寺建于西晋,早于幽州建城。

而“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之说,则与姚广孝有关。姚广孝曾辅助燕王朱棣夺取皇位。朱棣继位后,姚广孝辞官不做,来到潭柘寺隐居修行。在修建北京城时,姚广孝作为设计师,从潭柘寺建筑和布局中得到灵感,因此北京城的一些建筑是依潭柘寺式样建造的。

在乾隆皇帝进香礼佛时所住的禅房前,就是著名的流杯亭,流杯亭也称猗玕亭。亭内用汉白玉石铺地,石面上依“曲水流觞”的习俗,刻有一条弯曲盘旋的石槽,其所构成的图案十分奇特,称为“南龙北虎”。站在南面向北看,石槽呈龙头图案;站在北面向南看,石槽则呈虎头图案。

泉水从亭外东侧的汉白玉雕的龙头口中流出,沿石槽从东侧入亭,几经旋之后,从西侧流出。泉水的张力足够,可浮起酒杯,将酒杯放置于流水源头,杯子可随流水经过图案进入流杯亭,此亭也是由此得名。在北京共有四座流杯亭,即中南海的流水音亭、故宫的契赏亭、恭王府的沁秋亭和潭柘寺的猗玕亭。

龙王殿左侧檐下,挂有一条黑绿色石鱼,看似铜,实是石,若敲击不同的部位,可发出不同的声响。传说石鱼是南海龙王献给玉帝的神鱼,玉帝则赐给了潭柘寺,用来拯救人间灾难。只要哪里发生了旱情,就敲击鱼身相应部位,那个地方就能下雨。人若病了,只需摸鱼身上相应的部位,就可以痊愈。

在潭柘寺的观音殿内,供奉着一块留有脚印的方砖。传说,元代元世祖忽必烈的女儿,妙严公主为了替其父赎罪,出家来到潭柘寺。她每日里在观音殿内跪拜诵经,由于年深日久,竟在殿内的一块铺地方砖磨出了两个深深的脚印。

潭柘寺有一个传说:有位老僧养了两条青蛇,取名大青、二青。一年久旱不雨,老僧对蛇长叹:“养你们这么多年,如今天旱民苦,你们也该出力了。”刚说完,天上就乌云滚滚,雷声隆隆,下起了大雨,原来这是大青将自己化成了云雨。老僧见大青化成雨水为民造福,便说二青是供众之物的蠢虫。

二青便默默地离开了,第二天早上众僧人喝粥时,觉得大铜锅里的粥又粘又香。当粥锅见底后,大家朝锅底一看,见铜锅里盘着一架蛇骨,原来二青听了老僧的话后,就爬到铜锅里,将自己煮成粥,成为了众人享用之物。从此潭柘寺的粥比其他寺院的粥都香,这口锅也成为寺中一宝。

毗卢阁东侧有一座高大的白塔,它是明代越靖王朱瞻墉于正统二年建造的“金刚延寿塔”。塔中藏有皇太后的生辰八字和佛经,越靖王意在借助佛的力量,为皇太后祈福和延寿。塔为覆钵形藏式塔,砖石结构,通体涂白,塔身上高耸着圆锥形的塔刹,塔刹顶端为日、月、星饰物。

登临最高点,潭柘寺全貌尽收眼底。整个建筑群依地势而巧妙布局,一条中轴线纵贯当中,左右两侧对称,使整个寺院显得规矩严整、层次分明、错落有致。殿堂坛室各具特色,楼阁亭斋景色超凡,古树名木遍布寺中,红墙碧瓦、飞檐翘角掩映在青松翠柏之中,真是皇家第一寺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