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思维模型+ 1

 文明世界拼图 2022-10-06 发布于重庆

思维模型+

根据硅谷王川网文整理

1、站在正确的一方

投资者 Eric Peter 说:

1/ 我唯一赚钱的时候,是当我和市场有一种不同意见,一种哲学上的分歧.

2/ 当大多数人认为世界按照某种方式运作,而我不同意他们的共识.

3/ 因为这是一种哲学上的分歧,辩论时错误的一方,即使损失惨重,也不承认错误.

4/ 错误的一方,一定要学会接受一种新的世界观,新的思维模型.

5/ 但是接受新的思维模型,是如此之痛苦,要求他们放弃一系列相关的信念.

6/(看上去)聪明的人,一般不会轻易放弃他们的哲学和思维模型,所以这个改变的过程会拖得很长.

7/ 我永远不会是跑得或者游得最快的,但是在一个穿越(旧金山)湾的竞赛中,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我才会赢:当大家都在拼命游的时候,我看了一眼金门桥,然后诧异为什么大家都对桥视而不见,然后我从桥上走过.

8/ 新的范式下成功的商业模式,因为前所未有,所以人们只能自然的从现有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模型推导摸索。人们很难一下子就理解,原有范式下的各种行为模式的局限性。因为无法理解,所以无法抛弃.

9/ 砍柴的以为皇上都挑着金扁担, 陕北老农以为领导每天吃最好的辣椒,星际科幻小说里想象的还是帝国和宫斗戏.
世界是属于(思维模型非常复杂的)哲学家的!

【比大众更有正确的思维模型】

2、反脆弱的思考


1/ 反脆弱 (Antifragile) 不是万金油,不能包治百病。但它是观察分析问题的一个重要角度。

2/ 人们都希望在计划的时间,计划的地点,按照计划的动作姿势,获得计划的回报,这种想法,本身就是脆弱的。因为伟大无法计划。

3/ 反脆弱的事物,在外界环境的不可预测的打击下,自带干粮,愈挫愈勇,不断获得新的免疫力。

4/ 反脆弱和鲁棒性 (robustness) 的区别在于,前者在不断自发的增长改进,而改进自然带来鲁棒性。鲁棒性只是说系统能够经受外界的冲击,保持现有的稳定性,但系统本身并没有改进。

5/ 反脆弱意味着高度的灵活性和选择权 (optionality). 富人和穷人的区别在于前者可以选择贫穷,而后者无法选择富有。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是选择权;倘若有万贯家财,而身不由己,也是枉然。

6/ 反脆弱意味着回报的高度不对称性 (assymetric return)。 借钱给别人是脆弱的,因为你收到的可怜的利息有限,而损失全部本金的可能性很大。反脆弱的投资,本金损失风险有限,但存在回报几倍,几十倍甚至更多的可能性。

7/ 反脆弱在各个层面都有体现:学习方法的反脆弱,资产配置/操作的反脆弱,投资标的之反脆弱性。

8/ 很多人学习上,只是阅读和自己思维框架接近的资料,这样花了很多时间,只是在局部做优化,效果有限,甚至最后是负的。

9/ 华尔街交易员,大多研究类似的定量指标和模型,利息/波动性/市盈率/ROE/现金流 等等,彼此差别不大,要多赚钱就必须加大杠杆,这样做是非常脆弱的。平时赚的有限,一次金融风暴,就把以前的利润亏光。

10/ 反脆弱的学习方法,是要定期接触一些完全不同领域的知识,这样做短期内可能没什么用,但突然有一天,可以融会贯通,看到别人没有看到的东西。而这带来的回报,可能远远超过其他平庸视角的投资回报。

11/ 例子之一: 2012年十月深度学习在图像识别上有突破,是依赖于 Nvidia 的 GPU. 而 2013年比特币用 GPU 挖矿的热潮刚刚开始。稍微有远见和耐心者,早在 2013年就会意识到 AI和比特币,这两个增长点,是对 Nvidia, AMD 的长期利好,尽管真正价格大涨,要到 2016年才开始。

【伟大无法计划;反脆弱的事物具有生命力;反脆弱具有灵活性和选择权;学习不同领域的新知识,然后去融会贯通;交易员用相似的思维模型非常脆弱】

3、拥有认知的灵活性

很有意思的是,遇到一些以前我认为非常聪明的人,在遇到范式转移时,非常强烈的反抗,完全拒绝学习新知识和修正自己的思维模型。人的所谓外在"聪明",也许就是大脑的神经网络计算速度快一些,效率高一些的外在体现而已。但是如果神经网络只有两三层,面对更深层的神经网络,即使计算速度快两三倍,这种 “聪明”也是没有卵用的。

拥有认知的灵活性 (cognitive flexibility), 可以接受更复杂的思维模型,将是生存竞争中最重要的能力之一.

【提升认知的复杂度,学习更多的思维模型是生存竞争中最重要的能力】

4、相变之后的指数发展

1/ 准确预测一个复杂系统未来涌现出的行为特征,是非常困难,往往几乎不可能的.

2/ 复杂系统内许多事物并没有简单直接的因果关系,或者是一种循环互为因果的关系。

3/ 但人们总是把一些相关的先后发生的事情,赋予简单的因果关系,并试图以这类个人经验的非常局限的样本,来指导自己对于未来的预测和行动。迷信就是这么来的。

4/ 这种机械的思维模式,实践上常常似是而非,最后徒劳无功,白费力气。

5/ 想预测那个早期企业能够成功,哪个年轻人可以培养成才,然后按照自己的想象去投资,去培养某个个人,很多时候会始终不得要领。

6/ 只有某些极少数情况,当复杂系统的某些参数超过一个临界点,发生相变后,再去预测其某个宏观特性的未来趋势,把握就比较大。

7/ 预测液体的某个分子什么时候在哪个位置 (微观特性),非常困难。但是按照热力学第二定律,温度高的液体和温度低的液体混合时,肯定最后整体温度趋同 (宏观特性)。这是统计力学计算结果的必然性。

8/ 有确定性还只是第一步。第二步是你对确定性的估算,和市场的理解,有较大差异。

9/ 投资确定性比较高的事情,一种场景是:等待某个复杂系统涌现出相变现象后,对某个宏观参数有比较大的确定性。 这种确定性是指数型的发展,而短视的市场始终以线性的模型来预测估算。然后你就不断赚 exp(x) - kx 的差价。

【事情多数是相关性,不是硬关系。相变之前不可预测,相变之后的确定性,指数型发展】

5、智力激烈是财富重要来源

未来最重要的资本积累,应当是智力资本 (intellectual capital)的积累. 能够容纳各种最先进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模型,能够前瞻性地发现多数人没有意识到的路径和趋势,能够不断自我纠错得以更加准确的理解事实真相。

价值互联网的涌现,使得价值财富的创造,指数级的增加了多种路径,传统的主要依靠杠杆的傻大粗的金融资本的力量, 可能将被大大弱化。

【人生是认知变现;丰富自己的思维模型;提升自己的认知复杂度;提前发现大机会;不断的自我纠错】

6、微博更高效

1/ 一个人如果很少和外界不同行业/背景的人群交流,很容易陷入低维度的思维模型和狭隘的观察角度,遇到问题卡住了,很长时间出不来,就会出现暴躁/苦闷甚至更加极端的情绪。

2/ 作为旁观者,每天看到不同行业/背景的人,各自顽固的在二维世界的死胡同里,歇斯底里的发泄情绪,而不愿意发展多维度的思想模型,真心替他们悲哀。

3/ 有效的利用社交媒体和一大群人思想互动,有点类似开源软件开发, "只要有足够多的粉丝评论,所有的 bug 问题都可以提炼描绘出来,然后某个人从他的观察角度迅速发现解决方案"

4/ 微博比微信发表文章的极大优势,是可以迅速发短帖子,相当于软件工程的频繁迭代, "release often, release early". 而且遇到有共鸣者可以迅速被转发,迅速和一大堆人互动,迅速覆盖自己的盲点。

【大型社交媒体上自我迭代的速度更快】

7、世界是客观的,你不客观

所有对于生活的误解,来自于没有正确的思维模型。而被观察的物体/现象离我们越远,我们的思维模型就越粗糙,越失真。多少笑话就是这么闹出来的。

【人的经历有限,所学有限,现实世界无限,以有限来理解无限,势必捉襟见肘,常闹笑话;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庄子这里是消极的,可以丰富自己的思维模型去更好的理解世界)】

8、投资是看未来

笑话之三,比如我们不看好的某个人/公司,用传统的指标去衡量判断它,如果这个指标越来越糟,我们可能会自鸣得意,这个人/公司确实不行!特斯拉亏损越来越多,这个公司快垮了!结果华尔街的做空者不断被打脸抽血。这些人的思维模型陈旧/懒惰,不愿再往深处发掘,亏损背后的本质原因是什么,是暂时的还是结构性的,产品本身质量如何,等等。

又比如,他们看到某某*涨了二十倍后又下跌了 50%,于是马上欢呼郁金香泡沫就要破了。

相反的例子,比如华尔街有些投资者很看重季度财务报表,那么 IBM/ 通用电气 GE 这些公司就会把每个季度的报表做得很稳定很好看,但是这种会计上的骗术无法持久,最终败露,被迫账面上大规模的减计,GE 股价跌到六年来的新低。

【投资是未来现金流折现,看懂未来才能决定输赢】

9、不断打破思维框架

南京大学的 @傅渥成 a.k.a 唐乾元同学过年后要推出一本叫做 “涌现”的科普书,有幸获得书稿,读得津津有味,把一些感想随手写出来:

1/ 普通人没有意识到物理的发展,各种理论的不断更新,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过程。里面很多经验教训, 方法论,数学模型可以被其它领域借鉴。如果运用得当,在投资领域是有可能赚大钱的。其中的秘诀,在于使用不同于大众的理论框架,从大众没有看到的角度,看到大众没有看到的价值。

2/ 如果工具和框架和别人相同,每天和大家一样读财报,看各种宏观经济数据,用 black-scholes 模型计算期权定价,算 sharp ratio, 盯盘累得像狗一样,每天患得患失地计算 profit & loss, 基本上是不会有大出息的。最终极有可能拉上各种颈椎,脊椎,心血管疾病,抑郁症,把毕生积蓄奉献给医疗行业.

3/ 一定要积累各种不同的,丰富的思维框架,了解各自的边界,并勇于改正自己的错误,不断修正理论框架。

4/ 书中 (原稿第 85 页)提到一个有趣的故事, 物理学家 波尔, 思维框架里一直把光当成波。 1923所谓的康普顿效应被观察到, X 射线和伽马射线与电子作用后波长发生了变化。当时 光作为一种粒子的概念,还不被主流物理学界接受。为了解释这个现象,“视波动理论为信条”的波尔,甚至想要弱化能量守恒定律,把它变成一个宏观的统计学定律,而认为微观到粒子上能量可能不守恒。后来因为进一步实验结果,和波尔的理论不吻合,波尔承认的错误。

5/ 而在金融投资和很多其它领域内,我们看到的更多的现象是:人们的思维框架一旦固化,当现实和自己的理论不断冲突时,不去反思改正自己的基本理论信条和框架,而是在错误的泥潭里越陷越深,或者走上迷信和玄学 (比如各类技术分析)的道路。

【世界是无限的,需要不断打破固有的思维框架,以理解更广阔的世界】

10、书有三类


第一类是帮你暄泄情绪,符合某一类读者的偏好,读起来很爽,但并不增长太多实用知识。心灵鸡汤和黄色小说从这个角度看,本质上都是一样的。

第二类是专业性的常识书籍,读起来很辛苦,但是对于专业里面的人来说,是常识,除非你真要成为专业人士,否则没有必要较劲,去把所有细节弄懂。更重要的是理解,这类专业知识所适用的场景和边界。

最有价值的是第三类书,他揭示了(新发现的)客观世界的某些规律/思维模型等等,这些规律/模型是和主流的常识是相悖的,甚至即使就直白地告诉别人,别人也很难理解接受的。如果理解这些和常识相悖的道理并且付诸实践,就有可能万马军中取上将人头如探囊取物。 :) 这种书,一年能够读到四五本,足矣!

Paul Ormerod 的 "why most things fail" 属于第三类书。

【丰富思维模型的书最优价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